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八十年代 蔣經國推動臺灣產業升級
,尤其歷經兩次能源危機,更是臺灣社會轉型的關鍵。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就是執政團隊的舵手,在兩次能源危機之後,知道臺灣那個地方沒有任何天然的物質,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說是捲起袖子全新全力來推動,他下令執行臺灣的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等十大基礎建設,為未來產業升級,奠下良好的基礎。
-
1978蔣經國繼任與 十大建設 (1)
1978年,蔣經國就任了。臺灣人熟悉的那個畫面--每年蔣中正穿著軍裝,在 雙十節 閱兵時那挺拔的身姿和強有力的口音 軍民同胞們 變成蔣經國那親切的揮手以及謙虛的致意 親愛的父老、兄弟、姐妹們 不變的是那浙江口音,但敏感的人似乎從這句話裡聽到了些弦外之音--時代開始改變了。
-
蔣經國逝世30年民眾懷念 蔡英文上任1年抗議不停
他表示,蔣經國勤儉愛民,樂於傾聽各地民眾的建言,常是穿著一席夾克就深入基層,到高山、海邊及部隊,也熟悉各種行業型態,種種行為都引領島內政壇的新風貌,值得大家永遠尊敬與懷念。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曾任蔣經國英文秘書的馬英九在會上細數蔣經國對臺灣的貢獻:完成十大建設、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等。 洪秀柱。
-
臺灣十大建設阻力多 「財長」親往沙特借錢(圖)
(臺灣東森新聞圖片) 中國臺灣網11月25日消息 臺灣「東森新聞」報導,談到1970年代臺灣的「十大建設」,可以說是臺灣經濟脫胎換骨、向上發展的關鍵,但是當年想建設卻沒錢,天價的經費,還是當年的「財政部長」李國鼎親自去沙烏地阿拉伯借錢。而且當時蔣介石大力反對,最後蔣經國的幕僚搬出孫中山的遺志,才說服蔣介石。
-
王鐵群: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
月蔣經國當選「總統」,成為臺灣地區集黨(此前已任國民黨中央主席〉、政大權於一身的「政治強人」。但因國民黨當局在臺灣長期「戒嚴」,使憲政受到很大束縛,憲法基本成為掩蓋一黨專政的遮羞布。 蔣經國晚年多次強調要尊重憲法,依憲治「國」。1979年12月10日,蔣經國在國民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強調,實行民主憲政是「國家」政治建設應走的大道,必須繼續向前邁進,決不容許後退。1984年3月蔣經國連任「總統」後表示:「當秉承憲法及大會賦予之職責,為『國』效命,為民服務」。
-
趣歷史 臺灣經濟起飛引擎之「十大建設」
臺灣在上世紀60、70年代推進的十大建設,奠定了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高層正確決策與專業行政良好結合互動
-
網民投票臺灣哪位領導人對統一貢獻最大?蔡英文「遙遙領先」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對於統一,哪位臺灣地區領導人貢獻最大?網民列出臺灣現任領導人蔡英文、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陳水扁、李登輝、蔣經國、其他等選項讓大家投票,蔡英文目前遙遙領先,蔣經國居次,李登輝暫居第3。為何投票給蔡英文?
-
《世紀》專稿|蔣經國為何解散臺灣對大陸的「反統戰」組織
不過,王昇向蔣經國提出了一個要求:「這個反統戰小組所有的工作,仍應經由中央黨部蔣彥士秘書長向主席報告與請示。」蔣經國聽了後說:「你們去商量好了。」就這樣,國民黨的第二個反統戰單位,就改由人力、物力都十分充實的政戰系統接手,展開對大陸統戰強力的反擊。
-
提拔他為臺灣繼任人,他卻背叛蔣家,蔣經國臨死前悔恨不已
蔣經國在晚年執政臺灣13年內,提拔李登輝作為國民黨的繼任人,是他最大的一次失誤。因為在李登輝羽毛豐滿後,竟成為蔣氏家族的背叛者與掘墓人,蔣經國在臨死前說:「我看錯李登輝了。」在蔣介石病重不能掌管臺灣的權力時,蔣經國就開始考慮扶持自己的黨羽。
-
文史 I 蔣經國臺灣打虎記
王作榮(1919-2013)湖北漢川人,曾任臺灣大學、東吳大學和文化大學教授。豈料事隔不到兩年,馬政府官員陸續發生貪腐事件,王作榮氣憤之餘找了許多位朋友談論當年這段往事,認為臺灣官場貪腐成風,領導者處理態度最為關鍵。 有一天,王作榮接到馬英九親信來電,希望私下拜會,請他評比臺灣官場政風問題,以供參考。
-
高見丨蔡東傑:很多人誤解了臺灣的民主化
或許蔣經國有讓臺灣人以後來當總統的想法,但國民黨絕大多數權力分享者都是外省人,要讓一個絕大多數都是外省人的精英圈子,接受少數的部分來當領導,這是很困難的事情。蔣經國沒有講清楚就死掉,李登輝上臺,他的正當性受到精英圈子的挑戰,為了彌補缺陷,他就啟動了民主化。所以,真正啟動臺灣民主化的是李登輝,不是蔣經國,蔣經國只是啟動了這種合法性轉型,是李登輝是啟動了民主化。
-
孫運璿:經濟舵手扭轉臺灣命運
孫運璿(右)推動電力建設,帶動經濟發展,獲蔣中正(左二)及蔣經國(左一)父子重用。 而隨後孫運璿先後出任過臺灣「交通部長」與「經濟部長」,全力推動各項經建計劃,讓臺灣能在島內外經濟危難中持續發展茁壯,創造了第二個「孫氏奇蹟」。 臺灣前「經建會」副主委蕭峰雄說:「他是帶領臺灣經濟起飛的人,他將臺灣由農業社會帶到工業社會,並為科技產業發展奠下基礎。」 孫運璿在1969年接任臺灣「經濟部長」,那一年臺灣平均國民所得是三百二十美元。
-
揭秘80年代初蔣經國拒絕統一的最大王牌
核心提示:蔣經國最大的王牌並不是美國,而是發達的、被國際社會稱之為「亞洲四小龍」的臺灣經濟。他認為可以此同大陸中共比輸贏。本文摘自《晚年蔣經國:透視臺灣當代歷史》,作者:李松林,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何應欽退臺後曾閉門反省,遠離權力中心。此際,蔣經國把「光復大陸」的重任交與他,他的確有受寵若驚之感。
-
郝龍斌提「臺北新十大建設」 稱可以讓臺北經濟起飛
郝龍斌提「臺北新十大建設」 稱可以讓臺北經濟起飛 2012年12月27日 14:2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廖承志致蔣經國公開信的幕後故事
所以,後來發表的第五條是這樣寫的「臺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當時有人對第六條「臺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一句持有異議,認為臺灣經濟比我們好,我們的外匯儲備還不如臺灣,怎麼還由我們來補助?我認為,我們這樣做,一是我們的心意,二是我們相信也有這個能力。其實這句話早在60年代,我們就說過。
-
「蔣經國年輕時就推崇民主」蔣方智怡稱其晚年開放黨禁是順時而為...
我這個人不太喜歡用比較激烈的批鬥話語的。我是認為,目前我們臺灣的人民遭受彼此間的批鬥和分化已經太久了,我是很贊成用和平的方式、用教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覺得教育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我們臺灣的教育現在是有一些混亂,應該讓一般人回到正常的教育上去,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我們原本正當的歷史。 也許你認為,我這樣講話是不是在縱容他們?
-
臺灣蔣經國銅像被潑紅漆 被指「白色恐怖元兇」
蔣經國銅像被潑紅漆噴漆的犯嫌還在銅像底座貼上寫著「蔣經國是特務頭子,開啟臺灣白色恐怖時代…害多少臺灣家庭破碎」,還批評蔣經國「把自己塑造成勤政親民的領導人……多數人仍把蔣經國當作政治典範1月13日是蔣經國逝世29周年紀念日,位於桃園大溪頭寮的蔣經國陵寢,當天湧入各界團體表達追思,國民黨各高層都前去謁陵。但有島內輿論認為,臺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經國牌」無感。
-
顧正秋:臺灣「梅蘭芳」,拒當蔣經國外室,苦等坐牢丈夫,甘當15年農婦
臺灣名伶顧正秋,素有「臺灣梅蘭芳」之稱。她本是內地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1944年拜在梅蘭芳名下,1946年挑班成立了「顧正秋京劇團」,在全國進行巡演。《拾玉鐲》有戲評家說:顧正秋在京劇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把梅、程兩派戲做了完美的總結和融合。
-
基隆蔣經國銅像修好了 是臺灣為數不多的小蔣銅像
基隆蔣經國銅像修好了 是臺灣為數不多的小蔣銅像 2015-10-16 09:31:03在各方爭取下,臺灣「農委會」撥款將其修復完成,銅像重新俯視漁港。 臺灣「漁業署」漁港規劃科表示,修復只是初步工作,後續會請專家學者評估,配合整體景觀規劃,包括銅像是否重新上漆等,將列入明年度預算和工作。 蔣經國在1974年「行政院長」任內指示興建八鬥子漁港,工程分為兩期、兩個泊區,即八鬥子和碧砂,1988年竣工,成為北部最大漁港。
-
1988 蔣經國去世
1988 蔣經國去世 移靈到"忠烈祠"後,當時臺北市各處都還有免費的"瞻仰專車"候車處,民眾也踴躍地去謁靈,不過大部分人的心態都還是難得有機會看一次蔣經國就跟著去的,當然熱血著在現場哭得稀裡譁啦的也不少。 再過不久,電視節目又恢復正常了。因為停播太久,怕觀眾忘記劇情,所以每一臺的連續劇都來個"精華篇",一次看好幾集,可真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