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臺灣經過三十年不間斷的努力,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1950年代,臺灣通過「三七五減租」等政策誘迫農民放棄土地收益,投入工業生產;並通過限制進口促進本土工業發展。1960年代,臺灣通過實施一系列經濟計劃,擴建基礎設施,跨入工業社會門坎,實現了貿易順差和向外向型經濟的轉型。1970年代,臺灣經濟已經步上起飛的跑道。然而此時,臺灣的決策者卻感到了來自外交和經濟上的雙重壓力。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籤署《上海公報》。同年9月,《中日聯合聲明》發布,中國和日本正式建交。正當臺灣在外交上日漸孤立之時,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西方發達國家陷入高失業高通脹的滯脹泥潭。這在經濟上,給能源匱乏的臺灣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臺灣島內物價飛漲,外貿順差局面遭逆轉,經濟增長率也從1973年的12.8%下降到了次年的1.1%。
1971年10月25日 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與黃華喜形於色
來源:中國日報網
1972年2月 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72年9月29日 周恩來和田中角榮在北京籤署《中日聯合聲明》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面對不期而至的新困境,擔任「行政院院長」僅一年多的蔣經國,在1973年11月舉行的國民黨第十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大會上果斷作出決策,宣布從1974年起,將在五年內完成九項重要建設的規劃,包括南北高速公路、北徊鐵路、蘇澳港、臺中港、大造船廠、鐵路電氣化和桃園國際機場。加上後來的核能發電廠,合稱「十大建設」。其中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是能源建設。
擔任「行政院院長」期間的蔣經國
來源:新浪歷史網
十大建設郵票
來源:交通部郵政局
這十大建設涉及高科技和重工業領域,而臺灣卻恰恰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為了彌補這個缺口,蔣經國政府除了聘請歐美專家外,還廣招留學海外的精英返臺加入建設行列。此外,蔣經國還將在臺灣學習建築、土木等理工專業的人才派往沙烏地阿拉伯等地訓練,盼他們兩年後學成歸來,繼續參與十大建設。
蔣經國視察提前完工的造船廠
來源:國史館
蔣經國視察建設中的桃園國際機場
來源:國史館
由於擔心財政負擔過大,臺灣島內對於十大建設的質疑聲不絕於耳。但可喜的是,到了70年代末,十大建設工程大部分完工。臺灣建立起了發達的交通與港口運輸系統和現代化的鋼鐵與石化工業,奠定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到1978年,臺灣重工業產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達58%。1979年,工業產品出口比例超過90%,對外貿易額突破300億美元,居世界第21位,臺灣經濟的實力與地位初步確立。
花蓮新站舉行北徊鐵路通車典禮
來源:臺灣《聯合報》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精彩內容等你來!
猜你喜歡
一盤魚香肉絲竟然打開了尉遲琳嘉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 我們結婚吧,不擇手段地結 | 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到底差別在哪裡?| 他們承包了霍建華孫儷劉亦菲的聲音,卻不為人所知。|不要命!環球旅行去哪兒不好非去戰場!
本期編輯:楊曉婷 李楠(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