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和諧有序 訪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

2020-12-25 新華社客戶端

近期,浙江省長興縣小浦鎮開展法治教育「進鄉村、進家庭、進學校」活動,讓法律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圖為7月4日,在小浦鎮中山村的法治長廊裡,黨員志願者為村民宣講民法典。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報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新任務,描繪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宏偉藍圖。不久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如何理解新時代加強法治建設對於決勝全面小康的現實意義?近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林乾教授接受本刊專訪,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讀。

嘉賓簡介:林乾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法律史學會理事。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法治的國家

問: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您認為新時代加強法治建設對於決勝全面小康、推進更高質量的「中國之治」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林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權益。涵蓋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將於明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14億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告別以往分步實施、單行民法的裡程碑事件,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高度體現。作為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突出彰顯了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善法治的重要法律保障。

小康,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幸福生活、美好世界的追求。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間節點,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意義重大。

一方面,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是多少代中國人持續奮鬥的結果,這一成果來之不易,我們需要倍加珍惜。古今中外的經驗表明,一項重大的成果,必須以法律來維護、保障,才有更堅實的基礎,才能最終走出「其興亦勃焉,其亡亦忽焉」的歷史循環。

另一方面,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標誌著中國社會即將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果說想要在保護、發展廣大人民利益的同時,構建健康、穩定、和諧的新型社會關係,從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那麼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可謂恰逢其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涵蓋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社會穩定、生態友好等眾多方面,法治狀況也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一方面,法治本身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另一方面,經濟、文化這些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良法」才能保證「善治」。沒有法治的保障,「中國之治」的大廈就失去了重要根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是一個法治國家。新時代,我們需要繼續以良法為引領加強法治建設,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和諧有序,讓法治精神得到更加充分的彰顯,法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中國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依法防控發揮著重要作用

問:在這次應對疫情過程中,依法防控是一個關鍵詞。您如何理解「要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林乾:這次的突發疫情,給我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影響,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如果不能有效、及時控制,不僅會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也會干擾國家整體戰略的部署和實現。中國是一個有著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要想有效推進疫情防控工作,就要依靠法治的保障。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

實踐證明,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依法防控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法律可以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基礎,有關部門可以在法律的授權下調動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全力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疫情發生後,國家衛健委即時發布2020年第1號公告,將新冠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各級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其他政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就可以依法採取病人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等系列防控措施,共同預防和控制疫情的傳播。

此外,針對突發事件,預先設立法律規則,可以為以後應對該類事件提供科學方案。比如,鑑於疫情在世界各地的蔓延,以及常態化防控的要求,即將實施的民法典適時增加相關內容。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當然,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僅體現在立法方面,還要在執法、司法、守法等環節一起發力。尤其是各級政府部門以及黨員領導幹部要增強法律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嚴格遵守法治原則,按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及相關規定採取相關措施手段,科學有效地做好疫情應對工作。

把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價值期待和利益訴求納入法治化軌道

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既汲取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又借鑑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您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

林乾:各個國家由於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傳承具備了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發展道路,而政治、經濟、社會等這些基本制度又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確定。

就中國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在總結新中國七十餘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同時,它又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並吸收借鑑了西方法律文明的優秀成果,具有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鑑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鮮明特徵。

就宏觀層面而言,我們在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同時,又特別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德法並舉,這本身就是我們幾千年傳統文化所特有的政治理念。我們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就具體的法律而言,比如民法典規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婚姻家庭編有一條「倡導性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這也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

此外,由於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重視「人民性」,是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以保障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導向的法律體系。

問: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為什麼說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何重要意義?

林乾: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時代命題。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方面,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而各個國家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公平正義的內涵又有所不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指標,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本身就是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集中體現。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人民群眾對社會的公平正義必然會有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而社會公平正義的進一步強化,必須通過法治建設來保障。《決定》特別提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公平正義對法治建設的新要求。

在此,要特別注重發揮法治對社會價值評判的導向功能,把人民群眾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期待和利益訴求,納入法治化軌道。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法律保障。

相關焦點

  • 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安居樂業的要求越來越高」,並以此為出發點,明確指出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要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 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副院長李大勇教授來我院講座
    2020年12年5日晚19:30至21:30,應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行政訴訟法學研究所的邀請,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大勇教授在院會議室進行了
  • 「回顧與前瞻: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回顧與前瞻: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2019年10月30日 09: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字號 關鍵詞:中國法律史學研究
  • 粟用湘:牢牢把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著力點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凝聚人民的向心力。新華社發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發展經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社會物質財富,並從根本上制約著社會的公平正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完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開幕式由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張中秋教授主持。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元教授代表研究基地致辭,歡迎國內外法律史學者參加研討會,感謝法史學界同仁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
  • 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020-11-26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學系列|中國政法大學
    總理強調,國家要將中國政法大學建設成三個中心,即培養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重大社會問題的法律研究中心和國家立法諮詢與決策中心。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在學校會見了來華訪問的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
  • 習近平的法治觀:依法改革依法反腐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建設法治中國,以更好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讓我們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意義與重要性。    【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
  •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一、準確理解把握社會公平正義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要求政法戰線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要求重點解決好損害群眾權益的突出問題,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
  • 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
    只有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才能使憲法規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落到實處,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  作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國家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我國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公平正義。
  • 中國大學100強——第74位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對中國政法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全國政法教育的中心,總結中國法制建設經驗並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中國法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忠於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院
  • 中國政法大學第一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2020年11月28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15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人工智慧與法律」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智能法律與營商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共同舉辦。來自實務界和國內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會議。
  • 中國政法大學第一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2020年11月28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15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人工智慧與法律」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智能法律與營商環境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共同舉辦。來自實務界和國內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錄取線一路走高,比985高校還要牛氣,中國政法大學為何受歡迎?
    建成「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國家智庫,並以其為核心整合學校各類智庫資源,構建承接重大項目的總平臺。主樓面前的留影留戀。中國政法大學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重鎮」。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20多萬人。
  • 智慧司法讓公平正義看得見摸得著
    未曾想新冠疫情發生,施某某在武義縣法援中心工作人員引導下,線上辦理申請了法律援助。工作人員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為適應疫情防控需要,武義縣法援中心開通了法律援助網上申請模塊,對所需辦理的相關審批手續在線傳遞並快遞送達,實現了法律援助「一次不用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 人民日報: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
    讀者提問:有人認為,公平正義是「普世價值」,沒有「姓資」「姓社」之分。對此應如何看?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楊 靜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恆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 中國法學會研究部與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合作籤約儀式在京...
    5月2日,中國法學會研究部與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合作籤約儀式在京舉行   2018年5月2日,中國法學會研究部與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合作籤約儀式在京舉行。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冀平出席籤約儀式並講話,黨組成員、副會長張文顯主持籤約儀式。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胡明教授講話。中國法學會研究部主任李仕春、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王敬波教授代表雙方籤約。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教授作總結講話。
  •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服務中心:以我所學 服務社會
    原標題:以我所學 服務社會怎樣更好地把書本知識應用於實踐?法學青年怎樣運用法律伸張正義?青年學生如何將青春之志融入國家發展?記者在西北政法大學成立時間最久的學生社團裡找到了答案。
  • 網絡空間治理中國論壇 2020年會暨江西財經大學數據法律研究院成立...
    會議的指導單位: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江西財經大學;主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網絡空間法專業委員會、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江西財經大學數據法律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支持單位是:江西省網際網路協會、江西省律師協會電子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專業委員會、江西財經大學軟體與物聯網工程學院、上海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江西凌科安時律師事務所。
  • 黃開堂_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
    中國國際政法研究院副院長黃開堂黃開堂,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中國法學會會員,先後擔任中國政法大學疑難案件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系統法學疑難案件研究中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諮詢監督員、中國國際政法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