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首批4位接種腺病毒載體技術2019冠病疫苗的志願者,圓滿完成14天醫學觀察,解除觀察療養,回歸到日常工作與生活。他們在接種疫苗的第2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都抽血檢測了,之後第28天、第3個月、第6個月都還需要隨訪和抽血檢測。離開療養中心前,4位志願者還進行了肺部CT檢查,結果顯示4人都「雙肺紋理清晰,非常正常」。陶醫生認為,CT檢查不是必須的,因為這種疫苗裡不含活的冠狀病毒,根本不可能引起感染,但作為一種例行體檢,可以接受。「也是研究方想讓我們大家徹底放心吧!」志願者靳官萍在自己的疫苗日記中這樣寫道,「CT當時就可以看到結果,我們都雙肺紋理清晰,非常正常!然後就可以收拾行李回家啦!」
志願者靳官萍與「偶像」陳薇院士合影留念還有志願者發朋友圈,透露陳薇院士等10人最早接種了疫苗,且在28天後都檢測到抗體了。又一次不經意地、非官方地證實陳薇院士等在2月29日中午黨旗下接種疫苗的「八卦」。
其實,陳薇院士團隊接種疫苗後28天產生抗體並不意外。雖然我們對疫苗作用機制的一些細節還不是太清楚,但疫苗接種人體後大致會產生怎樣的免疫反應和不良反應,是否會產生抗體,抗體生成的時間節點等,還是有相當大的把握。
這批志願者參加的是第1期人體臨床試驗,主要觀察安全性。不過,基於我們對疫苗成分的了解,我們對疫苗的安全性非常有把握,除了發熱和接種部位的局部反應,出現意想不到的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安全性觀察,已經成為一種毫無懸念的規定動作。
第1期人體臨床試驗不設置對照組,這意味著接種後出現的各種健康問題,除了接種部位的局部反應幾乎可以直接判定為疫苗不良反應,其他諸如發熱、頭暈、腹瀉等,都無法與疫苗建立因果關係。
大家都可以理解,太陽每天升起與公雞叫早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時間上的先後並不一定代表因果關係,但是如果要說因果關係,一定是因在前,果在後。
那麼,接種疫苗在前,出現健康問題在後,到底有沒有可能是疫苗不良反應呢?當然不排除,但根據既往疫苗安全性研究的大量經驗,接種後處出現的健康問題大概率只是巧合而已。
大概率只是巧合,此話怎講?證據拿來。好,陶醫生出示證據。
還記得上一次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大流行的疾病嗎?就是10年前的甲型H1N1流感。這場流感與2009年3月底發源於墨西哥,之後迅速進入全球流行,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6月11日把全球流感警戒級別提升到最高的六級,並於2010年8月10日宣布大流行結束,整整14個月。
在這次甲流大流行中,中國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措施,包括世界上第一個研發出甲流疫苗並接種了1億劑次,還對入境者採取嚴格的檢疫和隔離措施,被世界衛生組織盛讚。
截止2009年12月21日,中國報告11萬甲流病例,死亡442人(http://t.cn/hXL2u)。美國幾乎沒有什麼抵抗,最後因為感染者太多而不再公布確切數據,美國疾控中心推測甲流感染者5000萬,死亡10000人(截止2009年11月14日)。
嗯,這就是美國。這次2019冠狀病毒疫情,歷史仿佛重演了,美國還走得更遠了,是不是?不過一切還在進行中,我們走著瞧。
當年,中國僅用87天就研發出甲流疫苗(http://t.cn/A6ZlnE1K),公眾對其安全性也有顧慮,然而甲流疫苗的臨床研究充分證明其非常安全,接種後出現的健康問題,大約只有1/3歸咎於疫苗,其餘2/3就算巧合了。
當時有10多家企業都在研發甲流疫苗,各自開展數百人的人體臨床試驗。最終上市時,大多數企業在疫苗說明書裡只提供自家臨床試驗的數據,但也有企業在後期的疫苗說明書裡提供了10家企業臨床試驗合計的數據,樣本量足夠大(數千人),數據更有說服力。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甲流疫苗說明書就有兩種版本,第1版是核准日期20090915(暫定),第2版是修訂日期20091112(正式)。提供了10家企業合計的不良反應數據,這非常珍貴。
上生甲流疫苗說明書第1版,核准日期20090915
上生甲流疫苗說明書第2版,修訂日期20091112完整說明書見:http://t.cn/A6ZluHcG
由於說明書字體比較小,不易看清,我把上生甲流疫苗說明書第2版上的不良反應表整理如下:
上表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有三列數據:A疫苗組、B安慰劑組,歸疫苗比例。
前兩列是表中原有數據(我剔除了反應人數,保留了發生率),最後一列歸疫苗比例是我添加的,其含義是:扣除安慰劑組的不良反應後,有多少比例的不良反應是疫苗成分引起的。
安慰劑通常是生理鹽水,或者不含甲流疫苗成分的疫苗液。參與研究的試驗對象不知道自己接種的是甲流疫苗還是安慰劑,這叫盲法,可以排除研究對象心理因素的幹擾(如果知道自己接種的是甲流疫苗,可能會傾向於報告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類型非常多,我們找一個典型來看,就看全身反應裡的發熱率。
疫苗組發熱率為10.27%,安慰劑組發熱率也有7.37%,發熱歸疫苗比例28%【(10.27%-7.37%)÷10.27%】。這個28%怎麼解釋?
28%的意思是:在100個接種甲流疫苗後發熱的患者中,只有28個確定是疫苗成分引起的,遺憾的是無法確定具體哪28個人。其餘72個發熱與疫苗無關,可以說只是巧合。
對於任意一個接種甲流疫苗後發熱者,只能說由疫苗成分引起發熱的概率是28%,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一定是或一定不是疫苗成分引起的。
說明書上的其他各種不良反應,都是這樣去理解就對了。總體反應率歸疫苗比例為29%,就是之前說的1/3。
但是像局部反應裡的腫脹、硬結等,由於安慰劑組沒有報告,導致計算出的歸疫苗比例為100%,其實不能這麼看。疫苗組的腫脹、硬結髮生率很低,分別只有0.2%和0.13%,所以誤差的可能性比較大。
還有全身反應裡的頭痛、肌肉痛和蕁麻疹,都出現了負值,也就是安慰劑組的不良反應率高於疫苗組,這是什麼情況?通常,我們不會認為安慰劑組的不良反應率會高於疫苗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基本也是誤差所致。
舉個例子,張三拋10次硬幣出現了7次正面,李四拋10次出現了5次正面,能說明張三拋硬幣出現正面的概率高於李四麼?不能。只要把拋硬幣次數增加到成千上萬次,就會發現兩人拋出正面的概率其實非常接近,沒有實質性區別,之前的70% Vs 50%,只是測量誤差罷了。
明白了麼?必須要有安慰劑組,才能確定疫苗是否導致了不良反應。對於一個個體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健康問題,只能用概率去判斷與疫苗因果關係的可能性,無法做出是或否的非黑即白判斷。
2019冠病疫苗人體臨床試驗第1期,由於沒有安排安慰劑組,接種後的各種健康問題無法確定是疫苗引起,各位網友不必認為一定是疫苗引起的。
2019冠病疫苗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設置安慰劑組的第2期人體臨床試驗才能回答的這個問題。陶醫生預測,發熱和局部反應等幾乎是肯定會有的,但意想不到的、嚴重的健康損害不會發生。
(完)
聲明:作者,疫苗與科學 陶黎納
微博2016十大影響力醫療大V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本科
微博2016十大影響力醫療大V,醫療公共衛生管理碩士
1995年~2000年,大學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
2006年~2010年,就讀於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專業,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從事預防接種管理工作15年,對宏觀的預防接種政策與方案,對微觀的疫苗接種實施和疫苗特點,均非常熟悉。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和考量,給公眾提供最合適的資訊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