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了,過去一周,智能城市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呢?請跟隨京東數科的腳步一同盤點。
大事記:
1.網上政務平臺用戶規模破5億,區塊鏈實現政務數據跨地區、跨部門的共同利用
近些年來,我國政務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當前國內已有32個省份開通了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用戶規模累計突破5.09億人次。不過,智慧政務的建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政府數據碎片化、數據監管等問題有待加強。為確保我國智慧政務發展穩中向前,打通不同部門之間政務數據封閉的情況,引入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據業務協同工作。由於區塊鏈技術可以支持數據的流通追溯,因此一些難以界定的管理權問題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級部門通過區塊鏈節點打破數據原有的條件限制,並結合精準嚴密的安全計算,對政務信息系統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從而實現政務數據跨地區、跨部門的共同利用
2.深圳羅湖區政務大廳全線「5G」化,「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
自2019年深圳市羅湖區成立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以來,數位化創新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在當前網絡化、數位化以及智能化的發展背景之下,「數字政府」正在成為主流的政務模式,為治理現代化賦能,以高效和透明化著稱。不僅如此,近些年來羅湖區也在致力於打造現代化的城市治理體系,堅持發展「數字政府+智慧城市」雙軌運行。
從今年7月開始,羅湖區全新的行政服務大廳投入使用,不僅覆蓋了全範圍的5G信號,大廳裡也配備了5G智慧機器人,提供全時段的智能諮詢服務,「一站式」政務服務自實行以來成效顯著,通過積極探索各領域創新應用的普惠化,從而打造更加高效快捷的政務服務體系。
3.2022年雲計算產業規模將達2200億美元,三大服務模式將成企業突圍關鍵
現如今,雲計算已經發展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全世界的雲計算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並且向多樣化的趨勢發展。據相關機構預測,在2022年雲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2200億美元。
雲計算根據服務模式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與SaaS(軟體即服務)。
IaaS指的是把IT基礎設施作為一種服務,根據用戶對資源的實際使用情況或者佔用情況進行計費的服務模式。此服務不需要用戶自己構建數據中心,通過租用的方式,利用網絡直接獲取計算機基礎設施,包括伺服器、存儲空間等。PaaS介於laaS和SaaS之間,它將軟體研發平臺以Saas的形式提交給用戶,是雲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運算平臺與解決方案服務。SaaS是客戶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網際網路訂購的應用軟體服務,根據不同的服務和時長支付不同的金額。
4.智慧城市3.0時代,多家機構已經聯合開發新型技術防止數據被惡意篡改
當前,我國在智慧城市層面的建設已經順利進入到3.0時代,依靠人工智慧技術進行不同城市綜合體之間的高效融合與協同,大數據分析被應用於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方面。不同數字平臺的交叉融合儼然成為當下發展的潮流,然而資料庫的開放利用也會滋生出一些負面影響。
為防止數據被惡意篡改所導致的數據災難,多家機構已經聯合開發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結合的新型技術,該種技術以聯盟鏈架構為核心,進行跨平臺、跨底層框架的開放利用,徹底打通原本孤立存在的個人數據,實現了全體居民數據的高度融合和全面透明化,保證了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5.電動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專家呼籲重視充電樁增設問題
來自於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充電樁數量已達到了100萬個,服務超550萬的電動汽車消費者,但從多地的反饋來看,隨著電動汽車逐漸取代燃油汽車,成為主流的代步工具,充電樁與電動汽車之間仍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衡的情況。
隨著電動汽車數量的激增,無論新舊小區,似乎都存在缺少足夠充電樁的問題,電動汽車的充電難、資源緊張問題也始終得不到改善。因此,充電樁成為各個小區的剛需基礎設施。有不少學者呼籲,在今後的城市發展建設當中,應該對於充電樁的增設予以重視,解決智能汽車的停車難和充電難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6.全球首個5G物聯網全產業鏈生態開發實驗區內,高能科技預見未來城市
在水東灣5G物聯網展廳中,你可以看到無人機、水上巴士等各種高能未來科技,在這裡你看到的是30年後的未來城市。
據了解,這座5G試驗區處於中國第一灣,是海陸空自動駕駛設備研發測試的絕佳場地,其半封閉的平靜水域,也為無人駕駛船提供了很好的測試場地。此外,區域內5G基站全覆蓋,水域和空域的5G網絡也在構建中。
試驗區將打造全球首個5G物聯網全產業鏈生態開發實驗區、未來30年城市生活全景體驗區、開發海陸空全5G覆蓋應用以及全物聯網開發試驗、機器人交通系統、未來新能源居住方式系統等等。
7.全國唯一的「網際網路+監管」平臺推出,三大應用規範掌上執法
全國唯一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貫通和執法部門全覆蓋的「網際網路+監管」平臺誕生於浙江。
據了解,該平臺依照執法架構精心設計,建設了三大應用,執法監管、監測預警、決策支持。依託了全省「一朵雲」的大數據平臺,全省一網共享、一網歸集,總計超過6億監管業務數據。
平臺的推出,也讓執法更加透明,從前線下執法都由人說了算,缺乏統一的標準,不利於執法的公平。而現在掌上執法,讓管理更規範。這也是全國首個移動執法系統,依託全省政務實現信息共享共用、分類管理、執法檢查、風險預警、監管效能展示等五大功能。
8.5G、AI、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攻克智慧城市發展四大課題
今年的疫情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挑戰,也將智慧城市發展的問題暴露了出來:數據感知力不夠、決策水平不夠高、突發問題處理能力不夠足。由此看來,智慧城市仍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普通大眾的生活質量。
目前看來,數位化、新基建和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城市數位化是提高智慧城市建設的法寶。智慧城市建設的水平,應從經濟、交通、環境、生活等維度來衡量,但目前,仍有四大問題亟待攻克:
1、城市的海量信息資源存在過於分散化、碎片化,數據共享成為難題;
2、智慧城市內部系統較為封閉,普通群眾參與度較低;
3、統一信息平臺建設不完善,實現城市全面感知較難;
4、安全保密體系不夠完善,這個問題更加亟待解決。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通過結合5G、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優勢將助力智慧城市的整體運維。
9.公共運輸是智慧交通的最佳場景,安全、通暢、環保成交通管理三大目標
一提到智慧交通,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自動駕駛,但自動駕駛的真正商用道阻且長。且不說自動駕駛技術仍不完善,單就路網改造、電網改造等基礎建設就仍需時日。
當前看來,智慧交通的最佳場景還應該是公共運輸。國際著名交通運輸工程學者李德紘說:「智慧交通並非是解決一切交通問題,而是從智慧城市的整體維度上,在限定條件下尋求最優解,緩解『城市病』」。
大城市的交通管理應該圍繞三大目標——安全、通暢、環保。但在實際大城市交通管理中,卻面臨著很多困難,比如交通管理系統由不同的部門管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打造智慧交通應服從打造智慧城市的宏觀規劃。
10.智慧城市建設趨勢下,國內小城市優劣分析
現如今,中國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已經達到了500個,這一波城市建設趨勢在國內國外都是勢不可擋。有行業人士稱,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遵循「新基建」的七大基礎設施建設。現階段,正處於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轉型的城市需要考慮三個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計算、通訊、交通。
我國智慧城市自2012年實現首批試點以來,到目前已經有500個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有專家認為,在我國,在小城市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主要有三方面的優勢:
1、我國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是小城市為主,縣級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顯得更加實際;
2、相較於大城市,小城市的對於科技的渴望可能更加強烈,信息化較弱的小城市不具備大城市的治理手段;
3、城市規模較小,決策會相對較快。
對於小城市而言,可以在自身產業特色基礎上構建智慧城市系統,智慧化手段不僅可以降低生產製造上的成本,也有助於打造特有的產業特色,優化產業結構,帶來更高的產品供給力,從而拉動城市GDP增長。
11.F5G首次亮相全光智慧城市
今年的世界5G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全光智慧城市」概念。這一概念是指通過F5G(固網)的優勢,升級全光速基礎設施。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已邁入了以「聯接+平臺+數據+運營」的場景驅動階段,在此背景下城市資源將實現更大的價值,智慧城市也將呈現出兩個發展趨勢:
1、智能的聯接化:加速信息與空間的聯合,連接個人、家庭和社會組織,通過數字孿生構建「光聯萬物」的立體城市載體;
2、聯接的智能化:以更高效的聯接打通城市數據,解決數據孤島問題,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這是目前智慧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
全光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在於以F5G全光智能底座為基礎構建城市「1ms」試驗圈,在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確判斷下,智慧城市將會像「人」一樣,擁有五官、手腳和大腦。
#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