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亂「行之有效」的制度,英國高考風波禍延數年?

2020-12-17 瘋範兒

英國教育和考試制度一向享譽全球,當地無論是中小學以至高等教育等不同程度的課程和考試,均有專責機構監察,以確保課程和教學考試等質素能維持高水準。然而,今年新冠疫情卻讓人意外看到本屆英國高考(A-Level)所造成的混亂場面。教育大臣韋廉信(Gavin Williamson)雖然在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巨大壓力下撤回備受爭議的演算法,改以教師評分作考生的成績依據。

但人們仍不禁要問,當局在過程中為何如此混淆和倉促?此一受到舉世青睞的教育和考試制度究竟出了什麼錯?

由於今年的高考因疫情而取消,應屆考生的成績改為採用老師評核,再經電腦演算法調整作最終的成績依據。然而,自上周四(13日)公布成績後,多達39.1%考生的成績被調低,影響他們入讀大學,加上當局上訴機制安排混亂,惹起不少學生不滿,一連三日走到國會外示威抗議。

針對事件引發的爭議,韋廉信原本表示考生可以用校內模擬考試成績申請覆核,並以高者為準,但數小時後被資歷及考試規例局(Ofqual)剎停,表示要再作檢討,稍後再公布上訴詳情。最終,當局改以老師評級取代考生現有成績,來解決今次的風波。

其實,僅在公布成績的兩天前,韋廉信才公布此一最新的高考和中考成績計算方法。當局的決定隨即引起外界的反彈,原因是這經已是當局第二次修改成績計算方法。取消考試後,當局最初宣布採用教師評估的分數,惟其後發現教師評估的分數明顯高於往年學生的成績,於是希望透過演算法調整學生的成績。

造成不公的「演算法」

今次爭議的焦點是用以調整學生分數的演算法。當局此前表示使用數據模型計算成績的時候將考慮多項因素,包括學生此前的考試成績、同一所學校過去幾屆學生的成績,以及教師評估的成績,經調整後的成績會跟歷年的考試成績一樣公平而且有效。

然而,有批評認為,調整機制對一些在表現差的學校就讀但成績優異的學生不公平,在私立學校就讀的學生成績亦鮮有被低估,認為機制存在漏洞。

演算法的確存在至少三大問題。除了部分成績好的學生因學校過去成績不理想而無法拿到應到的成績外,小規模學校或少人報讀課程如德語、古希臘文、音樂等的成績或容易被高估,因為報考的人數過少而「拉高」成績。最後是湊整的方法有問題,由於演算法的操作方式,令一些成績相近的學生或會取得不同的成績。

演算法造成的結果顯示了,該算法純以學校背景論斷個人能力,假定了入讀「次一級」公立學校的學生不能依靠自己努力取得佳績。演算法原意避免教師對學生評分過於「鬆手」,亦期望以演算法計算全國學校往績,可以讓學校之間得到更公平的評分,但計算同時否定了出身於較差學校的學生,以個人能力取得佳績的可能。

在英國,私立學校一直享有較多學習資源,入學條件更高,學校過去多年成績隨之較優。演算法造成了私立學校優勢更明顯,這批原本掌握充足學習資源的學生,在演算法下亦鮮有學生被拉低成績,反之公立學生除了本身學習資源較少,今次不少學生的成績也因學校背景而無辜被拉低。這難免突顯了英國教育體系裡的不公。

不過,問題是透過演算法調整成績的做法並不是新鮮事,過去在小學和寫作等課程的評核中經常會採用。英國一直以來也有「行之有效」的調整分數機制,亦從未引起如此廣泛的爭議。其中一個原因是,今次的演算法實際將老師評分的部分,變得不太重要,亦沒有採用過往做法加入額外考量。

皇家統計協會行政總裁Stian Westlake指出,今次局方評核的整個過程充滿了錯誤,包括技術錯誤,而且缺乏透明度。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人工智慧講師Tom Haines表示,當局未有進行足夠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他說:「他們沒有去檢查演算法得出的結果。」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英國國內如今將矛頭指向教育大臣韋廉信。

事件已告一段落?大學收生的煩惱

雖然當局最終放棄爭議多多的演算法,惟教育界擔心是次事件在未來數年會對教育系統造成問題。首當其衝的必然是各大學要儘快研究如何收生。有大學高層警告說,由於教師對自己學生的評分相對「鬆手」,最高成績的級別將由去年的,25.2%上升到37.7%,令合乎入讀大學資格的人過多。

羅素大學集團(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行政總裁Tim Bradshaw也警告,招收額外的學生會浪費資源,並有降低教育質量的風險。額外的學生還會為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帶來問題。他說:「我們現在需要政府儘快澄清當局將會提供的額外支持,以幫助大學預期增加學生人數,特別是化學、醫學和工程學等高成本學科的學生。」

桑德蘭大學(University of Sunderland)副校長David Bell則指,部分學生將不得不接受諸如醫學、牙科或者有實習要求的學位課程的延期。「我們不會撤銷我們已經提供的大學名額。有些課程如人文課程具有靈活性,但是如果課程本身設置了上限,則不太可能打破。」

代表20間英國大學的大學協會MillionPlus的行政總裁Greg Walker則感到樂觀,他認為在疫情肆虐下外國留學生的人數有所減少,早前也有指英國大學今年或會面臨收生壓力,事件或為此作出一定程度的彌補。

說到底,今次爭議雖說暫告一段落,然而這次事件經已令外界關注英國教育制度的問題,而從事件分析更可能是教育當局被疫情幹擾而造成的混亂,屬人為居多。而且,今次採用教師評分的做法,不論是對本屆以至往後的考生造成不公平的情況,未能充分反映應屆考生的真正水平,也有機會影響未來幾年大學教育的資源分享,對後來者造成不公。

相關焦點

  • 英國高考放榜了,中國學生錄取數疫情年逆勢大漲
    8月13日,英國高考A-Level正式出成績了。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A-Level考試沒能如期舉行,但是考試成績卻準時放榜,60%左右的學生表示拿到滿意成績,其餘表示不滿最終成績。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啊。
  • 英國「高考」全球降分風波
    降分和今年疫情影響下的考試和評分規則改變有關。8月中旬,英國「高考」分數陸續放榜。在今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衝擊下,大量線下教學和測試被取消。原定於夏季舉行的考試在全球範圍內停擺,英國多家考試局不再組織統考,而是選擇以各中學給出的預估分數作為主要依據,並參考該學校往年表現,給出學生的最終「高考成績」。
  • 英國高考放榜,疫情下中國留學生數量逆勢大漲
    但與此同時,來自歐盟的國際學生錄取數,跟去年的26,440名相比減少了4000名。根據高考放榜數據,今年總共有2,720名印度學生獲得英國本科錄取,去年這個數字為2,430。高考放榜後,數據顯示國際學生對英國教育熱度不減,這對大多數英國高校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特別是考慮到國際學生普遍支持更加高昂的學費。
  • 大學有可能成為英國第二波疫情的溫床
    英國學者們表示,除非英國大學避免面對面的直接授課,否則校園內的病毒感染風險可能將成為英國第二波疫情的起點。預計英國各地將有100萬名大學生於9月陸續重返大學校園,大學和學院聯盟(UCU)認為,政府正在鼓勵一場公共衛生危機。UCU秘書長喬•格雷迪(Jo Grady)表示,這場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可能導致大學成為英國第二波疫情的溫床。
  • 英國留學 | 英國大學錄取制度或要大改革,可能要用「中國高考制度...
    英國用預估成績申請大學這事兒一直爭議不斷。 從今年2月開始便已有風聲要改改這個「預錄取制度」。各方一系列討論後,「大考出分後再發offer」真要決定了!
  • 韓國高考疫情中啟動,考生數創歷史最低
    (原標題:韓國高考疫情中啟動 考生數創歷史最低)
  • 英國大學招生制度大改革!可能向高考靠近?
    英政府近日宣布,英國大學錄取以後可能也要採用「中國高考制度」?即等學生出了最終考試成績,大學才能發offer。 那麼,如果英國大學更改招生制度,對留學生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 2021考試仍可能受影響,英國或將效仿中國高考模式錄取學生
    ,但是COVID-19的影響還不止於此,明年的考試計劃同樣也可能被打亂!據報導,英國考試監管機構英國考試監督辦公室正在為明年夏天的考試製定應急計劃,因為學生們試圖恢復幾個月的學習損失。 《星期日泰晤士報》稱,正在考慮的計劃包括將評估時間從5月推遲到7月,並延續今年夏天的緊急評分制度。在該評分系統中,教師根據學生全年的進步情況以及11月和3月公布的模擬考試成績來給學生評分。
  • 2020年高考志願還能填報國外大學嗎?疫情下「高考+英國留學」恐失靈!
    001 國際化的高考志願:中國高考全球通用?高考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其實暗含了國外大學的志願。近年來,中國高考與「英國高考」A-Level考試、「美國高考」SAT/ACT考試,成為世界範圍內頗具影響力的大學升學考核體系。
  • 2020年高考志願還能填報國外大學嗎?疫情下高考+英國留學恐失靈
    近年來,中國高考與「英國高考」A-Level考試、「美國高考」SAT/ACT考試,成為世界範圍內頗具影響力的大學升學考核體系。 承認中國高考成績作為入學標準的國外院校越來越多,繼新加坡、澳大利亞之後,美國、英國的不少院校也開始將中國學生的高考成績作為本科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
  • 英國或將沿用中國高考制度發放offer,「內卷」留學怎麼破?
    據英媒報導,英國11月13日宣布,要求改革現行招生制度的提案,英國學生只有取得合格分數後,大學才能發offer。下邊給大家總結一下改革中最重要的兩點:◆ 取消「老師預測」制度,高校錄取標準以學生真實考試成績為準。◆ 學生可以在A-Level出成績前申請大學。有沒有覺得這次的改革模式很熟悉,以成績為錄取標準,提前申報學校,這不就是我國的高考制度嗎?
  • 疫情下還要高考?看看國外的學生今年怎麼考大學
    特殊的開年,打亂了所有人的既定腳步。再過幾天就是高考了,今年高考,是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集體性活動。對於每一個高三學子,高考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但2020年的高考卻不同尋常,考試時間、備考方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 英國二次解封在即第二波疫情控制住了嗎?2021年初留學英國還可行嗎?
    英國二次封國進入最後一周,官方最新疫情數據帶來了驚喜,也帶來了困惑。我匯總了10月3日以來英國的疫情數據並做出了4張趨勢圖,將二次封國以來的數據和趨勢與整體疫情走向做對比。在此基礎上為2021年初留學英國的朋友提供決策依據和建議。
  • 「北京新高考元年」意外遭遇新冠疫情,2021年要復讀麼?
    2020年,「北京新高考元年」意外遭遇新冠疫情。對於首批「試水」新高考的考生家長而言,選考和命題方式變化本來就令人焦慮緊張,再加之考生應考節奏和狀態被疫情打亂,更無異於「火上澆油」。這使得部分備考狀態感覺不好或估分不理想的考生家長在高考出分前已開始前往複讀機構提前諮詢今年的復讀事宜。
  •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英國政府推出新的最惠國關稅制度給中國對英出口...
    2020年5月27日,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接受香港鳳凰衛視資訊臺《華聞大直播》節目連線直播專訪,就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立法、疫情下的中國外交政策及中英關係介紹情況、闡明立場。採訪實錄如下:主持人:這次中國全國人大將審議表決香港國安法立法,英國外交部表示會密切留意,並表示英國作為中英聯合聲明籤署國,會致力於維護香港自治,以及尊重一國兩制的模式。香港回歸已經23年了,對於英國政府和民間來說,香港到底意味著什麼?是政治責任還是政治籌碼?
  • 因疫情取消中高考英國算法引學生不滿(中英文)
    為了防控新冠疫情,英國今年並未舉行A-level和GCSE(分別相當於中國的高考和中考)考試,考生成績由一套算法得出。
  • 疫情下的高考,讓考生多了份家國情懷
    7月7日,在深圳市福田中學考點外,老師為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加油。 當日,2020年高考拉開帷幕。 (新華社)7月7日,2020年高考在萬眾矚目中正式拉開帷幕。2020年註定是不尋常的一年,也讓這屆高考有了特殊色彩。這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一次高考,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進入攻堅期的一次高考,也是疫情防控期間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集體性活動。這樣的時間節點,這樣的改革應變,這樣的組織形式,無論是對國家,對家庭還是對個人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 疫情+高考 世界各國都交上了怎樣的「答卷」?
    2020年的新冠疫情可能為各國「高考」變革提供了契機,但教育體系改革從來都不能一蹴而就,確立更加人性化的招生標準,不斷完善考試制度,這一切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向前探索。 考還是不考,這是一個問題 國外疫情形勢依舊嚴峻的當下,該不該舉辦大學入學考試成了很多國家都頭疼的問題。
  • 我是中國留學生,英國封國停航打亂了我的計劃,現在該怎麼辦?
    英國第三次全境封鎖後,中國留學生們的計劃又一次被打亂了。  再聯繫當下中英斷航的現實情況(最快1月10日24時結束,但也可能繼續停飛),學生們現在確實很難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我是在英國的留學生,目前面臨學生籤證即將到期,但又因為斷航買不到回國機票,我該怎麼辦?  根據英國內政部發布的延期規定,籤證在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到期、但依舊不能離境的籤證持有者,可申請允許合法停留在英國。
  • 你的高考成績+多鄰國=留學英國最優解
    全世界與疫情抗戰已半年之久,疫情對全球教育體系帶來了巨大衝擊,中國更不例外。疫情導致的在家線上學習和高考延期,打亂了這屆高三學生的學習計劃。但隨著目前疫情的好轉,還是有高三應屆生願意選擇出國留學。問: 時間這麼晚了,本屆高三畢業生還有機會去英國直錄本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