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明年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
6月1日,《求是》刊載的習近平署名文章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
駐村第一書記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支點。去年六七月間,澎湃新聞推出「90後第一書記」專題,聚焦這一年輕群體。今年是建黨98周年,「七一」之際,澎湃新聞聯合新浪微博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更多的90後駐村第一書記,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邊就有,歡迎發郵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人物檔案
姓名
:陳偉男
出
生年月
:1994年7月
駐村前職務
:江西省贛州市財政局經建科科員
駐村職務
:贛州市興國縣傑村鄉和平村第一書記
出任第一書記時間
:2017年3月-2019年3月底
陳偉男近照 受訪者供圖
一條嶄新蜿蜒的灌溉水渠將和平村散落分布的良田串聯了起來,村民們不再為農業生產用水犯難了。
和平村位於著名將軍縣興國的西部丘陵山區,位置偏僻,四面是山,下轄10個小組散落分布在彎彎曲曲的狹長山谷中,去往鄉鎮、縣城都要經過一條大河。山河阻隔,村子發展落後成為深度貧困村。
「那天晚上我們在排上組開會,討論修的水渠建好了。開工之前(各)組上開了個會,選了一個大部分老表都能接受的方案。」半年前,即2018年12月中旬,從不發朋友圈的陳偉男微信上發來五張圖片,主動報喜說道,「從建好後的反響來看,大部分老表還是很滿意的。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蜿蜒的新修灌溉水渠 受訪者供圖
而在一年前的一個夜晚,和平村的村民們還在為這條水渠修建的走向爭論不休。
2017年3月初,大學畢業剛上半年班的陳偉男,因為平時表現突出,被贛州市財政局選派至和平村擔任第一書記。是時,還未滿23歲的陳偉男成為興國最年輕的駐村第一書記。
下村後,陳偉男「忙得不行」,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撲在村裡的扶貧工作上,月均駐村時間達到28天以上。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精準幫扶,和平村的貧困發生率降為7.4%,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扶貧產業發展也步入正軌,全村108戶貧困戶已有59戶脫貧。村莊面貌在漸變的同時,陳偉男在百姓心中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攀升,後來他被評選為興國縣「精準扶貧優秀第一書記」。
忙碌的日子過得總是太快,一晃就是兩年多。灌溉水渠大功告成三個月後,2019年3月底,陳偉男第一書記的任期期滿。離別前,陳偉男到村裡跟貧困戶一一作了道別。有貧困戶依依不捨地說:「陳書記,相處兩年多我們都捨不得你走啊。」
「我人走了,心還在村裡,手機號碼不會變,有什麼事都可以再找我。」陳偉男寬慰其說道。
和平村現狀一角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未通水泥路前的和平村一角 受訪者供圖
修路
陳偉男任職的和平村距離興國縣城30餘公裡,到傑村鄉政府也有6公裡的距離,是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一個貧困村。由於山河隔阻、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等原因,該村發展一度滯後,貧困發生率為19.5%,屬於深度貧困村。
該村全村總人口458戶2380人,下轄10個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後數據)有108戶467人,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2018年年底貧困發生率降至7.4%,還有49戶177人未達到脫貧標準。預計2019年年底基本達到脫貧標準,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
下基層駐村前,陳偉男的人生軌跡都是在城市中度過,出生成長於省會南昌,之後在九江念了四年大學,大學畢業後進入公務員隊伍,是贛州市財政局的一名普通科員。儘管大學期間有過四年班幹經歷,但農村的工作遠比象牙塔裡的事情複雜得多。
剛下村時,對於這個城裡來的第一書記,村民們心裡也沒底,大多持懷疑和觀望的態度。和其搭班子的和平村黨支部書記範貞秀也曾一度有過擔心。
「第一次見到陳偉男時,也曾擔心這個白白淨淨的城裡小夥子適應不了農村基層工作,後來經過半年的實踐,他的所作所為令人刮目相看。」範貞秀說,「為了做通村裡一位老大爺的思想工作,農活他都不知道幹了多少。」
要想富,先修路。陳偉男和大多數扶貧幹部一樣,下村後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而且選擇從困難特別大的一條路著手。
「和平村排上組的通村水泥路,此前也打過好幾次立項報告,但由於組上的糾紛複雜,20餘年間村委會班子都換了幾屆,這條通組水泥路依舊未能修通,下雨天黃泥衝的到處都是,伸腳下去根本沒法拔腿。」和平村已經退休的老主任張練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年紀輕輕的第一書記剛到任就選擇這塊硬骨頭,起初著實讓人捏了把汗。
然而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陳偉男沒有退縮。
「小陳利用端午假期和晚上空閒時間,逐戶上門走訪,聽取記錄村民的意見建議,找出糾紛源頭,耐心細緻做調解工作;為了修通這條路,他一心扎在村裡,村民有啥事只要一個電話,他都會隨叫隨到。」張練功說,在陳偉男等村幹部的努力下,2017年底終於把這條通組水泥路給修通了。
「農村工作無小事,一點小小的糾紛如果沒有處理公正,其他工作就很難推進。」陳偉男說,在村裡修了幾條路後,慢慢地老百姓對自己也產生了信任感,「他們有什麼事都會找到我訴說,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會盡力去解決。」
築渠
除了交通不暢外,制約和平村發展的因素還有農業生產用水緊張。因此,修築水渠引水成為破解問題的癥結所在。
下村一年零3個月後,贏得村民們認可後的陳偉男開始著手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
「之前在走村串戶的過程中也做過一些調研,很多村民反饋過很多次,他們等這條水渠也等了一二十年,但由於資金來源緊張和意見很難統一,這個工程一直被擱置無法啟動。」陳偉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將其提上議程也是經過了再三權衡,最終覺得還是要幫老百姓做幾件實事,哪怕以後自己離開了,該工程也會讓他們受益很長時間。
院壩夜會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2018年6月的一個夜晚,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陳偉男,召集村民們在和平村排上組開了一場院壩夜會。為了敲定村裡這條灌溉水渠線路的走向,夜會從晚上8點半開到十點半。由於各組意見分歧較大,那場院壩夜會開得並不算成功,時不時還會傳出激烈的爭吵聲,最終也沒商量出個結果,老表們也不歡而散了。
散會後,陳偉男亦從人群中消失了,但他並未回到村裡的住處,而是連夜挨家串戶去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忙到夜深人靜。面對當時會場略為尷尬的氣氛,年僅24歲的陳偉男表現地卻格外成熟。
「雖然兩個小時的夜會最終也沒能敲定線路的走向,但這是推動項目建設的關鍵一步。農村工作都是在各種爭吵和利益拉鋸中完成的,此前村組修水泥路的工作遠比這複雜得多,最後路還是修通了。」是時,陳偉男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說,「白天,村民都要出門幹農活;晚上和中午,他們休息的時間反倒是我們做工作的最佳時機,所以農村開會一般都選在晚上。」
院壩夜會半年後,和平村傳來佳音。「那天晚上我們在排上組開會,討論修的水渠建好了。開工之前(各)組上開了個會,選了一個大部分老表都能接受的方案。從建好後的反響來看,大部分老表還是很滿意的。有付出就會有收穫。」2018年12月18日,陳偉男微信上發來五張新修築水渠的圖片,主動報喜說道。
產業
「和平村要脫貧,光修路、築渠還不夠,還要發展產業造血。」陳偉男說,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是來自種植水稻、花生等傳統作物和外出務工,村裡沒有能夠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
山多地少的和平村,適合發展什麼產業?陳偉男起初也有過困惑。後來,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查找資料,他和村黨支部一致認為和平村選產業還是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將山地劣勢變優勢。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中看到廣西融安發展滑皮金桔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新聞。」陳偉男介紹,看到新聞後市財政局幫扶小組立即查找資料、詢問農技專家,原來這種滑皮金桔在江西遂川也有種植,適宜紅土壤種植。
為了能夠更精準的選好扶貧產業,贛州市財政局分管扶貧工作的副局長賴德炎帶著陳偉男等駐村工作隊還曾遠赴千裡之外的廣西融安實地考察調研,最終確定滑皮金桔適宜贛南種植。
「和平村的土壤適合種植這種經濟價值高的水果,當時測算一戶貧困戶種植20株滑皮金桔,掛果後每年能夠給每戶貧困戶增收3000元左右,於是在廣西融安購買了上千株滑皮金桔苗帶回興國,作為重點扶貧產業發展。」陳偉男說,如今和平村種植了上百畝滑皮金桔。
除了開荒種果樹外,和平村還通過林地流轉、資金入股、務工就業等多種形式與產業基地捆綁發展。目前該村已建立臍橙、肉牛養殖、油茶、滑皮金桔、稻蝦養殖、肉兔養殖等多個產業基地,並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和平村蝦稻基地一角 受訪者供圖
近日,陳偉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和平村的百畝稻蝦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就業的形式,帶動了十多戶貧困戶年增收5000元以上,「去年稻蝦基地的小龍蝦30多元一斤,市場很好,供不應求。」
和平村長塘組村民鄧昌來一家四口,有兩個小孩在上學,一年到頭就靠三畝多農田過生計,因為缺技術成為貧困戶。2018年以來,在陳偉男的幫扶和指引下,他利用家裡閒置農房搞起了肉兔養殖。
陳偉男(左一)向來取經的鄰村幹部介紹和平村肉兔養殖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四隻兔子為一組,貧困戶每養一組,自己只需掏100元,政府幫扶900元,一年下來一組兔子可以增收1500元,鄧昌平養了4組,今年光肉兔養殖這塊就可增收6000元。」陳偉男曾在受訪時說,讓貧困戶自掏一點投入,就是要激發他們的養殖積極性,「掏了錢,他們就會想辦法盡心盡力地去飼養。」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和平村根據每戶貧困戶的特點連結了不同的幫扶產業,而且還能享受相應的產業直補政策。
「上面有好的幫扶政策,有的老百姓有顧慮也不一定願意接受,這就是農村工作的現實。」陳偉男苦笑著說,只能耐心不斷反覆地做思想工作,把政策講通講透,他們吃下了定心丸,工作才能順利推進。
興國縣有一項產業幫扶政策,每戶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到一定的規模,就可以享受5000元封頂的產業扶貧直補。
陳偉男(背影者)給貧困戶拍照存檔,準備2018年產業直補申報資料。 澎湃新聞記者 宋江雲 圖
離別
下村之前,陳偉男是個白白淨淨的小夥子。駐村後,他的膚色和村裡的老表已無明顯差別。
「偉男,你咋搞的,怎麼又變黑了!」範貞秀平常也會開玩笑地問道。
「烈日炎夏的正午,連我們種田的人都在家避暑,卻總是見他在村裡走村上戶做工作,」和平村61歲的貧困戶張桂功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陳書記很關心我們,人很熱情,也沒什麼架子,在路上碰到也會主動打招呼,問詢家裡狀況。」
2018年3月,陳偉男駐村期滿一年,但由於和平村還沒脫貧摘帽,他主動向單位申請再延長駐村一年。白駒過隙,又是一年。2019年3月底,精準扶貧兩年派駐期滿,陳偉男被調回贛州市財政局工作。
離別前,陳偉男到村裡跟貧困戶一一作了道別。據範貞秀介紹,陳偉男離開和平村時,村裡貧困戶感謝陳偉男為和平村作出的貢獻和犧牲,自發給他送了一面錦旗,但其並未接受,「他是做事高調,做人低調。」
「偉男對和平村的貧困戶是有感情的,他回單位上班後還經常關心每個貧苦戶的產業直補和家中情況,時時提醒我們。」範貞秀說到,回原單位上班不到兩個月,陳偉男來和平村走訪幫扶的貧困戶就有兩次。
而最讓範貞秀感動的是,在離開幫扶點前,陳偉男懇請傑村鄉的一位領導,不要將其移出扶貧工作群。「陳偉男希望通過這個微信工作群時刻關注著和平村的變化和脫貧進展。」範貞秀向澎湃新聞記者訴說道。
6月30日,陳偉男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看到和平村脫貧。
「回首兩年的駐村幫扶工作,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這句話的內涵。精準扶貧絕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場異常艱苦的戰鬥。對於我而言,第一書記不只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責任。」 陳偉男總結精準扶貧工作感悟時說道。
陳偉男還表示,回味兩年的扶貧工作,有心酸,有痛楚,有喜悅,有欣慰,但更多的是珍惜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