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劉維彬找到還在讀醫學院的羅大佑,希望他給電影《閃亮的日子》作曲,「搖滾一點,又比民謠有深度」。接下來2個月時間裡,羅大佑一口氣寫了5首歌。當時臺灣有嚴格的歌詞審查制度,《閃亮的日子》沒有通過一審,因為歌詞有一句「我們曾經哭泣,也曾共同歡笑」。審查官說,「『哭泣』不可以,太消極了。」結果改成了「我們邁向成功之路」才發行。
羅大佑出道的年代,臺灣正瀰漫著巨變的氣息。一方面,蔣家威權正逐步解體,美麗島事件,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新舊勢力來回交鋒。另一方面,十大建設已近尾聲,臺灣經濟即將起飛。1982年,在醫院放射科工作的羅大佑收到送來的「臺北議員」體檢病歷,他清楚地記得,一個叫謝長廷,一個叫陳水扁。變革即將到來。
變革時代的臺灣
同年,28歲的羅大佑發行首張專輯《之乎者也》,用歌曲為時代註腳,結果爆紅,還在臺北的國父紀念館開上了演唱會,成為臺灣第一位開個人演唱會的歌手。當時他怕歌太少,撐不了場,還拉了張艾嘉,潘越雲,齊豫,邰肇玫等人一起唱,結果大滿座。但事後遭到新聞局下禁令,明文規定不準羅大佑在國父紀念館開演唱會。
當時正值羅的黃金期,張艾嘉,陳淑華,潘越雲,蘇芮,鳳飛飛的成名曲皆由他操刀製作,幾乎串起了臺灣歌壇的80年代。「音樂教父」的稱號由此而來。但戲劇性的是,直到1995年,他的籤證職業欄填的都是「醫生」。醫生世家的他從小被教育:
「做音樂可以,不要放棄行醫。畢竟醫生的社會地位好,收入穩定,又受人尊重。」
1985年,為紀念「臺灣光復40周年」,羅大佑創作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這首歌完成後,被國民黨借用為當年度的選舉口號「要一個更好的明天」,並用作大選主題歌曲。事後,羅大佑被批評「遭到政治利用」。這件事讓羅大佑極為不滿,當年即移民美國。身處輿論漩渦的羅,難免想起父親要他遠離政治的苦口婆心。二戰期間,羅父被日軍送到南洋當軍夫,「二二八那年,我父親躲到水溝裡,看別人殺成一團。」經歷過真正恐怖的羅父,不希望兒子在蔣經國治下過分活躍。
△羅大佑和張艾嘉的青年時代
「羅大佑出走美國這幾年,正值兩岸三地新舊交接,中英交涉香港問題,香港掀起了大批移民潮;臺灣民進黨成立,蔣經國去世,戒嚴令解除;大陸也在在巨變之中。羅大佑適時推出三張專輯:粵語《皇后大道東》,臺語《原鄉》,國語《首都》,個人聲望在兩岸三地達到頂峰,與崔健並列成為內地年輕人心中的音樂偶像。但他與崔健一樣,他的一些歌曲因為過度敏感不被允許公開傳播。
人是時代的動物,羅大佑和崔健都愛討論政治,不同的是羅大佑喜歡戲謔
80年代初的大陸,改革開放的步子正緩緩邁開。1982年,廖承志致信蔣經國,呼籲兩岸和平統一,一字千金。黑色幽默的是,《怎樣鑑別黃色歌曲》也在同一年出版,矛頭直指鄧麗君。
當60後都在追羅大佑,鄧麗君時,70後少先隊員們由於太小,還無法理解那個巨變的時代。他們沉浸在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裡,多數小學生都想長大當科學家。然而,這個樸素的理想將在未來20年內被迅速替代。
羅大佑有首歌叫做《未來的主人翁》,他心中的未來主人翁是抗爭的原生態的。但是事實證明,隨著臺灣經濟徹底起飛,大家更喜歡的是時尚、娛樂、青春、甜美的偶像,而不是政治諷刺歌手。
1973年,蘇有朋生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在他11歲那年,臺灣第一家麥當勞在民生東路開張,離蘇有朋家10分鐘車程。15歲那年,他考上名校建國中學,並被張小燕相中,讓他加入小虎隊。蘇媽媽覺得「兒子太內向,人緣也不好,需要見見世面磨練下」。於是,蘇有朋出道,因為長相干淨無害,性格內斂聽話,被大家叫作「乖乖虎」。
小虎隊是模仿日本少年隊而來,他們的第一支單曲《青蘋果樂園》正是翻唱前者名曲《What's Your Name》,結果一曲成名,讓兩岸三地的少男少女都跟著他們搖擺起來。1989年,他們的國父紀念館演唱會人數破歷史記錄,「追星」一詞便源於此。當時,小虎隊還有個口號:
「重榮譽、守秩序、會讀書、懂禮貌」
20多年後,tfboys號召粉絲「守秩序,講禮貌,多讀書,」就是延續小虎隊的思路。
小虎隊是第一個出寫真的華語明星
對出道2月就走紅的蘇有朋而言,這無疑是個最好的時代。但他並不開心,和2017年的王源一樣,他需要找到事業和學業的平衡點。當時,他因為錄節目的緣故,經常缺課,
「像平衡化學式的係數、酸礆中和等等,物理則有熱學、動能等比較難的地方,只要一兩節沒聽,後面的課完全聽不懂。」
蘇有朋的成績從入學時的十幾名,跌到五十幾名。而在建中,只有十幾名才有希望上臺大清華。當時學生都傳:
「如果連蘇有朋都考不過,就真的丟臉死了,回去怎麼跟父母交代?」
為此,他經常補習到晚上九點半,然後吳奇隆開車到南陽街接他去舞房排練。《星星的故事》發行時,他要拍唱片封面,錄音,上節目。對此,蘇有朋內心是拒絕的。當時有一出電視劇《誰殺了大明星》,他很感慨的在周記上寫著:「我要去死,我要讓你們知道社會壓力、歌迷關心,全部都是壓力。」
1991年7月,他不負眾望考入臺灣大學機械系,上演一個學渣的逆襲。9月,小虎隊成為最早在大陸開唱的組合之一,並登上猴年春晚,聲望達到頂峰。
1992年小虎隊以錄播形式登上春節晚
而他們的巔峰,其實也是臺灣的巔峰。1990年,臺灣人均GDP已破10000美元,而大陸是348美元,臺灣的GDP總量1700億美元,大陸3878億美元,佔比43.8%。一個島的經濟幾乎抵半個國家,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向天空大聲地呼喚,說聲我愛你」。
小虎隊的爆紅是臺灣經濟高潮的一個縮影,就算他們不紅了,也很快有小旋風林志穎和金城武接著收割大陸粉絲的愛戴。發達經濟區的文化總是牽著欠發達地區轉動,無他,有錢地區的人總是看起來更洋氣、更漂亮。
所以在九十年代,大陸是土包子,臺灣是洋包子,土包子熱切希望洋包子來傳授點修行心得。1993年汪辜會談,兩岸在經濟文化領域熱絡合作。這一時期,大陸對臺開放合拍劇,投資比重大約為臺灣每集出30~40萬,大陸每集出資8萬,很明顯,臺灣比大陸有錢。
九十年代臺灣明星來大陸,很容易站在c位的位置,很容易混成小天王。1998年,蘇有朋參演《還珠格格》,1999年林志穎參演《絕代雙驕》,雙雙在大陸二度走紅。
但是大陸明星在臺灣的劇中,只能演一些陪襯的角色。1998年的《家有仙妻2》中,當時已是明星的趙本山和那英扮演了一對土裡土氣的農村兄妹,孫興劇中初遇趙本山的對白是:
「我最欣賞農村長大的老鄉」。
趙本山、那英、呂麗萍在《家有仙妻2》
窮,柴智屏領著初出茅廬的F4跑到著名的服裝批發市場,臺北五分埔市場淘好看的廉價衣服,四個人衣服加起來都沒徐熙媛最便宜的衣服貴。
臺灣流行文化洋氣的頂點,應該是F4。從那時候起,臺灣流行偶像的生產已經成了一條流水線。
2000年,朱孝天白天在寵物店打工,晚上去燒烤店端盤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由於燒烤店正好在電視臺附近,他被製作人發現,拍了《流星花園》。劇組也很窮,柴智屏領著初出茅廬的F4跑到著名的服裝批發市場,臺北五分埔市場淘好看的廉價衣服,四個人衣服加起來都沒徐熙媛最便宜的衣服貴。
當時臺灣根本沒有偶像劇,八點檔不是狗血劇就是鄉土劇。電視臺主管對柴智屏講說,《流星花園》找的全是新人,不會有人發現的,於是把這部劇放在了深夜檔。結果,這部劇意外走紅,也捧紅了F4。《流星花園》在大陸播出後,引起廣電總局第一次出手,理由是「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
臺灣的偶像劇是跟日本學的,但日本是找現成偶像來演,臺灣是把新人捧成偶像。《流星花園》走紅後,這種新模式被迅速複製,並開發了一套商業模式:密集培訓,精準包裝,深度開發,適當轉型,四維一體,屢試不爽。貴族氣質吳尊,硬核暖男明道,甜美可愛賀軍翔,深情文藝陳柏霖,鄰家男孩阮經天,青春回憶柯震東,每一款都很成功,以至於柴智屏可以自信地說,
「大陸出美女易,造帥哥難」。
接下來的10年裡,這句話將被反覆打臉。
成熟的偶像工業,讓F4們賺了很多錢。當時的內地市場,品牌都愛找港臺明星代言,因為劇裡劇外都很洋氣。而內地演員的走紅之作通常是某部本土氣息濃厚的作品,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本人都會和角色掛鈎,不利於廣告代言。
臺灣偶像大行其道的同時,幾個浙江人也借勢開始締造他們的時尚帝國。邱和光的森馬籤下了賀軍翔,戎巨川的唐獅籤下了SHE,周成建的美邦籤下了周杰倫。那幾年,正是這些品牌的黃金時代,門店從一線開到四線,設計師照著偶像劇裡的時裝打版剪裁,兜售給一群渴望變得時尚的少男少女們,輕輕鬆鬆就把錢掙了。
沒人愛看醜人的偶像劇,也沒人愛看落後地區的偶像劇。除了明星和時裝,我們感興趣的還有臺灣的街景和市民生活水平。這點應該感謝蔣經國,十大建設把臺灣城建推上了一個新臺階。導致在對岸的80後90後看來,劇中的臺灣看來是那麼現代,那麼令人嚮往。
《惡作劇之吻》中的臺灣,年輕又時尚。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左右爆發的臺灣明星是最為洋氣的,因為他們大多是是70年代末出生,坐享蔣經國建設成果。朱孝天生於1979年,周杰倫,藍正龍,陳喬恩,霍建華,蕭亞軒,吳尊,羅志祥,吳克群也生於1979年。這些人的成長年代,正趕上臺灣解嚴,民眾思想空前活躍。十大建設把臺灣城建推向了新的階段,日後成為臺灣核心產業的面板和半導體也正發力於此時,整座島都洋溢著向上的氣氛。大量的娛樂文化需求暴增,給了這些人用武之地。當世紀初他們成年時,便造就了臺灣演藝圈井噴的10年。
八十年代,蔣經國視察桃園機場
那時流行一句話,「要想富,去大陸」,港臺藝人來內地演出,出場費往往翻三四倍。1996年,臺灣出口貿易第1名是美國,中國大陸23名,排在柬埔寨後面。1999年,大陸上升到11,2001年大上升到4,僅次於日本。從2004年開始,大陸一直是臺灣第一大市場。微觀到影視產業,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間,大陸平均每年引進臺劇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19.7%,並於2009年達到最高點。之後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到了13年僅剩3部。數據披露了一個現實,臺劇的競爭力越來越弱,臺灣藝人出場費翻三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2015年,王大陸代替他吸毒的好兄弟,成為臺灣偶像4.0時代的幾顆獨苗之一。只不過他們主場不再是臺灣,而是大陸。
王大陸是90後,但他回顧四周,發現和他一起北漂的同鄉全是70後,羅志祥,陳喬恩,霍建華,張震。能來大陸拍戲,臺灣的朋友都很羨慕。這種羨慕是很直觀的,2017年陳喬恩進帳1.8億人民幣,陳柏霖1.2億,霍建華是8000多萬元。吳宗憲說,「現在哪個藝人不來大陸發展」,但也不是每個藝人都能在大陸發展好,隨著內地的人才崛起,留給臺灣的蛋糕越來越小,僧多粥少,能者多食。
2017年《你和我的傾城時光》開拍,言承旭被趙麗穎粉絲嫌棄不夠格,對此劇組回應,「臺灣演員性價比很高」。從出場費翻3倍到性價比高,又是一個十年。這十年,兩岸的GDP差距一年比一年大。在媒體的報導中,臺灣的競爭對手已經變成了深圳,風光不再。
過去大陸規定,合拍劇的港澳臺主創人員不能超過5人,《那年花開月正圓》由於港澳臺演員人數超額,何潤東只能以「友情出演」的身份出現。2018年2月28日,國臺辦宣布31項惠臺措施,其中 「參與大陸電視電影製作不受數量限制;引進臺灣電視電影不受數量限制;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不受限制。」阻撓臺灣的政策壁壘已不復存在,但它已經沒有能力啃下這張大餅了。
偶像劇還是那個偶像劇,只是換上了職場劇,古裝劇的新裝繼續為少男少女造夢,而造夢人變成了大陸。 2008年,大陸的策略很簡單,就是對著臺灣學學學(chaochaochao),學出了《一起來看流星雨》;2018年,大陸不忘初心,繼續學學學(chaochaochao),只是學習的對象變成了美日韓,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我們在《痞子英雄》中看的是趙又廷,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看的也是趙又廷,在資本和技術的雙重掩映下,第二個趙又廷身上存在著一個臺灣人無法理解的偶像工業。
臺灣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命中注定我愛你》一集成本64萬,號稱最貴投資的《拜金女王》128萬,而《三生三世》單集成本500萬。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綜藝和唱片,從製作到宣發,再到明星的包裝,拼的不是情懷,而是誰砸錢多。在資本的運作下,吳孟達都可以改造成吳亦凡。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張韶涵代言美邦的時候,楊穎還是張的背景板,如今她成了廣告女王。
《三生三世》立項的時候,全程採用大數據精確打擊。先用大數據找出一個演員,一個劇本,一個導演,三者背後代表著三個粉絲群體,把這個盤子拼起來大概就能猜到賣多少錢。在具體製作中,他們會根據你刷劇過程中的暫停、快進,倒退等動作,按照你的喜好在編排劇情。所以,現在很多劇,在還沒開機前,它的結果就已註定。
2014年馬雲參加兩岸企業家臺北峰會,對臺下坐滿的臺灣企業家說,
「過去15年間,中國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領域,出現了15年前從沒見過的人,從沒見過的企業,但是很遺憾,臺灣這15年內卻好像沒聽見過什麼新的企業和新的企業家。」
這話也能用來形容臺灣偶像。新華社2017年做了一個調查,發現00後最喜歡的流行歌手第一名是周杰倫,而此時距周杰倫出道,已近20年。臺灣的新生代偶像都去哪兒了?從超級星光大道出來的蕭敬騰,林宥嘉如流星划過,而95後的陳立農,林彥俊索性跑到北京參加選秀。面對大陸越來越熱的綜藝,有些臺灣人依舊會說,「他們唱的還是我們寫的歌呢」,這幅情景就像許哲佩所唱,「沒落貴族守著僅剩的自尊仍傲慢固執」。
第一代偶像的噴薄,正值臺灣解嚴,經濟騰飛的向上年代;第二代的小虎隊,林志穎,正趕上臺灣經濟巔峰;第三代的偶像們,像2010年的HTC般衝入雲霄,之後又迅速墜落;殘留下來的陳喬恩,霍建華,彭于晏早已認清形勢,徹底擁抱大陸;其餘的人如田馥甄,陳綺貞,則一遍一遍哼唱著小幸運,玩弄著小清新,再也沒有當年的意氣風發了。
隨著時代繼續向前,往日的輝煌變成過眼雲煙,一切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