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開放報禁黨禁拒絕特務抓人要求

2020-12-12 騰訊網

1948年10月的蔣經國

著名學者許倬雲先生是蔣經國基金會的美洲辦事處人文組召集人。2004年,美國亞洲研究學會頒給許倬雲「終身貢獻獎」。許倬雲表示,這個獎是屬於蔣經國基金會的:「如果要頒獎給我,要說明這是因為許倬雲主持基金會在美國的事務而得獎。」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許倬雲就多次和蔣經國面談,這段因緣促使二十年來許倬雲樂於為蔣經國基金會服務。談到臺灣的政治人物時,許倬雲說:「臺灣人民評價幾個『總統』:蔣經國八十多分,蔣介石六十分,李登輝四十分,陳水扁二十分。」

屬於被史達林打擊的託派

時代周報:在上世紀60年代,你回到臺灣後,如何開始了解蔣經國的辦事風格?

許倬云:我從美國一回臺灣,老朋友胡佛、李亦園就找我,大家成立了「思言社」。這個社宗旨是替中國找一條路。我們第一次成立大會,來了二十多個人,都是中堅分子,是當時三十來歲的各大學教授。國民黨一看慌了。第二次大會,一下進來四十多人,進來的都是國民黨有關教授,我們是開放的團體,不能拒絕有意入會的人。好在我們沒有不可告人的事。

我當時在臺灣大學和「中央研究院」工作。「中央研究院」是「總統府」直屬單位,凡是學術涉外事項,「院長」王世傑自己不願辦,就讓我去辦。60年代時,蔣介石已經把權力交給兒子了,王世傑不願意跟蔣介石談話,也不願意跟蔣經國談話,他跟蔣介石鬧翻了,又覺得蔣經國是小輩,不願意屈尊見蔣經國。據道理就派我們總幹事去辦,當時總幹事是我的好朋友李亦園,王世傑說涉外事項不用李亦園管,由我來代表他。所以,我這個副研究員,去和「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 蔣經國打交道,怪不怪?後來蔣經國的位置逐步升高,我還是跟他打交道。這也有好處,後來特務單位攻訐我很厲害。特務報告都到蔣經國桌子上了,蔣經國說:「 這個人我常常接觸,他不是你們講的那樣。」

時代周報:在面對面的接觸當中,你覺得蔣經國是什麼樣的人?

許倬云:老實講,我佩服蔣經國。這個人在當時蘇聯的管轄之下,讀了許多書,對蘇聯共產黨的情況很清楚。但他是託派,屬於被史達林打擊的對象。所以他被貶到西伯利亞的工廠裡,從小工做起,做到副廠長。他太太是女工。他一個中國青年,在西伯利亞工廠裡可以組織報紙,組織小集團。史達林很氣他,但不敢殺他,因為殺了他,會得罪蔣介石。後來,他回到中國,思想裡還有不少社會主義的成分,自由民主思想是沒有的,可是有為人民服務的觀念。

蔣經國的生活非常平民化,人很聰明。他跟你講話,兩手交握,眼睛看著你,不插嘴,聽了一段,問:「還有呢?」他有時候會反駁:「我不是這麼想,我有不同的意見。我跟你講吧……」他講不同的意見反駁我,可他也聽我的意見。除了公事之外,我跟他討論的問題相當雜,他問我民主制度好處在哪裡,壞處在哪裡;民主的意義,自由的意義。關於民主、黨外運動,我們也談過。我解釋,一個水壩,拼命往上築高,壩堤一決,水一衝擊,誰也受不了。壩降低,水流緩下來,鬆弛堤後面的壓力,這個是好事情。

至於海峽兩岸的事情,開放老兵探親,是他自己的主意。這一招相當高明,一方面開放臺灣內部的黨禁,一方面跟大陸重新建立聯繫。蔣經國開放報禁黨禁,可是頑固分子跟特務一次一次上呈,請他同意抓人和阻擋,他一言不發,一字不批。

蔣經國跟我的幾次談話,在某種程度上增進了互相了解。蔣經國不大相信書本,我不能同意他的很多意見,他也不同意我的很多意見,能談談話已是很不錯了。所以,我在他死了以後,願意在蔣經國基金會服務,紀念這一位有彈性的人物。

對「東廠」漸漸有了警覺

時代周報:臺灣開放黨禁,有什麼樣的社會背景?

許倬云:蔣介石統治時期是白色恐怖時代。上世紀60年代末,白色恐怖還沒結束。另一方面,民主的呼聲從不斷絕,像《自由中國》一直在倡導民主自由。到了70年代,臺灣經濟逐漸好轉,可依舊是管制經濟與自由經濟並存。「中央研究院」的五個院士勸告政府,不實行自由經濟的話就沒有發展的可能。那時候是管制匯率,兩個匯率,一個是官價,一個是牌價。待遇也不平等,公務人員和學生有配給的糧食,一般百姓卻必須按市價買糧。經過五個院士的勸導,蔣介石接受了。經濟立竿見影,立刻好轉了。

當年提出改革的口號是廢止萬年國會。不能有國民選舉的代表,哪能算是國會?我也曾經寫文章談論:國家的壽命跟人的壽命不是旗鼓相當的。人壽有限,國祚無疆,怎麼能讓國命依附在人的壽命上面呢?這種情形,必須要改變。

時代周報:蔣經國在開放黨禁上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許倬云:蔣介石晚年不管事情,由蔣經國來管。蔣經國慢慢就放鬆了壓制。可是,動亂卻應聲而起。美麗島事件的動亂,規模跟1946年至1949年間大陸的學生運動不能比,可是草根性很強。我們也呼籲政府,應該放手,開放政權,爭取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民黨當局也認為只要社會穩定,許多要求都可商量解決。

在蔣經國生病時,成立了一個代號「劉少康辦公室」的機構,就由王升帶頭,不單是查民間叛亂,也意在奪取權力。不到半年,蔣經國警覺了,這不就是「東廠」嗎?於是,蔣經國廢除了「劉少康辦公室」,把王升外放到烏拉圭做大使,不讓他呆在臺灣。這個轉折,使特務的力量一下子垮下去了。

臺灣海外留學生很多,保釣運動號稱保護國土,實際上向左轉。不少臺灣留美的學生,都參加過釣魚臺運動,尤其外省籍的學生更多。這些聲音傳回臺灣去,逼得國民政府手忙腳亂。學生們愛國,國民黨不能不愛國,手忙腳亂之餘,也給了當地族群鬥爭內外呼應的機會,逼迫政府改革開放。

時代周報:在開放報禁方面,蔣經國時代又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許倬云:當時,輿論不用政府培養,他們單單靠商業廣告,就夠過日子了。《中國時報》餘紀忠與《聯合報》王惕吾不是一無所用的老闆。

兩家報紙的篇幅有限。經濟起飛,需要多一點市場和經濟的消息,報紙立刻就起來了。而且他們言論的尺度寬,敢冒險,開始接受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稿件。他們跟當年《大公報》一樣,從小罵大幫忙開始,到大批大罵。臺灣幾家報紙大了,政府不能不讓他們存在。第一步是開放副刊,第二步是開放社會新聞的篇幅,然後到沒有限制。當時大家對臺灣的民主開放非常期待,非常興奮。我懷念那個時代。

這兩家報紙太強大了,把臺灣《中央日報》也擠出了市場。這麼一來,國民黨就把《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兩家老闆邀請到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做「中常委」,讓他們在裡面有發言權。

相關焦點

  • 王鐵群: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
    會議決定調整政策,包括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實行地方自治法制化、推動黨務革新等。臺港輿論界一致認為「國民黨以今春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為契機,也下了求變的決心」。毫無疑問,這些「新政」的實施,必會推動國民黨向現代民主政黨轉型。不解、懷疑、阻力的存在是必然的。
  • 「蔣經國年輕時就推崇民主」蔣方智怡稱其晚年開放黨禁是順時而為...
    但在臺灣紛亂的政治格局下,部分人開始懷念蔣經國時代。今年適值蔣經國宣布解嚴、開放赴大陸探親20周年,在蔣經國晚年開始的民主化改革和兩岸交流,是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蔣方智怡手中保留著蔣經國日記,蔣經國日記和蔣介石日記一樣,已經部分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開放。
  • 南方朔:臺灣報禁解除前後
    開放報禁後然後媒體就開始要解嚴了。民進黨組黨後,國民黨才開始正式宣布開放黨禁,開放報禁,解除戒嚴。搞政治的都搞政治去了,我們不搞政治的一堆人就開始辦《新新聞》周刊。我只能說我對政治沒什麼興趣,本質上還是一個知識分子,還是媒體人。
  • 蔣經國逝世30年民眾懷念 蔡英文上任1年抗議不停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月16日訊 13日是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逝世30周年紀念日,國民黨舉辦紀念大會,6任黨主席共同出席,島內媒體也集中報導蔣經國執政時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及老兵回鄉探親等政績,感念他的卓越貢獻。同日,現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也以一件事吸引了媒體目光。
  • 臺灣特務恐嚇紐約《華文報》 不容報導大陸成就
    臺灣特務槍擊紐約華文報  本報特約撰稿人 汪幸福  不容報導大陸成就 恐嚇威脅逼走老闆  蔣氏父子在臺灣主政期間,除打壓島內「不聽話」的報刊外,還對海外傾向於新中國的中文報刊進行打擊。  陳裕清一到,蔣經國就對他說:「這一兩年來,《星島日報》紐約版變得越來越左傾了,甚至連共產黨要人的講話也報導,太不像話。如果讓他們辦下去,美國華僑都會被共產黨吸引過去。總裁指示,你給《星島日報》老闆寫封信或打一個電話,要她不要喪失立場,做共產黨的幫兇,自毀前途。」蔣經國同時要求撤換趙浩生。  胡仙知道蔣氏父子盯上了趙浩生。
  • 1988 蔣經國去世
    1988 蔣經國去世 ,分別是報禁與髮禁。髮禁開放後,這個規定由校方自行考慮。實際上這是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解禁,因為在後來幾年裡,許多學校仍然是這樣要求學生的髮型的,不過通常會做到學校與學生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就是說,學生可以留長髮,但男生不得蓋住耳朵,必須露出後頸;女學生不可以超過衣領,超過衣領者必須扎馬尾,當然是不準燙不準其他裝扮的,之後十幾年才慢慢開放。而真正沒有了髮禁,真正完全徹底解除髮禁,應該是最近幾年的事。
  • 1988蔣經國去世(1)
    1988年年初,又有兩個禁解除了,分別是報禁與髮禁。在這之前,臺灣報紙每天發行的篇幅數只有 三大張 ,即三張紙疊起來折一半。第一張是政治新聞,不過大都是政令宣導或當局公布的新聞。第二張是民生社會新聞,第三張是娛樂版及副刊。報紙的編排永遠四四方方,文章很整齊,字很多,圖很少,當時的報紙都是這樣。而小朋友比較常看的是《國語日報》。
  • 臺澎金馬屹立不搖,專家稱「蔣經國角色不應被完全抹殺」
    臺灣「國史館」昨舉辦威權鬆動研討會,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表示,若沒有蔣經國在生命最後階段奮力打開新局,後續無論誰繼承,都將難以達到民主化進程的目標。今天台澎金馬得以繼續屹立不搖,蔣經國的角色不應被完全抹殺。
  • 「白狼」張安樂:他間接讓蔣經國放棄「家天下」的設想
    1984年10月15日,寫了《蔣經國傳》的美籍華裔作家江南在美國舊金山家中遭到了陳啟禮手下吳敦和董桂森的槍殺,當場身亡。江南的身亡引發的蝴蝶效應震動了太平洋兩岸,一時間,江南案的新聞沸沸揚揚出現在各種媒體上。
  • 蔣經國是怎樣降服毛人鳳的 蔣介石長子蔣經國的兒子都有誰
    毛人鳳原來是國民黨軍統的特務,之後成為保密局的局長,在五十年代初期是臺灣諜報特務系統的首領之一,但是後來掌管這方面工作的卻成了蔣經國。那蔣經國與毛人鳳之間發生了什麼呢?當時蔣介石想要整合管理情報和特務工作,就任命蔣經國負責。一方勢力很快就服從了這個「太子」,但是毛人鳳卻不認帳,甚至還挑釁他,所以蔣經國與毛人鳳之間必然會有交手。毛人鳳暗中收集了一些消息上報給了蔣介石,是關於蔣經國的親信毛邦初在美國時候貪汙受賄的問題,蔣經國也遭到了父親的教訓。
  • 林孝庭:最新公開的蔣經國日記,為歷史研究帶來哪些新線索
    同年底他在南昌採訪蔣經國,兩人結識。1940年春,曹聚仁前去對蔣經國進行專訪,兩人開始有往來,後來又將家眷接至贛南。蔣經國當時非常器重他,常向他口中的「曹老師」請益,並力邀他擔任專員公署參議,但都被後者婉謝了。1941年秋天蔣經國改組《新贛南報》為《正氣日報》,曹聚仁積極協助並擔任該報總主筆。1943年報社遭日軍炸毀後,曹聚仁一肩扛起艱難的復原工作。
  • 臺灣蔣經國銅像被潑紅漆 被指「白色恐怖元兇」
    蔣經國銅像被潑紅漆噴漆的犯嫌還在銅像底座貼上寫著「蔣經國是特務頭子,開啟臺灣白色恐怖時代…害多少臺灣家庭破碎」,還批評蔣經國「把自己塑造成勤政親民的領導人……多數人仍把蔣經國當作政治典範、民主推手」,文末提及1月13日是蔣經國的忌日,要「打破蔣經國神話,重現歷史原貌」,最後署名「實踐正義騎士團」。
  • 因蔣經國提攜而發達
    著名的軍統大特務毛森,就曾當過衢州綏靖公署二處的處長。這樣看來,鍾百鳴應該確定是軍統特務出身了,剛好與張師的出身相符。再看鐘百鳴的任職時間,劇中鍾百鳴來上海目的是執行「太平計劃」。而所謂的「太平計劃」其實是應付蔣經國到上海整頓金融和「打虎」之用的。
  • 廖承志致蔣經國公開信的幕後故事
    青年時期的蔣經國因為身受紅色赤都洗禮,還是比較傾向中國共產黨的,對國民黨右派勢力排擠中共的那套做法深為不滿,「中山艦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時,蔣經國都曾揮淚寫信給蔣介石,並發表公開聲明,反對蔣介石的反共、反革命舉動,要求國民黨回到與中共團結合作的正確路線上來。然而,畢竟是道不同,蔣經國最後成為龜縮在臺灣的國民黨政權的繼承者。
  • 蔡英文「禁掛五星紅旗」是作死
    島內綠媒《上報》披露,民進黨近日已悄悄在黨部私下聯署「禁掛五星旗」等5項「公投」案,還拜託黨工幫忙籤名、湊人數,但黨內高層僅口頭告知各部門要求執行,卻連一紙公文也沒有。報導稱,對於提案理由、為何要推,不但各部門主管一頭霧水,有黨工甚至直批黨部不該強迫湊聯署,嗆聲要離職。
  • 蔣家門不好進,細數蔣經國一生中的幾個女人,除了蔣方良,都很慘
    所以,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長子又是親生兒子,自然從小就受到蔣介石的看重,對於蔣經國的婚事,更是關乎到政治利益,所以蔣經國喜歡誰、要和誰在一起都要經過蔣介石的應允之後才可以,後來蔣經國的幾段感情經歷也證明,蔣家門確實難進!
  • 生前與多名女特務有染?
    ,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毛人鳳指染的三位最為出色的女特務。 第一個就是向影心,至於為什麼把向影心擺在第一個說,並不是因為向影心是毛人鳳第一個指染的女特務,而是向影心是眾多女特務中,嫁給毛人鳳時間最長,也是給他生了最多娃,一個生了八個,
  • 蔣經國夫人在桂林都經歷了什麼?
    蔣經國夫人?應該是蔣經國秘書吧。蔣經國夫人是蔣方良,24歲與蔣經國在蘇聯一機械廠相識結婚。1937年回國。1940年蔣經國任贛南專員時,與培訓的學員章亞若相識,後將其引為秘書,日久相戀。章亞若是現代知識女性,有過孩子也離過婚,但有自己的事業追求。期間,章亞若由蔣經國帶回過自己的家,見過蔣經國夫人蔣方良,還教她學過一段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