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剛 | 不可停止聚會

2021-02-20 林剛長老講道集

今天分享的信息是《不可停止聚會》,經文是《希伯來書》十章25節(經文略)。這節經文大家都熟悉,可能因為太熟悉了,反倒使我們忽略了對經文本身的思考。由於缺乏正確的理解,結果在應用上,我們常偏左偏右。前一段時間疫情剛發生時,是否要停止聚會,圍繞這節經文就有不同的爭論。有兩個原因促使我有感動分享這篇信息:一是當下無法聚會的處境所造成的困擾,二是這節經文的嚴肅性被很多肢體所忽略。

      

  

是否所有的聚會都不能停止?這就要求我們對聚會的定義要有一個聖經的認識。「你們不可停止聚會」,神是吩咐「你們」,而不是「他們」。「你們」是誰?是上文所說那些「因耶穌的血得以親近神」的蒙恩之人。顯然,這裡不是指外邦人的聚會,也不是指那些異端的聚會,甚至不是指教內那些腐敗墮落的聚會。那麼,不可停止的是什麼樣的聚會呢?經文本身告訴我們兩個重點:

   

   

「不可停止聚會」原文前面還有eauton(「我們自己的」),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正確的翻譯應該是「不可停止我們自己的聚會」。「我們」相對於「他們」,他們是誰呢?就是當時背景下的猶太教。

救恩是從猶太人中出來的,第一代的基督徒大都是猶太人。當時的猶太人,視基督教為死敵,正是他們聯手羅馬政府釘死耶穌。對他們而言,皈依基督教就是離經叛教,所以歸信者會面臨強烈的逼迫。而猶太又是個宗教化的國家,歸信者所面臨的逼迫,不僅來自執政當局,還來自宗教、社會、家庭等各個方面,他們的逼迫是全方位的逼迫,那種人人喊打的壓力是不在那處境中的人所難以想像的。

眼下我們也面臨著信仰逼迫的壓力,但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強度上,都遠不能與《希伯來書》作者著這卷書時候的壓力相比較。正是由於強大的逼迫壓力,猶太基督徒中有些人因懼怕而停止聚會,甚至有人已退回猶太教去了。作者在這裡有意強調「我們自己的」,是把「我們的聚會」和「他們的聚會」拿來對比。

因此,「我們自己的聚會」是相對猶太教的聚會而言的。聖經所吩咐不可停止的是新約基督徒按新約方式進行的聚會。聖經吩咐我們「不可停止」的,是本於聖經,由使徒設立,延續初期教會傳統的正統教會的聚會,而不是那些異端的、屬世的、按人意設立、充滿肉體的的聚會。初期教會的聚會,從聚會日期到崇拜方式,都是後代教會的借鑑。新約聖經所規範的聚會,就是「我們自己的聚會」。不僅相對於猶太教,也是相對於一切非正統信仰的聚會。

那些持純正信仰的信徒,不可停止「自己的」聚會,而退回到「安息日會」、「三自會」去。換言之,聖經吩咐我們「不可停止」的不是異端,或違背聖經的各類人本的混亂聚會。那些「巴別塔」的聚會,神要打散他們,越多停止越好。

當時的猶太歸信者退回到猶太教,或許會欺騙自己說:我並沒有停止對耶和華的敬拜。今天,在逼迫壓力下,人也會用各種理由給自己開脫,有些人退回「三自」去,卻欺哄自己說,我並沒有停止聚會,不過是暫時換個方式而已,反正都是主的教會。但問題是,如果都是「主的教會」,為什麼當局要用高壓強迫「家庭」退回「三自」呢?有些人雖然沒退到「三自」,卻從原先的正統教會,退到「靈恩派」或其他不合乎聖經的人本教會去聚會,因為那些世界翻版的世俗化教會沒有逼迫。還有些人礙於壓力,不敢堅持到教會聚會,就在自己家裡聚兩三個人,然後安慰自己說:我並沒有停止聚會。兩三個聖徒,或自己家人在一起,當然也都是聚會,我們也不是反對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偶爾採用這樣的聚集方式,但這仍然還是不同於教會的正式聚會。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肉體隱藏在我們裡面,所以我們要小心自欺。尤其在重大壓力下,人會尋找各種藉口為自己開脫。主知道人的軟弱,所以早就藉聖經指出這一點,我們所不可停止的,是「我們自己的聚會」。

「我們自己的聚會」還含有「我們所委身教會的聚會」之意。我們要參加自己所委身的正統教會的聚會。聖經警戒我們分門別類,因為教會是大公的、合一的,主只有一個大羊圈。但同樣,聖經也讓我們看到,每個聖徒都有主所量定的特定的地方教會。主這一個大羊圈又有許多分羊圈。

魔鬼擄掠一個信徒,是從讓他不參加自己教會的聚會著手的。而一個人開始背道,往往是在魔鬼「軟的誘惑」或「硬的威嚇」下,從不再堅持參加自己所在教會的聚會開始的。魔鬼擄掠人,不會讓人直接「下埃及」,而是會讓人先到「基拉耳」過渡一下。同樣,魔鬼要讓你不聚會,常常不直接告訴你不要去聚會,而是告訴你,「別再古板地堅持自己教會的聚會了,換個更新奇的、更自由的地方吧」。一間正統教會的穩定會友,一旦開始不參加自己所在教會的聚會,往往面臨著背道的危險。

為什麼每個信徒都應當有自己相應的地方教會?這不僅涉及地域和文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牧養的問題。一間教會的牧者和同工了解自己所牧養的羊,一間教會的會眾之間,也相互知根知底。若我們脫離神所量定的牧養我們的教會,其他教會並不了解我們的情況。或許我們表面上還維持著聚會形式,而實際上不過是禮拜天的遊客,今天逛A教會,明天逛B教會,參加了很多教會,結交了很多牧者,卻沒有任何一間教會能真正了解我們的情況並對症下藥地牧養我們。而且,缺乏穩定的委身,任何一間教會的聖徒都很難跟我們在生活上有深度的相交。聖經要我們與普世教會的肢體合一相愛,卻沒有要我們放棄自己的聚會,作為教會遊客東逛西竄。

   

    

「聚會」的原文是episynagōgē(會眾),和「教會」同一個字,含有崇拜聚會的意思,指的是信徒在正式交通場合的聚會。教會有不同類型的聚會,有些是正式的,具有規範性和崇拜性。也有一些是非正式的,如小組交通,愛宴分享等。而我們所說不可停止的是教會正式的聚會,如主日崇拜。正統教會的「正式聚會」不是人自己定義的,而是要合乎聖經的規範,它涵蓋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A、敬拜神並有神的同在。有些教會的聚會,不過是宗教俱樂部,只有人而沒有神。但那些合乎聖經規範的正式聚會,一定是以神為中心的敬拜性聚會。敬拜是向著神而去的,神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是聚會的中心。不是只有唱詩才是敬拜,聽道、禱告、默想都是敬拜。真正的聚會有神的同在,有聖靈的感動,有基督愛的激勵。我們橫向相交的對象有很多,但我們縱向敬拜的對象只有一個,就是神。聚會當然不可缺乏聖徒間的彼此相交,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基督裡敬拜神。降服祂的主權,景仰祂的屬性,渴慕祂的同在。

B、真理的宣講和聆聽。加爾文說:「無論在哪裡,我們若發現上帝的道被人純正宣講、聽到,且聖禮也按照基督的吩咐來施行,那裡便有神的教會。」道是教會的首要標誌,是教會的生命線。主以道救人,也以道牧養聖徒,真正的聚會必以道為本,不僅有真道的宣講,也包括真道被聆聽和遵行。真理主導的聚會道在其中充分運行,在真理中禱告,在真理中交通,在真理中敬拜。真理主導的聚會,也是照著真理的原則設定崇拜程序,整個崇拜都是圍繞著道而進行。

C、聖徒的聚集和相交。正式的崇拜聚會由聖徒構成。關於這一點,有幾個方面需要提醒:一、是聖徒的聚集,而不是匪徒的相聚。這不是說有形教會沒有摻雜,也不是說慕道友不能參加,而是說聚會的主體是由那些有正確認信、追求聖潔的屬神的子民構成;二、是公共崇拜,而不是一兩個人交通。這不是說一定要達到多少人才可以,而是說它一定具有群體性公眾崇拜的特質;三、是聖徒相交,而不是各自為營。不是來教會露下臉、報到一下,而是要融入其中,與其他基督徒互動交通;四、是位格性的,而不是虛擬性的。神設立聚會,是讓聖徒在特定時空中進行面對面的位格性相交,而不是在網上聽道或交通。當然,我不是說網絡聽道不行,也不是說網絡不可以成為聖徒交通的輔助工具。而是說它們不能代替現實空間的實體性聚會。

在這點上,我再多提醒一句。今天我們大多是透過網上參加聚會的,這是因疫情不得已而為之的暫時性做法;還有,我們網絡支會的會友,平常也是透過網絡來聚會的,但這是在他們沒找到實體教會前的過渡性做法。這些都不是常態性的做法,也不能固定化。毫無疑問,在聖經中,「聚會」都是指實體空間中位格性互動,是聖徒面對面彼此相交和往來。它不能藉由電腦等網絡資訊手段完成,雖然這些手段有其功用,但網絡始終是虛擬的,它可以作為工具延伸交通,卻不能成為主體代替實體聚會。「人與人,心也相對」(箴二十七19),相交不僅是在言語和外觀上,而是涉及整全位格,涉及心靈,何況「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只有面對面相處,位格間的相交才能完整進行。

D、合乎聖經的規範。保羅在林前十四章要求教會,「凡事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他提醒我們:「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神是次序的神,混亂不是從神而來,而是從那惡者而來。聚會尤其強調次序。神的聚會應當受神的話語規範,而不應任人隨性妄為。十七世紀把清教徒的敬拜規範性原則納入信條,意味著教會的崇拜程序必須合乎聖經。敬拜規範性原則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聖經有的教會才能用,聖經沒有的我們絕不可以有。所以在崇拜上,我們要把握兩個重點:第一,不能將聖經沒有的模式帶入敬拜;無論是宣召、讀經、禱告、頌讚,還是證道,以及會眾的奉獻,整個程序都必須合乎聖經,而不是我們自己天馬行空、任意而為;第二,使徒在初期教會所設定的聚會模式,是歷世歷代教會參考的規範。所以我們的聚會必須借鑑歷代教會,與使徒們的聚會一樣,與新約聖經所教導的一樣。

       

認識完「不可停止聚會」的「聚會」,我們再來看「停止」是什麼意思。分兩點講:先看它不是指什麼?再看它是指什麼?    

   

A、不是指所有的聚會都不能停。為了有針對性的牧養,教會開辦了各式各樣、不同性質的聚會,如敬拜聚會、查經聚會、交通聚會、信條學習聚會、初信栽培聚會等;還有針對各種性別和年齡的聚會,如姐妹聚會、弟兄聚會、青年聚會、老年聚會等。而且聚會也有非參加不可的正式聚會與可以機動性參加的非正式聚會之分。當然,我們知道,無論哪一種聚會,只要是教會正式設立、照著真理規範進行的,就都是在神面前的敬拜,都有聖徒相交的要素在裡面。我們鼓勵會眾在條件許可下儘量多參加聚會,但顯然,所有聚會都參加,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大家要根據自身情況,藉禱告並諮詢教牧同工,做出合宜的安排。除了必須要參加的主日聚會外,選擇其他適合自己參加的聚會。

B、不是指在特定情況下不可以停。主耶穌謹守安息聖日,但祂也在安息日行善(太12:12)。對我們來說,正式聚會,尤其是主日是非參加不可的,我們要充分重視,放下手中的工作來參加。但這並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停,比如醫生遇到緊急手術,家中遇到突發事件,身體遇到忽然的病痛等。

比如現在,我們就因疫情而不得不停掉聚會,這是特定處境下的臨時措施,並沒有違背聖經的命令。但在這件事上也要平衡,在初期疫情只在武漢還沒有擴散,政府也還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有人就因懼怕而主動停掉聚會,甚至強解這節經文說,「不可停止聚會」是指日常情況,並不適用於有危險的時候。其實,這看法與聖經剛好相反。要說危險,當時的聖徒是冒著殺身的危險,要比我們的情況危險萬倍,但聖經卻吩咐他們「不可停止聚會」。僅僅因為飄來一些「打仗的風聲」就懼怕得停掉聚會,這恰恰違背了這節經文的教導。但在後來,瘟疫開始擴散,危及公共安全,政府也頒布了重重限制措施,這個時候,有人仍使用這節經文,堅持聚會,則是死用聖經,盲目自信了。

主的道是生命之道,不單要活學,還要活用。活學要求依靠聖靈的光照,活用要求順服聖靈的帶領。讀經使我們能明白主的道,禱告使我們能遵行主的道。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能將神的話應用到自己的處境中,永遠是聖靈的工作。同樣一節經文,在聖靈中和在肉體中,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應用。

C、不是指不可以改變聚會方式。比如原先是幾百上千人的大型聚會,現在分散成為若干個小型的聚會;原先在教堂崇拜,現在改在家中進行;原先因為人多,崇拜是一排一排地坐,現在人少,大家圍坐一圈。這些都沒有違背「不可停止聚會」的命令,而只是轉換聚會的方式。有些人認為只有堅持大型的公共崇拜才是堅持聚會,把在高壓政策下聚會方式的轉變,說成「不忠於神」、「轉身退後」,這是極大的錯誤。在集權國家,尤其是在逼迫的環境下,要求教會要堅持大型的公共崇拜,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在當前的宗教環境中,一些教會化整為零,由明轉暗,不但不是轉身退後,反而是在逆境中的堅持。當然,我們要儘可能堅持讓更多肢體在一起崇拜,但如果環境不具備,哪怕以後退到只有十幾人的小組聚會,我們依然是在堅持聚會。跟原來幾百人相比,雖然規模小了很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組性聚會依然是群體性的公共崇拜。

   

      

停止聚會既不是指這些,那麼,它是指什麼呢?

    

A、是指習慣性的停止。「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後面緊跟著說「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希伯來書》作者在著這卷書的時候,已經有基督徒停止了聚會,他們不是偶爾不參加聚會,而是習慣性地不參加。停止聚會是從輕忽聚會開始的,先是偶爾不來,再是常常不來,最後會發展成完全不來。涓涓細流會聚水成河。習慣是養成的,好的習慣造就靈命,壞的習慣是靈命的災難。成聖就是聖靈在我們裡面培植好的習慣,而撒但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工,就是千方百計養成我們壞的習慣。我們要非常小心,忽略聚會會成為習慣,最終會發展成完全停止聚會。

B、是指刻意的離棄。「停止聚會」中「停止」希臘文的意思是離棄、棄絕。這是指一個人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不是一時軟弱,勝不過誘惑或壓力,偶爾不來聚會,而是用自由意志做出了抉擇,決定停止聚會。從輕忽聚會,到漸漸不來,再到習慣不聚會,最後就是決定完全停止。一個人作出停止聚會的決定,他是在作出離棄神和聖民的會的決定。肉體的本性,就是抵擋敬虔之事。它不會要神,不會要真理,不會要聖徒相交。信徒一旦被肉體裹挾,就無法參加充滿神和真理的聚會。所以,停止聚會,實質上就是離棄神,離棄真理,離棄聖徒相交。

這樣,我們已經解釋清楚「停止聚會」的意思了。「停止聚會」不是指停止非必須的聚會,或在非正常情況下的暫時停止,而是指因習慣性的不參加,最終導致做出離棄教會的決定。掛名基督徒不會喜歡真理的聚會,到信仰檢驗的時候,固然會原形畢露。真基督徒若在平時不操練敬虔,培植美好的聚會習慣,常消滅聖靈的感動,聚會愛來不來,久而久之也會形成習慣,最終會離開教會。

「停止聚會」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停止,另一種是拐個彎的停止。相較於前者,後者更具蒙蔽性。一個人不願親近神、真理和聖徒,但他需要給自己良心尋找藉口,所以他會停止真正敬虔的聚會,去找人本的、不敬虔的,不會對他的肉體形成壓力的聚會。在當時是體現為退回「猶太教」,在現今是體現為退回「三自會」或其他人本教會。

這節經文對所有人都是必須的警告。那些已經停止聚會的人,要迴轉;那些正養成不愛聚會習慣的人,要悔改;那些心裡不重視聚會的人,要糾正;那些蒙主保守還在聚會的人,要警醒。

習慣性的停止是從偶爾停止開始的,先是一次兩次,而後滴水穿石。所以,若想不陷入最終停止聚會的後果,就要在日常竭力保守自己養成好的聚會習慣。不僅主日聚會不能停,周間其他正式聚會也要適當參加。如果一個人始終都不參加主日外的聚會,恐怕最終會連主日聚會都守不住。正是因為我們軟弱,主才設立聚會來堅固我們。不參加聚會,只會越來越軟弱。

好的聚會習慣需要培養。行為心理學者觀察到,20天重複可以形成一個習慣,3個月的重複就會形成穩定習慣。我也藉此機會提醒大家,這段時間因疫情宅在家裡,若我們能親近主,反思己過,追念往昔,更渴慕聖徒的會,那麼,時候到了,主就會恢復我們的聚會;但是,若我們體貼肉體,不去反思主藉環境給我們的功課,對不能聚會無所謂,反倒放任怠惰,魔鬼就會藉這幾十天或幾個月的時間,養成我們不聚會的習慣。那麼,就算疫情過去可以聚會了,你也不會去聚會。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恐怕難免,因為神要借這場逼迫和瘟疫,揚淨祂的場,暴露那些長期玩弄信仰的掛名基督徒。

當前的環境有撒但的攔阻,也有神的美意。神的心意是好的,祂試煉我們,目的是要我們悔改更新。而魔鬼的意思是惡的,牠一心想打散我們,停掉我們的聚會,拆毀我們的教會。神的兒女們,我們要小心魔鬼的詭計,不要把目前在家裡上網聚會當作習慣,從此就不再渴慕現場聚會了。這是主對我們的考驗,真聖徒要用信心突破。目前有的地方已經解禁,有的地方還沒有。沒有條件的,固然要繼續學習功課,忍耐等待;有條件的,就當恢復聚會。

我們再來看為什麼會停止聚會。有三個原因使我們停止聚會:一是人的軟弱,二是魔鬼的攻擊,三是神的作為。   

   

           

在聚會這件事上,我們的軟弱主要體現在:

   

A、世俗的誘惑。經上說,「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一2:15)。就像波提乏的妻子誘惑約瑟,大利拉誘惑參孫一樣,撒但會用世界來誘惑我們。這邊體貼肉體、親近世界,意味著那邊背離聖靈、疏遠天國。我們心中若戀慕這世界,就失去了尋求敬虔的動力,就會圖謀離棄聖約群體,與屬世的人打成一片。不良的朋友、不當的娛樂,都會被撒但用來牽引我們的心,使我們遠離神,不愛參加聚會。

B、屬靈上懶惰。懶惰是心靈的病毒,比瘟疫更可怕。「懶惰人的心願將他殺害,因為他手不肯作工」。(箴21:25)。在屬靈上懶散,意味著在敬虔之事上的倒退。懶惰扼殺了千千萬萬人。「懶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種,到收割的時候,他必討飯而無所得」。(箴20:4)懶惰使人不關心、不追求、不付代價、不願投入。「懶惰人說,外頭有獅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殺」。(箴22:13)懶惰人有各種不聚會的理由。在中國大陸特定的宗教環境之下,每一場聚會都意味著爭戰。懶惰人不願為此付代價,躲在家裡,還美其名曰:盡家庭本分。

C、肉體的自義。在聖徒相交中,自義和驕傲可算是最大的攔阻了。自義的人不思進取,滿足於僅僅得救,不願追求,所以不想聚會。自義的人有屬靈優越感,看不起軟弱的肢體,看不起不合他心意的講員,看不起文憑學識不如他的同工,這一切後面,實際上就是看不起主的教會,所以他不願參加聚會。自義的人傲慢、不曉得自己的敗壞,對得罪他的人就心中苦毒、不願寬恕、不想來往,所以無法真正融入聖約群體。自義的人獨善其身,認為靠自己就足夠了,不需要神借著共同體給予的幫助,不需要蒙恩之道的堅固,不需要教會的牧養。自義的人輕看聚會,對聚會沒有需要感,最終就會停掉聚會。

D、逼迫的懼怕。世界的本質是抵擋主的教會的,一間教會沒有遇見逼迫,若非神用普遍恩典保守,便是這間教會已經被世界擄掠。而信徒如果不活在信心中,就會因懼怕社會的歧視、非基督徒的逼迫而逃避聚會。暗地做基督徒的人,為了避免暴露,會不參加聚會;不願為信仰付代價的人,懼怕衝擊,會不參加聚會。這些人會尋找藉口為自己開脫,比如在家裡聚會,或在別的沒有逼迫壓力的地方聚會。的確,在情勢惡劣到無法維持的情況下,教會會分散聚會,包括改為在家中以小組方式聚會。但這不意味著,在教會還能進行聚會的相對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以上述理由推脫不參加。

上述種種軟弱,都是源於肉體。故而,如果一個人常體貼肉體,不攻克己身,最終必會發展到停止聚會的地步。

  

    

抵擋者魔鬼斷不會停止對我們聚會的攻擊,牠會從各方面來攔阻我們聚會。

    

A、攻擊教會。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教會被攻倒,聚會自然就不存在了。即便教會攻不倒,魔鬼也會想法使教會聚不起會,或者使教會的聚會變質。教會一旦不聚會,信徒就只能落單散在家中;教會聚會若變質,信徒就被引偏,牠的計謀也就得逞了。

B、攔阻個人。如果攻擊不了教會,魔鬼就會轉過來攻擊信徒個人,攔阻他們參加聚會。牠手段多樣,軟硬兼施,既有誘惑,又有逼迫。誘惑是指讓信徒體貼肉體、貪愛世界。講究吃喝、過度娛樂,都會使信徒無心聚會;逼迫更多的是來自政治力,我們都不陌生。但逼迫不僅限於政治力,還來自於社會和家庭。尤其是不信家人的熱戰或冷戰,對一些軟弱的信徒更具殺傷力,他們為了迎合家人,會以犧牲聚會來妥協。

C、製造災難。神掌管萬有,災難發生,是神的許可,自有祂的美意。但我們必須知道,惡事不出於神,末世頻發的災難,如戰爭、瘟疫、饑荒、地震等,直接來源是那惡者,牠的惡謀就是要殘害人,打散教會。比如現在,瘟疫遍行,人們無法聚集,只能宅在家裡,教會自然也聚不了會。但仇敵的心思是深的,牠斷不會只想攔阻我們一時,而會妄圖藉此形成長期攔阻。教會若不認識到這是屬靈爭戰,不依靠神,不運用信心,就無法突破牠的攔阻。

   

     

神會停止我們聚會嗎?答案是:是!神會背乎自己、出爾反爾嗎?肯定不會。那麼,吩咐我們「不可停止聚會」的神,為什麼又停掉人聚會呢?因為神要人照祂的心意聚會,但祂會打散違背祂旨意的聚會。神抵擋兩種聚會:

A、祂打散惡人的聚集。當人聚集是為建立巴別塔時,神就會打散他們(創11:1-9)。那些聚集為抵擋耶和華的會,那些反人類的邪教聚會,那些假冒基督教的異端聚會,那些利用耶和華的名胡作非為的聚會,神要發烈怒懲治。

B、祂管教背道的聚會。以色列是神的子民,他們的聚會是神所設立的,但當以色列人背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時,神居然說:「甚願你們中間有一人關上殿門,免得你們徒然在我壇上燒火」。(瑪1:10)面對屬肉體的以色列人,祂藉以賽亞先知宣告:「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裡恨惡,我都以為麻煩」。(賽1:13-14)

神自己設立的聚會,為什麼會厭惡呢?因為人已經濫用祂的恩典、無視祂的法則、踐踏祂的尊嚴。正如祂藉著司提反指出的,屬肉體的以色列人豈是在拜祂?在曠野四十年,他們是抬著摩洛的帳幕和理番神的星,為自己打造敬拜的偶像。所以主說:因此,我要把你們遷到巴比倫外去。(徒7:43)

新約的原則也一樣,如果一間教會與世界聯姻,聚會已經嚴重世俗化;如果一間教會將神關在門外,聚會已經嚴重形式化;如果一間教會恩典被踐踏,會眾對聚會沒有興趣,連主日都愛來不來。在這種情況下,主為了管教祂的子民,就會拿走恩典,停掉聚會,好讓他們悔改。只有經過豬圈生活的浪子,才會追念原來家中的幸福。平時不珍惜,恩典太廉價,到失去後,人才會覺得寶貴。今天有幾個人在為自己聚不成會而反思和悔改?

眼下我們家庭教會,前有信仰逼迫,後有瘟疫肆虐,仇敵千方百計在攔阻我們聚會。掌管全地的主為什麼會許可仇敵對聚會的一再攔阻成功?這其中,自有神塑造教會的美意,也不乏像士每拿那樣忠貞的教會在為主作見證,但從更廣泛的範圍看,恐怕更多的是主管教的心意。耶和華是活神,行走在教會中,祂的手中既有竿,也有杖。世俗化的教會,逸樂的信徒,若不悔改,將更大的管教。

  

為什麼主會吩咐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從消極角度看,一個是從積極角度看。

   

     

從消極角度看,停止聚會是嚴重的事,它意味著三件事:

A、使自己背道。停止聚會面臨背道的危機,甚至就是背道,因為如果習慣性地停止,這人實際上已經背棄信仰。

停止聚會會使自己陷入嚴重危機,導致失敗和跌倒。「慣了」這詞原文有「規矩」和「俗例」之意。意思是說停止聚會慣了的人,會把停止聚會當成常態,失去敬虔之心,無視良心責備,視聚會為不正常,卻把不聚會當做自然之事。一個平時堅持聚會的人,聚會是他的常態,偶爾不聚會他會很不習慣,內心有自責。但停止慣了的人,卻對此見怪不怪,這意味著這人已經被擄。《希伯來書》十章在「不可停止聚會」這節經文之後的26-30節,是在嚴重警告離經叛教之事,這暗示著習慣離棄基督徒團契的人,面臨著背離基督的危險。教會是主的居所,是祂顯榮耀的所在,離棄主的教會,就是離棄教會的主。

魔鬼要擄掠一個人,必先砍掉他與神與教會的連接,把他從穩定的群體相交中抽出來。聚會是與神相交,習慣不聚會,就是習慣於遠離神,遠離神就是跌倒;聚會是聖徒相交,刻意放棄聖徒相交,失去彼此間的鼓勵和安慰,落單、孤軍作戰,豈有不敗之理?聚會是蒙恩之道的操練,習慣性停止聚會,就是放棄自己的敬虔操練,這實際上已經跌倒了,接下來只會跌得更厲害。有時候我們已經跌倒還不自知。那些習慣不聚會的人,或許在道德層面還沒顯出罪,但在信仰層面,他已經跌倒了。

B、使別人被絆倒。停止聚會不單使自己跌倒,還會絆倒別人。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響力,都會對周邊的人形成示範作用。停止聚會會造成不好的榜樣,給那些軟弱者提供不聚會的藉口。

C、使主名受羞辱。為什麼說停止聚會是羞辱神?因為聚會是神所設立的蒙恩之道,停止聚會,就是棄絕設立蒙恩之道的神。當然,我們說過,這裡的「停止」必須是聖經定義的「停止」,而不是偶爾軟弱。在靈界和萬有面前,公然宣告不要神,這豈不是在羞辱神?《希伯來書》的作者鼓勵受書對象,在殘酷的逼迫面前,要堅持聚會;如果說在逼迫的重大壓力下堅持聚會是榮耀神,那麼倒過來說,在試誘試煉面前停止聚會,豈不意味著羞辱神?

     

     

從積極角度看,聚會於我們靈命建造不可或缺。聚會是神為我們設立的,如果它可有可無,神就不會設立。我們為什麼需要聚會?略講三點:

A、牧養的需要。加爾文說:「凡以神為父,必以教會為母。」神賜下恩賜,設立職分,規範組織,完善治理,都是為了造就聖徒。有些恩典,只能在公共崇拜中領受。在教會的聚會中,聖徒操練對神的敬拜,只有在敬拜神中,我們的生命才能得到成長,心靈才能得到滿足;在教會的聚會中,我們領受講臺道的適時供應,只有真理的餵養,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成長;在教會的聚會中,我們領受可見的道,就是聖禮,聖禮是與神奧秘的相交,是神對我們靈命獨特的堅固;在教會的聚會中,我們領受屬靈的輔導,聖徒間的關懷,透過這些,我們的生命得到牧養。

B、相交的需要。有些人強調個人靈修,排斥公眾聚會。但聖經卻從未把二者拿去對立。我們要注意個人靈修,也要注意公共崇拜。聚會是與神相交,同時也是與聖徒相交。聖徒是一個生命體,不能被孤立或隔開。在靈裡他們固然是相連的,但也需在實體空間的聚會中見面互通。這節經文的前一節要求我們「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這隻有藉著聚會才能做到。在聚會中,我們「彼此相顧」,彼此相顧又使我們「激發愛心」,而只有愛心被激發,我們才能「勉勵行善」。在聚會中,聖徒彼此堅固,軟弱的有人安慰,犯罪的有人責備,缺乏的有人幫補,疾病的有人關懷。哪怕在聽道時互相沒有說話,藉著聖靈,裡面也是彼此契合相通,更不用說聚會前後的交通互動了。

C、侍奉的需要。我們被造是為服侍主,而服侍主是透過服侍人來體現。聚會是為「勉勵行善」。主正是讓我們在聚會中彼此服侍,並藉著聚會去關懷他人、關懷社會。基督徒擁有共同的使命和異象。都是要傳講福音、見證基督,都是要行公義、好憐憫、榮耀神。我們是一個整體,雖然各歸本纛、各盡其職、各有位置,卻不是孤軍作戰。所以我們要彼此守望、互相扶持、連為一體,而這一切,都要透過各種類型的聚會才能達成。聚會不僅對我們生命不可或缺,對我們使命更是不可或缺。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陷入「停止聚會」的危機中呢?我概括兩句話:一是日常時期要操練,二是非常時期要堅持。 

   

敬虔需要操練,習慣需要培養,聚會也不例外。在平時順境中,就要堅持操練聚會的習慣。對聚會的操練有兩種,一是在非聚會狀態下的操練,二是在聚會之中操練。

A、非聚會狀態的操練。

一是要操練對聚會的珍惜,培養對聚會的重視。要認識到聚會的重要性。每一場聚會都是神對我們的召喚,都是與至高者見面,都是心靈的盛宴。每一場聚會都是神賜予的恩典,都是無上的特權。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場聚會,不遲到、不早退,不隨便對待每一場聚會。

二是要操練警醒意識,防備肉體的怠惰。魔鬼會千方百計攔阻我們聚會,而我們的肉體也會與牠裡應外合。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醉心於世俗的娛樂,便會輕忽聚會。先是不重視、隨意,進而變成厭煩、減少,至終就會發展成習慣性停止。所以,我們要警醒,保守自己活在聖靈中,與世界分別,不體貼肉體。

三是要操練養成聚會的習慣,克除自由散漫。「聚會」是聖徒在一起,而自我的習性是不願與人相處。獨善其身、高立門戶,不但容易使自己軟弱,也容易被仇敵擄掠。所以我們要培養與其他信徒在一起聚會的習慣,從參加日常周間的一般性聚會開始操練。主日崇拜是我們非參加不可的最重要的聚會,但如果我們只是一周參加一次主日聚會,周間連一次聚會也沒有,最終會連主日也守不住。

四是要操練私下的聚會,培養與主親近的習慣。所謂私下的聚會,就是指個人靈修中與主的單獨聚會。記得一個神的僕人曾說過,忽略在隱秘處的敬拜,就無法在主日崇拜中與神相交。私下不願敬拜神的人,公眾崇拜往往流於形式;六天都沒有親近主,又怎麼可能在主日與祂相交?愛渴慕相交,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敬拜中,在個人內屋中,常常親近主,你就會發現,你會帶著渴慕的心,期待每一次的聚會。

總而言之,我們要常常操練,常常預備,不要臨時才開始預備自己去聚會。清教徒是這一次聚會結束,就開始預備下一次的聚會。而我們許多人,就連聖餐聚會都不預備,更不要說主日了。為什麼你聚會常常遲到?不就是輕忽、沒有預備嗎?

B、聚會狀態下的操練。

除了非聚會狀態外,在平時的聚會中,也要常常操練。非聚會狀態的操練是培植渴慕聚會的心,聚會狀態的操練是培植敬虔的心。主所要的是心靈和誠實,心若不在,聚會若非偽善便是形式。真聖徒不是假冒為善的人,也不是形式主義者。但只要老我還在我們裡面,我們就不可以對偽善化和形式化掉以輕心。

所以,我們不但要參加聚會,還要用心參加聚會;不但在非聚會狀態下要操練,在聚會裡面也要操練。唱詩時操練專注於神,聽道時操練定睛於基督,禱告時操練敏感於聖靈藉真理的帶領,交通時操練尊重和聆聽,整個過程操練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

在聚會中,還要操練清心專一,克除一切分心;操練在聖靈和真理中,摒棄肉體的天馬行空;操練屬靈的熱情,棄絕不冷不熱。小心因太多聚會而對聚會習以為常,習以為常就是不以為意,不以為意實際上就是對神和敬虔之事的厭倦。這是非常可怕的輕慢,是靈性癌變的徵兆。

除此之外,還要操練養成好的聚會習慣。不要遲到,不要早退,不要隨意缺席;在聚會中途,不要看手機、喝水、上廁所、交頭接耳等,有些必須做的事在聚會前就要去解決。我並不是說我們沒有軟弱,但軟弱不是藉口,更不意味著我們不要主動去操練克服。

     

      

非常時期是指在危機臨到的逆境之際。神許可的試煉臨到,魔鬼的攔阻成功,環境已經發生變化,聚會就會面臨著艱難和壓力。比如《希伯來書》中的逼迫,或現在的瘟疫,都會使得聚會要麼無法進行,要麼面臨壓力。這種情況,就是暗夜,就是死蔭幽谷。怎麼辦?我提三個意見:

A、首先,要省察自身。吩咐我們「不可停止聚會」的神,不會無故許可我們聚會被停止。因此無論是教會,還是信徒個人,若遇到聚會的攔阻,最首先要做的,是退到神面前來禱告、省察。有的聚會不是出於神,被停掉,是神要拆毀巴別塔;有的聚會是嚴重世俗化,被停掉,是神要揚淨祂的場;有的聚會已流於形式化,被停掉,是神要管教祂的子民;有的聚會被停掉,是仇敵的作為,神許可,是為塑造祂的百姓。這麼說來,有的時候聚會被停,是神主動的作為;有的時候聚會被停,是神消極的許可;又有的時候,神許可壓力臨到,卻沒有許可我們停掉聚會,祂在檢驗我們的信心。所以,正如加爾文說的,我們既知道沒有一件事的發生不在神的全權護理之下,當遇到任何災難或我們難以理解的事臨到時,總要先到主面前尋求祂的答案。只有在主面前獲得正確的答案,我們才能有正確的應對。

比如現在的處境,聚會已經被停,面上是瘟疫的攔阻,後面是撒但的攻擊,但在這之外,掌管萬有的神為什麼會許可呢?到底是主消極的管教,還是積極的熬煉?我們每一間教會,每一個同工團隊,每一位牧者都要去省察。今天許多人一心關注的是疫情,而不是掌管著一切的主。教會是時代的守望者,教會領袖是教會的守望者,他們肩負著站在望樓上觀察、吹角的重責。但面對這波瘟疫,又有多少人是真心在神面前流淚哀哭?面對被打散的群羊,被停掉的聚會,又有多少人進到內屋尋求主的面,求問原因和解決之道?

神要我們「不可停止聚會」,但目前的事實是我們的聚會已經被停了,無論是暫時的還是較長期的,被停都是一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誠實省察,誠心求問。之前宗教形勢驟變,幾乎所有被關停聚會的教會,包括那些簡直分不出是教會還是世界的,都在堅稱自己是在為義受逼迫。如今,面對這場瘟疫,我們當然也可以說,這只是情非得已的不可抗拒因素。有幾間教會組織同工,為自己的真實狀況省察、悔改?「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賽1:13)我們輕慢神的恩典、踐踏神的教會太久了;神忍耐我們、等候我們悔改太久了。神關的門沒有人能夠開,今天我們可以用為信仰受苦、自然災害來開脫,但神知道哪一間教會是在為信仰受苦,哪一間教會是在與世界聯姻。

B、第二,要突破困難。我們要省察,要檢討。若我們真的是背道遠離主,停掉聚會是神的管教,就當真心悔改。若我們仍行在神的道中,就當堅定,靠著聖靈,本著真理,以忍耐和信心去突破眼前的困難。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的。不要懼怕魔鬼的威嚇,不要懼怕人的逼迫,不要誇大環境的困難。

具體到當前疫情下的處境,我們要緊緊依靠主,照著聖經,既堅持真理,又尊重次序。敏感於神的護理,有理、有節、有序的進行應對。在實在無法聚會的時候,當然只能透過網絡來聚會,但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用資訊手段,尋求與聖徒間的相交。教會也要強化小組網上互動,加強個別肢體的通訊關懷。

一旦疫情緩和,條件許可,我們就要用各種方式來恢復聚會。困難肯定都是有的,比如疫情的平定是逐漸緩和的,這意味著管控措施也不會一下就放寬。即便疫情平復,公眾對公共聚集的恐慌心理仍然還在。加之,今天的家庭教會正處在特定環境中,這些都會給恢復聚會帶來困難。除了這些外在的壓力外,還有來自於教會內部的更大危機,就是那些軟弱的會眾,會養成了在家中或在網上聚會的習慣;那些懼怕逼迫壓力的人,甚至會藉此為自己停止聚會尋找麻痺良心的藉口。

毫無疑問,這一切,對主的教會接下來的事工帶來的挑戰是大的。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用信心去突破。我們可以採用穩健的方式由少到多地逐步恢復,但不可以安於網絡聚會,用它替代實體聚會;我們可以探討聚會方式的轉變,如轉移聚會地點,縮小聚會規模等。但規範性聚會的內涵,即在真理中敬拜神和聖徒相交,是不可改變的。

神的創造有白晝有黑夜,神的護理有順境有逆境。沒有一個政權不在神的手中,沒有一個災難會脫離神的掌控,沒有一個環境是神掌管不了的。顯然,中國的家庭教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當前的環境固然不好,今後的環境或許會更加惡劣。但無論洪水如何泛濫,耶和華都坐著為王。對於那些忠心跟從主的聖徒,這些艱難的暗夜是他們難得的機會,他們經過熬煉和塑造,會得到榮耀的冠冕。

C、第三,要彼此鼓勵。在艱難中,聖徒的相勸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希伯來書》作者在這裡提醒在壓力下的聖徒要「彼此相顧」、「彼此勸勉」。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強,「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傳4:10)聖徒互為一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要彼此守望,彼此提醒,彼此攙扶。有的時候,這人正在去聚會還是去電影院之間糾結,你一個電話,就導正了他的腳步。魔鬼想要打散我們的聚會,神則是要召聚、聯結祂的子民。那惡者會製造攔阻,但神則會以祂強於那惡者千萬倍的能力,堅固、護衛著聖徒的會。耶和華啊,諸天要稱讚你的奇事,在聖者的會中,要稱讚你的信實。「在天空誰能比耶和華呢?神的眾子中,誰能像耶和華呢?祂在聖者的會中,是大有威嚴的神,比一切在他四圍的更可畏懼。」(詩89:6-7)

我講完了這篇信息。願神幫助我們,使我們歸正、更新,珍惜主恩、正視聚會。願主早日結束疫災,恢復聚會。我們來禱告。(禱告略)

(求知小組根據20200315主日講道錄音整理,經講員修訂,有刪減。)

……………………………………………………

*選自基督教聖城網,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停止聚會卻不是"放棄"信仰:淺談"停止"的正確含義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中國人的新春計劃,基督徒也不例外,春節前夕,全國各地的基督教兩會陸續發布停止聚會的通知。這本來是基督教界響應國家號召,與全國人民一同積極抗擊疫情的明智舉措,但一些風波卻在這樣的舉措下產生。
  • 區委書記林剛開展教師節走訪慰問
    值此第36個教師節之際,9月10日上午,雲巖區委書記林剛來到貴陽市環西小學、貴陽市第二十四中學,看望慰問學校教師、教育工作者,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賀、誠摯的問候、崇高的敬意。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區委教育工委書記杜凌雲陪同慰問。
  • 林剛主持召開數博大道(延伸段)徵收攻堅工作調度會
    10月13日,雲巖區委書記林剛主持召開數博大道(延伸段)徵收攻堅工作調度會,聽取數博大道(延伸段)徵拆工作進展情況匯報,調度徵拆重點、難點工作。林剛指出,雲巖區數博大道延伸段「大戰20天 徵拆大攻堅」工作會召開後,指揮部、各部門、參與企業、街道辦等思想統一,步調一致,按照攻堅計劃穩步推進相關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要繼續保持狀態,持續發力,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工作任務。
  • ns聚會遊戲盤點,這些遊戲不可錯過
    下面這些遊戲都是小編在聚會裡發現的寶藏,偷偷告訴你,擁有了這些遊戲你就將成為朋友聚會上最閃耀的那個崽。1《1—2 Switch》作為NS官方最先發布的一款體感遊戲,它繼承了任天堂體感一貫的使命,即全名互動歡樂向。本作包含了28款小遊戲,分為隨機遊戲和團隊對抗模式。
  • 疫情後的思考:兩種聚會模式,向我們發出了什麼樣的信號?
    疫情的反彈與一些專家的預測告訴我們,疫情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新冠病毒的變異讓疫情的發展變得不可琢磨,疫苗的研製與普及還需一個漫長的試驗過程,這種狀態究竟會持續多久,沒有哪個專家能夠給出一個相應準確的結論。從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居然有17個省市疫情出現了反彈,出現290例無症狀感染者,其中青島、北京、天津、香港和廣東病例較多。
  • 【譯稿·小組牧養系列】參加小組聚會的益處
    本文編譯於Jeff Hamric的講道分享 摘要:這篇講道列出了堅持參加小組聚會的益處及如何抵擋仇敵使我們不偏離這種團契生活。經文:使徒行傳5:42關鍵詞:鼓勵,小組聚會,愛,裝備,小組主題:參加小組聚會的益處使徒行傳5:42 他們就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地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1.基督教信仰從來都不是獨自一人的信仰。
  • 同學聚會方案:戰友聚會策劃方案
    為增強戰友之間的感情,加強原xx戰友的溝通,應xxxxxx倡議,準備在今年x月x日(星期x)組織一次xx戰友聚會,現將本次活動的初擬方案徵詢如下:  一、參會人員:為了避免聚會時出現相互不認識的尷尬局面,我們將參加本次聚會的範圍作一個界定,界定為:以xxxxxxx人員為主,除此以外的戰友暫不考慮,敬請其他戰友諒解。
  • 對基督教私設聚會點的處理辦法
    「基督教徒在家裡聚會舉行宗教活動」,是指有相當數量教徒、有主持宗教活動的人在教徒家中舉行聚會的活動。這種活動同基督教徒按習慣在自己家裡進行的一般只有家庭信教成員或親友參加的正常宗教活動是大不相同的。這種聚會容易被一些所謂的「自由傳道人」和壞人所利用,因而原則上是不應允許的。  保護基督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和正常的宗教活動。
  • 家庭聚會上最煩人的項目,五花八門的「中國式逗娃」,該停止了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國慶節馬上就到了,加上今年情況比較特殊,中秋和國慶趕到一天了,於是很多人的國慶第一天假期都順理成章變成了家庭聚會。家庭聚會最讓人討厭的項目,「中國式逗娃」小李一臉的無奈,「我每年最頭疼的就是家庭聚會!
  • 聚會,道歉,再聚會,國外網紅們為什麼停不下來?
    而就在同一天,加州和洛杉磯都出臺了新的防疫政策,明確規定禁止此類聚會。傑克保羅賽後在家中舉行了一場聚會慶祝勝利在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控制的美國,這樣有爭議性的聚會也觸怒了當地的政府官員。卡拉巴薩斯市長艾麗西亞·溫特勞布(Alicia Weintraub)也對此表示了批評:在上百人盡情狂歡的時候,新冠疫情一定是會被忽略的,這樣的聚會是給卡拉巴薩斯社區的一記耳光。
  • ...推動重點地區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
    我國將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行業發展空間廣闊;① 國務院辦公廳14日轉發多部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意見的通知;② 要求加強快遞領域塑料汙染治理,推動重點地區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減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
  • 寫給基督徒:聊聊教會小組聚會
    教會聚會是必要的,而且聖經裡面說不可停止聚會。信道是從聽道而來,如果我們不聽道,我們就很難有信的深入。而且教會不光是一個可以聽道的場所,更是神的所在,神應許他與教會同在。關於教會聚會是必要的我之前寫過一些見證。小組聚會,你也可以理解成為一個小型的教會聚會。它更加的親密,大家更加熟知。
  • 人民網評:希思羅機場道歉了,但追問不可停止
    道歉雖然及時,但追問不可停止。人們的憤怒與不解在於,這事發生在英國,發生在希斯羅機場。究其因,英國被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近代法治國家」,其法治模式一直為人推崇。而作為全世界最大機場之一的希斯羅機場,是一家頗具國際視野的世界級機場,本該更講究規則,更注重法治精神。如此背道而馳,出現極其惡劣的歧視中國遊客事件,顯然讓人覺得遺憾和憤懣。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圖源:圖蟲創意*來源: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作者:林剛,王成春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價值取向對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林剛:揚州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當前,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和「雙一流」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進入了改革的攻堅期。大學生作為高校創業教育的主體,也是未來創新創業的主力軍。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作者:林剛,王成春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價值取向對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
  • 林志玲同學聚會很和藹可親,竟然感情也這麼好!
    導語:林志玲同學聚會很和藹可親,竟然感情也這麼好!新春佳節已經過去,我們的心已經屬於2019年的了,同學聚會並沒有因為已過的春節及十五的元宵節而停止,之前有很多春節忙於回老家回不來等有事的人過了年才準備聚會,見見自己的老同學老師們,老同學聚會感覺在感情上是真沒得說,都互相彼此熟悉所以也沒有這麼多事事,沒有什麼架子。
  • 推薦適合宴請和聚會的餐廳
    請客聚會什麼最重要? 環境好 有獨立空間 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的菜 今天吃到的一家餐廳長興粵府就完全滿足以上條件
  • 同學聚會方案:30年同學聚會活動策劃
    在同學們的積極倡議和熱切期盼下,南京理工大學81-111、151班「相識卅年」同學聚會活動將於20xx年金秋時節在南京共同舉辦。此次同學聚會以紀念和拓展老同學之間的友情為第一宗旨;以增添和提升舊同窗之間的凝聚力為第一目標;以匯集和交流五湖四海的人生感悟為第一心願;以凝聚和分享重逢的幸福和喜悅為共同訴求。  2、活動時間:20xx年10月3日—10月4日,活動周期為2天。
  • 用一場派對告別枯燥的公司聚會
    轟趴(home party),直譯就是家庭派對的意思,是指以家為聚點的聚會方式。中國普遍的「轟趴」,可以更形象地定義為「室內聚會」或「室內派對」。選擇相關提供聚會的商業場所,參與者也普遍是年輕人。因此,博得眾多年輕人的青睞。還在為公司聚會的事情傷透腦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