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食成廚藝推薦語:有些東西不能道聽途說哦
說起做飯菜,基本人人都會,不會的也會學。炒菜時需要放入調味料來增加味道,油,鹽,醬,醋,味精,是我們比較常用的調味,不過有的小夥伴在放入調味料時,經常拿捏不準該放的量,導致做出來的菜,太鹹了,或是太淡了。而味精卻不一樣,不管加的再多,你都不會覺得難吃,還會覺得怎麼這麼好吃。接下來隆重介紹下今天的主角:味精。
說起味精,你一定對它在熟悉不過,每當飯菜,或煲湯時,起鍋前,撒上一些味精進行調味提鮮度,但味精是否真的毀了中國美食?在少年時,曾有不少長輩說過,味精少放,對身體不好。那麼我們來看看味精的成分,從下圖中可以看出,味精本身並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當然也沒有危害,主要功能是增加食物的鮮味,讓人們的食慾更加。
再來看看味精的歷史
1866年——德國著名化學家發現了小麥蛋白質的分解物種可以提取含有鮮味的物質,並命名為「谷酸鈉」。
1908年——在日本有位著名教授池田菊苗通過海帶提取了穀氨酸,並以其開發出了為美食提鮮的調味品,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味之素」。
1923年——我國上海建立了味精廠,以小麥為主原料生產味精,用的是水解法。
當時中國初生產味精,不能批量生產,價格昂貴,不如現在這般廉價,後面才研製出了發酵生產味精,才得到了大量的推廣。由此可見味精是植物的提取物,非常的健康,但是為什麼會被人們厭惡,讓大家聞之色變的「化學物質」?
在中國「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深深的影響著我們,不管做什麼,其他事情能馬虎處理,唯獨吃的不能這麼馬虎,特別是之前,還發生了那麼多毒奶粉,蘇丹紅,地溝油危險食物事件。人們覺得像味精這樣的東西,一碗清水在加入幾粒小晶體,清水瞬間變「高湯」,太讓人們匪夷所思了。一定是毒物,化學物品,絕對不能碰。
試想一下,去餐廳吃飯,廚師鹽下多了,會被客戶埋汰:你這菜太鹹了,退錢。糖多了,老闆你家糖不用錢的嗎,這麼甜,醋多了,哇,這菜吃一口酸死我了,太難吃了。每個人的口味都不盡相同,而此時,味精就起到很好的作用了,味精放多了,你們並不會覺得難吃,反而會誇廚師,你做的菜真好吃,下次再來。
而很多追逐利益的商家抓住這個商機,把成本花在更多的廣告宣傳和包裝上,和用錢研究口味,食材的做法更賺錢,不管菜多難吃,只要大把的狂給味精,照樣可以門庭若市。何樂而不為呢?反正消費者怎麼吃也也不懂。這個方法也得倒很多商家的推崇,效仿。最後的結果就是讓消費者買單,到哪裡吃都能吃到一股濃濃的味精味道。於是大家就在抱怨味精把中國美食給毀了。
原文標題:味精真的是「化學物品」?味精真的毀了中國美食?還有人吃味精發布日期:2018-09-30 11:33:05原文作者:食成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