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專稿|蔣經國為何解散臺灣對大陸的「反統戰」組織

2020-12-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吳建國先生1950年生於臺灣高雄,197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數學系,197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學博士學位。1980年返回臺灣工作,歷任臺灣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材料科學研究所所長、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臺灣文化人上海聯誼會會長等職。現任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著有《向前看中國》《來自柏城》《做真正的我》等書。

吳建國先生是臺灣資深高科技和高等職業教育專家,與國民黨多位高層人士私交甚篤,撰寫的《破局——解密蔣經國晚年被迫開放的內幕》一書即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世紀》雜誌特邀請其撰寫臺灣政壇風雲系列文章,解讀不為人知的臺灣政壇秘聞真相。本期刊發《蔣經國為何解散臺灣對大陸的「反統戰」組織》,以饗讀者。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1978年美國東部時間12月15日晚上9點,卡特總統突然在全國電視網上公開宣布,從1979年元旦開始,美國政府決定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撤除在臺灣的所有軍事設施與人員,廢止與臺灣籤訂的共同防禦條約,建立與大陸的全面正式外交關係。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一封《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工作新政策,停止了已經進行長達21年對金門、馬祖外島的炮擊,同時要求兩岸應該儘速實現「三通」(通郵、通商、通航)與「四流」(探親、旅遊、學術文化、體育工藝的交流)。

30天後,鄧小平在訪美的行程中,在「美中友好協會」與「全美華人協會」舉辦的招待會上,公開表示:「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從此大陸正式採用了「和平統一」的對臺政策。

蔣經國立即成立「反統戰」組織

面對大陸新的對臺政策與新的做法,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堅定地將大陸一切的作為,定位為「對臺統戰」,快速地採取了反制的行動。

1979年元月6日,就在大陸《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的第6天,蔣經國召見了時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的楚崧秋先生,要他負責立即成立臺灣對大陸的第一個「反統戰」組織,命名為「固國小組」。

據楚崧秋日後發表的回憶錄中記載:蔣(經國)主席於(1979年)1月6日交代我(指楚崧秋本人)即成立專門反制中共統戰的臨時編組單位,這就是後來的『固國小組』。該小組為尊重體制,設於中央宣傳指導小組(按:成立於1978年)之下,指導人即為中央宣傳指導小組召集人、中央黨部張寶樹秘書長(同年12月14日由蔣彥士秘書長繼任),以「國家安全局局長」王永樹、「新聞局局長」宋楚瑜、「外交部次長」錢復、「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及「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楚崧秋)為主幹,並由蔣主席指定我為執行召集人,其他黨政有關主管為參加人。於1月22日召開第一次會議,集思廣益,研擬反統戰對策,交付實行。

這個小組於執行秘書(文化工作會秘書兼任)之下,設有資料、分析、協調三個組,由上述五個主幹單位各借調一二位熟諳敵我情勢者參加工作,合計不到十人,無固定經費,承「國家安全局」撥借臺北市瑞安街一招待所為辦公處,取會報形式,本身沒有什麼(政策)執行能力,凡所決議,概需透過黨政協調,付諸實行。初時大家基於責任感與工作熱忱,更基於蔣主席對此責望殷切,因此尚能以微小的人力,勉力達成所擔負的任務。可是中共對臺統戰攻勢越來越凌厲,別的不說,單以對臺廣播、空飄出版物、各種心戰喊話等而論,即非小組條件所能因應。同年(1979)4月間,蔣主席鑑於敵人謀略有利用人心不安及島內反對勢力,製造妥協假象之虞,乃斬釘截鐵提出應對中共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這無疑是反統戰的最高方針,問題則在如何說服眾人,共趨一鵠,固然這是整個黨政的共同責任,然「固國小組」不能不首當其衝。

再過半年,我深認「固國小組」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面對高雄「美麗島事件」後敵我內外大局的挑戰,乃向張秘書長表示,希望轉呈主席考慮可否由人力物力比較充實的單位來負責,文化工作會全力配合。此議在1979年12月中旬,國民黨十一屆四中全會決定由蔣彥士繼任秘書長後得到一些眉目,即待新年度開始後作一決定。此為「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承接此一任務的由來

(請參閱《覽盡滄桑八十年——楚崧秋先生訪問記錄》第138~139頁,臺北「國史館」出版)

由楚崧秋親口道來的這段「固國小組」成立到結束的內幕來看,蔣經國本人對大陸和平統戰攻勢的戒慎恐懼是事出有因。他曾經歷1948年親自坐鎮上海,以協助政府順利發行金圓券,實施經濟管制「打老虎」卻全面挫敗的慘痛教訓,最後目睹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敗亡,因此深切體認不能嚴守峻拒中共統戰的可怕後果,只要政府態度稍一鬆動,臺灣人心隨之懈怠,一發不可收拾,結果不言可喻。

由「總政戰部」接手「反統戰」任務

1980年1月29日,蔣經國在主持國民黨中常會後,召見甫於四中全會獲選為「中央常務委員」的「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上將,對他說:「目前反統戰的工作非常重要,從現在起由你負責!」

(請參閱陳祖耀著《王昇的一生》第272頁,臺灣三民書局2008年8月出版)

王昇是從1939年蔣經國在江西贛南擔任行政專員時,就開始追隨蔣經國,極受蔣經國倚重的重要幹部,在臺灣長期負責軍中的政治工作,一手成立了「政治作戰學校」,建立了「政戰系統」,被稱為臺灣的「政戰教父」。他對蔣經國是絕對的效忠與服膺,可以說蔣經國說的每一句話、交代的每一件事,王昇都是絕對的服從。

但是唯獨這次蔣經國要他負責對中共的反統戰工作,他感覺責任太大,又是政治性極高、極度敏感的工作,因此他請蔣經國重新考慮人選,但是蔣經國十分堅持(蔣經國的個性是君無戲言,對許多事未經深思熟慮,絕不輕易表示意見。可是一旦決定的事,他會堅持貫徹下去),王昇不得已,只有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困難的工作。

不過,王昇向蔣經國提出了一個要求:「這個反統戰小組所有的工作,仍應經由中央黨部蔣彥士秘書長向主席報告與請示。」蔣經國聽了後說:「你們去商量好了。」就這樣,國民黨的第二個反統戰單位,就改由人力、物力都十分充實的政戰系統接手,展開對大陸統戰強力的反擊。

王昇陪同蔣介石視察

從「王復國辦公室」更名「劉少康辦公室」

王昇與蔣彥士商量的結果,決定在中央黨部秘書長辦公室之下,設立一個隱秘性的小型幕僚單位,稱為「王復國辦公室」,於1980年4月1日成立,除由王昇擔任主任外,蔣經國核派政論家李廉擔任書記。下設情報、計劃、協調、行政秘書各一人,精選必要幹部,從事幕僚作業,人事極為精簡,皆由黨政相關單位選調而來的優秀人才組成。

同時,因工作需要,成立基地、海外、大陸三個工作研究委員會,各設召集人及秘書一人,再由各召集人推薦學者專家與相關黨政單位的副主管為研究委員,每周集會商討各項反統戰工作的推動計劃。

三個工作研究委員會的召集人均由蔣經國親自核派,研究委員與秘書則由各召集人建請蔣秘書長核聘。茲將各委員會召集人、秘書、研究委員名單陳述如下:

基地對敵鬥爭研究委員會召集人:吳俊才(時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秘書:朱文琳;研究委員:先後聘請于振宇、王人傑、杜均衡、李模、宋楚瑜、周菊村、施啟揚、郭哲、殷文俊、郭為藩、梁孝煌、曹伯一、廖祖述、趙守博、蔣廉儒、蕭天贊、李在方、陸潤康、王昭明、許新枝、王章清、甘毓龍、朱文琳等23人。

海外對敵鬥爭研究委員會召集人:由先後任「外交部政務次長」的錢復、丁懋時擔任;秘書:先後由劉國治、謝復生擔任;研究委員:先後聘請明鎮華、汪奉曾、柯叔寶、朱集禧、連戰、何顯重、王紀五、蕭萬長、鬱慕明、趙寧、章孝嚴、戴瑞明、張京育、虞為、高銘輝、劉國治、謝復生等17人。

大陸對敵鬥爭研究委員會召集人:徐晴嵐(曾任國民黨大陸工作會主任、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秘書:先後由張鎮邦、徐崇藝、王澄宇擔任;研究委員:先後聘請宋公言、林清江、蕭政之、焦金堂、王徵麟、鄧祖謀、荊自立、項乃光、裘孔淵、張鎮邦、曾光亞、黃達紀、姚孟軒、洪幼樵、李明、辛尚志、徐崇藝、王澄宇等18人。

辦公室四個部門的秘書亦由蔣秘書長核聘:

計劃秘書先後由李明、李在方、邢國強擔任,陳濯明、楊臺生、佟立家協助辦事。

情報秘書由鬱光將軍擔任,張虎、鄧鶴庭、錢行偉、蘇成福協助辦事。

協調秘書由趙孝風擔任。

行政秘書由汪振堂擔任,劉書德、陳子樸、康雅玲、鍾淑芬協助辦事。

(請參閱汪振堂所寫《揭開「劉少康辦公室」面紗》一文,原載臺灣《傳記文學》第九十卷第二期,45—50頁)

根據上述專文的敘述,「王復國辦公室」對於大陸對臺統戰的情報,隨時予以掌握,所有作業,無不針對中共的策略及海外、基地所呈現的狀況,項目研擬反制對策。

首先是由三個研究委員會研擬形成具有共識的建議案,提交計劃部門完成幕僚作業,然後提報每月一、三兩周舉行的「研究會報」,由辦公室主任王昇主持,邀請各研究委員會召集人及秘書,共同研討,擬定草案。

隨後再將定稿的草案,提報每隔一周的周二早晨七時舉行的「綜合會報」,由蔣彥士秘書長在中央黨部主持,邀請各研究委員會召集人及個案相關的黨政單位主管或副主管參加,廣泛交換意見,研擬定案。而且為了慎重起見,自1982年起,此類經過審慎研究的方案,尚須提報每月一次,由「行政院院長」孫運璇主持的「決策會報」作最後的決定。參加「決策會報」的人員有「總統府秘書長」馬紀壯、「行政院秘書長」瞿韶華、中央黨部秘書長蔣彥士及討論議案相關部會的首長。

所以,凡是由「王復國辦公室」所提的重要擬案與建議,莫不經過三次以上會報的反覆研議,方籤請蔣彥士秘書長轉呈蔣經國核示。蔣經國核可後的案件,再由蔣秘書長協調黨政相關單位貫徹執行。而在各相關單位貫徹執行之際,「王復國辦公室」會主動結合許多熱愛臺灣、不計報酬的有識之士,配合以強勢的文宣作為,使各個方案俱得順利推展,終底於成。

有人說,此一期間是國民黨黨政運作、協調、指揮最靈活、最順暢的一個黃金時期。這是由於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璇、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蔣彥士與「總統府秘書長」的馬紀壯三位重要幹部,彼此能夠推心置腹、精誠合作的緣故。雖然那段時間是蔣經國健康狀況很不好的時候,但是由於這三位的密切合作,足以承擔許多要事的重責大任,臺灣仍然大步向前,開創了一個繁榮進步的1980年代,彌足珍貴。

「王復國辦公室」在成立了一年以後,為了保密與欺敵的需要,呈報蔣經國核定,正式更名為「劉少康辦公室」,取歷史上「少康中興」故事的典故,期望「劉少康辦公室」能夠為臺灣再創一個中興的歷史。       

1980年4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的國民黨內部、肩負反統戰任務的「劉少康辦公室」由於成立的目的明確,工作目標有針對性,加上在那個年代,臺灣人民基本對國民黨與政府的向心比較強大,大家普遍具有危機意識,了解團結的重要。因此「劉少康辦公室」初期的工作均能得到社會的認同與支持,而有相當的成效。

根據曾擔任「王復國辦公室」海外研究委員會召集人的錢復,在他撰寫的回憶錄《錢復回憶錄》卷二

(第8至14頁,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2月出版)

中,有以下的敘述:在二年半中,舉行了59次會議,大約每兩周舉行一次,都是周一中午在「(外交)部」內舉行便當會議。我們研擬若干案件,也有幾件立即付諸施行。

在錢復的記憶中,「劉少康辦公室」具體的成就,包括為了強化留學生在海外對大陸宣傳工作的免疫力,特別為即將赴海外學習的留學生,辦理為期一周的「大鵬夏令營」;對擔任海外觀光旅遊團領隊的專業導遊人員舉辦的五日訓練營;對島內各政府機關派往海外服務的工作人員,舉辦為時一個月的講習等,都發揮了一定的功能。另外,在1980年10月初,擬了一個「擴大爭取團結海外學人、僑領計劃綱要」,簡稱「團結項目」,期盼每年能邀請一千人返臺,以親中共、不滿臺灣政府或態度中立的有學術成就的華人與具領導地位的僑領為優先。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化敵為友和防止變友為敵。在1981年一共邀請了126位,其中一半以上是原來不準返臺的所謂「黑名單」人員、或久未返臺且主張臺獨的人士。傾向支持中共政權的人員有27人,愛臺人士30位。整體而言,這個項目工作是發生了相當的效果。

而汪振堂所撰寫的《揭開劉少康辦公室面紗》則認為「劉少康辦公室」的貢獻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項:一、扭轉了反統戰的劣勢(特別在海外及基地兩方面);二、迅速正確判斷情況,立即策訂行動計劃;三、 結合三個戰場(臺灣島內、海外、大陸),發揮統合戰力。

總之,在成立「劉少康辦公室」,進行對中共反統戰的時候,蔣經國基本期盼這個單位要達成的任務,應該不外以上所述的三項。

但是,為何不到三年的時間,「劉少康辦公室」竟然成為臺北政壇許多人的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呢?

成為「太上中常會」惹眾怒

筆者為此特別與曾擔任「劉少康辦公室」計劃秘書的李在方做了詳細的訪談。談到這個已是35年前的往事,李在方仍有許多感慨,有不勝唏噓之嘆。

凡是「劉少康辦公室」要做的工作,都要透過計劃秘書擬具計劃,再送請蔣秘書長辦公室核可後,交有關單位負責執行。必要時,再由蔣秘書長向蔣經國報告請示後,付諸實施。

李在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少康辦公室」運用 「臺美斷交」時民眾主動捐獻的數十億元新臺幣,輔導成立了一批民眾團體,推動民間活動與群眾運動,穩固了臺灣島內與海外僑社對臺灣的認同與支持。

李在方也提到了前面錢復提過的邀請海外臺獨與左傾人士來臺訪問的工作:「其實,負責這個工作的是曾長期負責國民黨大陸工作的徐晴嵐召集人與時任『調查局長』的沈之嶽以及『警備總司令』汪敬煦上將,他們共同審核擬邀請來臺訪問的異議人士名單,再交由團結自強協會負責執行。」

對於「劉少康辦公室」後來之所以成為許多政壇人士不滿的原因,李在方認為主要是權力太大,拿著「反統戰」的尚方寶劍,幾乎無事不可過問,而且還可以層峰的名義,行文政府各部會,對有關業務「說三道四」,以致外界對「劉少康辦公室」有「太上中常會」與「太上行政院」的批評,得罪了許多人,這就對「劉少康辦公室」造成了致命的傷害,最終免不了被解散的命運。

李在方舉例說:「我曾親耳聽到劉少康辦公室的書記李廉,動不動給有關單位打電話,開頭就說,這裡是王(昇)上將辦公室。這種態度倨傲、仗勢凌人的味道十分濃厚,不論是誰,接到這樣的電話,心裡肯定都是一肚子氣,這筆帳就算到王昇與劉少康辦公室的身上。」

此外,也有不少部會首長看到「劉少康辦公室」的龐大影響力,都想盡方法來利用「劉少康辦公室」,以遂行自己的一些意見與主張。

陳祖耀在他所著《王昇的一生》書中,也曾記錄了李在方當時還特別找過他,希望能提醒王昇注意外界這樣極為不利的反應

(見書中第278頁)

。連資深的「劉少康辦公室」大陸研究委員會召集人徐晴嵐也曾勸王昇要多向蔣經國做說明,避免這些外界的批評與攻擊在政治上發酵,最後不可收拾。

但是,王昇總覺得他做事完全坦蕩無私,對蔣經國絕對效忠,無需刻意去做說明與解釋。況且臺北政壇閒言閒語、是非恩怨的風氣,一向盛行。如果顧慮太多,根本做不了事。因此,他並不在意這些批評與攻擊,仍然主動地去做許多吃力不討好甚至會惹怒別人的事。這種情形,看在李在方眼裡,不禁要為王昇叫屈:「王昇雖然常年在政界任要職,可是有時卻缺乏防人之心,甚至令人擺布,實在冤枉。」

王昇與蔣經國合影

成為眾矢之的,憤怒的蔣經國下令裁撤

對於「劉少康辦公室」擴權與擅權的一個具體事證,就是曾任「教育部長」、國民黨秘書長、「行政院長」的李煥,在退休後一次與筆者的談話中,提到以下的一段往事:

那是1983年的年初,當時我還在高雄中山大學擔任校長的時候,有一天接到「教育部長」朱匯森的電話,希望我到臺北去與他見面。結果見面後,朱拿出一份「劉少康辦公室」的公文,內容是要求「教育部」比照軍中實施「莒光日」給全體官兵上政治課的做法,在全臺各級學校與行政機關,每周都要上政治教育課程。朱匯森明白表示「教育部」做不到,也不敢做,想想看要讓大學教授乖乖地來上政治課,那不鬧翻天了嗎?因此朱匯森請與王昇同為蔣經國中央幹部學校學生的我,去找王昇,希望「劉少康辦公室」能收回成命。

李煥因此奉命去找了王昇,向王昇表達了朱匯森的意見。但是王昇很堅持,認為這是「劉少康辦公室」經過開會討論,共同決定的意見,不是他一人說了算數。同時,公文已發出去,很難再收回來,王昇還反請李煥轉告朱匯森:「希望勉為其難,加以配合執行。」李煥在未達成使命的狀況下,只有回報朱匯森。面對這種情形,朱匯森迫不得已,只有直接請見蔣經國,面報「劉少康辦公室」下達如此難以執行的命令給「教育部」。據李煥說,蔣經國聽到朱匯森的報告後,非常生氣,直說:「他們簡直亂來。」「這件事發生不久後,「劉少康辦公室」就被裁撤,王昇也被調職,接著外放擔任「大使」,遠離權力核心了。」

李煥親口向作者敘述的這件事,在《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動在中國》

(Thomas A. Marks 著,臺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一書中

(298~299頁)

,也有相似的敘述,披露王昇推動所謂「學術討論會」計劃令蔣經國光火的細節,在此不一一贅述。

總之,依據上述的例子,明顯看出,由於「劉少康辦公室」的擴權與擅權,影響其他各單位的職權甚大,最後成為眾矢之的目標,有權的人紛紛在蔣經國面前告御狀,必欲去之而後快,這就註定「劉少康辦公室」難逃被裁撤的命運。而這個「學術討論會」或是在各級學校與行政機關推行「莒光日」式政治教育的計劃,引起諸多的反彈,並惹火了蔣經國,終於成為推倒「劉少康辦公室」最後的一根稻草。

文章來源:《世紀》2018年第2期,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世紀》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聯合主辦的綜合性文史雙月刊。本文特約編輯殷之俊,責任編輯周崢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世紀》專稿|1980年代臺灣「保守派」與「開明派」之爭
    吳建國先生是臺灣資深高科技和高等職業教育專家,與國民黨多位高層人士私交甚篤,撰寫的《破局——解密蔣經國晚年被迫開放的內幕》一書即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世紀》雜誌特邀請其撰寫臺灣政壇風雲系列文章,解讀不為人知的臺灣政壇秘聞真相。本期刊發《1980年代臺灣「保守派」與「開明派」的鬥爭》。
  • 京劇名伶顧正秋在臺灣辭世 曾一度迷倒蔣經國
    1948年應邀赴臺演出,原只打算演三個月,卻留在了臺灣一輩子。戲曲學者王安祈指出,顧劇團是第一個把京戲的唱念做打完整帶到臺灣的劇團。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駐五年,演出沒一天間斷,創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解散後,劇團各名角如張正芬四散各地演出教學,「顧正秋等於是臺灣京劇的播種者」。
  • 顧正秋,蔣經國追求過的女人,嫁人後因一張照片丈夫遭蔣經國報復
    顧正秋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灘出名的京劇名伶,長相甜美,早年間受到喜好戲曲的家人的薰陶,很早就接觸到了戲曲這個行當,後來也順利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師從梅蘭芳,在大師的栽培下,顧正秋成長很快,颱風極穩,扮相嬌美,唱功也沒得說,畢業之後就開始正式登臺唱戲,很快就在上海灘走紅了,之後也組建了自己的劇團
  • 揭秘80年代初蔣經國拒絕統一的最大王牌
    核心提示:蔣經國最大的王牌並不是美國,而是發達的、被國際社會稱之為「亞洲四小龍」的臺灣經濟。他認為可以此同大陸中共比輸贏。本文摘自《晚年蔣經國:透視臺灣當代歷史》,作者:李松林,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何應欽退臺後曾閉門反省,遠離權力中心。此際,蔣經國把「光復大陸」的重任交與他,他的確有受寵若驚之感。
  • 文史 I 蔣經國臺灣打虎記
    ‍對於打老虎,蔣經國在大陸有過慘痛的教訓。
  • 王鐵群: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
    月蔣經國當選「總統」,成為臺灣地區集黨(此前已任國民黨中央主席〉、政大權於一身的「政治強人」。這是蔣經國首次公開表態,斷言力行憲法,排除軍人幹政,結束蔣家獨裁。蔣經國還強調,要保障憲法前提下的公民集會、結社、組黨權利。1986年10月7 日他對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說:「我們向來都理解人民有集會及組織執政團體的權利。
  • 蔣經國:從"漢賊不兩立"到"統一中國"
    一方面,1972年到1988年把臺灣整個基礎建設提高到歷史上空前地位;另一方面,蔣經國也從事政治建設,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與開啟兩岸交往的大門。  從「漢賊不兩立」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去世,繼而臺灣正式進入「蔣經國時代」。
  • 1927年的蔣經國:加入共產黨,高呼打倒蔣介石
    他對當時中共駐莫斯科大學支部的評價頗高,稱「它的黨員組織嚴密,並受到嚴格監督,而且永遠遵照中央集權領導的指示行事。他們生活簡樸,紀律嚴明。因此,我有一陣子對他們的活動產生了興趣」。可能正因如此,到莫斯科不久,蔣經國就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他的團小組長是鄧小平(當時名叫鄧希賢)。
  • 「臺灣梅蘭芳」顧正秋辭世 蔣經國曾是頭號粉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代京劇名伶、被譽為「臺灣梅蘭芳」的顧正秋,21日下午因敗血性休克在臺辭世,享年87歲。島內媒體23日紛紛追憶顧正秋的傳奇一生。據臺灣《中國時報》23日報導,顧正秋1929年出生於南京,本名丁祚華,1933年隨母親遷至上海,10歲開始學戲,是上海戲曲學校創校首屆學生,並以第一名畢業,師承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張君秋等人。1946年顧正秋創「顧劇團」,於1948年受永樂戲院之邀赴臺演出,票房極佳,最後因內戰無法返鄉,在臺灣生根,也寫下許多傳奇。
  • 顧正秋:臺灣「梅蘭芳」,拒當蔣經國外室,苦等坐牢丈夫,甘當15年農婦
    顧正秋和梅派同門一起演出《五花洞》他們的師徒情誼延續了半個多世紀,顧正秋滯留臺灣不歸,梅蘭芳十分惦念,多次打聽。敗逃臺灣的國民黨高官們初來臺北這座荒涼城市,忽然發現永樂戲院裡竟然有這樣一個高水平劇團,紛紛前來捧場。顧正秋的戲上演時,更是一票難求,而蔣介石的太子蔣經國在臺下有一席固定座位,每次顧正秋的戲謝幕,他都會以款待戲班的名義請她吃飯,追求示好,看著她臺上俏麗的扮相和臺下端莊的氣度,蔣經國情難自遏。
  • 蔣經國開放報禁黨禁拒絕特務抓人要求
    許倬雲表示,這個獎是屬於蔣經國基金會的:「如果要頒獎給我,要說明這是因為許倬雲主持基金會在美國的事務而得獎。」早在上世紀60年代,許倬雲就多次和蔣經國面談,這段因緣促使二十年來許倬雲樂於為蔣經國基金會服務。談到臺灣的政治人物時,許倬雲說:「臺灣人民評價幾個『總統』:蔣經國八十多分,蔣介石六十分,李登輝四十分,陳水扁二十分。」
  • 七八十年代 蔣經國推動臺灣產業升級
    ,尤其歷經兩次能源危機,更是臺灣社會轉型的關鍵。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就是執政團隊的舵手,在兩次能源危機之後,知道臺灣那個地方沒有任何天然的物質,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說是捲起袖子全新全力來推動,他下令執行臺灣的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等十大基礎建設,為未來產業升級,奠下良好的基礎。
  • 廖承志致蔣經國公開信的幕後故事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市場開始搞活,臺灣企業界人士很想到大陸來投資,但又不知道大陸在這方面的有關政策,所以遲遲不敢動作。谷牧副總理加上這一條,實際上就是消除臺商投資大陸的顧慮。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同志以中共中央負責人的身份邀請蔣經國等來大陸和故鄉看一看。12月27日,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在北京成立,通過給臺灣父老兄弟姐妹的致敬信。
  • 蔣經國去世後鄧小平感慨: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資料圖:蔣經國夫婦在蘇聯。大陸保護蔣家故居和祖墳,令他深受感動蔣經國:「共產黨的情我領了」《環球人物》雜誌駐臺北特約記者蕭師言蔣經國在臺灣生活了近40年。1979年,中美建交後,為了安撫黨內和民眾的情緒,蔣經國奉行「三不」政策,即與大陸「不妥協、不談判、不接觸」。此提法一出臺,立即遭到海內外輿論的批評。人們要求蔣經國順應時代發展,實行新的大陸政策。「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就成了突破口。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帶來數十萬大陸籍軍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兵們處於被排斥和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臺灣當局禁止退伍軍人返鄉。
  • 蔣經國逝世30年民眾懷念 蔡英文上任1年抗議不停
    他表示,蔣經國勤儉愛民,樂於傾聽各地民眾的建言,常是穿著一席夾克就深入基層,到高山、海邊及部隊,也熟悉各種行業型態,種種行為都引領島內政壇的新風貌,值得大家永遠尊敬與懷念。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曾任蔣經國英文秘書的馬英九在會上細數蔣經國對臺灣的貢獻:完成十大建設、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等。 洪秀柱。
  • 蔣介石歸葬大陸很難辦,何時能實現?他的孫子首次回應臺灣媒體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蔣夫人宋美齡和蔣經國按他生前的交代,暫時不下葬,浮棺厝於臺灣慈湖蔣家寢陵。 兩年前,老蔣有預感,自知時日不多,留下遺言,生不能回大陸,就待死後葬於大陸。
  • 那些年,臺灣對大陸的空飄和廣播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念念不忘「反攻大陸」,一個很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對大陸的「心戰」,其中開展最多的就是對大陸的廣播與空飄作業。到了蔣經國時代,兩岸武裝衝突大抵平息,不過國民黨對大陸的宣傳工作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之下,愈演愈烈。
  • 1988 蔣經國去世
    1988 蔣經國去世   髮禁解除的隔天,1月13日,蔣經國就去世了。  1988年的1月13日,這一天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當天是爸爸的生日。那天晚上,我們全家一起在電視機前面,收看華視播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海鷗飛處彩雲飛》,我娘搶著看臺視的《還君明珠》。在接近八點半後進廣告,廣告播到一半,電視上赫然出現蔣經國的遺像。全家一陣愕然,畫面也停在那裡,時間好像頓時停止了一樣。
  • 蔣經國的家庭相冊
    蔣經國過世後,他逐漸淡出臺灣政經圈,移民加拿大,期間他曾前往大陸,蔣經國晚年健康狀況下滑時,蔣孝勇有如總統秘書一般,許多事情由他代勞。1996年蔣孝勇因食道癌過世,終年48歲。‍‍這張照片應該是她回臺灣探望雙親、一同出遊時所攝。蔣孝章從小就得到許多呵護,父母毫無重男輕女的觀念。聽說只要蔣孝章不高興,家裡的氣氛就陷入凝重,這時蔣經國總是想辦法逗女兒開心。‍‍
  • 一代名伶顧正秋:讓蔣經國大動幹戈的女子
    一個是前杭州市長、時任「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臺灣辦事處」主任任顯群;另一個是「太子」,時任臺灣情治單位「革命行動委員會」(對外稱: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蔣經國。這個不起眼的機構統轄臺灣所有情報、保安、警務等部門。    任顯群常來觀戲,只要顧正秋演《玉堂春》、《鎖麟囊》,他必定是最忠實的觀眾。一來二去,顧正秋覺得他親切、幽默,在一起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