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文行:辨體知類,分理篇章——劉鹹炘《禮記》學探微

2021-03-04 巴蜀全書

劉鹹炘讀書治學特重辨體知類,而其辨體知類的方法即是校讎,其《認經綸》引言謂:「無論治何書,必先知校讎法,不獨為翻書也,校讎者乃一學法之名稱,非但校對而已,不過以此二字表讀書辨體知類之法。」更為重要的是,劉鹹炘知類辨體有著一貫的綱領,他在《認經綸》「凡文皆本六經」條中說的非常明白:「凡一切文字之體,無不本於六經,故六藝統群書。辨六藝以辨群書,則得其體。因所載之殊而後體殊,故辨體即以辨義,是謂校讎。」

劉鹹炘辨體知類,一切皆以六經為本,他對六經本體的認識,導源於章學誠「六經皆史」的思想,又將章學誠關於《易》是史科的論述發展的更為完善,並以為「史」是記實事之稱。在這樣的學術思想指導下,他指出六經並不直陳大義,並非說理之文,因之而辨明《禮記》的本體是解經之書,宗旨即為說理,故能與諸子異體同實,這是劉鹹炘《禮記》學的根本所在。基於這樣的本體認識,劉鹹炘對《禮記》分理篇章,止取其中說理之文,儀文節度篇目一概摒除,並提出「養生送死事鬼神」的禮學大義,以此疏通說解其所次之篇目,首尾相連自成體系。這與乾嘉以來的樸學傳統截然不同,可謂在民國時期新舊交替的時代環境中,在並不動搖《禮記》經典地位的前提下,開創了《禮記》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方法,這對今天的《禮記》研究,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劉鹹炘的《禮記》學觀點與蔡孑民《禮記通論》中所提出的《禮記》史學化的思路也不相同,蔡孑民在《禮記通論》中亦對《禮記》的篇章進行分類,但他的目的卻是將《禮記》對象化為史學研究等的基本資料。因此,劉鹹炘的禮學,與蔡孑民相比,就顯得更為保守,但我們不能以此而評價二者的優劣,因為對象化為史料的《禮記》所承載的文化倫理內涵,顯然已經打了折扣,是以作為民國時期的學風新變,二者是平等的。如劉鹹炘所論述,《禮記》的本體是說理之文,但我們知道《禮記》的成書卻有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禮記》的本體實質上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隨著所收無關說理內容的增多,《禮記》已經不能再以單純的說理之文來概括。在乾嘉考據學風影響尤在的民國,又值新舊交替之際,劉鹹炘回歸原本只取大義的治《記》方法,具有變革學風的作用。但今天的《禮記》研究,卻不必仍舊摒棄儀度曲節的考察,因為《禮記》本體並不能完全以說理之文來概括;而禮學本身就是實踐的學問,無論多麼高明的大義,最終仍舊需要身體力行方能落實,這也是研究劉鹹炘《禮記》學以及禮學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餘一泓:論劉鹹炘的學術思想與浙東學術
    歐陽禎人《劉鹹炘思想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等等。除此之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嚴壽澂先生也撰寫了多篇論文,對劉鹹炘的學術思想進行了分類梳理,工夫細密,值得注意。3  這一說法見劉鹹炘《淺書·塾課詳說》,《推十書己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19頁:「《文史通義》為吾塾第二典書。」
  • 經史、義理學的重建:劉鹹炘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化
    劉鹹炘立足於知言論世與明統知類,從「明精微之本」與「通廣大之末」兩層發展章學誠的文史校讎之學。  劉鹹炘認為「為學莫大乎明統」,明統然後能知類,知言論世總於明統知類。章學誠文史校讎之學側重知類,強調社會歷史性的知識學。「明統」需洞悉學術的「正變」,「正」特指文化的源頭與價值的起點,「變」注重歷史文化的動態演化。
  • 劉鹹炘 博學多才的學者(圖)
    家學淵源 被張瀾聘請任教  1896年11月29日,劉鹹炘出生於成都純化街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儒林第」祖宅。劉家家學深厚,在這種薰陶裡,劉鹹炘自幼聰慧好學,在五六歲時,跟從父親及兄長劉鹹滎學習古代文獻。
  • 禮記
    這是在講「修身」與「知天」的聯繫,把「知天」作為「修身」的前提,與孟子「知天」不同。第三,天道是人道之所從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樣。在《禮記》中,天或天道雖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變而來的客觀性原則,但卻又是與人生世界相通的。《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世間的「教」是效法天道。天道既為客觀必然性,則預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觀的統一。
  • 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
    出自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的《禮記》,意思淺顯,講的就是: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賞析 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講話做事都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
  • 知之愈明 行之愈篤
    語出《朱子語類》,意為:知道得清楚明了,行動就踏實篤定;行動踏實篤定,對事物的了解就更加清楚明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愈明,是一個不斷探索真理的過程。《禮記·中庸》講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一、導入新課「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 君子約言,小人先言|《禮記》精選20句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出處】《禮記•曲禮》【釋義】禮,講求放低自己的姿態而尊敬別人。即便是背筐的小販,也一定有自尊心,何況那些達官貴人呢?富貴之人明曉禮制,就會不驕矜不過分;貧賤之人知曉禮制,則意志堅定不怯懦。
  • 悟道法師: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
    研討會上廣東尼眾佛學院講師悟道法師發表了題為《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的論文,闡述了的弘一法師出家因緣,對南山律的宏揚,及日常行持。論文節選內容如下:一、出家因緣弘一大師(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晚年號晚晴山人。
  • 外語培訓詞條建設:朗文詞典
    朗文詞典 - 朗文詞典  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第一部英語辭典問世於1755年,即英國朗文公司出版的《英語語言詞典》(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共收詞43,500個,文史引語118,000條,發展到本世紀末,270多年歷史的朗文已然擁有難以數計的讀者
  • 香港朗文各個版本對比分析
    【導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香港朗文各個版本對比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1.
  • 《禮記》中的傳世金句,中華禮儀盡在於此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  解讀:「大道」係指上古時代所遵循之道,「天下為公」係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個人、那個黨、那個派所獨有的。07.「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西漢·戴聖《禮記·大學》  解讀: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發展、成就自身,沒有仁德的人則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斂財富。  10.「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誦讀:《禮記》二則-戴聖
    雖有嘉餚戴聖 〔兩漢〕  雖有嘉餚,弗(fú)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禮記》經典名句20則,簡短有哲理,精緻而深刻
    《禮記》經典名句20則,簡短有哲理,精緻而深刻。1.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傲慢不可以增長,欲望不可以放縱,不能使自己志得意滿,也不應當使自己高興至極。2. 不食嗟來之食。——《禮記·檀弓》不去吃那些帶有侮辱性質的食物,指人有節操、有骨氣。3. 差若毫釐,謬以千裡。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國學常識:《禮記》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 【清風】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南宋理學家張栻在《論語解·序》中這樣闡述知和行的辯證關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認識越深刻,就越能指導實踐發展。人們往往根據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行動,而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知識不斷豐富、逐步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高效、更有方向,這就是知與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 《禮記》最經典50句(含譯文),為人處事必學!
    8、夫子曰:「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譯文】孔夫子說:「繁重的賦稅和徭役比老虎還厲害啊!」 9、苟無禮義、忠信、誠愨(qu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禮記·檀弓下》)【譯文】如果不用禮義、忠信及誠實之心對待百姓,即使百姓能勉強安定團結,難道他們就不會離散了嗎?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十:《禮記》
    《禮記·曲禮上》【譯文】遇見財物,不要隨意佔有;遇到危難,不要隨意逃避。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譯文】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4.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 禮家薦書 | 王鍔《禮記鄭注匯校》
    《匯校》撰寫校勘記六千五百多條,詳盡揭示了《禮記》版本之間的文字異同,呈現了《禮記》諸本文字因襲演變的源流,摸清了《禮記》版本優劣,為考察《禮記》版本關係提供了證據。對於研究《禮記》、禮學、經學、古文獻學和中國古代社會,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