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稱中國科幻小說如體育 不應只看獲獎作品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日前推出的《羊城晚報》2014花地文學榜類型文學分榜選擇了科幻小說。剛剛過去的一年,無論是創作還是出版,中國科幻小說都展現出了它的生命力。郭敬明旗下的最世文化籤約年輕科幻作家,國內兩大科幻獎項星雲獎和銀河獎二足鼎力,首屆科幻產業論壇開始展望中國的科幻創意產業……

  有專家學者指出,「科幻小說和國家的體育一樣,真正的實力表現在獎牌的總數而不在金牌數。現在的科幻小說正在走向這樣的階段,有更多能獲獎牌的作品出現了,最終的金牌——經典作品也就指日可待。」科幻小說的「金牌」作品何時出現?

  

  作協對「寫科幻的」不再翻白眼

  羊城晚報:不少人認為2013年科幻文學取得了不少新成績,您的看法呢?

  蕭星寒:2013年的科幻出版確實有進步。從近幾年的科幻出版來看,2013年的科幻出版更趨於理性,作品更加多樣,幾家大的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的加入,也使得科幻受到了近十年來少有的關注。

  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問題並非沒有。首先,大多數出版者都還在吃「老本」,缺少挖掘新人新作、進行長遠規劃的雄心。其次,科幻題材的創新還不夠,缺少真正讓人驚嘆的創意和構思。

  羊城晚報:缺少挖掘新人新作,是不是因為新作者本來就少?

  蕭星寒:每年都有很多年輕人加入科幻寫作的行列,然而,最後堅持下來的,卻是極少數。這本是各行各業都有的淘汰,但在我看來,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去年,一位已經小有名氣並且剛剛出版了個人選集的作者宣布,他不再寫作科幻,因為科幻能夠帶給他的收益實在太少。我認為,從來就不缺少科幻新作者,缺少的是對科幻作者的培養和扶持。

  羊城晚報:2013年新出來的好作品多嗎?

  蕭星寒:2013年的科幻新作確實沒有《三體》那種堪稱「現象」級的作品。

  科幻文學是「小眾」的,這種刻板印象本身限制了科幻的出版和宣傳。另外兩個對科幻的刻板印象是「科普」和「少兒」。什麼時候科幻能夠擺脫科普、少兒和小眾這三個標籤,什麼時候才能說中國科幻成功了。當然,跟十年前相比,這方面的進步也還是有的,至少,我對作協裡的人說我是寫科幻的,不會有人翻我的白眼了。

  羊城晚報:董仁威認為現在我們的少兒科幻太弱,都是成人科幻。您是怎麼看的?

  蕭星寒:西方科幻有兩大鼻祖,凡爾納更接近少兒科幻,而威爾斯更接近成人科幻,這也是西方科幻明確分為少兒科幻與成人科幻的歷史淵源。在中國,科幻有自己的發展軌跡。新中國成立時,全面學習蘇聯,所以我們也和蘇聯一樣,把科幻定位為少兒和科普。「文革」結束時,《小靈通漫遊未來》的熱銷,更進一步把科幻隸屬於少兒和科普的觀念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裡。至於成人科幻,從來就沒有在中國得到過承認。《三體》去年還得了一個兒童方面的國家獎——有幾個兒童能看懂《三體》啊?因此,我對董老的意見持保留意見。少兒科幻一直都存在,並且生存得很好,相反,成人科幻是如稻草堆裡的金針一般珍貴和稀少的存在。

  羊城晚報:現在看科幻的好像還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再年長一些的似乎比較少了。

  蕭星寒:科幻界有個叫「公共汽車」的理論,意思是說科幻就像一輛公共汽車,青少年在幾歲十幾歲的時候上車,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下車。這個理論用來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普遍是科幻迷而成人中的科幻迷如此少的現象。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沒有為成人科幻迷提供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科幻產品,沒有值得他們欣賞能夠滿足他們需要的成人科幻,他們不得不放棄科幻,轉向其他娛樂方式。

  二

  六大流派、五大主力、四大天王

  羊城晚報:除了硬科幻和軟科幻,還有別的分類方式嗎?

  蕭星寒:軟、硬科幻從來就沒有確切的定義,而且,我認為這是過時的概念,不該再在這上面糾纏。科幻比較著名的子類或流派有太空歌劇、賽博朋克、蒸汽朋克,不糾纏定義的話,「黃金時代」、「新浪潮」,甚至女性主義科幻也算科幻流派之一。

  太空歌劇,簡單來說是發生在太空的冒險故事,科學不過是作為背景。著名的《星球大戰》系列,就屬於這個子類。國內寫太空歌劇的作者不多,遲卉的《卡勒米安墓場》是代表。

  賽博朋克是發生在網絡空間裡的控制與反控制,《神經浪遊者》是其開山之祖,而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三部曲是其集大成者。在國內,拉拉的《小松與大盜賊》比較知名。

  蒸汽朋克是講歷史上的蒸汽技術發展到極致會如何的故事,《差分機》是開山之祖,《天空之城》和《蒸汽男孩》是電影方面的代表作。胡行的《飛呀飛》則是國內蒸汽朋克中寫得最好的。

  新浪潮是將純文學的技法、主題等引入科幻之中的嘗試。英國科幻作家奧爾迪斯的《溫室叢林》很能體現新浪潮的特色。中國新生代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就是新浪潮的中國代言人,《紅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國》,還有《高鐵》、《地鐵》、《軌道》等作品,很能體現其特色。

  羊城晚報:您提到新生代科幻四大天王,能否具體些?

  蕭星寒: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有科幻五大天王的說法,當時也被稱為中國科幻的「五大主力」,分別是葉永烈、童恩正、鄭文光、蕭建亨和劉興詩。而九十年代後有四個人作品數量較多,作品質量也普遍優秀,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他們被稱為中國科幻新生代「四大天王」,包括劉慈欣、何夕、王晉康和韓松。

  羊城晚報:我們現在的科幻作品質量和歐美相比,差距大嗎?有哪些優秀的作品是被大眾忽略了的?

  蕭星寒:差距有,但不大,部分作品甚至超過了歐美的作品。因為種種原因,有不少優秀的作品被大眾甚至被科幻圈忽略了。比如,鄭軍的作品新穎獨特,選材很特別,《海與人》、《冰與血》、《同溫層堡壘》等都值得推薦。又比如,遲卉作為女性作者,文風細膩多變,故事有新有舊,《墜入蒼穹》、《羽毛計數者》等作品值得推薦。

  三

  《來自星星的你》屬於廣義的科幻

  羊城晚報:在2014花地文學榜年度科幻小說入圍名單中,很多是更年輕的科幻作者。

  蕭星寒:榜單裡只有韓松、鄭軍是新生代的,這裡的新生代指的是1990年到2000年開始發表作品和成名的科幻作者群,《鏡中千年》的作者半輕人是真正的新人,第一次出書,而其他的都是2000年後出道的更新代作者了。

  羊城晚報:中國的科幻文學有哪些自己的特點呢?

  蕭星寒:還沒有明顯的流派,就連劉慈欣也是屬於「黃金時代」的風格——美國科幻黃金時代指的是20世紀40年代初到50年代結束的美國科幻高潮期。不管怎麼到故紙堆裡去翻找,科幻都是一種純粹的舶來品。縱觀中國科幻作者,但凡成功者,都是將科幻成功中國化的結果。一種是科幻問題的中國解答,如《三體》中,用「黑暗森林」理論回答「費米悖論」;一種是中國故事的科幻演繹,如王晉康的《蟻生》;還有一種是中國人關注自己的未來,如鄭軍的《西北航線》。

  羊城晚報:目前中國科幻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

  蕭星寒:中國科幻的國際地位隨著國力的上升,交流渠道的打通,正在逐漸上升。具體表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幻作品被翻譯到國外,陳楸帆、飛氘、夏茄、趙海虹、韓松等人的作品先後被翻譯為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義大利語和波蘭語。其中,陳楸帆的小說《麗江的魚兒們》還獲得了國外的翻譯獎。《三體》的韓文版已經出版,英文版在今年會出版,其他語言的版本還在洽談中。中國和國外的科幻研究方面也交流甚多。果殼傳媒已經申請2016年在北京舉辦世界科幻大會。

  羊城晚報: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後,不少網友評論提到了「科幻」。

  蕭星寒:美劇《迷失》中描寫了一架客機失蹤墜落後發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故事。馬航事件後,很多網友的評論就來自該劇。說現實越來越科幻,在這句話裡,「科幻」成了形容詞,這種說法,一方面表達出對現實的無力感,另一方面也是科幻影響力的展示。要是擱以前,大家感慨的是「就像神話」,而現在感慨的是「就像科幻」。其實,災難是科幻最重要的題材之一,在科幻裡,地球都不知道毀滅了多少次,一次小小的航班失事根本不算什麼。

  羊城晚報:《來自星星的你》屬於科幻嗎?

  蕭星寒:《來自星星的你》屬於廣義的科幻,但正如科幻圈裡從來沒有把「穿越小說」當成自己人一樣,也不會有哪個科幻人會把《來自星星的你》當成純粹的科幻——即使你願意,別人也未必樂意啊。有時候,因為對科幻的刻板印象,科幻又是一個尷尬的標籤,比如丹·布朗的《天使和魔鬼》和《地獄》其實都是科幻,前者涉及反物質,後者講述人口過剩的危機和生物恐怖襲擊,但你看出版者說它們是科幻了嗎?

  本版版圖由東方IC提供

相關焦點

  • 英媒稱中國科幻小說處於黃金時代:打入主流英語世界
    我在處於發展初期的中國網絡上能找到的只有吳巖教授的郵箱地址。他當時正在教授中國唯一有關科幻小說的大學課程,主要內容與阿瑟·查爾斯·克拉克和艾薩克·阿西莫夫有關。這門課程對我而言似乎有些過時,不過這倒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吳巖比他的教材要高明得多,並且他誰都認識。在之後的一些年中,我有幸親眼見證了中國科幻小說進入主流英語世界的過程。
  • 閱讀 | 中國青少年想像力排名墊底 兒童應儘早閱讀科幻作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忠告家長,應引導孩子閱讀一些科幻作品。與孫雲曉的觀點相映襯,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也曾說,「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在9歲或10歲,不能晚於11歲。」在如今的科幻界,一個普遍的觀點是,科幻作品除了能夠普及科學知識、激發閱讀者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外,還能夠開發想像力,傳達嚮往未來的精神力量。
  • 科幻作家韓松:所有科幻小說都應該是推理小說
    另一方面,「所有的科幻小說都應該是推理小說,」他分析稱,例如《三體》的核心就是黑暗森林設定,在這個設定的基礎上,一群人、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一個星球死了,作者引領讀者追問,這些情況究竟為什麼會發生?而後按照線索一環套一環地去解謎,推理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與此同時,推理小說也在向科幻學習。
  • 十部科幻作品獲首屆華語科幻電影「原石獎」
    華語科幻電影「原石獎」由世界華人科幻協會頒發,獲獎作品是從三百多部參賽作品中評選出的,最有希望雕琢成科幻電影的科幻電影劇本和科幻小說。在頒獎典禮前舉行的「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十年慶典開幕式暨2019中國科幻新時代高峰論壇」上,劉慈欣、韓松、王晉康等100位科幻作家,以及眾多科幻從業者和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就「前沿科學與科幻」「科幻文學與科幻小電影」「中國科幻走向世界」等話題展開討論,共商中國科幻發展前景。「科幻文學應該走在時代前沿,引領和塑造時代。」
  • 從《三體》眺望中國科幻出海遠景
    借著這股春風,從1979年起,以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為代表的一批科普團體先後成立。孟慶樞成為國內最早譯介蘇聯及日本科幻的學者之一。他開始與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通信,又著手編輯「蘇聯著名科學幻想小說選」。1980年,他翻譯出版了蘇聯科幻作品《在我消逝掉的世界裡》,當時銷量達10萬冊。
  • 日媒:中國在科技領域日益自信 助推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日媒稱,累計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中國暢銷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發售。日文版《三體》在日本出售一個月銷量就突破了10萬冊,在近年的海外科幻小說中創下了不俗的成績。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的特徵,劉慈欣說,經常會有人問不同之處,但是容易在不同文化中引起共鳴的正是科幻小說。他解釋說,在現實主義文學中,基於人種的國家隔閡是難以超越的,但在科幻小說中,人類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應對危機。報導稱,東西方科幻小說在危機處理方式上存在不同特徵。西方是英雄主義,將希望寄托在具有特別力量的英雄身上。
  • 《三體》日文版風靡日本 日媒:中國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日媒稱,累計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中國暢銷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發售。日文版《三體》在日本出售一個月銷量就突破了10萬冊,在近年的海外科幻小說中創下了不俗的成績。但在東方,特別是中國重視集體主義,大家齊心協力朝著共同的目標奮鬥。從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地心遊記》、克拉克和韋爾斯等的經典科幻小說、到日本的小松左京和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都是劉慈欣喜歡的作品。他還看了新海誠導演的動畫片等。科幻小說起源於歐洲,在美國得到發展,目前在中國備受關注。
  • 劉宇昆:好的科幻作品必須「軟硬兼施」
    ★我覺得最好的科幻小說故事有一種力量,它能夠促使我們一起重新審視現有的世界。★我只知道喜歡自己所讀、所譯的故事,我努力去寫最好的故事,並對我所描述的文化懷有敬意,包括中國文化。在上個月的世界科幻大會上,劉宇昆憑藉描寫華裔移民情感隔閡的短篇小說《手中紙,心中愛》捧回了那枚直立火箭形狀的雨果獎。
  • 三體日文版風靡日本 日媒:中國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 日媒稱,累計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中國暢銷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發售。
  • 與惡劣的創作環境博弈:韓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
    20世紀初-解放前(即1907-1944年)具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世界觀和形式美學的正宗科幻小說,於二十世紀初首次在韓國亮相,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科幻作品也幾乎處於同一階段,而日本則領先了半個世紀。與它們類似,韓國科幻小說也起步於對海外作品的翻譯和編譯。
  • 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首發
    此次推出的「科幻文學卷」共6冊,其中5冊為深圳少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果核》《星際流浪客》《回到月球表面》《反S聯盟》和短篇小說集《宇宙密碼》。這也是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致青春·中國青少年成長書系」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知識出版社策劃的一套具有獨特視角的書系,收入的作品全部為「新人新作」,旨在挖掘和培育文壇新生力量。
  • 讓你震驚的那些短篇科幻小說
    作品按照時間排列:請注意不是作品發表時間,而是我接觸作品時間。部分作品可以找到電子版。1994年柳文揚,《閃光的生命》。一名大學生暗戀他的學姐,但因害羞遲遲不敢表白。由於心不在焉,他在複製實驗中不慎複製了自己。複製人只有半小時生命,他決定抓住最後的機會。《閃光的生命》發表後反響強烈,是柳文揚的代表作,我心目中最好的科幻愛情小說之一。
  • 小說《流浪地球》火爆 中國科幻文學能否迎來春天?
    鍾欣 攝  小說《流浪地球》發表記  劉慈欣的作品能火,在《科幻世界》雜誌主編姚海軍看來,一點都不意外。  對姚海軍這個名字,非科幻文學愛好者可能覺得陌生。但他卻是這個領域裡公認的「掘金人」,發掘了一批優秀科幻作家和作品。從2002年起,姚海軍擔任劉慈欣的責任編輯。後來,他也被劉慈欣稱為「中國的坎貝爾」。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摘要]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兩天前(北京時間8月12日),第75屆雨果獎在世界科幻大會上揭曉結果,美國黑人女作家N.K.傑米辛的《方尖碑之門》》摘得最受關注的長篇小說獎。世界文壇的目光再度轉向科幻文學。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6年中國作家郝景芳以《北京摺疊》獲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些殊榮讓中國科幻迷頗為興奮。
  • 科幻小說都講些什麼?給科幻小白的入門指南
    如果文中出現了神奇的戒指、會飛的掃帚、會魔法的精靈、打怪修仙的人等等,而又沒有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那這就不是科幻,而是奇幻、玄幻了。除了軟、硬科幻之分,如前所述,科幻小說的分類見仁見智。在這裡,不算太老的科幻迷慄子跟大家分享自己對科幻小說的一種分類,希望既能幫助科幻「小白」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幻作品,也順便為一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和影視劇做個宣傳。
  • 好看的科幻小說推薦:高分科幻小說,讓你腦洞大開
    ▼內容簡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是一本經典中短篇科幻小說合集,由美國科幻作家協會300餘位作家精選,從中挑選出的11位世界頂級科幻大師成名傑作結集而成,十餘篇作品每一篇都被認為是科幻小說重要獎項——星雲獎的前身。美國科幻作家協會(簡稱SFWA),1965年由著名科幻作家達蒙?
  • 德國科幻筆桿子是怎樣煉成的?
    2014年,德國哈根遠程大學文化和人文系「新德語文學和媒體藝術歷史」專業首次開設了科幻文學課程。這門課程不僅講述德國及世界科幻文學的歷史,還分析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學作品,並教授著名作家的寫作技巧。隨即,不少德國的大學像哈根遠程大學一樣設立了科幻文學課程,如德國哥廷根大學、比勒菲爾德大學、波茨坦大學等。
  • 在時代巨變中追尋中國科幻的「原力」
    不論讀者對此抱持何種態度,時代精神確實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讓岡恩在初版的結尾總結歷史、展望未來時不無深情地指出,科幻的動人之處在於「一種既高傲又謙卑的哲學」。可以說,岡恩對數百年科幻史的描述與把握,採用了完全純正的科幻迷立場,對科幻風尚的變化作出了頗有說服力的解釋,所以劉慈欣才稱許這本書是「目前國內翻譯出版的唯一一部從科幻的視角寫出的科幻文學史」。
  • 中國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獲美國「星雲獎」提名
    新華網上海2月21日電(記者許曉青 姬少亭)記者21日從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獲悉,中國知名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的英文版已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    業內人士分析,儘管目前僅是獲得提名,但對中國科幻長篇創作而言,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