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6年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統計分析

2020-09-05 少數民族研究

2004-2016年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統計分析

方曉華 陳得軍

(新疆師範大學 語言學院;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摘 要:文章以2004-2016年為時間段,對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成果,從論文發表的時間、論文作者單位、論文發表的期刊和論文主題內容四個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分析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並總結出其特點,對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內容進行歸類分析,概括介紹了雙語教育理論研究、雙語教育政策研究、雙語教育現狀研究、人口少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各地雙語教育研究、雙語教師研究、學前雙語教育研究及學科雙語教學研究等八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後分析了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設想。

關鍵詞: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發展趨勢;統計分析

2004年和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先後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和《關於加強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意見》,提出了新疆雙語教育的工作方針、任務和實施步驟,全面部署實施雙語教育。自此,新疆雙語教育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回顧十二年來新疆雙語教育發展的歷程,很好地總結其成功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對於進一步推進雙語教育的發展,具體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發展規劃(2010-2020年)》具有特殊的意義。

新疆雙語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雙語教育研究。雙語教育的推進需要科學理性,而科學理性的前提是廣泛而深入的科學研究。因此,梳理這些年來雙語教育研究的文獻,分析雙語教育研究的成果,總結新疆雙語教育的成就、問題和經驗,有利於進一步推進雙語教育積極、穩妥的發展。本文在搜集2004-2016年間有關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著作、期刊論文、碩博論文和調研報告的基礎上,分析雙語教育研究的成就和缺失,探討未來雙語教育研究的方向。

按照新疆教育界對雙語教育約定俗成的概念,漢語教學研究不列入本文論述範圍;同時,新疆雙語教育主要是在學前和中小學實施,各高校的雙語教學研究也不在本文的闡述中。

一、雙語教育研究的綜合發展態勢

我們在中國知網上,選擇200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時間段,以內容為「新疆雙語教學」進行搜索,結果顯示真正研究新疆雙語教育的碩博論文共134篇,其中博士論文5篇;期刊論文共424篇,(只從正規學術期刊和高校學報挑選);此外,我們還收集到有關新疆雙語教育的論文集5部,專著7部。這是十二年來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採用文獻統計分析方法,我們對碩博論文和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按論文發表時間的統計分析

圖1 論文發表的時間統計

從時間段來看,自2004年起,研究新疆雙語教育的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逐年增多,到2011年達到高峰,2013年後有所回落,趨於常態,而且各年的論文數量不均衡。最初幾年的碩士論文不多,只有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點的研究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但該碩士點招生名額十分有限,故論文不多。從2008年起,新疆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點有很多研究生選擇雙語教育作為研究方向,同時,伊犁師範學院、喀什師範學院(現更名為喀什大學①)等也新增了雙語教育方向的碩士點,所以2010年後研究雙語教育的碩士論文略有增多。特別是近兩年,新疆師範大學數學、物理、化學和地理等學科的碩士生選擇雙語教學作為研究對象,成為碩士論文的主流,預計今後一段時間內這一趨勢不會改變。

(二)按論文作者單位的統計分析

圖2 碩博論文統計表

圖3 疆內作者發表的期刊論文

圖4 疆外作者發表的期刊論文

從碩博論文和期刊論文來看,作者最多的是新疆師範大學,新疆師範大學碩博論文佔整個碩博論文的61.4%;期刊論文佔34.2%。新疆師範大學設有自治區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設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和課程與教學論兩個碩士點,形成穩定的雙語教育研究團隊,承擔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的雙語教育研究課題,並指導研究生開展雙語教育研究,因此,無論是碩士論文和期刊論文都是最多的,事實上成為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中堅力量。

隨著雙語教育的快速推進,雙語教育的成就和問題引起新疆和內地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北京大學的馬戎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的滕星教授、中國社科院的周慶生教授、西北師大的王鑑教授等先後多次帶領研究生來新疆調研雙語教育,發表了調研報告和論文,提升了雙語教育研究的質量。

內地高校的碩博論文,多數是新疆高校的教師前往內地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然後選擇新疆雙語教育作為論題,寫成碩博論文。其他導師和研究生較少介入這一領域。

在424篇期刊論文中,由疆內作者撰寫的有386篇,佔91.04%;新疆高校作者的論文345篇,內地高校學者36篇,合計381篇,佔89.9%。這足以說明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主體是高校教師;在新疆高校中,新疆師範大學的論文132篇,佔全部論文數的31.13%,可見該校已成為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中心。

雙語教學實踐的主體中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論文僅7篇,佔0.01%,各地教研人員撰寫的論文7篇,也僅佔0.01%,說明新疆雙語教學的主要實踐者幼兒園和中小學雙語教師、各級教研人員集體不「在場」和失位,這是雙語教育研究的主要問題,一線雙語教師研究雙語教學較少,思考雙語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不足,必然會影響自身專業發展;如不研究教學,就無法判斷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效,對教學和學生培養中的諸多問題熟視無睹,必然會影響教學質量。教研員如不研究雙語教學,就無法較好地去指導教師教學。

值得肯定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的相關工作人員寫了8篇論文,說明教育決策人員在研究雙語教育方面起了踐行的作用。

(三)按論文發表的期刊統計分析

圖5 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統計數

雙語教育的作者群主要在新疆,因此疆內期刊和各大學學報是發表雙語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陣地,這是很自然的。其中,《新疆教育學院學報》從2009年開始刊登與雙語教育有關的論文,8年內發表了89篇,平均每年11篇之多,說明該校、該學報對雙語教育研究的重視和扶持。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獲批創刊由新疆師範大學出刊發行的《雙語教育研究》(季刊)已發表有關雙語教育的論文23篇。內地期刊和學報除《民族教育研究》外,少有關注新疆雙語教育的。

(四)按論文主題內容的統計分析

圖6 對論文主題內容的統計分析

有關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論文所涉及主題非常廣泛,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為了便於說明問題,我們把主題相對化,比如研究其他少數民族的,不管是什麼內容全部歸到其他民族研究,研究學前的全部歸到學前雙語教育,研究學科雙語教育的全部歸到學科雙語教學。依次,我們把雙語教育研究的內容劃分成13項,其中綜論部分包括雙語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目標、意義、發展歷程等,在期刊文章中篇數最多,幾乎佔到全部期刊論文的30%,其中又以現狀、問題、對策的研究為最多;其次是關於雙語教師的研究,佔全部期刊文章的25.2%,在碩士論文中佔比也較高;排第三位的是各地的雙語教育研究,主要是和田和喀什地區的雙語教學研究。這兩個地區是少數民族高度聚居區,語言生態條件艱苦,雙語教學基礎薄弱,因而也是雙語教育實施困難最多的地區,多被學者們關注也是正常的。抓好這兩個地區的雙語教學,全疆的雙語教育就有了保障。這些研究以現狀調研為主,分析了各地雙語教學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可見雙語教育的現狀(含各地雙語教學研究)、雙語教師是廣大研究者關注的主要問題。由於絕大多數雙語教育研究以維吾爾族學生為對象,所以雙語教育的族別研究專指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等人口少的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研究,特別是人口少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情況有其特殊性,值得開展研究。在各項研究中,雙語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教材、教育技術研究的論文偏少。

二、雙語教育研究的內容分析

(一)雙語教育理論研究

1.關於雙語教育的概念

涉及雙語教育概念的論文很多,方曉華、趙建梅等人的論文或著作中就專門討論了雙語教育的概念問題。

新疆的雙語教育有其特殊性,不同於內地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方曉華引述了W·F·麥凱和M·西恩格關於雙語教育的經典定義:「雙語教育這個術語指的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系統,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並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他們強調「一種教育系統,其課程中列有其他語言的教學科目,將不把它看成是雙語系統」②,把只開設語言課程的教學系統排除在雙語教育系統之外。因此,《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政策解讀》一書提出了新疆雙語教育的權威定義:「雙語教育是指用兩種(兩種以上)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是指在少數民族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開展相關課程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③這一概念把雙語教育與漢語教學區分開來,把全部課程用少數民族語授課加授漢語課的模式排除在雙語教育之外。新疆學者的雙語教育研究都是按此概念展開的。趙建梅認為新疆的雙語教育經歷了從漢語教學—漢語授課—雙語教學—雙語教育(整個教育系統)的發展和提升過程。④

2.關於雙語教育的目標

雙語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雙語教育的目標,到底是為掌握兩種語言還是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加授漢語課的目標是掌握漢語,但掌握兩種語言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運用兩種語言來學習其他課程,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這才是雙語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多數學者認為,雙語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語言目標,更重要的是文化目標、綜合素質目標。楊淑芹認為,雙語教育的目標不能偏離「教育」的本源,把「培養民漢兼通的少數民族人才,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作為雙語教育的雙目標。這一目標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才培養的一般性要求;二是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三是在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發展方面的要求。⑤滕星教授從社會意義角度概括了新疆雙語教育的目標:培養「民漢兼通」的雙語人;落實雙語教育的各項功能;實現新疆社會的和諧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⑥

具體來說,幾乎所有人都把雙語教育的目標定位於「民漢兼通」,然而什麼是「民漢兼通」卻很少有人論及。方曉華、張興在《「民漢兼通」的內涵及目標定位》一文中,第一次全面論證了「民漢兼通」的目標。「民漢兼通」不僅是語言目標,更重要的是文化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民漢兼通」的標準包括民漢雙語能力、民漢學科課程目標和社會文化目標等。這一目標有層次性,根據各地的條件和社會需求分為民漢語言文化平衡發展雙語人、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優勢雙語人和漢語言文化優勢雙語人三類。⑦

3.關於雙語教育模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確定了兩種雙語教育模式:模式一是部分課程(主要是理科課程和外語)用漢語授課,其餘課程用學生的母語授課;模式二全部課程用漢語授課加授民語文課,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地選擇。

方曉華按照國際通行的雙語教育模式,把模式一稱為保持型雙語教育模式,肯定該模式是當前新疆最廣泛實施的模式,總結出其簡單易行,適應當前少數民族師生思想、心理和語言水平,辦學形式多樣,可以發揮各地辦學積極性,容易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等特點;把模式二稱為浸潤型雙語教育模式,指出這是在保持型模式的基礎上發展提升形成的,更加側重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因而更加適應對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代表了新疆雙語教育發展的方向。但是實施模式二教學應具備五個條件,即(1)合格的雙語教師和學生的雙語基礎及態度;(2)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內容選擇循序漸進;(3)創設雙語教學的物質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際情境;(4)學科教學、學段教學和學生德智體美協調發展;(5)成立雙語學校,整體推進雙語教學。第三種模式是過渡型雙語教育模式,在小學低段使用學生的母語教學,同時學習漢語,隨著年級遞升,逐步過渡到完全使用漢語授課,錫伯族、蒙古族等人口少的民族使用了該模式,內初班、內高班、內職班也可以劃入這一模式。⑧楊淑芹強調要根據雙語教學基礎、民族分布特點和雙語教學的現行情況來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不能一刀切。⑨

4.關於雙語教育的課程體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已經頒布了《義務教育階段雙語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和《普通高中雙語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對不同模式的雙語班的課程和課時作了具體規定,各地基本按照兩個方案安排課程。但是專門研究雙語教育課程體系和執行課程設置方案的論文不多,其中最系統地論述雙語教育課程體系的是付東明、方曉華的論文《雙語教育課程體系建構》。該文分析了雙語教育的課程含義,確定了課程的語言目標、專業目標和社會目標,依據三項目標建構了雙語學科課程、雙語活動課程、雙語隱性課程和雙語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一體的雙語教育課程體系,並提出了四類雙語課程的實施措施和優化組合措施。⑩文章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際操作性,體現了新疆雙語教育界在構建具有特色的雙語教育理論體系方面的努力。

(二)雙語教育政策研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了《新疆雙語教育政策解讀》一書,全面解讀了雙語教育政策、制度,提出了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的規定。該書界定了雙語教育概念等理論問題,闡明了實施雙語教育的意義和必要性,介紹了實施雙語教育的法律和政策、雙語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雙語教育的目標任務、原則,具體規定了雙語教育的模式和課程體系,指明了雙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條件,提出雙語教師招聘、培訓和管理方面的規定,規定了對雙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保障措施等,全面、科學、權威地闡釋了雙語教育政策與實施措施。

王阿舒、孟凡麗把新疆雙語教育政策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11):新疆雙語教育政策的形成期(1950-1976年)、新疆雙語教育政策的發展期(1977-1990年)、新疆雙語教育政策的完善期(1991年以後)。不同時期雙語政策的傾向性和側重點不同,雙語教育的目標逐漸清晰和完善。

關於雙語教育政策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別是缺乏新時期面對我國社會跨越式發展和信息高速化發展的特點,雙語教育政策作出相應調整方面的研究。

(三)雙語教育現狀研究

本專題是雙語教育研究中最多的,達到了202篇之多,幾乎佔到一半,反映了研究者對雙語教育實踐的充分關注。這些研究分為綜合性研究、區域性調查研究和族別雙語教學調查研究等三類。雙語教育的背景環境、目標、意義、必要性、起源、歷史沿革、實施現狀、存在的問題、經驗以及對策等方面的內容都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北京、蘭州的知名專家馬戎、滕星和王鑑等人撰寫了多篇調研報告,如《新疆城鎮發展和雙語教育的進程——南疆地區兩個專題調研報告》《新疆民族教育的發展與雙語教育的實踐》《中國新疆和田維吾爾族維漢雙語教育考察報告》《新疆喀什、和田地區雙語教育的實地考察與對策研究》《民族地區雙語教學成效與問題調查研究》《維漢雙語教學現狀及有效策略研究——基於新疆阿克蘇地區的調查》。研究者運用社會學的問卷和訪談調查法,對和田、喀什、阿克蘇地區幾個縣的雙語教學情況進行調研,共同認為,雙語教學得到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和教師、學生的擁護,規模逐年擴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研究報告重點分析了南疆地區雙語教學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指出南疆地區語言條件不好,學生缺乏漢語實踐的機會,教師素質不高,漢語能力差,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也都需要提高,這些都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因此,雙語教學要量力而為,教師和學生都應具備一定條件才能進入雙語教學,目前雙語教育模式一比較適合南疆地區。

和內地學者的調研不同,新疆學者比較全面地評述了雙語教學的成就和不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新疆大學南疆教育專題組也對南疆地區的雙語教學問題進行了調研,撰寫了調研報告。除了和內地專家相同的觀點外,他們更側重於總結新疆雙語教育成就和特點:(1)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從政策、制度、規劃等方面指導雙語教育,廣大群眾熱烈擁護、熱切期盼,教師學生積極投入,初步形成了推進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的良好氛圍;(2)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想方設法,不斷加大對雙語教育的投入力度,雙語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3)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工作逐步規範,建立起課程設置、教材、教學管理和質量評估等方面的制度體系;(4)加強培養培訓和招聘,多方解決雙語教師問題,緩解了雙語教師數量不足和質量問題對雙語教學的影響;(5)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雙語教育體系,從學前逐步向高中推進,解決各學段雙語教學的銜接問題。可以說,新疆雙語教育已經走上積極、穩妥、有效發展的軌道,對少數民族教育改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於新疆雙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師隊伍薄弱是制約雙語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這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雙語教師嚴重不足。一方面少數民族教師普遍超編,老教師年齡偏大,漢語基礎不好,很難適應雙語教學;另一方面缺乏雙語教師,實現教師分流很困難。城鄉教師分布不均衡,民語言教師超編,漢語言教師缺編;數、理、化、音、體、美、計算機等專業教師缺乏,雙語教師嚴重不足。(12)二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相當數量的教師知識老化,教學能力不高,責任心不強,「有學歷、水平低」現象普遍存在。三是農村教師待遇低,隊伍不穩定。教師辦公條件差,工作生活環境苦;個人發展機會少,評職稱也難,在收人、住房和交通等方面更是有許多實際困難。(13)

第二,課堂教學效果不好,雙語教學質量不高。對雙語教學效果特別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是薄弱環節,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者不多。課堂教學質量低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不對、漢語-維吾爾語雙語使用不當造成的。多數教師採用單純的講授法,反覆用學生母語解釋,既浪費了時間,使教學進展緩慢,也不利於學生用漢語去理解,影響整個漢語授課的效果。新課程改革提倡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推廣與運用。由於師資問題,漢語授課課程變成了以學生母語為主、以漢語為輔的雙語授課,而且母語授課的比重大。教師無節制地使用母語,對於母語的切入時機、使用比例與使用方式的把握主觀隨意,無科學依據。(14)學校缺乏對教師日常課堂教學過程和行為的指導與監控。此外,課堂教學效果不高還與教學管理和教師的責任心不強有關。雙語教育的教學常規沒有建立起來,教師備課內容多與實際教學脫節。教案簡單,內容粗略,有的甚至在教案中出現錯誤,沒有很好地設計課堂教學步驟。由於沒有很好地備課,教師上課條理性差,不注重方法,教材的重點、難點掌握不好,教學內容容量太小。教學組織形式單一,課外活動少,學生課外讀物少,大量課餘時間沒有充分利用,再加上家長不予督促,自然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一遇到不會做的題不是坐下來靜心思考,而是互相抄襲。(15)

第三,缺乏合適的雙語教材。目前尚無統一的專門供雙語教學使用的各課程教材。教師普遍反映需要新疆自己編寫的高質量的雙語教材。(16)在馬戎、滕星和王鑑等人的研究報告中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第四,缺乏統一、客觀、嚴格的課程評價體系,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難以推廣普及,成為制約雙語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大因素。(17)有學者提出雙語教育制度和學業考試不配套問題,雙語教學與中考、高考選拔制度配合的問題。雙語教學的推廣還有待教育觀念的轉變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18)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多數研究者提出了對策,例如加大師資培養力度,重構雙語教學體系,明確雙語教學目標,注重教材建設,完善體制建設等解決的策略。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雙語教學的具體操作層面,包括對雙語教學的方法、教學模式、學科教學、教育技術的運用等問題的探討。

(四)人口少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等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比較特殊。一般來說,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採用了和維吾爾族一樣的雙語教學模式,而蒙古族、錫伯族採用的是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對這些民族的雙語教學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對雙語教學主要模式研究的補充。

周珊提出新疆蒙古族雙語教育應以堅持保留傳統語言和文化、融入現代化社會兩個目標為根本,進行資源整合,完成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能教育以及全民教育的構建。(19)張潔指出錫伯族的雙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宏觀管理薄弱,教學組織無序;教學質量提高緩慢,與漢語系學校的差距不斷拉大,無法吸引學生;缺乏本民族語的教材;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偏低。(20)可見,這些人口少的少數民族如何開展雙語教育,還值得深入研究。

(五)各地雙語教育研究

新疆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各地的自然環境、語言環境、人文條件和教育基礎差別較大,因而實施雙語教育出現較大的差異,不少學者對各地的雙語教學開展個案研究,主要以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調研反映具體學校的雙語教學現狀。此外,上述內地學者和新疆社會團體的調研報告也都是針對南疆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地區。各地雙語教學研究的方式大多採用問卷調查和訪談,主要考查教師、學生和家長對雙語教學的態度,教師的語言能力和用漢語授課的情況,學生用漢語學習的情況,總結該單位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後再提出對策。

(六)雙語教師研究

方曉華、付東明的《雙語教師教育研究》一書,全面論述了新疆雙語教師的現狀、雙語教師培養和培訓問題,從專業基礎、教育教學能力、教學方法與策略、評估與評價、教學管理與研究等五個方面構建了雙語教師能力標準和發展性雙語教師評價指標體系。書中認為有計劃地培養雙語教師是解決當前雙語教師不足的主要途徑,確立了雙語教師的培養目標,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模式和不同學段對雙語教師的需求提出本科層次的三種培養模式和研究生層次的四種培養模式。雙語教師培訓是解決目前雙語教師素質不高、教學能力不強的主要途徑,培訓也是雙語教師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的主要形式,要貫徹於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始終。同時,書中也提出雙語教師培訓應該多元化,構建了集中脫產培訓、校本培訓、教師個人研修和學習共同體三種培訓模式,以教師個人研修和學習共同體模式為主要培訓形式。該書是第一本全面、系統地研究雙語教師的專著,標誌著新疆雙語教師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1)其他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雙語教師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研究

由於雙語教師已成為推進雙語教學的瓶頸,幾乎所有的雙語教育研究者都認為雙語教師的素質、能力和教學方法影響了雙語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據統計,目前全區14.36萬名少數民族專任教師中僅有2.18萬人基本勝任雙語教學工作,佔總數的14.74%。隨著雙語教學向縱深推進,雙語教師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明顯。(22)雙語教師存在的具體問題有:

第一,教師的漢語能力和專業知識欠缺。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雙語教師普遍存在語言能力差、學科知識欠缺和教學能力差的問題。有研究者對伊犁州州直中小學雙語教師的漢語水平的調查顯示,伊犁州州直少數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師中,非漢語學科的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HSK過級率分別為12.7%、14.6%、16.7%;漢語學科的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HSK過級率分別為27.8%、42.6%、57.6%。教師發音不準,用漢語解釋困難,無法指導學生用漢語學習各門學科的現象較為普遍。(23)有人調查了10餘所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情況,發現教師的學歷普遍偏低。30歲以下的教師第一學歷78%為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30歲以上教師80%為中專學歷。從畢業學校類別來看,80%的教師為非師範生,一些教師所學專業為建築學、藥學、農學等,且大多數是「民考民」,普遍存在不熟悉所教專業知識的現象。(24)

第二,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缺乏實效。有研究者從備課態度、備課方式、備課過程和備課績效四個維度對來烏魯木齊培訓的各學科小學雙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多數教師存在如下問題:不重視備課(教學設計);備課方法單一,主要是個人備課;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單一,主要是教知識,不針對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單一,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不了解課程標準,缺乏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備課內容實用性不強,無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25)特別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雙語教師在備課態度、備課方式、備課過程和備課績效四個維度方面均不存在性別、任教地區和學校所在地的差異,也就是說南北疆、城市和鄉鎮的雙語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態度等方面不存在差異;也不存在職稱、族別差異。(26)可見雙語教師整體素質差,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好,直接影響雙語教學質量。

第三,教師的流失問題。雙語教師數量總體不足,近幾年雖然年年招聘,但仍有不少的教師流失。常璐、蔡文伯在莎車縣調查雙語教師流失的比例約佔總數的60%。「人才引進」的教師大多數會在3個月內離職,只有不到10%的教師能長期堅持下去。流失的原因包括: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條件艱苦,待遇不高,特別是離家較遠,難以適應這裡的文化環境。工作壓力過大,教師既要做好教學工作,還有其他繁雜的事務,精力有所分散。(27)

2.雙語教師培養研究

關於雙語教師培養研究的論文不是很多,其中方曉華的《試論雙語教師培養模式》一文總結了我國雙語教師培養的不足,提出必須改革現有的雙語教師培養模式,設立雙語教育專業,專門培養雙語教學所需的雙語教師,他們必須是雙語、雙文化的學科專任雙語教師。根據雙語教學對雙語教師的需求,構建了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七種培養模式。

3.雙語教師培訓研究

教師培訓是促進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對雙語教師培訓研究的成果比較豐富,有梁雲和張燚的兩本專著,還有大量的論文。學者們主要研究集中脫產培訓,從培訓模式、受訓教師、培訓效果等方面開展研究,其中對雙語師資培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的研究最多。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課程設置不合理、培訓授課方法和手段單一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設置培訓內容、實行分層培訓、建立培訓網絡、提高培訓教師的專業水平、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等具體的對策。

陰洪傑對(269名新疆師範大學2010和2011兩屆)參加培訓的雙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結論為:從整體上講,培訓教師教學能力居於中等偏上水平,教學能力按照從低到高的排列為雙語課堂教學評價能力、雙語課堂教學組織能力、雙語呈現知識能力、雙語教學創新能力、雙語教學設計能力。在培訓課程方面,教育類課程比漢語類課程少,而教育類課程多為理論課程,學員不感興趣,技能類課程偏少,課程內容實用性不高,與培訓教師的實際教學聯繫不夠密切,缺乏實踐性的指導。(28)

(七)學前雙語教育研究

學前雙語教學起步較晚,因此對學前雙語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開始於2005年以後。其中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全面開展學前雙語教學研究的是王善安的博士論文《學前兒童維漢雙語教學研究》。論文論證了學前雙語教學的理論基礎,並指出學前雙語教學構建的原則;分析了學前雙語教學的目標體系,論證了學前雙語教學的內容和實施取向、途徑及教育生態環境;分析並闡述了學前雙語教學評價的內涵與特徵以及評價的內容與方法。作為對學前雙語教學理論的體現,作者還通過對新疆A幼兒園的個案研究發現:A幼兒園在學前雙語教學過程中對雙語教學目標的認識不夠深入;缺乏適合的雙語教材;對幼兒的雙語教學評價內容單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樹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明確雙語教學的目標;編寫適宜的園本教材;建立學前雙語教學資源庫等相關建議。(29)周欣具體介紹了她們總結的「一浸二練三活動」的雙語教學方法,浸:浸入漢語環境;練:掌握新語句;活動:豐富語言思維。(30)孫明霞介紹了烏魯木齊市紅旗幼兒園學前雙語教師的教學技能,分析了制約雙語教師教學技能提高的因素,並針對該園雙語教師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30)馮江英分析了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內涵,提出園本教研對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價值,即園本教研的經濟性、園本教研的針對性、園本教研的豐富性、園本教研的全員性等。(32)

(八)學科雙語教學研究

雙語教學的重心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尤其是用漢語授課的理科教學質量。但這方面的論文不多,僅搜索到48篇,其中碩士論文42篇。如前所述,學位論文大多由各專業學科的少數民族學生撰寫,他們大多缺乏雙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短暫的調研難免膚淺,所寫的論文多數質量不高。

韋俊提出,制約學生學好數學的外部因素是環境,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和教育環境對學生的雙語學習有重要影響,特別是雙語班數學教學受制於學生雙語水平、數學語言的抽象性、兩種語言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33)吳宏通過實地聽課調查,發現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生疏和數學概念理解得不準確、不透徹,表現出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受到母語幹擾存在語言障礙。(34)陳濤調查了維吾爾族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探討了影響維吾爾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對策。(35)韋俊、王娟娟指出,完整的數學雙語教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數學語言的教學;二是數學知識的教學,探討了維漢數學雙語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數學語言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在理解上存在差異,缺乏學生在合作學習時對母語交流與母語思維的引導。(36)

三、對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反思

針對上述分析,筆者對新疆雙語教育研究的反思如下:

(一)提高研究者的素質和能力,多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總體來說,新疆雙語教育研究中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不多,大量的論文既缺乏理論高度的論證和建構,也缺乏深入細緻的實踐調查分析。對雙語教育現狀、問題、雙語教師等問題研究,重複較多,新意較少;一般性的事實歸納和基本情況描述較多,深刻分析較少。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新疆雙語教育研究隊伍良莠不齊,不少研究者缺乏對少數民族教育研究的長期關注,當雙語教育成為熱門話題後,從其他專業轉向雙語教育研究;還有些研究者,不懂少數民族語言,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社會環境、學習心理等缺乏了解,使他們的雙語教育研究存在不足。

很多研究者缺乏相關的專業理論基礎,視野狹窄,無法從理論高度論證建構,因而避開雙語教育理論研究。實踐研究者多選擇調研現狀,羅列別人已經發現的現象;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調查不深入,僅憑所謂的「問卷」數據來得出結論。這樣的研究,無法真實地反映雙語教學的客觀實際,提出的對策也缺乏針對性,失去了指導意義。因此,雙語教育研究者既要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還要深入雙語教學第一線,觀察研究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和學生雙語教學的實踐,積累豐富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分析研究,得出客觀的結論。

要組織力量,真正結合各地、各學校的雙語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雙語教育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要抓住當前雙語教育推進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建構具有新疆特色的雙語教育理論體系;針對當前雙語教育推進中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雙語教學質量問題,在深入細緻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實證分析,提出有效的辦法措施,切實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

(二)針對雙語教育的實際問題,集中優勢兵力,開展聯合攻關研究

在雙語教育的各項內容中,研究者多數是從自己的興趣、專業特長出發開展研究,造成部分領域扎堆研究,大量重複勞動,而部分領域少有人涉足,形成研究的空白。比如,雙語教育的課堂教學、雙語教育評價、學科雙語教學問題等研究成果很少。從網上搜索的結果看,有關雙語教學評價的文章只有3篇,課堂教學的6篇論文中,4篇是關於學科教學的碩士論文。雙語教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問題是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決定雙語教育存亡的關鍵問題,然而這樣重要的問題卻少有人研究。

當前,雙語教學質量問題十分突出,而質量問題又集中反映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不研究課堂教學,不研究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雙語教育研究就是無的放矢。因此,教育部門應該組織專家和一線教師合作,開展以課堂教學研究為核心的雙語教學質量評價研究,通過研究去摸清課堂教學涉及的問題,包括教材、教師、學生、教和學的方式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然後採取針對性措施,規範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成為有效教學。課堂教學有效了,雙語教學的質量自然就提高了。

(三)改進研究方法,開展多學科、多視角研究

雙語教育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民族學、語言學、文化學等多學科,學科雙語教學更具有專業化特點,所以應該開展多學科、多視角研究。目前,雙語教育研究多數採用問卷調查或文獻法,方法單一,不具有普遍意義。因此,要採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從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統計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研究視角對雙語教育進行研究,聯繫具體地區和學校的經濟、文化、人口、地理環境等因素,借鑑相關學科理論和方法,從不同視角來開展雙語教育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果。

(四)激勵一線教師和教研員參與雙語教學研究,完善研究隊伍

當前的雙語教育研究者集中在高校,各地教研員和廣大中小學一線雙語教師既不參與也不關心雙語教學研究。高校教師缺乏參與雙語教學實踐的機會,很難了解中小學雙語教學中的真實問題。廣大一線教師,熟悉教學和學生,親身實踐雙語教學,卻很少參與研究,對存在的問題熟視無睹,必然影響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效果。這樣不健康的研究隊伍是很難勝任雙語教育研究任務的。因此,要大力倡導中小學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研究,選擇雙語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這樣,既解決了實際問題推動雙語教學的發展,又促進了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一舉多得。

雙語教育研究是促進雙語教育積極、穩妥、有效發展的基礎,因而要在前一段時間開展雙語教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完善的研究隊伍,開展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用更多、更有效的研究成果,促進雙語教育的發展。這是教研部門和廣大教師學生所期待的。

注釋:

①喀什大學:文中提到的喀什大學是於2015年4月在原喀什師範學院基礎上成立的。

②W·F·麥凱和M·西恩格:《雙語教育概論》,嚴正、柳秀峰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頁。

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政策解讀》,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④趙建梅:《培養雙語雙文化人: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概念探討》,《新疆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⑤楊淑芹:《多維視角下對新疆雙語教育目標的思考》,《西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⑥滕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新疆雙語教育》,《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⑦方曉華、張興:《「民漢兼通」的內涵及目標定位》,《新疆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⑧方曉華:《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學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154頁。

⑨楊淑芹:《新疆民族基礎教育雙語教學模式的回顧與選擇》,《教育探索》,2008年第8期。

⑩付東明、方曉華:《雙語教育課程體系建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11)王阿舒、孟凡麗:《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政策發展綜述》,《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新疆邊境縣(市)寄宿制學校教育調查報告》,《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13)新疆大學南疆教育專題組:《南疆三地州教育改革與發展專題研究報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4)郭燕花:《維漢雙語教學模式成效與問題調查研究——以新疆疏勒縣小學雙語教學為例》,《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年第3期。

(15)孟凡麗、楊淑芹:《新疆維吾爾族基礎教育教學質量調查與研究報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16)(17)新疆大學南疆教育專題組:《南疆三地州教育改革與發展專題研究報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8)高卉:《關於新疆少數民族中學雙語教學的思考》,《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9)周珊:《新疆蒙古族學校雙語教育模式的構建》,《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0)張潔:《新疆地區錫伯族雙語教育的發展》,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1)方曉華、付東明:《雙語教師教育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2)向陽:《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疆教師教育改革發展走向》,《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23)林莉:《伊犁州中小學雙語教育師資問題及對策》,《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3期。

(24)(27)常璐、蔡文伯:《新疆莎車縣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雙語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5)(26)孟曉梅:《新疆小學雙語教師的備課狀況研究》,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第16-30、14-16頁。

(28)陰洪傑:《新疆兩年制雙語教師培訓教育類課程設置研究》,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第26-32頁。

(29)王善安:《學前兒童維漢雙語教學研究》,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30)周欣:《新疆學前雙語教育模式及教育方法之探討》,《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30)孫明霞:《新疆學前雙語教師教學技能現狀分析與對策——以烏魯木齊紅旗幼兒園為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32)馮江英:《園本教研:促進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33)韋俊:《國內外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述評——以數學學科為例》,《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4)吳宏:《維吾爾族雙語生數學學習障礙研究——對數學課例與教師訪談的分析》,《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35)陳濤:《喀什市民漢初中生數學思維能力調查研究》,喀什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36)韋俊、王娟娟:《維漢數學雙語教學課例研究》,《數學教育學報》,2005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馬戎.關於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0,(1).

[2]周慶生.論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模式轉型[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4,(2).

[3]辛宏偉.近二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問題研究的元分析[J].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1,(1).

[4]劉偉,李森,鄭紅蘋.近二十年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狀況分析——以《民族教育研究》(1990-2009年)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2,(1).

[5]蔡文伯,馬傑.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文獻態勢計量的分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2,(4).

[6]劉姣,蔡文伯.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三十年回溯與反思[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1).

Bilingual Education(2004-2016)in Xinjiang:A Summary and Commentary

FANG Xiao-huaCHEN De-jun

(College of Languages,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Xinjiang Ethnic Groups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Urumqi Xinjiang 830017)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 collection of thestatistics(publication date,author’s institution,name of journal,and paper theme)onpapers about Xinjiang’s bilingual education,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njiang’s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es its development trend.All the papers concerned are categorized into eight types by content,i.e.,theoretical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es,re⁃searches on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ies,current bilingual education,studies on bilingual teaching for ethnic groups with a small popula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studies of bilingual teachers,preschool bilingual education,and bilingual teaching in specified cours⁃es.Finally,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weak points for improvement and fortification in this field.

Key words:Research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Trend of development;Summary and commentary

關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67(2017)02-001-14

[責任編輯]:賀 飆

收稿日期:2017-02-1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疆項目「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模式及其成效調查研究」(12XJJC88001);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重點項目「新疆雙語教育重大問題研究」(XJEDU040413C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方曉華,新疆師範大學語言學院教授,新疆師範大學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得軍,新疆師範大學語言學院副教授,新疆師範大學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成員。


相關焦點

  • 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中心於2008年6月22日被批准為新疆師範大學第一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經過3年建設,於2011年11月23日獲批為自治區首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該中心設有雙語教育政策、雙語教育課程與教學、雙語教育與文化三個研究方向。
  • 新疆推進雙語教育出實招
    新疆疏附縣塔什米力克鄉中學副校長達伍提艾力·阿吾提說,正在實施的學前三年免費雙語教育讓鄉村的孩子不用到城市就能學好雙語,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他為黨和政府的決策點讚。 從教18年,達伍提艾力·阿吾提見證著學校的發展和雙語教育在基層的普及。他說,在新疆黨委、政府的高位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和家長嘗到了掌握雙語的好處。「孩子學好雙語,將來才有出息」已成為家長們的共識。
  • 新疆雙語教育質量有了「緊箍咒」
    新疆雙語教育質量有了「緊箍咒」 2016-01-23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訊(記者 蔣夫爾)新疆雙語教育質量有了「緊箍咒」。
  • 新疆雙語教師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
    新疆雙語教師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張景彥摘要 多年來,新疆重視雙語教育,積極培養雙語教師,初步建立了雙語教育體系,但是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制約著雙語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包括:雙語教師培養機制欠缺,高校雙語課程體系不完善;師範院校缺乏多元文化課程,雙語教師多局限於語言學習;雙語教師教育實踐機會有限,雙語教學能力不足。
  • ——新疆加強雙語教育推進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紀實
    一組數據表明,2008年至2011年,新疆將建設2237所農村雙語幼兒園,截至目前,已建成814所,在建的有1107所。建設農村雙語幼兒園,新疆投入的資金達20.95億元。新疆如此重視雙語教育,其原因在於新疆確定的發展民族教育的理念。他們堅持以雙語教育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新疆民族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 新疆教育政策解讀:讓更多孩子享受良好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事關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一直是新疆自治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區在總結近年實踐的基礎上,提出雙語教育發展目標:到2012年,基本普及少數民族學前兩年雙語教育,接受學前兩年雙語教育的少數民族幼兒達85%以上。  在今年實施的22項重點民生實事工程中,學前雙語教育工程單獨列項,引人矚目。
  • 新疆雙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以新疆師範大學為例
    新疆雙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分析——以新疆師範大學為例李 英,張 黎(新疆師範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摘 要:以新疆師範大學雙語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形式,對雙語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需求進行了調查研究
  • 新疆雙語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屬於帕米爾高原牧區的吉根鄉儘管經濟落後、信息閉塞,但這所共有6個班級、32名教職工的鄉小學裡,多媒體室、音樂室和多功能教學房等教學設施一應俱全,所有任課老師均能使用柯爾克孜語和漢語進行雙語授課。  像吉根鄉小學這樣的鄉鎮農村雙語學校,在新疆基層地區並不鮮見。
  •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熱點的統計分析及未來展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熱點的統計分析及未來展望 2016年09月12日 14:18 來源:《重慶高教研究》 作者:張金鳳 祁佔勇 字號 內容摘要:以中國知網作為文獻數據來源,採用文獻計量學中的共詞分析
  • 民族聚居區雙語教育有效實施路徑探究——以新疆佰什坎特雙
    民族聚居區雙語教育有效實施路徑探究——以新疆佰什坎特雙語小學為例王海福1 張耘碩1 李續懷2(1.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7;2.新疆佰什坎特雙語學校,新疆 莎車 844700)[摘 要] 雙語教育是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雙語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少數民族聚居區。
  • 新疆雙語教育按下「快進鍵」
    原標題:新疆雙語教育按下「快進鍵」  □本報記者張雪紅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召開以來,自治區雙語教育按下「快進鍵」——農村雙語幼兒園入園孩子從2015年的48萬人增加到了現在的115.52萬人;少數民族中小學生接受雙語教育的人數從2012年的121.88萬人增加到現在的191.38萬人;雙語教師從2016年的11.99萬人增加到了現在的近
  • 來自新疆的全國人大代表關注雙語教育
    2009年,自治區「雙語」教育全面推開,學前、中小學雙語和民考漢學生佔少數民族學生的比重由上年33.7%提高到42%。今後,隨著國家對雙語教育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自治區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發展保障規劃》的實施等,自治區雙語教育的覆蓋面還將不斷擴大。
  • 新疆:雙語教育為民打開廣闊世界
    :新疆連續五年實施「民生建設年」,其中新疆學前兩年雙語教育普及率由59%提高到90%,中小學雙語教育覆蓋面由34%提高到70%。  「新建的學前雙語幼兒園都不用打廣告,家長就排著隊來報名了。」託克遜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文浩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現在的雙語學校裡教學儀器、遊樂設施都很全,國家還給入園的孩子發夥食費和教材補助費,誰家的孩子不願意來呢?  如今,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學雙語、用雙語已成為家長、學生及社會的共識,這是新疆雙語教育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 新疆雙語教師培訓課程的構建
    雙語教育是我國民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展雙語教育,對於增進民族團結、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2004年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提出了新疆開展雙語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由此新疆雙語教學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
  • 新疆農村雙語教育成風潮
    ……這些話都是記者日前在新疆庫車縣玉奇吾斯塘鄉蹲點採訪時,農村雙語幼兒園的少數民族孩子說的。然而,這些話並沒有讓孩子們的媽媽生氣,反而是樂滋滋的,因為她們也感受到了這些年黨的教育惠民政策給新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一斤西瓜賣10元時,我們幼兒園的孩子就嘗了鮮。」
  • 新疆堅持不懈實施雙語教育 為少數民族學子圓夢插上翅膀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蘭旻):在新疆跨越式發展過程中,推廣「雙語」教育是關係到新疆未來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環節。2004年以來,中央及自治區政府累計投入近百億元,實施學前雙語和中小學雙語教育工程。截至2014年底,全疆接受學前和中小學(含職業高中)雙語教育的雙語班(含民考漢)學生已超過200萬人。
  • 新疆「十三五」期間將全面「提質」學前雙語教育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6日電(記者 阿依努爾)新疆未來5年將陸續投入專項資金,並以南疆和農村地區為重點,在全區範圍內「提質」學前雙語教育,確保教育均衡化發展。 記者6日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國家將投入專項資金支持新疆雙語幼兒園建設,並將現有的農村學前保障機制由學前2年延伸至學前3年,努力實現學前雙語教育更大範圍和更高質量的普及,至2020年,保障學前3年幼兒入園率達到85%以上。為此,今年國家先行投入逾10億元建設資金,在全區範圍內新建552所高標準雙語幼兒園,重點向南疆和農牧區傾斜。
  • 新疆雙語教育讓各民族走進彼此心靈(圖)
    這是在新疆博湖縣才坎諾爾鄉舉辦的「三語」演講比賽中的一個片段。  「三語」即當地的主體民族——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三種語言,此活動就是要求當地民眾不使用本民族語言講故事,講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等。  博湖縣舉辦的這場「三語」演講比賽僅是新疆大力推動雙語教育背景下的一次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正在新疆各地廣泛開展。
  • 新疆兩會建議:制定雙語教育條例應上日程
    新疆雙語教育需立法層面支持,沿著依法教育發展  新疆雙語教育近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亟須立法,以便於雙語教育沿著依法教育的途徑發展。19日舉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民革新疆區委會建議,儘快制定《雙語教育條例》,在雙語教育中體現依法治國精神,在多民族語言生活和語言教育中更加堅實穩定地推進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是指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制度或體系。新疆的雙語教育目的是教學生做到民漢語兼通,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水平,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和社會進步。
  • 關於印發《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工作計劃》的通知
    現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工作計劃》印發給你們,請參照《計劃》內容,結合本地實際,安排好今年的工作。    附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工作計劃(附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二○○四年三月十八日附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工作計劃一、繼續推進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