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群: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

2020-12-12 騰訊網

臺灣從威權政體轉變為憲政民主,固然是合力作用的結果,但蔣經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親手啟動終結威權時代的政治工程馬英九:《歷久彌新的身影——蔣經國》

一、政治轉型的基本思想

1.向歷史交代,對歷史負責

1978年5月蔣經國當選「總統」,成為臺灣地區集黨(此前已任國民黨中央主席〉、政大權於一身的「政治強人」。蔣經國可以像一切專制者或威權者那樣,握緊「槍、筆兩桿子」,利用軍警憲特鎮壓一切異見人士,固守「基業」,享盡特權。事實上,蔣經國在上任「總統」的最初幾年仍實行威權政治,在繼續振興經濟、厚植「國力」的同時,繼續白色恐怖,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但是,蔣經國沒有陶醉在臺灣經濟的騰飛和一呼百應的感覺之中。

1986年10月10日,蔣經國在「國慶」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向歷史交代」的講話,表示要對歷史、對十億同胞、對全體華人有個交代。1987年5月,副「總統」李登輝向應邀訪臺的美籍學者楊力宇提交了蔣經國「總統處理國家大政決策的基本原則」:「一、一切作為向歷史交代,不在乎目前的毀譽,而在於將來歷史上的評價。二、因應現實情勢所作成之決定,常不受他人之影響左右。三、企圖建立制度,求國家之長治久安,不求一時之方便。(楊力宇:《向歷史交代——蔣經國晚年的重大決策》)正是這種向歷史交代、對歷史負責的精神,使蔣經國力行政治革新,領導了一場不流血的「寧靜革命」。對此,馬英九感慨道:「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肆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歷久彌新。(馬英九:《歷久彌新的身影——蔣經國》)

2.尊重憲法,依憲治「國」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利器,是現代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價值。臺灣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於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1947年元旦公布,同年12月25日生效。該憲法遵循主權在民的理念,明確了公民權利的保障,規定了五權分立和地方自治的權力制衡制度等。但因國民黨當局在臺灣長期「戒嚴」,使憲政受到很大束縛,憲法基本成為掩蓋一黨專政的遮羞布。

蔣經國晚年多次強調要尊重憲法,依憲治「國」。1979年12月10日,蔣經國在國民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強調,實行民主憲政是「國家」政治建設應走的大道,必須繼續向前邁進,決不容許後退。1984年3月蔣經國連任「總統」後表示:「當秉承憲法及大會賦予之職責,為『國』效命,為民服務」。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說:「『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依憲法選舉產生,從未考慮由蔣家人士繼任。」他聲明:切按憲法行事,不允許任何違憲行為。據《國民黨下臺內幕》一書透露,1985年12月25日,蔣經國在主持行憲紀念大會等三個會議聯合典禮時,突然離開預先準備好的講稿說:「現在,有兩個問題,經國想做一個明確的說明:第一就是,『總統』繼承者的問題……下一任『總統』,必然會依據憲法而產生……有人或許要問,經國的家人中有沒有人會競選下一任『總統』?我的答覆是,不能也不會。第二就是,我們有沒有可能以實施軍政府的方向來統治『國家』?我的答覆是,不能也不會。執政黨所走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康莊大道,絕不會變更憲法,同時也絕不可能有任何違背憲法的統治方式產生。」這是蔣經國首次公開表態,斷言力行憲法,排除軍人幹政,結束蔣家獨裁。蔣經國還強調,要保障憲法前提下的公民集會、結社、組黨權利。1986年10月7

日他對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說:「我們向來都理解人民有集會及組織執政團體的權利。不過,他們必須承認憲法,並且認同根據憲法所制定的『國家』體制……不得從事任何分離運動——我所指的是『臺獨』運動,如果他們符合這些要求,我們將容許成立新黨。」〈《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5輯第417頁)當時在現場傳譯的馬英九回憶說,當他把蔣經國所說的「開放政黨合法登記」等關鍵詞翻譯給訪客時,他好像觸電一樣,產生了一種「我們正在改寫歷史」的強烈感覺。

3.順應"社會變遷和民心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民主浪潮席捲全球。在亞洲,韓國民主鬥士金大中與其他民主人士一道,誓死反抗李承晚、樸正熙、全鬥煥獨裁政權。1986年2月菲律賓獨裁者馬科斯政權被推翻,更成為影響世界的重大事件。在臺灣,1979年12月10日,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在高雄市組織數千民眾舉行紀念「國際人權日」集會遊行,民眾高呼「打倒特務統治」、「反對國民黨專政」等口號,要求民主與自由。軍警奉命鎮壓,釀成雙方近200人受傷的「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

1986年3月底,蔣經國在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政治革新」的主張,強調「要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面革新」。會議決定調整政策,包括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實行地方自治法制化、推動黨務革新等。臺港輿論界一致認為「國民黨以今春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為契機,也下了求變的決心」。毫無疑問,這些「新政」的實施,必會推動國民黨向現代民主政黨轉型。不解、懷疑、阻力的存在是必然的。蔣經國在一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上明確作答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體制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5輯第323頁)蔣經國努力順應時勢和民意這一點,對其屬下影響至深。宋楚瑜回憶說跟隨經國先生十四年,有幸與聞機要,參與變革,我所學到與體認到最深刻的事情就是:『為政者要從民眾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不要

光從政府或政黨的角度看問題,政府不一定全是對的,民眾的聲音常有它的道理。我們只要以民眾的角度來理解問題,七八成的事情都能順利推動;並得到民眾肯定。」(宋楚瑜:《蔣經國先生的改革之路》)

4.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

晚年蔣經國的眼界已超越了個人、家族、黨團利益,用其手中之權努力推動社會民主化。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在臺北正式成立,因當時「黨禁」未開,民進黨從程序上屬於非法。一些國民黨要員要求對民進黨施以鎮壓,情治部門也向蔣經國提交了抓捕名單,但蔣經國沒有批准「抓」、「殺」,他忠告這些人:「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他強調:「應採取溫和的態度,以人民、『國家』安定為念處理事情。」他指出:「黨追求民主的基本方針、原則不能因客觀情形的變化而改變,必須維持下去(李登輝1986年9月30日記,見臺灣《中央日報》1993年12月2日)蔣經國默認民進黨成立,這是臺灣政治轉型的重大突破點,對此,一些人是難以理解的。1986年10月,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再次強調:「個人的生死毀譽並不足惜,重要的是『國家』、民族的命脈。」「凡執政黨同志,應以中國國民黨一向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誠意和開明的豁達,積極求進的作為,與所有愛『國家』、愛民族的人共同努力」,以「使民主憲政更充實、更完美」。

5.「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蔣經國推行的民主改革,必然觸及各方既得利益者的特權,招致種種反對和阻力。在蔣經國籤署解除「戒嚴令」前後,國民黨內許多人向蔣經國提出質疑,擔心開放黨禁報禁之後,國民黨會

否丟掉權杖?會否就此亡黨?會否「天下」大亂?……「國策顧問」沈昌煥提醒蔣經國:「這樣做,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淡定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蔣經國還

說過:「世上沒有萬年的執政黨,即使被人民選下臺,將來政績好了,仍然可以再被選上。」在2000年大選時,國民黨被多數臺灣民眾拋棄,成為在野黨。國民黨下臺後,經過痛定思痛,割癰去疽,在2008年被臺灣民眾重新舉上執政之位,驗證了蔣經國的預言。

二、蔣經國關於政治轉型的主要措施

蔣經國不僅有上述政治轉型的基本思想,而且採取了一系列政治轉型的措施,推動了臺灣社會的政治轉型。

1.調整決策機構

為了推動政治轉型,蔣經國根據對「政治革新」的態度調整領導成員,提升開明派力量。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後中常委撤換了4人:撤下的是孫運璇、馬紀壯、閻振興和趙自齊,換上的是李煥、吳伯雄、施啟楊和陳履安。這一措施,減少了中常會內部對「政治革新」的阻力,為政治轉型創造了決策層條件二

2.組織「革新小組」

要實現政治轉型,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是設立專職機構,加強民主研究,指導民主實踐。蔣經國從中常委中選出嚴家淦、謝東閔、李登輝、谷正綱、黃少谷、俞國華、倪文亞、袁守謙、沈昌煥、李煥、邱創煥、吳伯雄12人,組成「革新小組」,專門研究「政治革新」。蔣經國要求他們:「先選擇最重要的來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

3.解除「戒嚴令」

1949年5月臺灣當局和臺灣警備司令部頒布「臺灣地區緊急戒嚴令」,規定「嚴禁聚眾集會罷工罷課及遊行請願等行」;「嚴禁以文字標語或其他方法散布謠言」等。

蔣經國指示「革新小組」:「戒嚴問題應列為第一優先」,「應朝解除戒嚴及準許新黨成立的政策方向前進」。1986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根據蔣經國提議,以舉手表決方式通過「解除戒嚴」決議。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公布施行「國家安全法」,同時正式解除在臺灣實施了38年的戒嚴。蔣經國指出『解嚴』將使臺灣邁向一個更民主、更自由、更進步的時代。」解除「戒嚴」,是保障臺灣人民的權益、實現臺灣民主化的關鍵措施。

4.開放「黨禁」

即恢復民眾結社自由權力,準許成立包括政黨在內的政治團體。早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前後,蔣經國就曾有與黨外反對者溝通的安排,據宋楚瑜回憶:「當黨外運動崛起,經國先生

知道民主化已不可避免,我開始介人與黨外和各種反對勢力溝通。(宋楚瑜:《蔣經國先生的改革之路》1983年)蔣經國在接受聯邦德國記者採訪時,公開承認黨外反對運動對社會進步有助益。1986年9月初,蔣經國對美國記者表示國民黨已在研究開放黨禁問題。1986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在通過「解除戒嚴」決議的同時,通過開放「黨禁」決議。

正式解除「戒嚴」、「黨禁」後不久,臺灣就有60多個政治團體申請註冊成立政黨(其中20個獲得通過截止到1991年底,登記註冊的社會團體多達137個,未登記的黨派和政治團體也為數不少。

5.開放「報禁」

言論和出版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權,《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但在「戒嚴」期間,這些自由在臺灣地區並沒有完整履行。

蔣經國主政後對媒體界較為寬容,《八十年代》《美麗島》等黨外政論性刊物都被允許出版。1988年元旦亦即蔣經國過世前13天,在蔣經國的指示下,正式解除「報禁」。從此,自由媒體不再被視為起鬨鬧事、「動搖國本」的「亂源」,臺灣進入全新的資訊流通時代。

到2007年9月,臺灣擁有報紙2273家,廣播電臺178家,通訊社1260家。到2010年7月,雜誌達7088家。1990年臺灣允許私人開辦有線和衛星電視企業,至2005年臺灣已有63個有線電視系統

6.「革新黨務」

為適應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開放「報禁」後的新形勢,必須改進國民黨的工作,把國民黨轉型為現代政黨。蔣經國強調「黨務革新」是「政治革新」的關鍵,而「黨務革新」的重點,「最要緊的是放棄自私自利的觀念,糾正心理上的錯誤(《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5輯第336頁)在蔣經國努力「提高黨的競爭能力」的要求下,國民黨從思想、觀念、組織、訓練等各方面進行了重新規劃和改進。國民黨「置之死地而後生」,今天已脫胎換骨,成為新型政黨。

1988年1月蔣經國逝世後,由他開創的政治轉型事業繼續深人。1991年4月,臺灣制訂了「憲法增修條文」,廢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92年5月,廢止了「陰謀內亂罪」和「言論內亂罪」。1994年12月,省長及臺北、高雄市長直選。1996年3月,首次「總統」直選。

今天的臺灣,民主競選、分權制衡、輿論監督、結社自由、地方自治,被稱為是「亞洲和世界 民主的燈塔(《美國總統布希2008年3月22日致馬英九賀函)馬英九在蔣經國逝世15周年時發表的追思文章《歷久彌新的身影——蔣經國》中說:「15年來,在任何一個『誰對臺灣貢獻最大? 』的民調中, 經國先生始終高居第一。」

作者為河北大學馬列教研部教授

相關焦點

  • 七八十年代 蔣經國推動臺灣產業升級
    《龍的傳說-臺灣經濟故事總宣傳》第四集從七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之間,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臺灣都面臨了許多挑戰,尤其歷經兩次能源危機,更是臺灣社會轉型的關鍵。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就是執政團隊的舵手,在兩次能源危機之後,知道臺灣那個地方沒有任何天然的物質,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說是捲起袖子全新全力來推動,他下令執行臺灣的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等十大基礎建設,為未來產業升級,奠下良好的基礎。
  • 文史 I 蔣經國臺灣打虎記
    在立院期間,蔡憑藉金錢優勢,自組「十三兄弟會」大搞金權政治,令蔣經國非常不滿。1985年2月,臺灣發生「十信擠兌事件」,經查是蔡辰洲利用人頭到處搜刮地皮,搞到資金周轉不靈,民眾存款朝不保夕,從而造成異常嚴重的擠兌風波。蔣經國下令徹查,然而黨政軍情部門仍在推拖,為穩定金融秩序,追懲相關官員的責任,蔣下令撤除「經濟部長」徐立德、「財政部長」陸潤康等人職務,再透過司法程序把蔡辰洲送進監獄。
  • 基隆蔣經國銅像修好了 是臺灣為數不多的小蔣銅像
    基隆蔣經國銅像修好了 是臺灣為數不多的小蔣銅像 2015-10-16 09:31:03在各方爭取下,臺灣「農委會」撥款將其修復完成,銅像重新俯視漁港。  臺灣「漁業署」漁港規劃科表示,修復只是初步工作,後續會請專家學者評估,配合整體景觀規劃,包括銅像是否重新上漆等,將列入明年度預算和工作。  蔣經國在1974年「行政院長」任內指示興建八鬥子漁港,工程分為兩期、兩個泊區,即八鬥子和碧砂,1988年竣工,成為北部最大漁港。
  • 蔣經國強力推動「十大建設」 認為是對臺灣貢獻最大的人
    蔣經國強力推動「十大建設」 認為是對臺灣貢獻最大的人 最近十年在臺灣任何一個有關「誰對臺灣貢獻最大」的民意調查裡,蔣經國始終穩居首位。1960年代,臺灣經濟穩定累積成長,在有力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技術官僚得以發揮最大的才幹,加上國際資本和技術幾次轉移,臺灣成為有效率的接納者。到了1960年代末期,赤貧人口大幅降低,許多臺灣大學生畢業後就往美國跑,人民的生活已達小康的水平,唱歌、跳舞、打保齡球的娛樂活動如雨後春筍。
  • 這個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 讓蔣經國有苦難言 讓蔡英文們彈冠相慶
    其實,蔣經國必須用化解經濟危機來緩和外交危機,臺灣必須轉型,用低廉的勞動力填補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空白,這就一定要依靠臺灣本土人士組成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從沒有一種經濟力量對政治是沒有渴求的。蔣經國不是什麼民主的信奉者,但是民粹主義的興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政治上的寬鬆換取經濟上的緩和勢在必行。
  • 臺灣蔣經國銅像被潑紅漆 被指「白色恐怖元兇」
    蔣經國銅像被潑紅漆噴漆的犯嫌還在銅像底座貼上寫著「蔣經國是特務頭子,開啟臺灣白色恐怖時代…害多少臺灣家庭破碎」,還批評蔣經國「把自己塑造成勤政親民的領導人……多數人仍把蔣經國當作政治典範臺灣警方目前已經調閱周邊監視器,並於現場採集相關事證,進行調查,不排除與2014年犯下中正公園蔣中正銅像潑漆案為同一組人馬涉案。
  • 《世紀》專稿|蔣經國為何解散臺灣對大陸的「反統戰」組織
    吳建國先生是臺灣資深高科技和高等職業教育專家,與國民黨多位高層人士私交甚篤,撰寫的《破局——解密蔣經國晚年被迫開放的內幕》一書即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世紀》雜誌特邀請其撰寫臺灣政壇風雲系列文章,解讀不為人知的臺灣政壇秘聞真相。本期刊發《蔣經國為何解散臺灣對大陸的「反統戰」組織》,以饗讀者。
  • 臺灣環境運動與政治轉型
    由作者與蔡依倫翻譯成中文,並由黃梅蘭校正。此中文版經過歐寧編輯,部分內容有刪減。前言過去20年以來,臺灣已經成為全球民主化浪潮中的一分子。在經歷了50年國民黨一黨獨大體制之後,政黨政治與激烈競爭的選舉開始浮現。隨著2000年民進黨在「總統」選舉中的勝利,臺灣逐漸成為名符其實的民主政治體制。
  • 蔣經國的後人
    1942年,蔣經國的秘書章亞諾為其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孝嚴、孝慈。 常惹得蔣經國生氣,甚至綁起來打。1960年蔣孝文與徐乃錦(徐錫麟的孫女)在美國完婚,隔年女兒蔣友梅出生。蔣孝文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因病在床上躺了18年,因喉癌在臺灣病逝。
  • 蔣經國逝世30年民眾懷念 蔡英文上任1年抗議不停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月16日訊 13日是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逝世30周年紀念日,國民黨舉辦紀念大會,6任黨主席共同出席,島內媒體也集中報導蔣經國執政時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及老兵回鄉探親等政績,感念他的卓越貢獻。同日,現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也以一件事吸引了媒體目光。
  • 提拔他為臺灣繼任人,他卻背叛蔣家,蔣經國臨死前悔恨不已
    蔣經國在晚年執政臺灣13年內,提拔李登輝作為國民黨的繼任人,是他最大的一次失誤。因為在李登輝羽毛豐滿後,竟成為蔣氏家族的背叛者與掘墓人,蔣經國在臨死前說:「我看錯李登輝了。」在蔣介石病重不能掌管臺灣的權力時,蔣經國就開始考慮扶持自己的黨羽。
  • 蔣經國是怎樣降服毛人鳳的 蔣介石長子蔣經國的兒子都有誰
    毛人鳳原來是國民黨軍統的特務,之後成為保密局的局長,在五十年代初期是臺灣諜報特務系統的首領之一,但是後來掌管這方面工作的卻成了蔣經國。那蔣經國與毛人鳳之間發生了什麼呢?原來1950年的時候,臺灣情報系統有兩方面勢力,毛人鳳是其中一方的頭領。當時蔣介石想要整合管理情報和特務工作,就任命蔣經國負責。一方勢力很快就服從了這個「太子」,但是毛人鳳卻不認帳,甚至還挑釁他,所以蔣經國與毛人鳳之間必然會有交手。
  • 蔣經國的家庭相冊
    蔣經國過世後,他逐漸淡出臺灣政經圈,移民加拿大,期間他曾前往大陸,蔣經國晚年健康狀況下滑時,蔣孝勇有如總統秘書一般,許多事情由他代勞。1996年蔣孝勇因食道癌過世,終年48歲。‍‍蔣經國對孝武期望很大,尤其是孝文病倒之後。他畢業於淡江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歷任許多職務,比較著名的是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由於涉入「江南案」,影響蔣孝武更上一層樓的發展。1990年國民黨政爭,蔣孝武批評叔叔蔣緯國,頗為李登輝拉抬。1991年蔣孝武因病猝死,終年46歲。他死的時候,黑金政治尚未成形,兩岸關係也尚未惡化。李登輝後來的表現,他的弟弟蔣孝勇卻經歷了。‍‍
  • 蔣經國家族,私房照大曝光,蔣經國的一生有過幾個女人
    作為引領臺灣走向民主與繁榮的重要人物,蔣經國一直為臺灣人民念念不忘,有關蔣經國的各種故事、逸聞更是不絕於耳。蔣經國作為近現代中國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感情生活卻並不想他的政治生涯那麼豐富,但是可供後人玩味之處卻也不少。
  • 1927年的蔣經國:加入共產黨,高呼打倒蔣介石
    幾天後,臺灣「今日新聞網」舉行了一項名為「辛亥百年幸福影響人物」網絡民調,讓臺灣網友票選「誰讓你感到最幸福」。結果,蔣經國高居第二名,是唯一獲選的政治人物。 1月22日,江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布,蔣經國於1942年公布的《新贛南家訓》文告,以及他的外室章亞若舊居龍南會館等一批文物,正式入選江西文物「百大新發現」。
  • 廖承志致蔣經國公開信的幕後故事
    ,通過政治談判實現國家統一,在島內和海外產生了空前熱烈的反響,對國民黨僵化的大陸政策形成強大衝擊。臺灣同胞對此顧慮重重,認為我們還實行這樣的制度。鄧大姐在審閱時很細心、很周到,她針對臺灣同胞的顧慮,特意加上了這一句。第五條裡的「政治機構」一詞是葉帥在審閱時加的。
  • 高見丨蔡東傑:很多人誤解了臺灣的民主化
    蔡東傑生於1969年,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臺灣從威權統治向民主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作為政治學的研究者,以及臺灣民主化進程的親歷者,他對臺灣民主化轉型的分析和觀察,或許有助於大陸讀者更好理解臺灣的民主轉型。
  • 【臺灣】吳乃德:臺灣「解嚴」三十年:歷史與正義缺席的政治轉型(有聲文選)
    曾任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系訪問副教授,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臺灣政治學刊》總編輯。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和臺灣政治發展,出版論文包括臺灣的階級政治、民主轉型、族群關係和民族認同等主題。因為轉型過程不同、道德理念不同,不同的新民主國家對轉型正義經常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臺灣的民主轉型至今,將近20年過去了,我們對這項民主社會最重要的道德問題之處理,態度仍然是勉強的、不完整的。相較於比臺灣更窮、更「落後」的國家在處理轉型正義上所獲得的成就,臺灣的表現並不令人驕傲。     本文分成三部分。
  • 蔣經國:從"漢賊不兩立"到"統一中國"
    一方面,1972年到1988年把臺灣整個基礎建設提高到歷史上空前地位;另一方面,蔣經國也從事政治建設,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與開啟兩岸交往的大門。  從「漢賊不兩立」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去世,繼而臺灣正式進入「蔣經國時代」。
  • 蔣經國夫人在桂林都經歷了什麼?
    蔣經國夫人?應該是蔣經國秘書吧。蔣經國夫人是蔣方良,24歲與蔣經國在蘇聯一機械廠相識結婚。1937年回國。蔣方良人生地不熟,也沒有親友,所以對蔣經國外遇之事,壓根不知情。一直到蔣經國與她有了孩子,孩子長大,蔣經國死去,兩個孩子鬧著要改姓為蔣,蔣方良才在電視裡看到了蔣經國私生子的事情。蔣方良孤陋寡聞的封閉生活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