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次櫛比大上海,美麗外灘歡迎你,美麗的萬國建築博覽群
小編今天帶大家來看看大上海最最有名的代表性景點——上海外灘,美麗的萬國建築博覽群,請大家隨著小編的步伐來看看耀眼奪目的上海灘。眼下,在全國眾多的旅遊名城中,有名的大上海終於脫穎而出,穩穩拔得了頭籌。若問大上海最最有名的代表性景點是什麼,相信大多數入都會異口同聲、不約而同地舉出美麗的萬國建築博覽群——有名的外灘。
當你乘興來到這裡,閒步在美麗開闊的中山東一路上,一面是黃波滾滾、不舍晝夜、巨輪停泊的黃浦江;一邊是高樓林立、風格各異、鬼斧神工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這時微風過處,道路兩旁高大茂密的梧桐樹枝葉婆娑,花壇上五彩繽紛,四季不絕的嬌美花朵送來陣陣香氣,使人之心也醉。要是乘興站在浦江邊上欄杆面前,隔江遙看浦東,則又往昔農村,矗起了東方明珠、金茂大廈、國際會議中心等一座又一座的新潮建築,使你感嘆,使你驚奇。再反過來,當你來到浦東陸家嘴新區,登上高入雲霄的東方明珠塔回看外灘,則哥德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等高大建築鱗次櫛比,爭奇鬥勝,轟轟烈烈,入夜則萬燈齊閃,火樹銀花,一片輝煌。可以這樣說,到大上海而不到外灘,等於白來一趟。
然而又有誰能料到,這樣美麗壯觀的外灘,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卻又另有一番情趣。舊時墨莊主人撰《滬北竹枝詞》,內中有首詠及黃浦灘的詩說:黃浦灘頭看晚潮,綠梅沿岸繞迢迢。來帆去棹渾無際,但聽喧譁過板橋。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年墨莊主人所說人們喧譁往來的木板橋,引起了我的無限感慨。若說世事滄桑,人間巨變,我以為大上海的黃浦灘,倒是最為典型不過的:往昔簡陋的木板橋,如今變成了莊偉的外白渡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往昔冷落的荒灘漁村,如今變成了國際有名的繁華大都會;往昔冒險家的樂園,如今變成了改革開放的龍頭……
從外灘地段的具體劃定來講,主要是指北起外白渡橋,南到金陵東路約莫長1.5公裡的中山東一路一帶。這裡坐西朝東,面對浩蕩的黃浦江,參差歷落地分布52幢雄偉壯觀、風格各異的巨大建築。這些巨大的歷史性珍貴建築,從北到南,連同映襯在外白渡橋背後的上海大廈一起算進,主要有上海大廈、原英國領事館、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原英商怡和洋行上海總部、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中國銀行大廈、和平飯店、桂林大樓、海關大樓、英商滙豐銀行大樓、上海長江輪船公司大樓、上海海運局大樓、東風飯店等等。這些大廈,建國後基本上都收歸國有,分派給各單位自主使用。然而改革開以來,為了恢復過去各大廈以銀行金融作為主體的外灘特色,於是有條件的單位便紛紛想方設法,進行搬遷,譬如過去英商滙豐銀行,建國後曾經長時期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大樓,現在市府搬遷到人民廣場新蓋的大樓進行辦公,把原址騰出來讓浦東發展銀行入駐,這對搞活上海經濟金融,力爭在不多時間內將上海建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理應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落在外灘33號的原英國領事館,當為外灘萬國博覽群的真正起點。這是一幢外灘地區建造最早並且保存完好的東印度建築,建國後由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使用。這種上海早期東印度式建築樓房,現在已經不多,故而極為難能可貴。
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也叫東方大樓。大樓位置坐落在外灘29號,建國後一度成為市公安交通處辦公使用房。這是一幢建於1910年的典型的歐洲復古主義建築,大樓採用橫三段和縱三段的構圖,帶有濃重古希臘、古羅馬建築的風採。映襯在外灘林立的高樓群中,可謂嬌小玲瓏,美奐美輪而別具風採的了。
外灘23號的中國銀行大廈,落成於公元1937年。當時,由公和洋行和中國設計師共同設計的銀行大樓,本想建成為一座高達34層,雄踞上海、高入雲霄的外灘第一樓,可是卻受到邊上沙遜大廈主人沙遜的幹涉。結果互不相讓之下,官司一直打到英國倫敦,最後還是以中方讓步而告終。建成後的中國銀行大廈,被迫削掉一半,改成為地面15層,地下2層,總17層。大樓的建築高度比邊上沙遜大廈金字塔的尖頂,低了30公分。從建築風格看,這是一座中西合璧、西式為主的鋼框架結構建築,正門上方鑿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石雕,這在西式樓宇圖案林立的外灘建築群體中,看上去也是一種別致。
比鄰中國銀行大廈的南側,就是原先的沙遜大廈,建國後改為和平飯店北樓,門牌號碼是20號。和平飯店另有南樓,早先叫匯中飯店。和平飯店北樓高13層,屋頂最高的地方設有一個高10來米的方椎體,遠遠看上去形成一種金字塔頂的感覺。大廈由新沙遜洋行在1928年開始動工興建。建成後的沙遜大廈,整個三樓被沙遜洋行用作辦公樓,五樓以上為豪華客房,其中五樓為德國、西班牙、印度式,六樓為英國、法國、義大利式,七樓為中式、英國式,八樓有中國餐廳、大酒吧和舞廳,九樓為餐廳、夜總會和放映廳。
當初,建成後的沙遜大廈外觀輝煌,內裡豪華,因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坐落在外灘13號的海關大樓,屬於外灘群樓中最為美麗壯觀的樓宇之一,足堪和邊上英商滙豐銀行大樓聯手,從而綻出一對外灘大樓群中最足耀人眼目的姐妹花。海關大樓由海關投資,英國威爾遜設計師總體設計,上海建築商楊斯盛中標承建,1927年建成。大樓主樓哥德式建築,樓頂有一鐘樓,當中安有一隻大敲鐘,周圍另有4口小敲鐘。關於作為外灘主要標誌之一的大鐘,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有四代護鍾人守護著它度過一生。現在,第五代護鍾人魏雲寺,每隔一天,就要爬上177級鐘樓臺階,進入大鐘,收緊發條螺絲,校對標準時間。回顧當年,上海海關原有南關和北關,《滬遊雜記》記其事道:「南關在大東門外,設於康熙間,凡沙船出人例稅,於此稽收焉。道光間,中外互市,滬上為通商總集,增設北關在浦灘上,專司洋船稅課。紅巾之亂,北關幾廢,英國駐香港公使以為例當輸納,於是復設,並以西人為稅務司,一正三副,遂與南關共司課稅雲。」後來新建的海關大樓,替代了原先的北關而雄踞外灘,終於成為外灘一個有名的景觀。
英商滙豐銀行大廈坐落在外灘12號,1923年建成,以作為香港滙豐銀行的分行。大樓樓高五層,加上正中拱形大屋頂二層,形成主樓七層,周圍五層的格局。這是一座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築,由於整幢建築講究大氣,在建築中倍花心血,譬如大廳裡四根高達10米、並且全用整塊大理石雕鐫出來大柱,那氣派有多大真是別說了,所以當時英國佬曾經讚美此樓為「從蘇彝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一座最講究的建築」。建國以後滙豐銀行大廈曾經長期用作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用地,近年以來,上海市人民政府搬遷到人民廣場的市府大廈,滙豐銀行又恢復了往昔金融機構的作用。
建成於1909年、坐落在外灘2號的東風飯店,原是英國僑民的上海總會。當初,上海總會的起造按照英法古典風貌進行設計,後來造了一半,設計師逝世,遂由日本設計師按照日本帝國飯店樣式最後完成。由此,建成後的上海總會,便融會了英國建築和日本建築的長處,被譽為「東洋倫敦」。當時,由於上海總會大堂南面的酒吧長達36米,所以人稱「遠東最長的酒吧」。80年代初期,王安東、吳天曼結婚,曾在這裡請客吃喜酒,當時被邀的除了我和徐鳳妹,還有畫家劉旦宅夫妻。在上海灘各大飯店裡,東風飯店向以蘇幫菜、廣幫菜聞名,因此在吃喜酒順便欣賞外灘風景的同時,竟美美地飽了一頓肚皮。
好了,關於上海外灘今天就介紹到這裡,如果屏幕前的小夥伴想要去上海玩耍,外灘一定要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