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什麼樣的存在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下吧,別再誤會味精了。
大家都知道,做飯時通過放調味品,可以使飯菜更美味。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有:油、鹽、糖、醬油、醋、味精、十三香、蔥、姜等等。
很多人做飯時,調味品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因此做出的菜,味道不是很理想。但味精這個調味品,不管放多少,都不會感覺難吃,甚至會覺得,放的越多菜越鮮美。年少時,家裡長輩總說,味精要少放,吃多了不利於健康。
味精是什麼樣的存在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下吧。別再誤會味精了。
我們刨析了味精的成分,從味精成分看,沒有什麼危害因素,也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味精就是提升食物鮮味,增加食慾的東西。
但味精的歷史,很悠久了哦。
1、1866年,德國從小麥中提取了,含有鮮味的谷酸鈉。
2、1908年,日本從海帶中提取了穀氨酸,並開發出了提鮮調味品——味之素。
3、1926年我國上海用小麥,通過水解法生產味精。
那個時代,科學技術有限,我們不能大量生產味精,所以味精價格昂貴。到後來我們發現了,發酵可以產生味精,於是大量生產推廣。
從味精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味精是從植物中提取的。那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味精是化學物質呢?
在我們內心深處,存在一個想法——什麼事都可以將就,但吃的絕對不能隨便。特別是頻繁發生食品案件,讓人們對吃的心存疑慮。而且味精的作用還那麼大,幾粒小小的晶體,就可以把清水變成高湯。人們會覺得,怎麼那麼不可思議,絕對是化學物質,有毒的不能吃。
如果你去飯店吃飯,其它調味品放多了,弄的菜太鹹、太甜、太酸,大家都會抱怨,不願意再去吃了。而且大家口味不同,想要符合所有人的口味,真是太難了。於是商家為了抓住客人,在菜裡添加大量味精,而味精放多了,會提升菜的鮮味,人們反而更喜歡吃了。於是我們每次出去吃飯,都有股濃濃的味精味,讓大家誤認為,味精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