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評價基準可分為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a.相對評價:
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個體為基準,然後把各個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比較,確定每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相對評價用於了解學生的總體表現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或比較不同群體間學習成績的優劣,是常用的評價方法。
它的缺點是基準會隨著群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而易使評價標準偏離教學目標,不能充分反映教學上的優缺點,也不能有效地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b.絕對評價:
絕對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之外確定一個標準,這個標準被稱為客觀標準。評價時把評價對象與客觀標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其優劣。
絕對評價的標準比較客觀。如果評價是準確的,那麼評價之後每個被評價者都可以明確自己與客觀標準的差距,從而可以激勵被評價者積極上進。
它的缺點是客觀標準很難做到客觀,容易受評價者的原有經驗和主觀意願的影響。
(2)按評價功能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a.診斷性評價
也稱教學前評價或前置評價。
一般是在某項活動開始之前,為使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評價。通過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學習的準備情況,也可以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由此決定對學生的適當的教學策略。
b.形成性評價
在教學進行過程中,為引導教學前進或使教學更為完善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確定。
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以便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
形成性評價進行的一般較頻繁, 如一個單元活動結束時的評估,一個章節後的小測驗等。
形成性評價一般又是絕對評價,即它著重於判斷前期工作達到目標的情況。對於提高教學質量來說,重視形成性評價比重視總結性評價更有實際意義。
c.總結性評價
又稱事後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 為把握最終的活動成果而進行的評價。
例如,學期末或學年末各門學科的考核、考試,目的是驗明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了各科教學目標的要求。
總結性評價注重的是教與學的結果,藉此對被評價者所取得的成績做出全面鑑定,區分等級,對整個教學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評定。
(3)按評價表達可分為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a.定性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評價資料作「質」的分析,是運用分析和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和演繹等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思維加工。
b.定量評價
定量評價則是從「量」的角度,運用統計分析、多元分析等數學方法,在複雜紛亂的評價數據中總結出規律性的結論。
由於教學涉及人的因素,各種變量及其相互作用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因此為了提示數據的特徵和規律性,定量評價的方向、範圍必須由定性評價來規定。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不可片面強調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