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翻譯】俄文維基——蘇聯教育

2021-02-26 蘇聯主義

作者:soviet2025

本文是從俄文維基 蘇聯教育 詞條翻譯而來

原網址:https://ru.wikipedia.org/wiki/%D... 1%D0%A1%D0%A1%D0%A0

全文的翻譯方法為:俄文百科先譯成英文,再由英文譯成中文;對於部分俄語詞彙的翻譯,在此對「譯酷俄語」和「千億詞霸」表示感謝。本人翻譯水平有限,對於翻譯不恰當之處請各位懂俄語的大神多多提出意見和建議。

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文亦登載於:http://xiongsiji.com/archives/7550

蘇聯的公共教育體系——教育體系在蘇聯時期開始形成。

蘇聯教育與人格特質形成的教育緊密相連。蘇聯的學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解決普通教育的問題,教給學生自然發展的法則,社會和思想,勞動和技能,而且也使學生形成基礎的共產主義的觀念和信仰,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追求,蘇聯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


無產階級的教育——為了生產更多你必須學習更多

歷史

蘇聯的教育原則是早在1903年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規劃中制定的,並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宣布了:對16歲以下的男女兒童實行全民免費義務教育;取消階級學校和國家階級教育路線的制約;學校和教會的分離;教學中使用母語等。

自蘇維埃國家成立以來,教育被給予了優先考慮。1917年11月9日(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俄歷1917年10月26日(公曆11月8日)的第二天)中央執行委員會和黨聯合頒布法令成立了國家教育委員會,其職責是管理公共教育和整個文化體系。

1918年10月,「關於統一俄聯邦工人學校」這一規例規定了免費教育和男女兒童同校。1919年12月26日籤署了法令,規定國家所有8-50歲人口中的文盲,都必須學習他們的母語或俄語的讀寫。

一個主要問題是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農民,都是文盲;而在歐洲這個問題在19世紀就基本解決了。蘇聯領導人將實現全民識字放在首要地位。正如弗拉基米爾•列寧所說:「我們在文化上需要有巨大的改善。為了改善文化,我們有必要保證讀寫能力,農民要有機會利用他們的讀寫技能去改善他們的農莊和他們所屬的州。


1923年關於消除婦女文盲現象的宣傳畫


反對文盲現象宣傳畫

到了1920年已經實現了向三百萬人民教授讀寫。1920年的人口調查顯示在蘇俄境內8歲以上41.7%的人口已經具備閱讀能力。同時人口調查不是普遍的,沒有遍布即白俄羅斯、沃倫州、博羅尼亞、克裡米亞、高加索、北高加索山區、突厥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遠東,以及部分俄羅斯歐洲部分和烏克蘭、希瓦和布哈拉。

在1918-1919年採取的俄聯邦人民委員會法令的基礎上,教育系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私人學校被禁止存在,免費教育和男女兒童同校教育被引進,學校與教會、教會與國家分離,禁止在學校教授任何宗教信念以及進行任何宗教儀式,廢除對兒童的體罰,所有民族被允許以母語進行教學,開創了公共學前教育體系,發展並實行了大學入學的新規定。

現代研究者指出:「共產主義者對於分配製度的科學狀態的攻擊始於1918年。其重點在於建立機會均等的教育和廢除資產階級在接受教育方面的特權,而並非在於對資產階級教授的重新教育。」

9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時間:

二十年代

1920年6月19日,俄聯邦人民委員會組建了全俄消除文盲非常委員會。積極為16-50歲人民建立了成人公共教育體系,提供ликпунктами以及學校知識。

二十年代小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消除文盲現象。在1923年,在人民教育委員會的指令下,「打倒文盲現象」協會成立。超過120萬人被加入城市協助組織以幫助建設農村文化。為了加速掃盲班的建設不得不增加學校的負擔。儘管在1924年學生人數(人口數量以絕對性下降)接近了1914年的水平(98%),學校數量只有戰前水平的83%。這個時期主要的入學生源都是無家可歸的人,這個數量在這個時期達到了700萬。由於在1925-1928年期間國家可以支持對全體學齡兒童的教育,地方政府機構實行了小學義務教育。國家在以下地區實行了普及教育法:1924年俄羅斯、1926年白俄羅斯、二十年代末期外高加索聯邦以及亞洲的某些加盟共和國。然而,直到1930年9月,當普遍無家可歸的情況被遏制住以後(1928年僅剩30萬流浪人口),小學普及教育才可以說真正被落實。

積極進行學校建設!

蘇聯學校的重建是與「普通勞動力綜合技術學校的調整」合拍的。蘇聯二十年代的歷史往往被形容為進行勇敢的嘗試和新穎的解決方案。學校普遍引進了全面訓練法、分組實驗法和項目教學法。學校向大多數人教授語言課程。在二十年代,蘇聯的中學有七年的學制。中學的下一級是包含了職業學校、技術學校、學院的專業教育。事實上,蘇聯的學校體系在1922年就已經成型:小學(4年)、初級中學(7年)以及高級中學(總共9-10年)。

一戰和蘇俄國內戰爭(1918-1922)給公共教育和文化造成了嚴重破壞。同時,在新興獨立的國家裡(芬蘭、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大量的學院只對具有高水平文化和教育的人群開放。由於經費短缺,1922-1923學年學校數量減少到88 588所,而學生數量也減少到7 322 062人(直到1926年學校數量才增加到111 046所,學生人數增加到10 219 529人)。形勢由於飢餓和各類經濟普遍蕭條的影響變得更為嚴峻,而資金到位的教育系統到了1924年才完全恢復,在此之後在教育上的投入逐年穩步遞增。

教育支出(盧布) 預算的百分比

1925-26 520000 12.36%

1926-27 691000 11.96%

1927-28 895000 12.42%

1928-29 1123000 12.78%

1929-30 1781000 13.37%

二十年代小學與入學學生數量的變化

小學數量 學生人數

1914-15 104610 7235988

1920-21 114235 9211351

1921-22 99396 7918751

1922-23 87559 6808157

1923-24 87258 7075810

1924-25 91086 8429490

1925-26 101193 9487110

1926-27 108424 9903439

到1927-28學年蘇聯學校的學生數量增加到了:小學和所有類型的中學總共1158.9萬;

在中等專科院校同年入學18.9萬;

在高等教育學校16.9萬。

在與文盲現象的鬥爭中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僅在1917-27年間就教會一千萬成年人識字。蘇聯1926年人口調查顯示了在9至49歲人中間有56.6%的識字率(城市80.9%,農村50.6)。總體上來說,在這個期間學生和教師人數也增長快速。

教師人數從1922-23學年的222 974人增加到1929-30學年的394 848。全蘇聯學生總數從1922-23的7 322 062人增加到1929-30的13 515 688人。在他們中間:

小學1922-23年的5 993 379人增加到1929-30年的9 845 266人;

初級中學1922-23年的736 854人增加到1929-30年的2 424 678人;

高級中學1922-23年的591 645人增加到1920-30年的1 117 824人。

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相比於戰前1914年的127 000人(包括波蘭)增加到了1927-28年的169 000人。在1930年,蘇聯有272 000名高等教育學生。高校數量從1914年的91所增加到1927-28年的148所。

另外,儘管國家的科技潛力在社會動蕩中被嚴重損害了,二十年代就已經在恢復。研究者的數量大大地提升了。到了1927年有2.5萬,這是革命前的兩倍。在1929年,蘇聯已經有1236所科學院(包括438所研究院和附屬機構)。

隨著國家學校的增加,government很樂於資助它們。它們服從於由俄聯邦和蘇聯中央頒布的關於勞動學校法律和命令。俄聯邦人民委員會國家教育部幫助組織建立了對於教師的指導和訓練制度,地方教育部門的下屬機構幫助改善了對學校必要的援助。

十月革命後的10-15年先前沒有文字的民族(阿巴津族、拉克族、諾蓋族、巴爾卡爾族、圖瓦族、阿迪蓋族)都建立起了本族語言的文字體系。數十個民族的兒童第一次拿到了他們本民族語言的課本和教材。在1922年12月,東部出版社專門負責出版韃靼語、楚瓦什語、吉爾吉斯語、阿迪格語和其他語言的書籍。在1924年,摩爾多瓦、馬裡、韃靼和楚瓦什學校的課本已經能夠大量流通。此外,俄聯邦government加強了在先前落後地區建立學校網絡和吸引當地兒童入學的措施。根據特定地區的經濟、民族和地理狀況形成了形成不同類型的體系和學校。對於遊牧民族的兒童,在高加索山區為他們組建了寄宿學校並對於遊牧地區的兒童實施教育。在城鎮組建了寄宿公社學校。


數學課本


1953年三年級英語課本


1941年德語課本

三十年代

1914-1922年的戰爭和革命由於以下原因:物理死亡、自然衰老、移民、философскийпароход、俄羅斯帝國工業文化最發達,受教育率最高的地區(波蘭、芬蘭、波羅的海國家)的分離,造成了人口的損失,包括不同技術水平的科學家和工人。1918-1925年某些經濟部門最傑出的幹部的損失預計達到了70%-90%(包括受教育的「剝削階級」的代表、企業經營者、董事會成員、顧問等)

在史達林的指導下開展了對整個人文系統的徹底重組。

1934年,恢復了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學。

1930年,莫斯科工業學院有了第一批畢業生。

1932年,蘇聯實行了學校統一的十年勞動(教育)。

1934年蘇共十七大通過了蘇聯經濟建設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1937年)。其中的一項特別的任務,實行七年普及教育,尤其在鄉村地區,已經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基本完成。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方面確定了如下指標:從1932年兩千四百二十萬的學生人數基礎上增加到三千六百萬,或從1932年每千人147人受教育的基礎上增加到每千人197人(在小學、初中、工人學校、貿易學院、學院、大學和技術學院,不包括1932年達到的五百二十萬人的學前教育);擴建公共圖書館網絡,數量從1932年的1.5萬增加到2.5萬。

在1933-1937年間在城市和城鎮實行了七年義務教育。1938-39學年,蘇聯97.3%完成了小學教育的學生進入了高中。

根據第三個五年計劃,在鄉村地區實行普遍中學教育,但是由於偉大的衛國戰爭爆發,這項計劃並未實行。蘇聯的七年普及教育到了1950-56年才真正實行。


蘇聯的普及義務教育和美國的教育產業化

在這個時期【三十年代】,蘇聯所有學校的學生人數從1929-30年的13 515 688人增加到了1938-39年的31 517 375人。在他們中:小學1929-30年9 845 266人到1938-39年的11 712 024人;初級中學1929-30年的2 424 678人到1938-39年的11 712 024人;高級中學1929-30年的1 117 824人到1938-39年的9 028 156人。

教師數量從1929-30年的384 848人增加到1938-39年的1 027 164人。

高等教育院校1932-33年達到832所,入學人數504 000人。

總體來說,在公共教育上實行了巨大的計劃。因此,在十月革命20年後的1937年,學生人數與戰前1914年相比增加了3.5倍(中學增加了20.2倍),高等院校數量增加了7.7倍。

到了三十年代末期,與文盲現象的鬥爭也取得了卓越進展。根據1939年的人口調查,識字率達到87.4%,極大地縮短了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差距。在僅僅16年內(1923年到1939年間),共有不同年齡的超過五千萬的文盲和大約四千萬的半文盲入學。在新入學人口中文化水平並非恆定不變。1939-40年入學的中學和更高文化水平人群人數只達到了預期的三分之一。

識字率的變化:

1917 1920 1926 1937 1939 1959 1970 1979

農業人口 男 53% 52.4% 67.3% - 91.6% 99.1% 99.6% 99.6%

女 23% 25.2% 35.4% - 76.8% 97.5% 99.4% 99.5%

總計 37% 37.8% 50.6% - 84.0% 98.2% 99.5% 99.6%

城市人口 男 80% 80.7% 88.0% - 97.1% 99.5% 99.9% 99.9%

女 61% 66.7% 73.9% - 90.7% 98.1% 99.8% 99.9%

總計 70.5% 73.5% 80.9% - 93.8% 98.7% 99.8% 99.9%

總計 男 58% 57.6% 71.5% 86% 93.5% 99.3% 99.8% 99.8%

女 29% 32.3% 42.7% 66.2% 81.6% 97.8% 99.7% 99.8%

總計 43% 44.1% 56.6% - 87.4% 98.5% 99.7% 99.8%

1930年頒布了關於蘇聯教育體系的如下方案:

1930: 中央選舉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決議「關於小學普及義務教育」(實行8-10歲兒童的小學普及義務教育,在城市工廠區和工人居住區——七年普及義務教育)

1931:聯共中央委員會決議「關於小學和中學」

1932:聯共中央委員會決議「關於小學和中學的課程和模式」

1933:聯共中央委員會決議「關於小學和中學課本」

1934:人民委員會和聯共中央委員會「關於蘇聯小學和中學的結構」(共有三種類型的學校:小學(1-4年級),初中(1-7年級)以及中學(1-10年級)

1935:人民委員會和聯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課程工作的組織和內部規則」

1936:聯共中央委員會決議「關於人民委員會對兒童學的曲解」

1936:人民委員會「關於高等教育院校的工作和高等教育的管理」(合法講座、學院和實用訓練)

1938:聯共中央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決議「關於在民族自治共和國和地區學校強制學習俄語」

四十年代

在1940-41學年,學校總共有3478.4萬人入學,在他們中間:

小學:1006萬;初中:1252.5萬;高中:1219.9萬

1940-41年教師總數123.7萬

在1940-41學年,蘇聯共有3773所中等專科學院,共有97.5萬人。1940-41學年蘇聯共有817所高等教育院校,入學人數81.2萬。


俄聯邦教育部1947年7年級畢業證書(大小限制,不太清晰)

1940年人民委員會籤署了一項法令「關於蘇聯高中和高等院校收費教育的建立以及關於獎學金制度的改變」根據這項法令,1940年9月1日開始了8-10年級中學、技術學校、師範學院、農業和其他中等專科院校、大學的收費教育。【根據englishrussia.com上所述,這項規定使得集體農莊的不拿工資的莊員失去了其孩子受教育的機會】

對於8-10年級的中學、技術學校、師範學院、農業和其他中等專科院校的學生每年收取150-200盧布。高等院校每年花費300-500盧布。1940年的教育費用是平均家庭(工作家庭)開支的10%左右,在1950到1954年收費被廢除期間,這個數據大約是5%。

為了鼓勵在科學、文化、生產組織方面的傑出人才,在1939年史達林誕辰60周年紀念日,從1941年開始建立獎項——史達林獎。


史達林獎

1940年10月26日人民委員會第二十七號決定規定了在8、9、10年級高中、學院、師範學院、農業和其他中等專科學院採用普遍適用學費標準。這項規定於1956年被蘇聯部長會議取消。

由於工人物質條件良好,蘇維埃國家為建設、設施、維持持續增長的中學和高等院校網絡投入了大量花費,蘇聯人民委員會會議決定將蘇聯中學和高等院校的部分花費託付給工人自己,並因此決定:

1、從1940年9月1日開始,向中學8、9、10年級和高等院校收取更高的學費

2、為中學8-10年級設立以下學費:

(1)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以及加盟共和國首都的學校,每年200盧布;

(2)在其他城市和鄉村,每年150盧布。

注意:提及的8-10年級的學費擴展到技術學院、師範學院、農業和其它中等專科學校

1、為蘇聯高等院校設立如下學費:

(1)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以及加盟共和國的首都,每年400盧布;

(2)在其他城市的高等院校,每年300盧布。

根據尤裡•日丹諾夫的回憶錄(與史達林在1947年的對話),史達林認為俄羅斯的高等教育應當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階段……是人力資源的主要來源。和他們一起的只是發展很落後的工農速成中學的學員。然後,隨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我們需要大量的創業者、商人。現在……不應當增添新的學校,而是改善現有的學校。你不能把問題理解成這樣:大學是由老師或研究者組成的。你不能不把鬥爭加入教育之中,也不能不知道科學工作……現在我們常常說:給我們一個國外的樣本,我們會看,然後我們才會建設我們自己的。

史達林對於莫斯科州立大學的建設寄予了特殊的關注。莫斯科市黨委和莫斯科市蘇維埃處於經濟的考慮提議在伏努科沃鎮的廣闊場地上建立一個四層樓的營房區。蘇聯科學院主席,瓦維洛夫院士和莫斯科州立大學校長涅斯梅亞諾夫提議建立一個現代的十層樓高的教學樓。但是,在史達林親自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他說:


莫斯科州立大學

……這對於莫斯科大學來說是複雜的,而且不僅僅是10-12或20層樓的問題。建築託付給了科馬洛夫斯基。為了加速建設的步伐,建設必須與設計同步展開。你必須為師生建設宿舍來給他們創造生活條件。會有多少學生住在這裡?六千?因此,宿舍必須有六千間房間。對於已婚學生必須給予特別的關照。

建設莫斯科州立大學的決定為所有大學,尤其是在被戰爭影響的城市裡的大學的改進提供了一套標準。在明斯克、沃羅涅日、哈爾科夫,大學是城市中最大的建築。在各加盟共和國,很多大學被興建起來。

在1949年,將史達林的名字加在列寧山上的莫斯科州立大學上。然而史達林堅決否決了這一提案。

蘇聯科學的發展(除了生物學)和在史達林管控下的學科都可以說處在發展之中。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研究機構、設計局和大學實驗室,以及勞改營設計局,這一整套系統都處在科研的最前沿。自然科學家成為了國家真正的精英。諸如物理學家庫爾恰託夫、朗多、塔姆,數學家凱爾迪什,空間技術的創造者科羅廖夫,航空專家圖波列夫的姓名都被全世界人所知。在戰後時期,出於軍事需要,核武器的發展備受關注。因此,僅在1946年,史達林就親自籤署了大約六十個對核技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的文件。這些決定成就了原子彈的製造,以及世界第一個核電站,奧布寧斯克核電站的建設和隨後的核能技術的發展。


奧布寧斯克核電站主控室

在1950年之前,蘇聯就在語言學方面廣泛傳播了蘇聯語言學家尼古拉•馬爾所謂的「語言的新定律」。在史達林的作品《馬克思和語言學問題》中,這個「定律」遭到了批判。

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

佔領下的區域,其中有8.2萬所學校,這些學校戰前一共有一千五百萬人在這裡學習。而在這個時期共產黨和蘇維埃government盡了一切全力去發展和改善公共學校。國家為工作和農村青年建立了學校,將中學的入學年齡從8歲降低到7歲,組建了一系列寄宿學校,舉行入學考試,努力對學生進行軍事愛國教育等等。

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蘇聯學生人數

學校 高等院校 中等專科院校

1941-42 17765000 313000 415000

1942-43 14036000 227000 316000

1943-44 17966000 400000 503000

1944-45 24656000 585000 812000

1946-46 26094000 730000 1008000


二戰期間史達林格勒被摧毀的小學,1943年


戰後史達林格勒的學校

五十年代

在1949-50學年,當學校開始接受戰爭期間出生的那一代學生時,入學人數出現了減少。因為戰爭時期出生率(尤其在被佔領區和臨近前線地區)嚴重減少。

在1956年,蘇聯不同等級的院校共有3550.5萬學生(這個數字不包括1490萬正在進行再教育和提高教育的在校學生)。在他們中:

在普通院校:3012.7萬

在勞動後備學校:136.5萬

在技術學院和中專院校:201.2萬

在大學:200.1萬

1950-51學年教師人數是147.5萬;在1955-56年是173.3萬。

在1950年,蘇聯共有16.25萬研究人員。到了1955這個數字增加到了22.39萬。共有2950所科研機構(它們中的1180所是研究院和它們的下屬機構)

1954,莫斯科,小學

蘇聯1959年的人口調查顯示,文盲現象幾乎已經完全消除。

1954年7月1日,部長會議決議「關於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其他城市實行男女同校教育」,廢除男女分校教學制度。

1965年6月6日,部長會議決議「關於在蘇聯高級中學、學院(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免除學費」。

1958年,最高蘇維埃採用了法律「關於強化學校與生活的聯繫,以及蘇聯公共教育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在之前七年普及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引入八年普及義務教育,在1962年完全貫徹實行。

六十年代

(資料空缺)

十年級學生的大學申請錄取率:1960 - 56%, 1962 - 87% 1965 - 63% 1970 - 35% 1975 - 28% 1977 - 25%1985 - 50%.


繪畫、音樂、聲樂課無疑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教育

七十年代

在1973年,蘇聯在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經費支出(不包括投資經費)達到了29.7億盧布,在技術學院和中專資格院校:17.9億盧布,職業教育:20.9億盧布。


1974,7年級

在1975年蘇聯共有856所高等院校(包括65所大學),共有超過四千九百萬學生在此學習。蘇聯每萬人學生的人數遠遠超過了諸如英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和其他國家。

到1976年1月1日,蘇聯有6272所職業訓練學校,共有308萬學生。

在1975-76學年開始之際,蘇聯共有16.7萬所學校,共有4880萬學生入學。1975年,師範教育在65所大學、200所教師訓練學院和404所師範學院中進行。

蘇聯居民免費接受從小學到高校所有等級的教育,在1977年確立下來。蘇聯憲法第四十五條中寫道:

蘇聯居民擁有受教育的權利。這個權利由——所有階段教育免費、中學普及義務教育的實行、以與生產生活緊密關聯為基礎的職業教育,中學和高等教育的大力發展、夜校和相關教育的發展、向學生提供的州設獎學金和助學金、免費課本、母語教學以及為自我教育創造的條件——保證。

——蘇聯憲法(1977)

各州通過職業分配體系保證每一位中專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八十年代

在八十年代上半期中學的職業化再次盛行。在1984年提出了「普及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

在青年勞動教育領域的改革規定了「極大地完善勞動教育、訓練和中學的職業導向性;強化理工、實用性教育;大規模擴大職業教育體系中的熟練工人訓練,實行向青年普及職業教育方向的轉變」的任務。

根據改革,中學成為十一年制(應該是指義務教育成為十一年制)。學校教育從六歲開始。

小學的學制增加一年:一到四年級。在小學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求被訓練成具備基本的勞動技能,初中(5-9年級)包含了五年的基礎科學教育。與職業引導一道為學生創造理性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的條件。

在(高級)中學(10-11年級)在最大眾的專業的基礎上組織勞動訓練,以滿足他們的地區需求。這樣的訓練必須以熟練掌握一個特定專業和通過合格考試結束。

在小學的勞動內容事實上沒有改變。勞動依舊是基於紙、紙板、布匹和其他簡單易操作的材料,以及簡單的美術模型的製作。

在5-9年級,在學生的勞動內容上進行了巨大的改變。5-7年級的勞動訓練和先前4-8年級的勞動訓練內容相似。而自然是相對地減少了勞動訓練量。相同的選擇被予以保留:技術、農業和服務務勞動;城鎮和鄉村學校的訓練內容的不同之處也被予以保留。

在8-9年級,學生的勞動訓練是以訓練和學習「基礎訓練,強項專業」的形式組織的。專業訓練是教學生做特定領域的工作。例如,學生學習冶鍊金屬、木工、紡織等等。8-9年級的學生學習的專業類型是由學生在10-11年級要擁有的專業技能決定的。也就是說,8-9年級的專業教育類似一般訓練階段,專業培訓過程是在10-11年級開始的。「基礎訓練,強項專業」課程是是為了讓學生熟悉基礎的經濟領域和不同專業的工人。

然而,這個課程會給學生一個不同類型勞動的對每個個體素質要求的概念,以及訓練一個特定領域的工作者。這個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理性決定未來的職業。

發展完備的對學生的勞動訓練體系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早在1988年開始對10-11年級的學生已經成為選修課程。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對於8-9年級的學生進行專業訓練。「基礎訓練,強項專業」課程的教學逐漸減少並最終結束。

在勞動訓練方面,學生回到了1984年改革以前的訓練計劃。

九十年代

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教育系統在90年代的自由改革中進行了獨立的改革

函授教育

在蘇聯,為了確保每一名公民都受到教育,在世界上開創了首例函授教育體系,包含了所有受教育水平,至今為止,全球範圍內沒有先例。

國際評價

蘇聯教育體系,尤其是在技術教育方面,儘管有它的不足之處,仍被蘇聯政治上的敵對國家認為是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全文完

可回復關鍵字「 十月革命、衛國戰爭、憲法、福利、優越性、社會保障、公休、計劃經濟、貧富差距、五年計劃、集體農莊、市場經濟、民主、選舉、莫斯科、列寧格勒、烏克蘭、華約、奧運會、誓詞、蘇聯英雄、禮炮、勝利閱兵、軍援、遊擊隊、解體、遺民、肅反、闢謠、史達林、蘇斯洛夫、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科涅夫、最高領袖、共青團、科學院、航天、詩歌、油畫、機械錶、」等關鍵字獲得蘇聯主義官方詞條解釋。也可回復「投稿、應聘、建議、分享」等與我互動。


相關焦點

  • 一位在蘇聯當翻譯的老先生
    原標題:新中國成立後南開大學俄語系首屆學生吳兆光講述大學時的不平凡經歷 我給蘇聯專家當翻譯(圖)因為情況緊急,剛剛學了一年多俄語的吳兆光和同學們就被「趕鴨子上架」,給蘇聯教官當起了俄語翻譯,吳兆光記得,他跟隨的蘇聯教官名叫梅德韋傑夫,和如今俄羅斯總理的名字一樣吳兆光在南開大學學習的第二年,有一天,從北京來了幾位軍人,說北京來了一批蘇聯教官培訓裝甲部隊,為了幫助蘇聯教官克服語言障礙,此前部隊找了一些哈爾濱外語專科學校的學生為蘇聯教官當翻譯,但是學生人數太少
  • 領導人翻譯怪癖:蘇聯翻譯必帶《花花公子》
    他們很少被注意,但其作用非常重要,他們就是翻譯。他們的人生故事,充滿著傳奇色彩。蘇聯翻譯愛帶《花花公子》蘇聯時代的「第一翻譯」 蘇霍德列夫如今早已退休。他舒服地坐在莫斯科郊區的家中,談起自己的職業選擇,口氣裡透著自豪:「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你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使交流變成可能。」
  • 外事翻譯尷尬事:蘇聯代表氣極了,中國代表居然罵蘇聯是「蟲子」
    【導讀】在外事領域,翻譯是一項十分基礎但又特別重要的工作。在《黨史博覽》雜誌刊登的「為領導人做翻譯時的卡殼與疏通」文章中,記載了不少外事翻譯領域讓人哭笑不得的有趣故事。羅文說,這五句話講得很短,但極形象,一個接一個連在一起,畫面感極強,要及時準確、一口氣生動地譯出來,難度極大,只翻譯了大概意思,羅馬尼亞貴賓基本上聽懂了:爭論沒有什麼大不了的!1964年2月23日至8月22日,中國與蘇聯就邊界問題在北京進行第一次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是外交部副部長曾湧泉,蘇聯代表團團長是蘇聯邊防軍司令帕·伊·基裡亞諾夫上將。
  • 臺媒揭原蘇聯領導人翻譯:克宮的美國之聲
    臺媒揭原蘇聯領導人翻譯:克宮的美國之聲 2014-08-15 14:01:0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文章摘編如下:  我見過蘇柯德瑞夫,也在白宮親聆過他卓越的翻譯。他長得一表人才,說一口地道的美式英文,而且表情十足。我雖不懂俄文,但從他生動的翻譯中,知他必是精通英俄兩種文字的上上人才。
  • 《衝突世界:蘇聯進攻》V1.011升級版遊俠原創簡體中文V4.5版漢化包
    說明:衝突世界之蘇聯進攻(World in Conflict Soviet Assault) V1.011升級版遊俠原創簡體中文V4.5版漢化包(V4.5版支持最新的V1.011升級檔,並將新增地圖的語句全部翻譯
  • 前蘇聯中文翻譯追憶中蘇關係崢嶸歲月和分歧
    拉赫馬寧為赫魯雪夫等眾多蘇聯領導人擔任過中文翻譯,與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有過多次接觸。他以自己的親歷回顧了20世紀50年代中蘇關係史上令人難忘的歲月。俄羅斯《蘇維埃俄羅斯報》9月1日刊登了他撰寫的文章。
  • 蘇聯人的「巴黎綜合症」:蘇聯人真的熱愛西方文化嗎?
    以翻譯為例:蘇聯有自己的方法,將翻譯的功能轉換為「再生化身」(perevoploshchenie)的概念,有點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名的表演理論。原則是「外國作品的每一次翻譯都必須成為俄羅斯文學的一種現象」,不僅僅是對文本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對原作的體驗」。這是一種富有想像力的再創造行為,涉及譯者的主觀輸入。
  • 1961年,為何中國婉拒蘇聯借百萬噸糧食?翻譯錯了一個字
    像1961年的時候,全國上下都處在困難時期,糧食供應不足,而就在這時,蘇聯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願意借給我們萬噸糧食,度過困難,然而我國翻譯人員卻將合同裡的「借」翻譯成了「貸款」,致使我國會錯了意,而造成了兩國的誤會。
  • 1961年蘇聯借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卻被中國拒絕,只因翻譯錯一個字
    翻譯作為各國人之間進行交流的媒介,一直以來都發揮著巨大作用,然而翻譯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特別是對專業領域的翻譯,不僅需要極高外文水平,而且還需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1961年,我國就曾因為翻譯的失誤給我國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慘痛的教訓被人們深刻銘記。
  • 只因翻譯搞錯了一個字,61年中國竟錯失蘇聯100萬噸糧食!
    在中蘇矛盾爆發初期,蘇聯曾主動提出借給中國糧食和蔗糖,用以度過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按理來講以中國的嚴峻情況該接受這批急需的物資,但事實上卻沒有從蘇聯借糧,婉拒了對方。這是怎麼回事呢?中國沒有接受蘇聯的100萬噸糧食,並不是不想緩和兩國關係,也不是不願欠蘇聯的人情。
  • 1961年中國為何婉拒蘇聯借百萬噸糧食?原來是翻譯錯了一個字
    中蘇雙方都停止了公開爭論;兩黨中央信件往來增多;蘇聯領導人活動的一些情況也都向中方通報;在一些國際問題上,中蘇兩黨、兩國能夠交換意見,進行協商,真正執行了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期間,中蘇兩黨達成的關於協商一致的原則。
  • 突破英語:破解前蘇聯克格勃語言學校的教育秘密(山長博文)
    對於這些體制內的學生來說,新教育是一種讓他們很歡喜的教育體驗。他們將在四個月突破外語之後,回自己的母校去分享學習經驗,傳播先進的教育模式。這一切,都源流於今日的教育基因與眾不同:小眾精英教學模式。該模式,特別是英語教育的模式,參考了前蘇聯克格勃培養「語言天才」的模式。高效快速,而且效果超級好。在成功地教學了9個【突破英語教學初級班】之後,今年,全國家長已經看到我們完全實現了不可思議的【4個月突破一門外語】的教學實踐任務。
  • 當年蘇聯對中國幫助了什麼?
    「156工程」在中國的建設成本,再加上蘇聯貸款給中國的援助,總計近百億盧布。第三,蘇聯的教育援助是無價的,在蘇聯援助中國期間,經濟援助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但是有些援助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蘇聯對中國教育的援助就是其中之一。在蘇聯派往中國的專家中,有許多是專門從事中國主要學校的教育工作的,他們為新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 ...蘇聯打熱線到北京,被女話務員痛斥:毛主席不和修正主義壞蛋通話!
    我最後也沒有能夠接通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與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電話。圖:中蘇交惡時期的宣傳畫大家今天看到這個事情覺得很荒唐,但在中蘇交惡的那個特殊歷史時期,中國女話務員對蘇聯修正主義的反感是可以理解的。據說,毛澤東主席獲悉後批評說,電話是打給我的,怎麼不報告就拒絕了?周總理還指示,應對那位話務員進行批評教育。
  • 蘇聯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分為兩個時期
    蘇聯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可分為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後兩個時期。(1)十月革命前。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於1867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這本書對當時心理學的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主張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活動的積極性、自覺性和掌握知識的持久性的觀點確定教學原則和方法,主張教學必須充分注意學生的興趣,反對將學習變為遊戲,指出學習首先是意志過程等。1877年,俄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學》,該書被認為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 戈巴契夫宣布蘇聯解體,他是蘇聯的罪人嗎?看看晚年的他怎麼說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戈巴契夫宣布蘇聯解體,他是蘇聯的罪人嗎?蘇聯和美國,這一對曾經二戰中的盟友,戰爭結束後,就開始互看不順眼了,兩國的軍事實力又不相伯仲,正所謂是一山不容二虎,這兩個大國就開始較上了勁,短時間內再打一次世界大戰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們就搞起了冷戰。
  • 中國革命的蘇聯身影
    這次事件教育了我們全黨,我們今後就會更為心明眼亮了。」    師哲認為,這份電報向共產國際表明了中共堅持獨立自主抗戰路線的決心,絕不能在統一戰線中喪失警惕,完全服從國民黨。(140頁)    但在當時,還有一個蘇軍情報組常駐延安,他們也有一部電臺。1942年延安整風期間,王明很有牴觸情緒,他把自己生病說成是被謀害的結果,並通過蘇聯醫生報告了共產國際。
  • 前蘇聯英語教材,就是這個味兒
    首先,教材表明當時城市中的一些學校是男女分開教學的,這種教學實踐是蘇聯在1943年引入到如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其他一些這類的大城市。總的來說,整個改革只影響到了蘇聯2%的學校。(圖中:男生教室)「對比這兩種教育體系,我們必須注意到隔離教學在教育過程中並沒有優勢,但是在整個行為方面卻存在困難。」因此,在1954到1955年,蘇聯重新推行起聯合教學。(圖中:女生教室)
  • 翻譯:原創性求異行為
    翻譯:原創性求異行為 2020-12-01 14: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61年,為何我國婉拒蘇聯借百萬噸大米?只因翻譯弄錯一個字
    中國和蘇聯曾經是關係要好的兩個國度,親密如同兄弟,那時候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比較強大,所以中蘇只能聯合起來一起抵抗。雖然中國落後,但是蘇聯會幫助中國發展工業和軍事,而中國為了報答這份恩情,也一直為他們提供一些糧食蔬菜,雖然看起來不是很貴重,但當時中國並不富裕,糧食蔬菜依舊是短缺的物質,所以兩國之間的情誼不可謂不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