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教師之於學生,不僅僅是知識與學業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優秀品質品德的引領者。從「謀事之才」到「立世之德」,遇上一個好老師,真的能夠影響孩子一生。
在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便有這樣一位老師,從2004年畢業便紮根杏壇,辛勤播撒,用千百倍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園香。作為一名老師,他寓教於樂,用各式各樣的「物理模型」賦予了課堂生命和活力;作為一名班主任,他無微不至,用勞逸結合的方式帶給學生蓬勃的學習動力;作為一名「學習者」,他敞開心扉,與學生打成一片,並在這些青少年的身上收穫青春的活力與光芒。
三尺講臺,一站一生,恰逢2020年教師節來臨之際,鳳凰網青島特別策劃鳳凰教育家系列報導「師者為師亦為範」,本期帶大家一起走近「最美教師」李曉祿,細數他為師十六載裡的溫暖星光。
撰文/©張慧
審校/©於瑩
初遇:有一職業,謂之為光
第一次產生想要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想法時,李曉祿還是一名高中生,彼時的他,看著諄諄教誨的班主任、看著講臺上數學老師講課的身影,心想:如果我將來成為一名老師,會是什麼樣子?帶著心中對教師職業萌生的嚮往,他報考了山東師範大學。
大學期間,李曉祿每年都會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走進校園,在與小朋友們互動的同時,向他們傳授知識。面對孩子們的時候,李曉祿往往覺得特別的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他們眼中的光,都讓李曉祿感受到作為老師的滿滿幸福感,從而更加堅定了成為一名老師的決心。
大學畢業後,李曉祿回到家鄉的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任教,這裡持之以恆、孜孜不倦的向學氛圍,吸引了他紮根入駐,向著成為一名好老師的目標不斷努力。這一待,便是十六年。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再回首16年前第一次登上講臺時的場景,李曉祿由衷地感嘆了一聲:「當時太年輕!」。在他的講述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當時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帶著初為人師的青澀,帶著教學育人的責任,嚴格地要求著每一個學生。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那時的李曉祿也慢慢成長為眼前的李老師,多了些歲月的沉澱,更多了些人生的經驗。
16年來,李曉祿送走了8屆高三畢業班,自己也成長為學生們眼中嚴格而有溫度的「大帥」,獲得了平度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平度最美教師、青島最美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他所帶領的班級,也連續多次被評為青島市先進班集體。
我們都說,老師像一根蠟燭,燃燒著自己,卻照亮了別人。而對於李曉祿來說,最初選擇教師這份職業時,便猶如一束光灑下,照亮了他以後的人生。
深耕: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中關於教師職責的這一解析,也是李曉祿對自己定位的真實解讀。
「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不僅要教授學生新知識,也要告訴他們人生的道理,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未來追求的方向。」李曉祿如是說道。
作為一名物理老師,李曉祿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得到過眾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在他看來,學習要講究方法,而他的方法就是——「建立物理模型」,通過「模型」,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知識點的共通之處,並將之運用到實際的問題中。
與此同時,李曉祿鼓勵學生做事之前先制定計劃,並定期檢查,讓每一位學生都養成了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條不紊、方向清晰的習慣;他還經常將之前優秀畢業生的學習方法介紹給孩子們,讓他們藉助榜樣的力量少走彎路……
而作為班主任,李曉祿更多承擔了一種「人生導師」的角色,要培養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關心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關注他們學習與放鬆的勞逸結合,以及代表學校聯絡家長,成為家校共育的「橋梁」。
從教16年,擔任班主任16年,多年的班主任經歷也使李曉祿形成了獨特的班級管理方式。在李曉祿看來,高一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高二需更多關注學生行為規範,高三則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明確目標更為重要。
而今的李曉祿,送走一批畢業生之後,又投入到了從高一帶班的工作當中。短短幾個星期,李曉祿班裡的孩子們已隱隱養成了很多習慣,例如聽課的態度要端正,回答問題要清晰,課前準備要充分……在李曉祿的要求下,每堂課開始之前,同學們都會準備好相關的課本、筆記本、教輔材料,甚至是演算紙,而李曉祿與這一批新生的默契,也在慢慢培養形成。
說起與學生們的相處,李曉祿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從他的舉手投足間,也能明顯感覺到他對這份職業、對每個孩子的喜愛。「我喜歡跟孩子們待在一起,不管是跟孩子們聊天談心,還是為他們答疑解惑,亦或是就這樣看著他們學習,我也會有一種滿足感,我想這也是每個老師都會有的感受。」
展望:陪伴守護,熱愛不減
列寧曾經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李曉祿亦深諳勞逸結合的重要性,他總能在恰當的時機,讓學生們在高度緊張的學習中得到休息。例如在高二臨近期末考試時舉辦元旦聯歡晚會,在高考前夕帶同學們去上一節快樂的體育課……短暫的放鬆,換來的是持久的動力,不僅振奮了學生們的精神,還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課餘活動可能在別人看來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對於李曉祿和他的學生來說,各種活動的儀式感是必不可少的:評選班委時的就職儀式,考試前的動員宣誓,運動會開始前的加油大會,結束後的頒獎儀式……也正是因為有了儀式感,李曉祿的學生們都有著很強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並自動轉換為學習的動力,班級凝聚力十足。
疫情期間,儘管線上授課等方式讓李曉祿和同學們在距離上有了阻礙,但這種能夠給同學們帶來鼓勵和動力的儀式感,並沒有被李曉祿摒棄。幾乎每個星期,李曉祿都會組織同學們召開網絡班會,了解他們的居家學習情況,甚至在高考前200天和考前百日宣誓大會上,邀請家長參與其中。
特殊時期的這些獨特儀式,往往也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一次次的班會,積極樹立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在李曉祿剛剛送走的這一批高三學子中,有8個同學選擇了醫學院,還有5個同學加入了軍校就讀。
伴隨著疫情影響的逐漸減退,李曉祿和他的學生們也逐漸回歸日常的教學和學習生活當中,但上半年的教學方式變革,也讓李曉祿清晰地認識到掌握新技術與新教學方式的重要性,此後的教學中,李曉祿或也會繼續利用此前掌握的這些技術,隨時為同學們答疑解惑,用行動詮釋平度一中「博學嚴謹,敬業愛生」的教風。
「礪志,求真,感恩,報國」,這是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的校訓,也是李曉祿對學生們最真實的期望。「作為老師,我更希望一中的學生能夠帶著感恩的心情走進大學、走入社會,對於母校、對於社會、對於國家懷抱感恩之心,從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相較於對學生的滿滿期望,李曉祿對自己的未來規劃則顯得樸實無華,「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像于振璽老師一樣的老教師,即便隨著年齡段增長,依舊能夠不減對這份職業的熱愛,並通過這份熱愛,陪伴更多的孩子走向他們的成功之路。」
從多年前吸引李曉祿入行的高中老師,到如今身邊的前輩與同事,李曉祿對老教師的愛重與尊崇始終未變;從16年前踏上三尺講臺,到今天成為資深全市優秀教師,李曉祿對教師這份職業的熱愛絲毫未減。
那時的他,因為選擇教師點亮了自己的人生;那之後的他,也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光,指引了眾多學子的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