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期末為授課教師打分 評教如何評出好老師

2020-12-13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評教如何評出好老師

  大學校園裡,誰是好老師?什麼樣的課是好課?

  對於這樣的疑問,如今大學校園裡的通行做法是學生評教——每學期末,由參與課程的學生在網上為課程講授教師打分,而得分情況,則與該老師的課時津貼等掛鈎。但這一從歐美高校舶來的評教方式,卻正在遭遇「水土不服」的指摘。據報導,在青年教師們經常出入的論壇上,「評教是逼教師取悅學生」「學生評教等於誤人子弟」「學生評課加劇了教師的『丑角化』」等說法層出不窮。

  評教,真的一無是處嗎?此種評教到底能不能評出好老師?什麼樣的評教系統,才能真正發揮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作用?

  「誰都不重視」的評教

  上個學期,北京某高校教師楊帆只收到了27份來自學生的評價。與他200多人的課容量相比,這個數字「少得可憐」。「從去年12月底開始,教務處就開啟了評教系統,還通過院系給全校本科生和教師都發了公開信,讓大家積極參與評教。可一個多月過去,還是沒幾個人把評教當回事。」楊帆說,近年來為扭轉學生對評教的消極態度,不少學校甚至採取了「不評教就不能查成績」等強制措施,可依然收效甚微。

  在記者隨機採訪的十餘位大學生中,2/3的人覺得評教「沒什麼用」,自己只是為了應付差事,「隨便選選」;還有兩位學生坦承,因老師給自己的作業評分不高,自己也「報復性」地用低分「回擊」了該老師。

  「不僅是學生在應付了事,老師自己也覺得評教沒那麼重要。不管結果怎麼樣,該怎麼上課還是怎麼上。」在楊帆所在的高校,每學期舉行的評教不僅包括學生評價,還有老師自評。剛上班的一兩年,他還會反思教學、認真自評,但他發現自己竟然是學院裡極少數這樣做的老師。

  在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主任李名梁看來,這樣的評教可以說是高等教育中揮之不去的「霧霾」:「在當前的高校評教過程中,的確存在學生『走過場』『耍偏激』以及教師『投其所好』等不良傾向。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予以規制,將會導致評教陷入學生被動參與、教師疲於應付、行政忙於統計的尷尬局面。」

  評教碰壁,根源在哪?

  「評教是高校教學質量評估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課程質量的高低、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決定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儘管對此等評教怨言頗多,但李名梁依然強調,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評教會變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受當前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的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評教不僅變得更加必要和重要,而且在未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會遭遇更多的考問。」李名梁指出。

  楊帆就正在感受這種考問的尷尬。「學生評教的本意就是為了收集信息,避免教師自評產生的偏見,對教學形成及時反饋。但目前的方式顯然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收集。」僅有的27份評教結果中,楊帆沒能發現任何有效的信息,無論什麼問題,很多學生都籠統地回答「都挺好的」,而對於「你對該教師有何改進意見」的提問中,所有學生無一例外都寫了「無」。

  本意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評教,為何在現實中卻屢屢碰壁?

  「學生評教只是實行現代治理的大學中的一方面措施,它是和自主授予學位制度、完全學分制、教師同行評價、學生自治等機制共同構成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如果離開這些而單獨推進,很容易令師生關係變得更功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將其歸結於「水土不服」,「學生上大學,追求的並不是一張文憑,而是獲得貨真價實的教育。這是學生評教的基本前提,即學生渴求好的教育、好的老師,而不是好看的成績、分數,在我國,這一前提卻不存在。為數不少的學生上大學,為的是『混一張文憑』。這導致教育的異化。」

  評教既要有「學生觀」,也要有「教師觀」

  究竟什麼樣的評教系統才是好系統?在此基礎上,要讓其真正發揮效用,又需要哪些機制的支撐?

  「評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複雜性』可能還不在於評教系統本身的構建,而在於評教主體的選擇、評教過程的控制以及評教目標的價值導向問題。」李名梁認為,這三個關鍵核心要素是導致問題產生的根源,也會直接關係到評教未來的走向。

  「評教主體的選擇就是『由誰來評教』的問題,我認為不能仍局限於傳統的由學生或學校管理者主導,而應該引入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即要引入與課程教學效果有利益相關的群體,特別是僱主單位。在考慮教學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考慮構建一個由學生、教師同行、專家學者、行政管理者、校友以及企業人士等多方主體構成的評教群體。」李名梁說。

  「我們現在還在用行政化的方式評價教學,這無論從評價主體的選擇、工具,還是從激勵方法上考慮,都有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也同意評教不僅要有「學生觀」,還要有「教師觀」。李奇指出:「對一個教師教學好壞的評價,應該是有一條『證據鏈』相互印證的。其中既包括學生考核成績、同行評議,還有學生評教。」

  此外,李名梁還建議,評教還要基於整個教學過程,在保持一個相對較長的階段性與持續性的同時,充分整合利用微信、微博和各種新媒體手段,將評教過程「化整為零」。李名梁表示:「評教要分解為多個環節和多個場景,而不是僅限於在期中或期末階段。這樣『集中式、爆發式』地開展評教也會導致大量的失真與造假行為。」(本報記者 鄧 暉 晉浩天)

(責編:林露、熊旭)

相關焦點

  • 高校推學生為教師打分引亂象 建議評教結果公開
    上個學年末,北京市某著名學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終評教的學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於末位,「這位教授在全國業內向來以治學嚴謹著稱」。近年來,作為對高校教師教學監督的一大重要機制,大學生評教制度在全國高校逐漸推廣,然而一邊是就業難和大學生的求學渴求,一邊則是許多大學生監督權力的異化:要麼敷衍了事,要麼成為「變相籌碼」。
  • 大學評教:讓學生發出真實的聲音
    原標題:大學評教:讓學生發出真實的聲音 「老師不為難我,我也不為難老師」,這樣的表述反映了高校學生評教過程中師生微妙的博弈。臨近期末,一般在期末考試之前,各大高校又將啟動學生對教師的評教。從早先手寫分數、機讀卡到如今的網上評分,學生評教程序越來越便利,標準越來越規範。
  • 大學生給老師打分成一分鐘遊戲
    上個學年末,北京市某著名學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終評教的學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於末位,「這位教授在全國業內向來以治學嚴謹著稱」。     近年來,作為對高校教師教學監督的一大重要機制,大學生評教制度在全國高校逐漸推廣,然而一邊是就業難和大學生的求學渴求,一邊則是許多大學生監督權力的異化:要麼敷衍了事,要麼成為「變相籌碼」。
  • 南華中學「先學後教」教學展示課完美落幕
    中國網6月8日訊 近日,重慶市南華中學校高一年級歷經一周多的「先學後教」教學展示課完美落幕。此次展示活動共有九個學科的十二位教師參加展評,評委們參照標準打分,年級教師積極參與,認真聽課學習。十二位教師各具風採,文科的靈動跳躍,理科的嚴謹演繹,在高一課堂上得以淋漓盡致展現。
  • 高校學生評教名存實亡:老師不為難我 我也不為難老師
    點開教學評價系統,貴州民族大學的大三學生何宇(化名)也沒細看教學態度、教學水平等打分項目,就全部勾選優、優、優。著急看成績的同學還讓他順便幫忙評教——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先對這學期的課程全部進行網上評教,才能看見考試成績。  為了讓學生參與評教,校方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學校規定要先評教才能看到期末成績,有的學校要先評教才能選課,還有的學校規定不評教會影響期末成績。
  • 高校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點開教學評價系統,貴州民族大學的大三學生何宇(化名)也沒細看教學態度、教學水平等打分項目,就全部勾選優、優、優。著急看成績的同學還讓他順便幫忙評教——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先對這學期的課程全部進行網上評教,才能看見考試成績。 為了讓學生參與評教,校方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學校規定要先評教才能看到期末成績,有的學校要先評教才能選課,還有的學校規定不評教會影響期末成績。
  • 南開大學邀請本科畢業生網上評教票選「十佳教師」
    央廣網天津6月14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吳軍輝 郭曉媛)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務處再度開啟了畢業生網上評教系統,與以往不同,今年南開大學邀請2017屆本科畢業生,回顧南開四年的學習經歷,評選出印象最深、幫助最大的十位老師,並給予評價。完成評教的畢業生還將獲得刻有自己學號的紀念「金鑰匙」一枚。
  • 取消教師職稱評定!按教齡直接晉升才是老師安心教育的好辦法
    評個職稱他怎麼這麼難,一年再過上一年。當名教師真心累,各種技能你都得會。您得會教,還得會寫!您得會說,還得會學!你得會畫,還得會講!您得會唱,還得會跳!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課堂內外一點不輕鬆。大家平時都有體會,說起來一把辛酸淚。
  • 期末考試前後,大學生「要分」現象值得深思
    高校圖書館座無虛席,自習室裡挑燈夜戰,期末考試臨近,大學生們又進入了緊張的備考狀態。在這場「奪分大戰」中,除了明爭,其實還有看不見的「暗鬥」。據《光明日報》報導,「要分」現象在大學裡普遍存在,每逢期末考試前後,一些學生總會各顯其能,希望老師在打分時「手下留情」。
  • 高校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學生會「大開殺戒」反擊
    為了讓學生參與評教,校方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學校規定要先評教才能看到期末成績,有的學校要先評教才能選課,還有的學校規定不評教會影響期末成績。  把學生和老師綁在「評價」與「被評價」兩端的評教系統,已經陸續覆蓋了國內高校。這個1920年代起源於美國高校、針對教師教學效果而建立的評價模式,在中國高校卻面臨著名存而實亡的尷尬。
  • 學生評教,怎樣操作才合適?
    怎樣評價每一位教師?近些年來,可謂新招不斷,花樣頻出,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壓軸節目還是發動學生來評價。只是由於校情和領導者的好惡不同,在評教的具體操作上各有不同,或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的一天一評,有的一周或一月一評,有的一學期兩評(期中與期末各一次)。二是評的名目不同。有的評最有收穫的一堂課,有的評最尊敬或最喜歡的教師,有的評最佳教師,有的製作一份問卷表讓學生按其中設定的項目及分數比值逐一打分。三是評議方式不同。有的是由全班學生都參與,有的由當天班上的值日幹部隨便分發若干評議表隨機評定。四是評議結果在整個考核體系中的比重不同。
  • 高校教授的困擾——學生評教值緣何與教師自我感覺出入那麼大?
    每學期期末學生都要給所有任課老師的教學情況打分,評教值也成為學校考核一個老師教學能力的重要依據。但是,學生的評教是否理性?他們的評教分數是否真能反應一個老師的真實教學水平?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老師。經呂加美(假名)教授授權,發表其《省級名師的現世報》一文,希望能引起師生雙方及有關部門對評教值的科學與否的思考。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 高校學生評教當真「名存實亡」?
    我們的社會有濃鬱的「學歷情結」,為數不少的學生上大學,為的是「混一張文憑」,對於嚴格要求、給出較低分數的老師,不少學生給出的是「差評」,而對於那些不嚴格要求,「放水」給學生高分的老師,卻給出極高的評分。在學生評教之下,很多教師反而不敢嚴格要求學生、重視培養質量,而是給高分「討好」學生,結果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 取消教師職稱評定!按教齡晉升職稱!這才能讓老師們安心做教育
    評職稱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很多老師心頭的痛,教師們被太多教育之外的因素影響。有的老師選擇辭職,有的老師選擇妥協......評個職稱他怎麼這麼難,一年再過上一年。當名教師真心累,各種技能你都得會。您得會教,還得會寫!您得會說,還得會學!你得會畫,還得會講!您得會唱,還得會跳!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課堂內外一點不輕鬆。大家平時都有體會,說起來一把辛酸淚。
  • 教得好沒論文也能評教授了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出臺,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沒寫一篇「達標」論文的蔣華松終於評上了教授。暨南大學不僅把教學型教師單獨評審,還把思政、實驗室教師等以前難評或沒機會評正高的崗位單列單評,拓展這些教師職業上升通道。怎樣算「教得好」?由誰來評判?「教得好」也能評教授得到了一線教師的普遍歡迎。
  • 大學老師講課怎麼樣,有高中老師講得好嗎?
    教師態度問題。普遍老教師對教學很重視,青年教師態度一般。原因是,現在評職稱標準制度,科研論文獲獎都好量化,而大學課程多類多樣,甚至很多專業課就一個人講,無法評價,所以職稱制度讓人無法對教學認真,講課好,也需要時間精力,而且不是一年兩年能見效的,學生說你講課好,還真不一定好呢。
  • 大學生給老師差評 遭老師網絡發文辱罵、威脅
    只因學生給了差評,安徽某高校的一名老師便發文威脅學生將「掛科」,並威脅要揪出相關學生。昨日下午,該校宣傳部門負責人回應稱,為保護學生安全沒有人可以進入評價後臺。目前校方已經與這位教師解除工作合約,學生的試卷將由其他老師代為批改。
  • 以評促教 以評促學——九江實驗中學開展學生民主評教促學活動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通訊員 遊雲 周琴)為了深入了解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工作狀況,全面掌握教師教學動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11月17日上午,九江實驗中學教務處組織全校2200餘名學生開展了2020—2021學年(上)期中學生評教促學調查活動。
  • 家長和學生給教師師德打分,權重50%!這事兒你咋看?
    權重50% 內容主要包括 教師形象、為人師表、 教育教學、廉潔從教 南昌市中小學教師師德考核的對象為 南昌全市普通中小學、職業學校、 特殊教育學校和幼兒園在職教師
  • 期末考試後老師常接求情電話 大學生伸手「要分」
    期末考試後老師常接求情電話 大學生伸手「要分」   目前,各大高校的期末考試陸續結束,很多老師已經開始批卷打分了,這一時期可謂是十分熱鬧的「求老師電話節」,不少老師都會接到同學的求情電話,出於各種目的希望老師能把分數打高些來刷高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