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理論 | 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六):教學評價的設計

2021-02-15 教育技術學

(1)按評價基準可分為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a.相對評價:

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個體為基準,然後把各個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比較,確定每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相對評價用於了解學生的總體表現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或比較不同群體間學習成績的優劣,是常用的評價方法。

它的缺點是基準會隨著群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而易使評價標準偏離教學目標,不能充分反映教學上的優缺點,也不能有效地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b.絕對評價:

絕對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之外確定一個標準,這個標準被稱為客觀標準。評價時把評價對象與客觀標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其優劣。

絕對評價的標準比較客觀。如果評價是準確的,那麼評價之後每個被評價者都可以明確自己與客觀標準的差距,從而可以激勵被評價者積極上進。

它的缺點是客觀標準很難做到客觀,容易受評價者的原有經驗和主觀意願的影響。

(2)按評價功能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a.診斷性評價

也稱教學前評價或前置評價。

一般是在某項活動開始之前,為使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評價。通過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學習的準備情況,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由此決定對學生的適當的教學策略。

b.形成性評價

在教學進行過程中,為引導教學前進或使教學更為完善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確定。

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以便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

形成性評價進行的一般較頻繁, 如一個單元活動結束時的評估,一個章節後的小測驗等。

形成性評價一般又是絕對評價,即它著重於判斷前期工作達到目標的情況。對於提高教學質量來說,重視形成性評價比重視總結性評價更有實際意義。

c.總結性評價

又稱事後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 為把握最終的活動成果而進行的評價。

例如,學期末或學年末各門學科的考核、考試,目的是驗明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了各科教學目標的要求。

總結性評價注重的是教與學的結果,藉此對被評價者所取得的成績做出全面鑑定,區分等級,對整個教學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評定。

(3)按評價表達可分為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a.定性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評價資料作「質」的分析,是運用分析和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和演繹等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思維加工。

b.定量評價

定量評價則是從「量」的角度,運用統計分析、多元分析等數學方法,在複雜紛亂的評價數據中總結出規律性的結論。

由於教學涉及人的因素,各種變量及其相互作用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因此為了提示數據的特徵和規律性,定量評價的方向、範圍必須由定性評價來規定。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不可片面強調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

相關焦點

  • 專業理論 | 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
    首先,教學設計的產生是教學理論發展的需要。教學理論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通過對古今中外大量材料的分析研究和實踐檢驗,已經發現和揭示了許多教學過程中富有穩定性、普遍性的內在本質的聯繫和客觀規律。但是歷來教學理論的研究多是只涉及教學過程及其理論原理的個別方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整個教學過程,因此在實踐中推廣和應用這些理論觀點時,容易陷入片面。
  • 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和教學樣式
    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如何優化這些要素?教學設計需要考慮的事項有很多,但一般來說,在明確教學設計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教學設計可分為六大要素:即「分析教學背景」「確定教學目標」「開發教學資源」「選用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和「開展說課活動」。其中,前面五個要素是開展教學設計必須把握的基本要素,而最後一個要素——「開展說課活動」則是優化教學設計的可選要素。
  • 教學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步驟合集
    內容包括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學習需要分析、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學習內容分析、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學習者分析、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制定、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教學評價的設計
  • 課堂教學評價理論:反思與建構
    因此,沿循這一維度,課堂教學評價又依賴良好的教學設計,這是教學效果得以彰顯的基石與根本。基於教學設計理論,我們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教學設計凝練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本質、教學邏輯、教學創新六個亞維度。最後,教學只有藉助於教學技能,才能將教學的靈魂予以展現。
  • 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要素及特徵
    摘 要:簡單、聚焦、有效的方法具有複製和傳播的價值,探索各種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要素和價值主張,抽取提煉其共同特徵,尤其是相對於「經驗型」教學設計的差異,對於理解和掌握教學設計模式具有現實意義。經過對各種教學設計模式的分析,其共同特徵可以概括為釐定目標、設定路徑、策略匹配、學生參與和評價修改。
  • 教學設計你了解多少?
    一、教學設計的定義:教學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而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計劃的過程,是對教什麼(課程、內容)與怎麼教(組織方法、策略、手段)的策劃設計過程。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的最主要工作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進行計劃和安排。
  • 教學設計大合集
    (肯普,1994)      ③史密斯等的觀點:「教學系統設計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資料、教學活動、信息資源和評價的具體計劃的系統化過程。」(三)依據教學過程的不同要素為中心而進行的教學設計分類①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也被稱為傳統的教學設計,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逐漸發展的教學設計理論大多都是以「教」為中心的,其理論基礎是系統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
  • 教學設計的模式和教學策略的分類
    教學設計過程的模式則是在教學設計的實踐當中逐漸形成的,運用系統方法進行教學開發、設計的理論的簡化形式。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是適合於多種設計類型的教學模式,需要找到教學設計的基本組成部分。教學設計者在教學設計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教學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如圖1-1所示。通過對教學設計模式的基本構成要素的分析,以及教學設計的實踐,我們得出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如圖1-2所示。
  • 體育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教學
    一、基本概念題1、體育教學設計: 體育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體育教學的問題,確定體育教學目標,建立解決體育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法,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化體育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體育教育學為理論基礎。
  • 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設計
    認知負荷理論於1980年代作為一種教學設計理論被提出。在提出該理論之前,我們對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了解。但認知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有限,教學中絲毫沒有用到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特點。相比之下,認知負荷理論強調,我們接受的所有新信息首先要通過容量和持續時間受限的工作記憶處理,然後存儲在無限的長期記憶中,以備後用。
  • 【教】教學設計的模式和教學策略的分類
    教學設計過程的模式則是在教學設計的實踐當中逐漸形成的,運用系統方法進行教學開發、設計的理論的簡化形式。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是適合於多種設計類型的教學模式,需要找到教學設計的基本組成部分。教學設計者在教學設計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教學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如圖1-1所示。
  • 【PBL教學設計】數學教學與項目式學習
    無論是從我國新課改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要求還是人類社會發展走向下的未來人才篩選標準來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都不能止於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或傳遞者的單一角色,而要從當下起銳意提升新時代核心素養,以期未來開拓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邊界。
  • 教學設計大合集(全是乾貨)
    內容包括教學設計的概述、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國際教學設計的研究熱點、教學設計的模式、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學習需要分析、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學習內容分析、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學習者分析、教學設計過程的要素之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設計過程的
  • 設計有效教學目標,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教學設計
    調控作用 教學目標為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同時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怎麼設計教學目標?由於信息加工理論和計算機工作原理類似,那麼信息加工分析法和條件自適應學習類似。那麼是否可以在教學系統的設計上就遵循自適應學習的特點?這個有待討論,歡迎老師在文末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3.表達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表達是教學目標設計中最重要的一步。
  • 十大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設計的啟示
    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教師教的質量,而且還取決於學生的認可,在教學設計中應將學生的學習動機納入思考範圍。研究動機理論可以為教學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六、認知一致論及其教學啟示認知一致論是動機理論中較為典型的,它著重論述社會認知的動力過程。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認知(思想,信仰和態度)的不一致能產生動機。不一致導致人們努力減少或消除這種不一致的行為。人們受到驅使去尋求認知的一致、連貫或產生有意義的認知。
  • 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都包括這五個點
    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好的教學規劃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都要從哪些方面考慮,你知道嗎?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1.教學目標及其意義 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 基於BOPPPS模型的有效課堂教學設計
    關鍵詞 BOPPPS模型;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教育信息化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11-0025-04BOPPPS 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以有效教學設計著稱,是一個強調學生參與和反饋的閉環教學過程模型,是北美國家諸多名校比較推崇的教學過程模型[1][2]。
  • 教學案例、案例教學設計和教案撰寫
    二、案例教學設計案例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上課前備課時,根據特定的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分析案例教學目標和學生特徵,並依據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對案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要素進行具體有序、最優化地組合設計,以達到課堂最優化的編制案例教學預案
  • 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分析與分層設計
    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 基於五星教學原理的微課教學設計研究
    當眾多的教師紛紛投入到微課的理論和實踐應用研究中,並湧現出一批高質量的微課教學產品時,其研究成果豐富了微型學習的數位化資源,為變革課堂結構和學習模式提供了有利支持。要保證微課教學的有效性,就需使其中的教學設計真正符合教學規律,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最終使微課成為真正具有教學功能的有效教學產品。五星教學原理是各種有效教學的處方,得到了絕大多數教學設計理念的肯定和實證研究的支持,應用五星教學模式將有助於確保教學產品的教學效能,因此本文嘗試用梅瑞爾的五星教學原理來指導微課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