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許世銓:與時俱進 促進祖國統一進程

2020-12-27 華夏經緯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許世銓:與時俱進 促進祖國統一進程
——紀念江主席八項主張發表八周年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主席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講話。江主席根據鄧小平同志制定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審視了自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海峽兩岸及國際形勢發生的變化,與時俱進,適時提出了促進祖國統一進程的明確、系統和富有創意的主張和倡議。8年來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江主席的八項主張體現兩岸同胞的現實和長遠利益,是團結海內外熱望民族振興和國家統一的中華兒女的旗幟,是推動兩岸關係穩定和發展的現實途徑,是反對島內外分裂勢力的犀利武器。八項主張凝聚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我黨第三代領導的心血和智慧。
   
   八項主張的提出,準確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脈動和機遇。江主席在講話中指出,臺灣島內分離傾向有所發展,某些外國勢力進一步插手臺灣問題,幹涉中國內政;但另一方面,我國即將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已經到了中華民族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全面振興的時候了,「這對臺灣是個機會,對整個中華民族也是個機會」。八項主張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適時提出切合實際、順應發展的主張和倡議,因此在島內外引起熱烈而積極的反響。正是因為八項主張把握住形勢發展的脈動,與時俱進,所以它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今後仍將是我們對臺政策的基本主張。
   
   八項主張體現了祖國大陸對臺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性。八項主張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一基本方針在新形勢下的豐富和具體化。江主席在講話中闡述了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構想的精要,指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容許分割。任何製造『臺灣獨立』的言論和行動都應堅決反對;主張『分裂分治』、『階段性兩個中國』等等,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也應堅決反對。」同時,江主席也重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並且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為了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江主席聲明,大陸不以兩岸政治分歧去影響、幹擾兩岸經濟合作,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護臺灣同胞一切正當權益。這些基本主張既表明了祖國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一貫立場,也表明了祖國大陸理解臺灣同胞的心聲,一切從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出,以及竭盡全力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最大誠意。祖國大陸對臺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性說明,祖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方針政策是透明的,是有誠信的,說話是算數的。這對維護兩岸關係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和祖國大陸政策相比,臺灣民進黨當局的大陸政策則表現出強烈的矛盾性和多變性。進黨當局政策是在堅持分裂路線和一切為了選票的矛盾互動中形成的。因此其領導人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往往不一樣;昨天說的和今天說的就不一樣;甚至早上說的和下午說的都不一樣。僅僅4天前,即1月20日,臺灣當局領導人上午會見美國學者時說,「三通」對臺灣經濟不是靈丹妙藥,近期他不奢望有大突破。這番對「三通」和兩岸關係潑冷水的談話立即在島內引起關注和憂慮;於是這位領導人當天下午接見另一位美國人士時,不但否定了上午的講話,反而企圖把阻撓「三通」的責任轉嫁給大陸,說什麼他只是說「對三通不要太一廂情願望」。如此表裡不一、前後矛盾,有何誠信可言!臺灣當局這種以權謀代替政策做法是影響兩岸關係正常展的最大變數。
   
   儘管臺灣當局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認「92共識」,公開鼓吹「一邊一國論」,使兩岸關係陷於政治僵局,但是由於祖國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江主席的八項主張的基本方針政策,8年來祖國統一事業仍然在破浪前進,特別是兩岸的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取得了長足進展。2002年兩岸貿易額突破了400億美元,大陸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順差來源。兩岸人員往來達到300萬人次左右。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看到,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不是誰吃掉誰、誰依靠誰,而是互補互利、共榮雙贏。因此,近年來臺灣工商界和民間要求早日實現「三通」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臺灣民進黨當局出於明年選舉的需要,近來提出「拼經濟、大改革」的口號。其實,在「三通」問題採取一些切實的步驟,可能比響亮的口號更有利臺灣經濟度過當前的困難,更符合臺灣工商界和民眾的迫切需要和切身利益。譬如,因為沒有「三通」,來往兩岸的客機和貨輪必須繞道第三地。據臺灣業者的估算,兩岸航空客運,如以一年300萬人次、每人多花7小時計算,則一年就要浪費掉2397年的寶貴時光,旅客要多付出近300億新臺幣的旅費;兩岸貨運,以去年400多億美元的貿易額來估算,航空貨運要多付近40億新臺幣的運費,海運則要多付近700億新臺幣的運費。由於臺灣到大陸的貨物和人員遠遠大於大陸到臺灣的貨物和人員,所以這筆額外的巨額費用主要由臺商來承擔。「三通」以後,每年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至少每年在1000多億新臺幣。如果臺灣當局真要「拼經濟」的話,早日開放兩岸「三通」是立竿見影的切實步驟。自1979年祖國大陸倡議「三通」以來,一直不遺餘力推動「三通」早日實現。「三通」是經濟議題。兩岸完全可以經由民間對民間的協商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排。1996年和去年,兩岸的航空業者就曾就香港和臺灣之間的航運問題達成協議。再過兩天,臺灣6家航空公司的包機將首次飛來大陸,接運在大陸的臺胞回臺灣過春節。儘管這次包機客運已從原來臺灣有關人士設計的「包機直航」,變成了仍要經停香港或澳門的「包機曲航」,而且是只由臺灣航空公司進行的單方面作業,但大陸航空業者仍予積極支持與配合。大陸同胞期待著能以此為契機,早日看到兩岸直航的實現。
   
   去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16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大陸經濟的發展必然為臺灣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商機。兩岸經貿關係的進一步密切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因而是發展的必然。祖國大陸會繼續依據江主席八項主張中所闡述的不以政治分歧幹擾兩岸經濟合作的原則,從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出發,以務實的態度推動「三通」和兩岸經貿、人員往來。今年4月,適逢汪辜會談10周年,大陸同胞期盼兩岸能在「92共識」的基礎上,恢復政治對話和協商,為兩岸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最後,讓我用江主席八項主張講話的結束語來結束我的發言:「我們呼籲所有中國人團結起來,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堅持統一,反對分裂,全力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中華民族現代發展進程中這光輝燦爛的一天,一定會到來。」
   

相關焦點

  • 大陸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9月。  (一)研究方向與任務  從事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以及和平統一與海峽兩岸關係等問題的研究。  (二)人員與機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現任所長許世銓,工作人員90餘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20餘人。
  • 許世銓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臺灣問題表述
    日訊:據中新網報導,許世銓委員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臺灣問題表述   中新社記者張素平  「溫總理報告中談及臺灣問題的篇幅與往年相比雖然不多,但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對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表述平實,剛柔並濟,內涵豐富。」   溫家寶總理向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有關臺灣問題的部分引起了全場長時間熱烈掌聲。
  • 《東西德統一的歷史經驗研究叢書》最新成果日前發布
    人民網11月30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東西德統一的歷史經驗研究叢書》成果發布會日前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法國駐華大使顧山、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中國前駐德國大使盧秋田、(德國)科爾總理府副主任Horst Teltschik榮譽博士、德國慕尼黑大學應用政治研究中心主任Werner Weidenfeld 教授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俄歐亞所所長李永全、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前所長周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前所長楊成緒、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研所前所長許世銓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是中國社會學的國家級學術研究機構,是中國最大的社會學研究所,發揮著新型智庫的重要作用。是二個國家級社團——中國社會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的管理機構和秘書處所在地。中國第一家社會學個人基金會——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的辦公地也設在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此後,何建章、陸學藝、景天魁、李培林相繼擔任過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 積極探索「兩制」臺灣方案 不斷豐富和平統一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把「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
  • 上海市臺灣研究會會長:為什麼說中國完全統一的潮流勢不可擋?
    縱觀40年來建設和發展成果,中國大陸經濟規模從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國內生產總值3679億元人民幣,發展到2018年的90萬億元人民幣。經過40年的發展,大陸綜合實力遠超臺灣。40年與時俱進的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為兩岸統一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 。隨著大陸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解決臺灣問題逐漸成為各方的共識。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馮 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副研究員 馮 淼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一、宗旨 開展中國近代社會史學術研究,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組織並推進中國近代社會史學科發展,促進歷史學創新。
  • 2019下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招聘啟事
    2019下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招聘啟事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19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事業單位招聘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美政客言論凸顯對歷史進程的無知——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 題:美政客言論凸顯對歷史進程的無知——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徵  新華社記者鄭明達、朱基釵  近期,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為首的一些美國政客,大肆宣揚所謂「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的論調,企圖全盤否定中美關係歷史
  • 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訪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安排的推進,祖國大陸將不斷增強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吸引力,不斷增強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牽引力、主導權。第二,兩岸已經形成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大陸現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進口來源地、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
  • 專家:「江八點」仍是處理臺灣問題的指導性文
    1995年1月31日,農曆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就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若干重要問題提出「八項主張」。九年來,祖國大陸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根據江澤民同志「八項主張」的精神,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
  •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舉行30周年慶典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為美國研究所30周年華誕題詞:「研究美國,勿以今日同昨日;復興中華,總須後人繼前人。」王偉光常務副院長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向美國研究所建所3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他說,30年前,在鄧小平、胡喬木等老一輩領導人親自關懷下,中國社科院成立了美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年度學術會議計劃匯總表
    學術交流和研討 中國近代社會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中心 ,深入探討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中的重大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聚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權威訪談: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安排的推進,祖國大陸將不斷增強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吸引力,不斷增強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牽引力、主導權。第二,兩岸已經形成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大陸現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進口來源地、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38年8月進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後,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據地工作,長期生活、鬥爭在河北平原和太行山上。抗戰勝利後,他擔任北方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工學院副主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擔任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局長,主編《科學通報》,並為科學院黨組成員。
  • 金以林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獻的收集與開放
    因此,加強民國史研究,不僅是社會的需要、學界的熱點,更有助於凝聚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兩岸未來關係要有所突破,宜在歷史中尋找資源與共識,這就繞不開對民國史的研討與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專業學術機構。早在1971年受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近代史研究所就成立了民國史研究室,是大陸民國史研究的開端。
  •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國資委聯合組建國有經濟研究智庫
    1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國資委在京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舉辦首屆國有經濟研究峰會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學專業高級課程班
    所系介紹近代史研究所 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1949年間的中國歷史,內容涉及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領域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歷史。現任所長王建朗。
  • 現行憲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與時俱進
    這次修改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政方針寫進憲法,實現了現行憲法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一次與時俱進,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新時代新思想新徵程呼喚憲法新發展  1982年12月4日,現行憲法經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並公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