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味精,是否就沒有所謂的中國美食?味精是不是毀了中國美食?

2021-01-15 美食美佳客

一鍋清湯寡水,有了味精的助攻提鮮,那就是一碗沁人心脾的「孟婆湯」;

在很多的小吃攤裡,如果你有心偷偷瞄上一眼,你會發現老闆們放的調味料特別的多,尤其是味精、雞精這一種下的特別重。飯店、餐廳、大廚做菜,依舊少不了味精雞精的提鮮;

鹽、糖、醬、辣這些常見的調味加多了,你會一口就不想再吃,而味精加多了,反而你會覺得好吃,就是這個味兒。

因為廚師們也用慣了味精,確實提鮮增味,客人們也非常喜歡。對味精有了依賴,離開了這種調味品,連燒菜都沒有了手感。

但是當飯館不放味精後,往往也是吃的人最先覺察到味道不對勁兒,給出 「你們這菜口味不行了」 的建議。所以最後不得已用回了味精,因為人們吃慣了味精的味道。

一『外國人對味精的偏見』

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那就得有唐人街,出國旅遊的人在唐人街往往能看見中餐館招牌上貼著 「No MSG」也就是沒有味精的意思 。

歐美國家對味精的恐慌十分警惕,食品添加劑已然被人們妖魔化,若是不小心吃了味精的菜,肯定會說「Oh,My god」,我中毒了。

甚至為此發明了一個全新的詞彙 「中國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有外國人這樣說「沒有味精,就沒有所謂的中國美食」;這其實就是外國對中國的偏見,並不是味精的問題。

有的時候也確實有這種問題「八小時的燉骨頭湯,抵不過加一勺味精,來的鮮美」。

二『味精與雞精的區別』

〖味精簡述〗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屬於鮮味調味料;易溶解於水中,與食鹽同在,其味更鮮。

最早是在小麥、海帶中提煉分離獲得,再經過生物發酵。1908年日本發現了「穀氨酸鈉」,中國1921年往後開始生產,成為味精大國。

穀氨酸多以澱粉為原料,少數也有用糖蜜為原料。本身是人體所需要的一種胺基酸,在烹飪食物中就是提鮮。而且味精可以提高人體對其他各種食物的吸收能力。

96%能被人體吸收,形成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對人有一定的滋補作用,並參與正常新陳代謝;

〖雞精簡述〗

雞精由「穀氨酸鈉」演化而來,屬複合調味品;而鮮度則是味精的2倍以上;提味效果更佳;

成分是味精及食用鹽,還會在其中加入雞肉以及濃縮的提取物、核苷酸二鈉等增鮮劑,所以雞精帶有雞肉的香味,純度也低於味精。

具有開胃、助消化、提鮮作為,其中蛋白質和維生素,也會比味精更好,目前市面上雞精已經逐步取締味精的地位。

三『民間與科學所說』

〖民間說法〗

民間有傳言說,吃多了味精或者雞精,記憶力會衰退,太多會致癌,頭髮會掉理由。

則是因為穀氨酸鈉在加熱到120度,會產生焦穀氨酸鈉,而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科學依據〗

經過科學家驗證,味精在超過100度的情況下,繼續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穀氨酸鈉會生成焦穀氨酸鈉,而這個量對身體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炒菜燉菜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快要起鍋的時候放味精。

也有報導說焦穀氨酸鈉對人體並沒有傷害。在正常食用情況下,對我們的傷害其實比對鹽的危害還要小。

總結:經過科學驗證,雖然味精與雞精無毒無害,不可否認的是都含有大量的鈉物質,而這種物質過量食用,也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烹飪適當添加,既美味又不影響健康。

四『味精是否毀了中國菜』

味精是食品工業中最具代表性的添加劑;

如果咱們用得好,味精可以成為整道菜的功臣;味精不僅僅是提鮮那麼簡單,它還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掩蓋一些不喜歡的食物味道,實現以次充好的目的,這裡並不能代表就是濫竽充數。

若是餐館小吃攤添加大量味精,你嘗上一口,就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同一種味道,雖然好吃,但是完全失去了食物本身自帶的香味,我們的味覺平衡和豐富性也減少了,逐漸對味精產生了依賴性。

這個現象確實不好,但這是 「人」 的問題,而不是味精的問題。

味精的出現恰恰在某種環境下,不但沒有毀了中國菜,反而屬於是拯救了食物。

曾經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份,味精的出現使得讓不新鮮的原材料,可以煥發出神奇的味道。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咱們可以把各種不好的食材,都能做出各種美味。

如今的味精已經逐漸快要被雞精雞粉取代,退出歷史的舞臺,一直飽受貶義詞的它,如今也能夠功成身就。

《美食美佳》總結

如今的生活環境太好了,我們也不該脫離環境去評價味精的過與錯,因為味精並沒有錯,也對我們身體並沒有多大的危害,若是有些不良症狀,也有可能是心理所致。

科學對味精的安全性,已經研究得非常透徹,食用味精很安全,沒必要過度擔心。

食用味精製作的菜,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西方國家的菜色裡,其實也有使用類似穀氨酸鈉的成分調料增鮮,味精也逐漸會被外國人接待。

相關焦點

  • 味精真的是「化學物品」?味精真的毀了中國美食?還有人吃味精
    味精說起味精,你一定對它在熟悉不過,每當飯菜,或煲湯時,起鍋前,撒上一些味精進行調味提鮮度,但味精是否真的毀了中國美食?在少年時,曾有不少長輩說過,味精少放,對身體不好。那麼我們來看看味精的成分,從下圖中可以看出,味精本身並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當然也沒有危害,主要功能是增加食物的鮮味,讓人們的食慾更加。
  • 味精真的毀了中國的美食嗎?
    從本質上來說,鮮味就是穀氨酸鈉提供的,所以怎麼會是味精毀了中國菜呢。到底是什麼毀了中國菜,是無知,邪惡與懶惰。大眾無知,沒有品味,只要是高脂高鹽加麻加辣就是好吃的菜,開在綜合體裡Zara一樣的快消品餐飲,除了營銷一無所有的網紅店才有他的市場。如果大眾都和我一樣挑剔,中國菜怎麼會毀呢,米其林我都不放在眼裡。
  • 味精真的是好東西嗎?它毀了中國美食?
    說到味精的話,我想許多人都是感到十分的厭倦的,他們都是認為是味精損害了中國美食,就是因為有味精,所以健康也被毀壞了。在他們看來,就是普通的清水,加入了味精,這清水也是會變成一道美味的雞湯,所以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健康的,感覺是不符合常識的。這究竟是對還是錯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 味精會危害身體健康?不敢吃味精、雞精的人都來看看,別被騙了
    那麼問題來了,味精是不是真的摧毀了我國的美食體系,經常食用味精會給身體帶來負擔嗎? 味精 味精的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納屬於天然的,最豐富的非必需胺基酸之一,在雞肉、豬肉、香菇、松茸、海帶等食物,經過熬煮之後,也可以獲取到相同的物質。
  • 做滷菜到底要不要放味精?
    味精是烹飪時常用的一種調味品,現已深入到中餐的方方面面,現目前就是哪裡有中餐哪裡就有味精。但這幾十年來關於味精的質疑之聲也一向沒有中止過,所以導致現在有些觀念稱味精會毀了中國美食。但是要清楚的一點,味精是一種大家遍及都在用的調味品,肯定是安全有用的。
  • 你做菜放味精嗎?放味精是不是真的不好?看完別忘了告訴家人!
    你做菜放味精嗎?放味精是不是真的不好?看完別忘了告訴家人我們日常生活最離不開的就是吃,吃是我們日常的能量來源。我們在吃上面也很講究,以前只要有吃的就行,現在講究吃得健康,吃的放心。要說吃自然就離不開調味料,調味料是我們做菜時最關鍵的東西,如果菜品少了調味料,那麼菜品就會變得寡淡無味,調味料是我們一道美食的關鍵,我們最常用的調味料應該就是食鹽和雞精、味精了。調味料的爭議,一直以來就比較大,很多人說要少吃,甚至是不要吃,特別是味精。
  • 雞精與味精的謠言
    作為一個美食作者;我們平時做菜時用到最多的就是味精、雞精。關於它的謠言很多,大家都是在不了解情況下瞎傳。今天正式在這給大家普及一下味精的營養成分和營養知識。也在這闢一下謠言,食用雞精味精會掉發致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味精的由來和它化學成分。穀氨酸鈉最早由德國的雷特豪於1846年在小麥的麵筋中首次分離獲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穀氨酸鈉,並發現穀氨酸的鈉鹽具有鮮味;1909年日本開始生產以穀氨酸鈉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並出售。中國1921年由吳蘊初開始生產味精。1988年國家正式宣布取消其使用限制。
  • 味精是如何在中國失寵的?
    所提及的河南蓮花味精,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河南省周口地區味精廠,後整體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它曾在中國人依賴味精讓一日三餐滿足挑剔味蕾的時代中,一度實現了數十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成為中國最大的味精生產商。中國也在1992年成為這個星球上使用味精最多的國家。
  • 味精不能吃?從不買味精卻吃了味精很多年,隱藏的味精有哪些
    大家好這裡是美食吧。味精不能吃?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從來不買味精,卻吃了很多年的味精,甚至每天都在吃味精,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隱藏的味精,關於味精的這些誤會,看完你就明白了。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看到很多人都在說味精不能吃,具體因為什麼不能吃我也忘記了,但好像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家從來不買味精,也再也沒吃過味精了,家裡不買味精就真的從沒吃過味精嗎?味精到底能不能吃我們先不說,先來說說隱藏的味精有哪些。
  • 「味精之父」吳蘊初,創辦中國第一家味精廠,日本味精灰溜溜退出
    不過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對日商的依賴,這個人便是中國的「味精大王」——吳蘊初,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揭秘一下這位「味精大王」。吳蘊初吳蘊初,1891年生於上海嘉定,從下家境貧寒,10歲才開始上學,在外語學院學了幾年外語,由於沒有錢交學費,於是便輟學回家,在老家一所小學教英文勉強度日。
  • 吃味精會得白內障,會掉頭髮?關於味精的流言都源於此
    文章作者自稱是美國國家生物醫藥研究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而且還是一位中國廣東的華裔,他表示每次吃完中餐館的菜餚後,便會身體不適,心悸不已,並推測是因為中餐館過量使用味精的緣故。後續來自全美國的讀者來信,迅速讓這件事件上升為食品安全恐慌,以《自然》科學期刊更是將味精這一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引起的不良反應和「中餐館症候群」聯繫在一起,引爆了人們對味精的恐慌。儘管醫學研究並不能確定味精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但迫於輿論壓力,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做出裁決,稱味精「可供食用但不一定適合嬰兒」。
  • 長期吃味精,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害?
    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傳言:穀氨酸鈉(味精)加熱到 120 ℃以上時,會產生焦穀氨酸鈉,會致癌。但是在嚴肅的科學資料中,並沒有「焦穀氨酸鈉致癌」的說法。那為什麼有些味精的包裝上會寫「建議出鍋前再放」?難道不正是說明味精加熱會有害嗎?
  • 雞精和味精到底能不能吃?是不是化合物?
    雞精和味精在我們中國的美食文化裡面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但是人們往往對它們有誤解,認為不能吃,或者少吃。不然會中毒,其實不然。味精的化學名稱叫穀氨酸鈉,由大豆、小麥麵粉及其他含蛋白較高的物質,經由澱粉發酵法製成,除含有穀氨酸鈉外還含有少量的食鹽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可以用於使用味精的所有場合,適量加入菜餚、湯羹、麵食中均能達到效果。
  • 美國人為什麼不吃味精?關於味精,你了解多少
    人們食用食鹽已經有了很悠久的歷史,而味精出現的年頭遠比食鹽晚太多。味精,也就是穀氨酸鈉,無論是「味精」兩個字,還是穀氨酸鈉,都讓人對這種神秘的調味品有所警惕。對於多數人來說,味精更像是某種化學合成的東西。
  • 味精毒性分析報告:「中餐館味精症候群」是什麼?
    更不幸的是,據說這位朋友還有一樣更可怕的過敏源:味精。他曾不慎吃了味精館子、在家結結實實躺了一個禮拜。這種體質,在經歷過地溝油、塑化劑輪番蹂躪的天朝人民裡面比較少見,老外就可怕多了,已經到了談 MSG(味精)色變的地步,更有甚者,都吃死人了!我也不怎麼吃味精,偶爾一吃多也是嘴裡又幹又苦猛喝水的,其實也是身體在說: 我不習慣吃這個,我吃得不舒服。
  • 味精是化學物會致癌?怕吃味精、雞精的人都看看吧
    從現代食品工業來看,味精是「經過微生物發酵糧食等原料生產而成的」,生產工藝與釀酒、制醋類似。對於我們現在所食的味精而言,幾乎都是通過發酵甘蔗、甜菜以及澱粉等物質所獲得,與所謂的「化學合成」無關。味精經過烹調加熱,會致癌嗎?味精是一種「站在風口浪尖的調味品」,經常有人會說「吃味精會致癌」。
  • 雞精和味精到底有沒有危害?為啥很多人都不吃了,答案終於來了
    雞精和味精到底有沒有危害?為啥很多人都不吃了,答案終於來了。哈嘍,大家好,今天又到了和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在早些年間,很多做菜的人都會選擇用雞精或者是味精來調味。但是沒過多久之後,雞精和味精逐漸地消失在廚房裡了。
  • 味精是化學合成物且致癌?雞精比味精更健康?說清楚了!
    日常生活中想要製作各樣各樣的美食各種調味品是必不可少的說起味精以前也是家家戶戶廚房裡我們現在所吃的味精,幾乎都是通過發酵甘蔗、甜菜以及澱粉等物質所獲得。因此,與所謂的化學合成無關。味精經過加熱會致癌?這種說法的主要來源是說:味精在加熱時會生成焦穀氨酸鈉,而焦穀氨酸鈉是一種致癌物。
  • 美國人為什麼不吃味精?味精=害人精?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
    我是原創作者苦瓜說美食,與大家分享各種美食味精作為我們日常用品,它到底是像每天要吃飯那樣的「常用品」呢?還是一個「定時炸彈」?味精這東西著實是爭議非常大,說能吃的和不能吃的觀點人群是多不勝數。而且加入味精的菜餚那才叫美味,沒有味精的菜沒有靈魂。可是,對於味精的專業領域分析上,我的這種「認為」似乎又是一種無稽之談。味精主要成分是穀氨酸和鈉,在過多的食入這個穀氨酸的時候,人就會有一系列的不舒服,比如頭暈、消瘦、肌肉無力等等,也就是說,吃的多了會影響發育,由此可見特別是小孩,一定要控制味精的食用量,它更會影響骨骼的發育。
  • 有外國人說中餐好吃是因為放了味精,所以西餐不用,你怎麼看?
    中國美食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精美好吃的中國美食早已走出國門,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歡。比如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北京烤鴨等等。就在中餐大受外國人歡迎的同時,也有外國人發出了質疑,有外國人說中餐好吃是因為放了太多味精,吃到的都是味精味,所以西餐從來不用。事實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