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願回到2016年10月17日起,陪伴著女兒的出生、成長、記錄她的點點滴滴。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她的一歲生日和三歲生日,「爸爸你什麼時候可以陪陪我?」像許多為了給孩子一個豐富的物質生活而忙碌的父母一樣,我忽視了孩子成長的真正需要——陪伴。
因為工作的原因,接診過許多有精神心理障礙的孩子,那些無助、傷心的父母無法面對孩子:不與自己說話,一天來回不足五句,內容不超過二字「沒有」、「沒事」。三歲了還說不清話,怕見生人。兒子才10歲就會和自己頂嘴了,說他兩句就整天不回家等等。當父母發現孩子失控了、愛已過、恨不行、說不得、罵無用、打不過的時候,才向醫生求助,作為一名心理醫生,我也無能為力——「為時已晚」,因為缺乏陪伴,錯過了孩子心理生理的培養期。人生不能重來,沒有預演,必須明白陪伴的重要性。
一、目前家長陪伴孩子的現狀如何?
1、陪伴孩子的時長3.2小時,遠低於國際平均的5.1小時。
據艾瑞諮詢公司《2019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中國家長陪伴孩子的平均時長為3.2小時,而且其它國家的陪伴時間在5個小時。30.32%的父親有時間陪伴孩子,主要以母親、爺爺奶奶們隔代帶孩子。
2、陪伴的質量不高,只是陪著而不是陪伴。
區別 陪著≠陪伴,在日益增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之下,很多年輕的家長必須努力工作、掙錢養家、發展事業,這些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本來就少的陪伴時間裡,家長只是起到了陪著的行為。和孩子待在同一空間,父母在看手機、看雜誌、或者忙於報表、聯繫客戶,孩子獨自在拼積木、畫圖、玩玩具,偶爾問一下父親,都是「你玩吧」、「就這樣」等無關的回答,敷衍了事,這只能算是陪著孩子,真正的陪伴是參與孩子的活動中,平等地溝通,共同完成活動,比如搭積木,孩子想搭一個天橋,你要理解為什麼他想搭這個,有什麼方法,需要你做什麼,討論著搭積木,甚至要理解他搭了拆拆了搭的行為,只有心與心的交流才能是陪伴,只有陪伴才能促進親子關係。
3、陪伴的方式不正確。
大部分的家長的陪伴方式主要是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遊玩。「這已算很好了,我已經是請假出來陪她們的」。很少有家長一起與孩子做他們喜歡的遊戲,深入了解孩子們的需求,也與生活方式,工作時間有關。六點多才能下班還可能上夜班,在一起吃飯,成了陪伴孩子的最主要時間,佔全部陪伴時間的85%。節日的陪伴不到10%,生活工作的壓力是最多的藉口。
4、親子陪伴的認知不足。
大部分的家長對陪伴的認知不足,沒有知道陪伴對孩子的性格、身心健康、學習技能、生活技能的影響達到86.5%。據廣東省少管所統計反映:在該所服刑的少年中有80%和缺乏陪伴教育不當有關,主要是缺乏情感溝通。
二、為什麼要多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幾個特殊的心理形成期,0-12歲的良好陪伴可以減少青少年的精神心理行為問題,錯過了兒童心理髮育關鍵期,很難重新建立關係。
1、從生理、心理學記錄,孩子從胎兒期開始就有了與自然界、父母有感應。
孩子生長發育不僅是生理髮育,還包括心理髮育,假如你沒有抱過孩子,沒有和她說說話,她對你就是陌生的,感知上、心理上就不會傾向你,以後再去建立親密關係的難度會比較大,甚至出現依戀障礙。
2、如果你的孩子說話都說不清楚,吞吞吐吐或不敢說話,是不是對他的人生會有不利影響?因此兒童心理功能發育上,如表達性言語、混合性言語方面,2-3歲的孩子父母陪伴時間長,陪他說話、逗她笑的次數多,兒童言語障礙的發病率直線下降,低於0.1%的流行發病率。還有孩子的閱讀、運動技能、計算技能、愛好等方面,在父母的正確陪伴下可以得到良好發展和提高。
3、在精神心理學、臨床案例研究分析,《我國兒童精神障礙約20% 嚴重精神病佔比達3%》文章中報告「根據近年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我國兒童心理精神障礙發病率為10%至20%,嚴重精神病佔比達3%。」北京安定醫院兒科主任崔永華說「兒童期情緒障礙和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包括兒童強迫症、恐怖症、焦慮症、抑鬱症等症狀約佔全部兒童及青少年的5%左右,在安定醫院接診的病例裡,這類患者則佔到總接診量的15%至20%。作為常見的一類兒童心理問題,兒童期情緒障礙的發病年齡從5、6歲到17、18歲都有,最常見的年齡是10歲至16歲,「這也是現在很多小孩上不了學的主要原因」」。而與家長缺少陪伴的相關性最大,達85%。
4、12.6%的孩子由父親陪伴,也只有2.6小時,
從0歲到3歲長期缺少父愛的女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心理障礙的
機率
會增加25.4%,主要表現:缺乏堅強的意志;缺乏自我的安全感;缺乏與異性的溝通能力;會產生「戀父情結」;會產生自卑心理;
三、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陪伴也要因材施教,一般有以下幾種技巧:
1、0-3歲在依戀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最多,她會亂咬東西,滿足孩子對物品的獲得感,提供乾淨衛生的咬物,如咬墊,滿足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在安全的範圍內活動,不是事事制止,發現她的粗動作、細動作加以鍛鍊,多帶領鼓勵,建立規矩,形成一種秩序感,教她將一些玩放入箱或指定地方。
2、3-6歲幼兒期開始訓練言語表達能力,通過看圖書讓她講述看到的東西、講故事,與她說話逗她玩,先不管她聽不聽得懂,她聽得多了,慢慢就會說了,一個會說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好處相信不用多解釋。大一點了,與孩子對話,用她們的語言去溝通,讓她參與家庭討論,有發言權。
3、個人性格的培訓,首先是觀念的建立,其次是強化價值觀。
成人後的很多觀念都是在小孩時期形成的,一個有愛心的人小時候就是在一個暖心的觀念中一天天形成的。早年最重要的是模仿父母,孩子的性格觀念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一個良好的性格是成功的保證。
總結:
孩子的一生都需要陪伴。陪伴才是親子的關係的基礎,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的保障。
用心去陪伴與孩子共同成長,成就一個出色的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請家長從現在開始做好陪伴,不要再談「假如時光可以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