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清湯寡水,有了味精的助攻提鮮,那就是一碗沁人心脾的「孟婆湯」;
在很多的小吃攤裡,如果你有心偷偷瞄上一眼,你會發現老闆們放的調味料特別的多,尤其是味精、雞精這一種下的特別重。飯店、餐廳、大廚做菜,依舊少不了味精雞精的提鮮;
鹽、糖、醬、辣這些常見的調味加多了,你會一口就不想再吃,而味精加多了,反而你會覺得好吃,就是這個味兒。
因為廚師們也用慣了味精,確實提鮮增味,客人們也非常喜歡。對味精有了依賴,離開了這種調味品,連燒菜都沒有了手感。
但是當飯館不放味精後,往往也是吃的人最先覺察到味道不對勁兒,給出 「你們這菜口味不行了」 的建議。所以最後不得已用回了味精,因為人們吃慣了味精的味道。
一『外國人對味精的偏見』
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那就得有唐人街,出國旅遊的人在唐人街往往能看見中餐館招牌上貼著 「No MSG」也就是沒有味精的意思 。
歐美國家對味精的恐慌十分警惕,食品添加劑已然被人們妖魔化,若是不小心吃了味精的菜,肯定會說「Oh,My god」,我中毒了。
甚至為此發明了一個全新的詞彙 「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有外國人這樣說「沒有味精,就沒有所謂的中國美食」;這其實就是外國對中國的偏見,並不是味精的問題。
有的時候也確實有這種問題「八小時的燉骨頭湯,抵不過加一勺味精,來的鮮美」。
二『味精與雞精的區別』
〖味精簡述〗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屬於鮮味調味料;易溶解於水中,與食鹽同在,其味更鮮。
最早是在小麥、海帶中提煉分離獲得,再經過生物發酵。1908年日本發現了「穀氨酸鈉」,中國1921年往後開始生產,成為味精大國。
穀氨酸多以澱粉為原料,少數也有用糖蜜為原料。本身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胺基酸,在烹飪食物中就是提鮮。而且味精可以提高人體對其他各種食物的吸收能力。
96%能被人體吸收,形成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對人有一定的滋補作用,並參與正常新陳代謝;
〖雞精簡述〗
雞精由「穀氨酸鈉」演化而來,屬複合調味品;而鮮度則是味精的2倍以上;提味效果更佳;
成分是味精及食用鹽,還會在其中加入雞肉以及濃縮的提取物、核苷酸二鈉等增鮮劑,所以雞精帶有雞肉的香味,純度也低於味精。
具有開胃、助消化、提鮮作為,其中蛋白質和維生素,也會比味精更好,目前市面上雞精已經逐步取締味精的地位。
三『民間與科學所說』
〖民間說法〗
民間有傳言說,吃多了味精或者雞精,記憶力會衰退,太多會致癌,頭髮會掉理由。
則是因為穀氨酸鈉在加熱到120度,會產生焦穀氨酸鈉,而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科學依據〗
經過科學家驗證,味精在超過100度的情況下,繼續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穀氨酸鈉會生成焦穀氨酸鈉,而這個量對身體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炒菜燉菜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快要起鍋的時候放味精。
也有報導說焦穀氨酸鈉對人體並沒有傷害。在正常食用情況下,對我們的傷害其實比對鹽的危害還要小。
總結:經過科學驗證,雖然味精與雞精無毒無害,不可否認的是都含有大量的鈉物質,而這種物質過量食用,也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烹飪適當添加,既美味又不影響健康。
四『味精是否毀了中國菜』
味精是食品工業中最具代表性的添加劑;
如果咱們用得好,味精可以成為整道菜的功臣;味精不僅僅是提鮮那麼簡單,它還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掩蓋一些不喜歡的食物味道,實現以次充好的目的,這裡並不能代表就是濫竽充數。
若是餐館小吃攤添加大量味精,你嘗上一口,就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同一種味道,雖然好吃,但是完全失去了食物本身自帶的香味,我們的味覺平衡和豐富性也減少了,逐漸對味精產生了依賴性。
這個現象確實不好,但這是 「人」 的問題,而不是味精的問題。
味精的出現恰恰在某種環境下,不但沒有毀了中國菜,反而屬於是拯救了食物。
曾經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份,味精的出現使得讓不新鮮的原材料,可以煥發出神奇的味道。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咱們可以把各種不好的食材,都能做出各種美味。
如今的味精已經逐漸快要被雞精雞粉取代,退出歷史的舞臺,一直飽受貶義詞的它,如今也能夠功成身就。
《美食美佳》總結
如今的生活環境太好了,我們也不該脫離環境去評價味精的過與錯,因為味精並沒有錯,也對我們身體並沒有多大的危害,若是有些不良症狀,也有可能是心理所致。
科學對味精的安全性,已經研究得非常透徹,食用味精很安全,沒必要過度擔心。
食用味精製作的菜,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西方國家的菜色裡,其實也有使用類似穀氨酸鈉的成分調料增鮮,味精也逐漸會被外國人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