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臺灣的歷史沿革,及發生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
明末清初時期,臺灣海峽兩岸地區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社會動蕩。在中國大陸改朝換代之際,臺海地區風雲變幻,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國內和國際的多股勢力在這裡激烈交鋒,深深地影響中國的歷史進程。目前學界對臺灣海峽兩岸地區研究成果頗豐,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第一節關於臺灣的歷史文獻記載連橫在《臺灣通史》的「開闢紀」裡論述了有史以來人類對臺灣島的土地開發。古代有多位君王多次派人入海尋找長生不老藥。當時傳說海上有三座神山一一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上有神仙,有長生不老藥。「蓬萊」和「方丈」被認為是日本和琉球。「瀛洲」則被認為是臺灣。中國的歷史文獻上也有很多關於臺灣的記載。
第二節明朝時期臺灣旳格局明朝時期臺灣海峽地區經常有海盜出沒。明王朝初期為絕邊患,廢除潔湖巡檢司,將臺灣滲湖地區的居民遷徙到海峽西岸的漳州和泉州居住。鄭和下西洋時曾經率師入臺,降服一部分臺灣的原住民,還在臺灣南部地區修建了一些水井。明中期海盜林道乾為了躲避明政府的追捕,逃入臺灣。明政府派重新設置漆湖巡檢司,並派部隊到潔湖駐紮防止其作亂。明王朝晚期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鮮,並想吞併臺灣。
萬曆年間,葡萄牙船隊經過臺灣島,望見臺灣島樹木蔥綠,山嶽如畫,便取名「科摩沙」,意思是美麗。這是歐洲人發現臺灣的開始。荷蘭成為歐洲強國後,憑藉著堅船利炮來到東方,佔領印度尼西亞,開闢殖民地,發展遠洋貿易。當時中國實行閉關鎖國,不了解國際形勢,拒絕與荷蘭人進行海外貿易。
歐洲人入侵臺灣以後嚴重地威脅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國防安全。為驅逐西方殖民者,收復祖國領土,福建人沈鐵上書福建巡撫南居益提出六條建議。這六條建議的主要內容是:在潔湖設置遊擊將軍一名,增加在臺灣的駐兵,建造大型艦船,改善軍事裝備,招募大陸移民到臺灣屯田,在臺灣建立軍事基地,在臺灣海峽地區大力發展海外貿易。荷蘭人徵服了印尼,又侵略了臺灣。從此以後荷蘭人不敢向西侵犯福建沿海地區。西班牙在荷蘭人長久的圍困下,後援斷絕,只能棄城逃走。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地區盤跟了十六年,最終被荷蘭人所驅逐。
第三節清初時期臺灣的格局弘光元年(年)佔領整個臺灣島以後,荷蘭駐臺灣領事便召集被其徵服地區的番社開設評議會。當時歸順荷蘭的番社有新港、加溜灣、蕭壟、麻豆、大穆降、大傑顛。番社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主計官。每年農曆五月初二,主計官召集下屬開會,為番社招商引資,被稱為社商。凡是番社人員農耕或打獵所得的勞動產品都要上交番社,然後由番社給他們分配生活用品。番社的行政命令非常的嚴厲,番民都不敢觸犯。
永曆十年(年)荷蘭人又在臺灣南部修建城堡赤炭城。赤炭城背山面海,設置巨炮,增設駐軍,與熱蘭遮城遙相呼應。當時中國人移居臺灣的人數雖然很多,但終究被荷蘭人壓迫,於是進行反抗,爭取民族獨立。在臺灣的中國人幾次武裝起義,結果都被荷蘭人所鎮壓了,儘管死傷很嚴重,但是始終沒有放棄推翻荷蘭人的殖民統治。
荷蘭人鎮壓了在臺灣的中國人以後,聽說鄭成功威震中國東南沿海,十分害怕遭到鄭成功的進攻,便加強了臺灣的兵備。然而鄭成功因為當時忙於在大陸對抗滿清,還沒能出兵討伐佔據臺灣的荷蘭人。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以後,僅僅困守廈門和金門兩個海島,幵始謀劃開拓反清根據地,開始有收復臺灣的想法。荷蘭人在臺灣大肆戒嚴,逮捕在臺灣比較富裕的中國人為人質,遇到有反抗嫌疑的中國人,或是囚禁,或是殺害。於是在臺灣的中國人十分憤怒,積極的準備反擊荷蘭人的暴行。
永曆十四年(年)荷蘭駐守臺灣的領事向東印度公司求援,要求增派十二艘軍艦,運送一些士兵來增加防守。於是,臺灣的荷蘭守兵增加到三千五百人。荷蘭的海軍將領以為加強了臺灣島的防守兵力就沒什麼可怕的。但是為了以防萬一,荷蘭的海軍將領寫信送到廈門給鄭成功,試探鄭成功的虛實。鄭成功回信詐稱:「我不會發動戰爭。」不過荷蘭領事始終不相信。荷蘭評議會認為領事的擔心是多餘的,便將軍艦召回。荷蘭海軍將領回去以後便彈劾荷蘭駐臺灣的領事膽小怕事。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將駐臺領事召回,換人代替。不料新領事還沒來得及上任,鄭成功便出兵收復臺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