煎餅對很多南方人來說可能就是煎鍋做出來的麵餅,但是對北方人來說卻是某種特定的麵食。這種麵食薄如蟬翼,香脆可口,純手工製作,麵餅裡不止有麥香,更有媽媽的味道。
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那時候又不像現在什麼東西都能商品化,所以家裡的吃食都是媽媽一點一點做出來的。大家又都在長身體,所以三天兩頭的烙煎餅,開始烙煎餅之前,媽媽會讓我把家裡的大黑滑盆刷乾淨,往裡面裝上大半盆水,接著倒麵粉進去,用筷子使勁攪拌,直到和出稠稠的麵糊。
麵糊和好了,媽媽往盆裡倒些食用油,這樣煎餅更容易從鰲子上揭下來。以前都是用那種土鰲子,媽媽負責烙煎餅,而我就負責窩在柴禾堆裡燒鰲子。媽媽都是用一種特製的竹批子烙煎餅,小時候覺得這絕活是世界上最難學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出來的,以至於我一直認為烙煎餅超級難。
媽媽用勺子舀一勺麵糊放到鰲子上,然後用批子快速的推動,直至糊滿整個鰲子面,在等待煎餅熟的那幾秒空檔,媽媽會用事先準備好的刷子和水把批子刷兩下,這時候煎餅已經熟了,周圈都已經翹起來了,輕輕一揭,一張煎餅就做好了。剛烙出來的煎餅香脆香脆的,但是這種香脆瞬間即逝,因為當另一張煎餅覆蓋上面後,它就會慢慢變軟,又是另一種口感了。
再來說說燒鰲子,這可不是個簡單的任務,有時候鰲子燒的不好,老媽會相當兇的吼我,比如這涼了,那熱了,或者鰲子燒太熱煎餅都糊了,反正小時候烙煎餅幾乎都是我燒鰲子,挨罵也最多,唉,誰叫我是家裡老大呢。
燒鰲子也是有技巧的,柴禾一定不要全部堆在中間燒,那樣會讓鰲子中間非常熱,周圈涼,那樣的煎餅不好吃,而且也不容易從鰲子上揭下來。柴禾放進去以後,要用燒火棍把柴禾分散到周圈,保證受熱均勻。火力也不可以太猛,儘量均勻。
冬天的時候燒鰲子還是一種享受,但是夏天的時候你燒試試,一盆麵糊怎麼也得倆小時烙完,等烙完身上衣服全部溼透透的,因為小時候家裡土鰲子還是在不透風的屋裡,那時候燒鰲子簡直是煎熬。
現在幾乎家裡都不怎麼自己烙煎餅了,都是買著吃,一方面麻煩,另一方面村裡賣的也不是太貴,也都能接受。
售賣煎餅的店裡也不用那種土鰲子了,都是買那種能旋轉的鰲子,特別省力,鰲子用煤球或者煤氣加熱,一個人就能操作,省時省力。
徐州老鄉,有多久沒吃手工煎餅了?咬到太陽穴疼的感覺還記得嗎?手工煎餅有韌性有嚼勁,不是從小吃煎餅的人很難接受這麼難咬的麵食。
但是像我們從小就吃得就永遠丟不掉吃煎餅的胃,無論卷辣椒小魚還是鹽豆雞蛋,或者最簡單的土豆絲,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滿滿的家鄉味。
現在很多地方都生產機器煎餅,機器的既便宜又好咬,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手工的,那感覺那味道是機器煎餅永遠都沒有的,有句話說得好,機器煎餅是沒有靈魂的。
雖然手工煎餅難咬,累得腮幫子也疼太陽穴也疼,但是誰叫我們從小就吃呢,我們最愛的永遠還是手工大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