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第一書記·故事|陳偉男:我人走了,心還在村裡

2020-12-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明年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

6月1日,《求是》刊載的習近平署名文章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

駐村第一書記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支點。去年六七月間,澎湃新聞推出「90後第一書記」專題,聚焦這一年輕群體。今年是建黨98周年,「七一」之際,澎湃新聞聯合新浪微博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更多的90後駐村第一書記,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邊就有,歡迎發郵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人物檔案

姓名

:陳偉男

生年月

:1994年7月

駐村前職務

:江西省贛州市財政局經建科科員

駐村職務

:贛州市興國縣傑村鄉和平村第一書記

出任第一書記時間

:2017年3月-2019年3月底

陳偉男近照 受訪者供圖

一條嶄新蜿蜒的灌溉水渠將和平村散落分布的良田串聯了起來,村民們不再為農業生產用水犯難了。

和平村位於著名將軍縣興國的西部丘陵山區,位置偏僻,四面是山,下轄10個小組散落分布在彎彎曲曲的狹長山谷中,去往鄉鎮、縣城都要經過一條大河。山河阻隔,村子發展落後成為深度貧困村。

「那天晚上我們在排上組開會,討論修的水渠建好了。開工之前(各)組上開了個會,選了一個大部分老表都能接受的方案。」半年前,即2018年12月中旬,從不發朋友圈的陳偉男微信上發來五張圖片,主動報喜說道,「從建好後的反響來看,大部分老表還是很滿意的。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蜿蜒的新修灌溉水渠 受訪者供圖

而在一年前的一個夜晚,和平村的村民們還在為這條水渠修建的走向爭論不休。

2017年3月初,大學畢業剛上半年班的陳偉男,因為平時表現突出,被贛州市財政局選派至和平村擔任第一書記。是時,還未滿23歲的陳偉男成為興國最年輕的駐村第一書記。

下村後,陳偉男「忙得不行」,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撲在村裡的扶貧工作上,月均駐村時間達到28天以上。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精準幫扶,和平村的貧困發生率降為7.4%,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扶貧產業發展也步入正軌,全村108戶貧困戶已有59戶脫貧。村莊面貌在漸變的同時,陳偉男在百姓心中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攀升,後來他被評選為興國縣「精準扶貧優秀第一書記」。

忙碌的日子過得總是太快,一晃就是兩年多。灌溉水渠大功告成三個月後,2019年3月底,陳偉男第一書記的任期期滿。離別前,陳偉男到村裡跟貧困戶一一作了道別。有貧困戶依依不捨地說:「陳書記,相處兩年多我們都捨不得你走啊。」

「我人走了,心還在村裡,手機號碼不會變,有什麼事都可以再找我。」陳偉男寬慰其說道。

和平村現狀一角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未通水泥路前的和平村一角 受訪者供圖

修路

陳偉男任職的和平村距離興國縣城30餘公裡,到傑村鄉政府也有6公裡的距離,是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一個貧困村。由於山河隔阻、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等原因,該村發展一度滯後,貧困發生率為19.5%,屬於深度貧困村。

該村全村總人口458戶2380人,下轄10個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後數據)有108戶467人,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2018年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7.4%,還有49戶177人未達到脫貧標準。預計2019年年底基本達到脫貧標準,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

下基層駐村前,陳偉男的人生軌跡都是在城市中度過,出生成長於省會南昌,之後在九江念了四年大學,大學畢業後進入公務員隊伍,是贛州市財政局的一名普通科員。儘管大學期間有過四年班幹經歷,但農村的工作遠比象牙塔裡的事情複雜得多。

剛下村時,對於這個城裡來的第一書記,村民們心裡也沒底,大多持懷疑和觀望的態度。和其搭班子的和平村黨支部書記範貞秀也曾一度有過擔心。

「第一次見到陳偉男時,也曾擔心這個白白淨淨的城裡小夥子適應不了農村基層工作,後來經過半年的實踐,他的所作所為令人刮目相看。」範貞秀說,「為了做通村裡一位老大爺的思想工作,農活他都不知道幹了多少。」

要想富,先修路。陳偉男和大多數扶貧幹部一樣,下村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而且選擇從困難特別大的一條路著手。

「和平村排上組的通村水泥路,此前也打過好幾次立項報告,但由於組上的糾紛複雜,20餘年間村委會班子都換了幾屆,這條通組水泥路依舊未能修通,下雨天黃泥衝的到處都是,伸腳下去根本沒法拔腿。」和平村已經退休的老主任張練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年紀輕輕的第一書記剛到任就選擇這塊硬骨頭,起初著實讓人捏了把汗。

然而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陳偉男沒有退縮。

「小陳利用端午假期和晚上空閒時間,逐戶上門走訪,聽取記錄村民的意見建議,找出糾紛源頭,耐心細緻做調解工作;為了修通這條路,他一心扎在村裡,村民有啥事只要一個電話,他都會隨叫隨到。」張練功說,在陳偉男等村幹部的努力下,2017年底終於把這條通組水泥路給修通了。

「農村工作無小事,一點小小的糾紛如果沒有處理公正,其他工作就很難推進。」陳偉男說,在村裡修了幾條路後,慢慢地老百姓對自己也產生了信任感,「他們有什麼事都會找到我訴說,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會盡力去解決。」

築渠

除了交通不暢外,制約和平村發展的因素還有農業生產用水緊張。因此,修築水渠引水成為破解問題的癥結所在。

下村一年零3個月後,贏得村民們認可後的陳偉男開始著手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

「之前在走村串戶的過程中也做過一些調研,很多村民反饋過很多次,他們等這條水渠也等了一二十年,但由於資金來源緊張和意見很難統一,這個工程一直被擱置無法啟動。」陳偉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將其提上議程也是經過了再三權衡,最終覺得還是要幫老百姓做幾件實事,哪怕以後自己離開了,該工程也會讓他們受益很長時間。

院壩夜會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2018年6月的一個夜晚,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陳偉男,召集村民們在和平村排上組開了一場院壩夜會。為了敲定村裡這條灌溉水渠線路的走向,夜會從晚上8點半開到十點半。由於各組意見分歧較大,那場院壩夜會開得並不算成功,時不時還會傳出激烈的爭吵聲,最終也沒商量出個結果,老表們也不歡而散了。

散會後,陳偉男亦從人群中消失了,但他並未回到村裡的住處,而是連夜挨家串戶去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忙到夜深人靜。面對當時會場略為尷尬的氣氛,年僅24歲的陳偉男表現地卻格外成熟。

「雖然兩個小時的夜會最終也沒能敲定線路的走向,但這是推動項目建設的關鍵一步。農村工作都是在各種爭吵和利益拉鋸中完成的,此前村組修水泥路的工作遠比這複雜得多,最後路還是修通了。」是時,陳偉男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說,「白天,村民都要出門幹農活;晚上和中午,他們休息的時間反倒是我們做工作的最佳時機,所以農村開會一般都選在晚上。」

院壩夜會半年後,和平村傳來佳音。「那天晚上我們在排上組開會,討論修的水渠建好了。開工之前(各)組上開了個會,選了一個大部分老表都能接受的方案。從建好後的反響來看,大部分老表還是很滿意的。有付出就會有收穫。」2018年12月18日,陳偉男微信上發來五張新修築水渠的圖片,主動報喜說道。

產業

「和平村要脫貧,光修路、築渠還不夠,還要發展產業造血。」陳偉男說,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是來自種植水稻、花生等傳統作物和外出務工,村裡沒有能夠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

山多地少的和平村,適合發展什麼產業?陳偉男起初也有過困惑。後來,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查找資料,他和村黨支部一致認為和平村選產業還是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將山地劣勢變優勢。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中看到廣西融安發展滑皮金桔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新聞。」陳偉男介紹,看到新聞後市財政局幫扶小組立即查找資料、詢問農技專家,原來這種滑皮金桔在江西遂川也有種植,適宜紅土壤種植。

為了能夠更精準的選好扶貧產業,贛州市財政局分管扶貧工作的副局長賴德炎帶著陳偉男等駐村工作隊還曾遠赴千裡之外的廣西融安實地考察調研,最終確定滑皮金桔適宜贛南種植。

「和平村的土壤適合種植這種經濟價值高的水果,當時測算一戶貧困戶種植20株滑皮金桔,掛果後每年能夠給每戶貧困戶增收3000元左右,於是在廣西融安購買了上千株滑皮金桔苗帶回興國,作為重點扶貧產業發展。」陳偉男說,如今和平村種植了上百畝滑皮金桔。

除了開荒種果樹外,和平村還通過林地流轉、資金入股、務工就業等多種形式與產業基地捆綁發展。目前該村已建立臍橙、肉牛養殖、油茶、滑皮金桔、稻蝦養殖、肉兔養殖等多個產業基地,並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和平村蝦稻基地一角 受訪者供圖

近日,陳偉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和平村的百畝稻蝦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就業的形式,帶動了十多戶貧困戶年增收5000元以上,「去年稻蝦基地的小龍蝦30多元一斤,市場很好,供不應求。」

和平村長塘組村民鄧昌來一家四口,有兩個小孩在上學,一年到頭就靠三畝多農田過生計,因為缺技術成為貧困戶。2018年以來,在陳偉男的幫扶和指引下,他利用家裡閒置農房搞起了肉兔養殖。

陳偉男(左一)向來取經的鄰村幹部介紹和平村肉兔養殖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四隻兔子為一組,貧困戶每養一組,自己只需掏100元,政府幫扶900元,一年下來一組兔子可以增收1500元,鄧昌平養了4組,今年光肉兔養殖這塊就可增收6000元。」陳偉男曾在受訪時說,讓貧困戶自掏一點投入,就是要激發他們的養殖積極性,「掏了錢,他們就會想辦法盡心盡力地去飼養。」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和平村根據每戶貧困戶的特點連結了不同的幫扶產業,而且還能享受相應的產業直補政策。

「上面有好的幫扶政策,有的老百姓有顧慮也不一定願意接受,這就是農村工作的現實。」陳偉男苦笑著說,只能耐心不斷反覆地做思想工作,把政策講通講透,他們吃下了定心丸,工作才能順利推進。

興國縣有一項產業幫扶政策,每戶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到一定的規模,就可以享受5000元封頂的產業扶貧直補。

陳偉男(背影者)給貧困戶拍照存檔,準備2018年產業直補申報資料。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離別

下村之前,陳偉男是個白白淨淨的小夥子。駐村後,他的膚色和村裡的老表已無明顯差別。

「偉男,你咋搞的,怎麼又變黑了!」範貞秀平常也會開玩笑地問道。

「烈日炎夏的正午,連我們種田的人都在家避暑,卻總是見他在村裡走村上戶做工作,」和平村61歲的貧困戶張桂功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陳書記很關心我們,人很熱情,也沒什麼架子,在路上碰到也會主動打招呼,問詢家裡狀況。」

2018年3月,陳偉男駐村期滿一年,但由於和平村還沒脫貧摘帽,他主動向單位申請再延長駐村一年。白駒過隙,又是一年。2019年3月底,精準扶貧兩年派駐期滿,陳偉男被調回贛州市財政局工作。

離別前,陳偉男到村裡跟貧困戶一一作了道別。據範貞秀介紹,陳偉男離開和平村時,村裡貧困戶感謝陳偉男為和平村作出的貢獻和犧牲,自發給他送了一面錦旗,但其並未接受,「他是做事高調,做人低調。」

「偉男對和平村的貧困戶是有感情的,他回單位上班後還經常關心每個貧苦戶的產業直補和家中情況,時時提醒我們。」範貞秀說到,回原單位上班不到兩個月,陳偉男來和平村走訪幫扶的貧困戶就有兩次。

而最讓範貞秀感動的是,在離開幫扶點前,陳偉男懇請傑村鄉的一位領導,不要將其移出扶貧工作群。「陳偉男希望通過這個微信工作群時刻關注著和平村的變化和脫貧進展。」範貞秀向澎湃新聞記者訴說道。

6月30日,陳偉男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看到和平村脫貧。

「回首兩年的駐村幫扶工作,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這句話的內涵。精準扶貧絕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場異常艱苦的戰鬥。對於我而言,第一書記不只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責任。」 陳偉男總結精準扶貧工作感悟時說道。

陳偉男還表示,回味兩年的扶貧工作,有心酸,有痛楚,有喜悅,有欣慰,但更多的是珍惜和感動。

相關焦點

  • 90後第一書記|陳偉男駐村記:他的膚色和村裡老表已無差別
    【編者按】脫貧攻堅聲急,第一書記真忙。今年七一前夕,澎湃新聞記者深入走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等地的多個貧困村,探尋「90後」駐村第一書記們的生存狀態。「90後」第一書記群體,年紀最大的也不過28歲。陳偉男是南昌新建人,2016年通過公務員考試考入贛州市財政局,大學畢業後在局機關工作半年不到,由於平時表現突出,2017年3月被局黨組選派至和平村任第一書記。「小夥子做事勤快、責任心強,政治素質過硬,做工作不僅幹勁足,而且還有思路,綜合素質高。」
  • 住進ICU還在忙村裡事,老梅書記用生命詮釋「記住鄉愁」
    △梅書記兒子梅澤峰「雖然沒有拿過村裡的一分錢工資,但村支書是他最珍視的身份。」梅鶴康的兒子梅澤鋒回憶道,那次手術之後,父親覺得精力大不如前,就辭去了在江南集團的一切職務,全身心投入村裡的事。那時,他一手創辦的江南集團風生水起,他也被全村黨員一致推舉為村黨委書記,心裡憋著一股改天換地的勁。「要把村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確立了「工業立村」的發展道路之後,梅鶴康加強企業幫扶力度,加大技術投入,帶領著全村工業經濟跨越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村民都到企業裡工作了,工資是種田時的幾倍。農田荒廢后,我們村又把土地收到一起租給企業,給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 玉屏:第一書記李朝富的戰「疫」故事
    駐村第一書記李朝富的戰「疫」故事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街道安坪村,田野裡的油菜花已經開放。春天的太陽,穿過樹葉的間隙,乾淨、溫暖,照在李朝富的身上。他如往常一般,走在安坪村的鄉村小路,一路上,村民們熱情地跟他打著招呼。
  • 扶貧故事 | 志丹縣永寧鎮麻灣村第一書記郝鵬飛:「請讓我繼續留在...
    2018年春天,郝鵬飛被派往永寧鎮麻灣村任第一書記。進村第一天,他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入戶走訪。走訪中,老鄉對他卻是不冷不熱,甚至是冷眼旁觀,覺得他是個外人,來村裡只是為了「鍍金」。郝鵬飛在自己的民情日記中寫道:「既然來了,就要幹出個樣來,哪怕自己是一粒小火星,只要努力,也會有燎原的力量。」
  • 北投扶貧故事⑤ | 我們走在大路上——記駐相堯村第一書記黃松濤
    北投扶貧故事⑤ | 我們走在大路上——記駐相堯村第一書記黃松濤 2020-07-17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駐村,就要把心扎在村裡—記「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郭立中
    「說起我們村裡這位年輕書記,從剛開始大家都不看好到現在得到所有人肯定,那可真是不服都不行!」提到松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郭立中,該村村民徐秀麗讚不絕口。徐秀麗說,全村百姓都佩服他。  2016年4月,郭立中被貴安新區黨工委政治部派駐到馬場鎮松林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全省最年輕的「90後」第一書記之一。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父女第一書記接力脫貧攻堅
    原晉城市陵川縣臺北村第一書記郭建平為脫貧攻堅殫精竭慮,倒在扶貧路上;他的女兒郭子涵毅然放棄考研,繼任臺北村第一書記,繼續在脫貧攻堅路上奮進。請聽報導《父女第一書記接力脫貧攻堅》。一場大雪過後,記者陪同郭子涵前往臺北村入戶調查。腳下的這條公路,就是郭子涵父親郭建平生前修建的。
  • 中國電信江西贛州分公司90後駐村第一書記溫棋萍
    溫棋萍,中共黨員,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中國電信「90」後青年員工。外表看起來嬌小柔弱的她,體內卻蘊含著滿滿的青春力量,充滿創業激情。2019年4月,26歲的溫棋萍受分公司黨支部選派,赴寧都縣固厚鄉橋背村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
  • 他的故事 深深留在群眾心底——追記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第一書記兼...
    郭建平(左一)在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長時,走村入戶,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本報通訊員攝「村裡還要忙一陣子,你放心,這周末我一定回城裡醫院檢查去!」時隔一個月,唐晉花依舊清楚地記得,在她再三催促下,丈夫郭建平對自己的「承諾」。
  • 住進ICU還在工作的老梅書記走了——記常州市橫山橋鎮五一村黨委...
    8月25日夜,伴著今年第一場秋雨,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鎮五一村的老梅書記走了,生命定格在68歲。梅鶴康,退伍40年,憑藉軍人的堅毅和勇敢,一手創辦年銷售超百億元的江南集團,將五一村這片貧瘠的土地,打造成「三個文明」齊頭並進的「江南一枝花」。今年,梅鶴康先後獲得「全國模範退役軍人」「江蘇最美人物」榮譽稱號。
  • 我是第一書記|德州「桃符書記」何慶平:把村裡的桃木工藝品帶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雙陽區齊家鎮廣生村裡的故事
    村裡成立冠科農業合作社,流轉無耕種能力貧困戶的土地,實現了貧困戶全部脫貧,每戶收入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近萬元。2定位手錶的故事——讓村民安心創收在廣生村黨總支書記韓大春的手機裡,有一個特殊的定位軟體,跟蹤定位的目標卻不是他的親人。這背後牽出的是一段暖心的故事。村民朱貴福的妻子患有腦疾,他平時外出最擔心的就是妻子亂走亂跑。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2020-09-28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以心駐村,奉獻青春——記鳳山縣鳳陽社區第一書記林丹丹
    本報記者 廖慶凌兩年前,上海市優秀大學畢業生——「90後」女孩林丹丹,放棄城市的安逸生活,來到貧困山村,開啟她新的人生徵途。兩年多來,她歷任兩個貧困村和一個社區的第一書記,被評為河池市第四屆十大傑出青年,被聘請為北京師範大學校外輔導員。
  • 廣西廣播電視臺劉曉宇:我在者徠當「書記」
    琢磨再三,我重拾起自己的老本行,利用村裡的應急廣播,籌建了廣西首個「新時代空中廣播站」,用當地人聽得懂的土話,精準播放扶貧政策、種養知識和勵志故事。 在物色播音員時,村民向我推薦了韋德票,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他。票哥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家裡住的是二層磚房,水泥磚裸露在外,破舊的沙發已經脫皮,看我進來,票哥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這比原來好多了。
  • 鐵塔公司來的「中溪人」——第一書記王金勇
    2016年4月的一天,一個戴著眼鏡、高高瘦瘦的年輕人來到村裡,他就是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鐵塔)派駐中溪村的第一書記王金勇。儘管早有思想準備,當他第一次踏入中溪村時,還是被這裡的貧困深深觸動:村裡90年代末才通電,人均五分地,大齡青年娶不到老婆、嫁進來的因忍受不了貧苦而改嫁的例子太多。 那夜,他一宿沒睡。
  • 90後音樂老師改編勵志版流行歌唱火了「村裡的娃」
    「村裡的孩兒」音樂班老師 李平:「村裡的孩兒」(名字)是我起的。當時設計那個logo也是我自己設計的,也是求了很多人,但是都沒理我。就說一天整這沒用的幹啥。我實在沒辦法,把美圖秀秀打開了,然後自己畫了一個大寫的C,然後剪了一個小鳥,雄鷹似的這種小鳥,意味著孩子們在村子裡面能夠像雄鷹一樣展翅飛出去。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讓群眾滿意的「莫書記」還在堅定前行丨...
    我叫莫可芝,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甲高村第一書記。我出生在荔波縣拉平村一個叫做「小河」的村落。我是家裡面最小的孩子,家裡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父母每天為生計勞碌。兩歲的時候,母親因為過度勞累而去世。擺脫貧困的代價讓我終生銘記,好不容易走出貧困的我怎麼也不會想到再次與貧困相遇。莫可芝榮獲貴州省勞動模範2015年,剛剛當上南方電網貴州都勻荔波供電局甲良供電所營銷班的班長,本想著就在平穩的工作崗位上,直至退休。而此時,一紙調令下,我來到甲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戰友故事 | 何光勝:人往村裡走,事往一線幹
    「我是土生土長的林和村人,組織培養我參軍入黨,村民信任我,推選我當村裡的大家長,我就必須全心全意為林和村的父老鄉親們服好務、負好責,擔好這個大家。」在林和村的發展進程中,何光勝始終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記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中。林和村位於廣州市天河區林和東路,是天河北中央商務區的核心。
  • 「撤不走的扶貧書記」 ——記延吉市三道灣鎮東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李...
    「撤不走的扶貧書記」 ——記延吉市三道灣鎮東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祥才 作者:張偉國 實習記者 馬春雪    編輯:李雨楠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