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節點,詳解網際網路簡史

2020-12-1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雖然網際網路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你知道網際網路的起源與發展嗎?你知道網際網路發展史中有哪些精彩的瞬間嗎?而本文就將為你帶來這些內容的詳解。

雖然今天的人們已經習慣了網際網路存在的生活,但要仔細追問下網際網路的起源,大部分人估計會說你有病吧。

這是好事,因為大家往往對一件東西的存在習以為常的時候,才證明這個東西是有多麼成功。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我們,網際網路和水、電、食物一樣不可或缺。

網際網路史——始於冷戰

壹 冷戰

1968年1月5日,改革派領導人杜布切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而後開啟了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實行多元化政治體制、撤銷媒體審查,開放言論自由、結社自由。

杜布切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歡迎,史稱「布拉格之春」。然而,面對這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蘇聯深感不安,按奈不住最終於8月20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該國的改革以失敗而告終。

在進攻開始僅僅6小時後,蘇軍就控制了捷克全境。幾十萬捷軍全部被繳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竟然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需要強調一點的是捷克陸軍在二戰前排在世界第七,當年希特勒德國花了18個小時才攻進布拉格。蘇軍大膽迅猛的突擊、戰前的電子對抗、戰略欺騙以及指揮通訊系統的高效率運作,充分體現了20世紀70年代華約國家在C4I系統(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合成作戰上的優勢,使美國感到深深的憂慮。

60、70年代的冷戰,蘇聯穩穩壓住美國一頭。雖然有核威懾,但蘇聯在布拉格之春的軍事活動中表現出的超前的C4I系統,具備如外科手術般精準的打擊能力,這讓美國人擔心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被蘇聯摧毀,那麼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那核威懾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需要設計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取得聯繫。

1968年晚些時候,美國國防部很快批准了一個耗資巨大的項目——組建一個計算機網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縮寫,又稱「阿帕」網)。這個叫「阿帕」的計算機網,獲得了520萬美元的初始籌備金及2億美元的項目總預算,相當於當時中國外匯儲備的3倍。

1969年,「阿帕」網在美國已經有了4個初始的節點,通過分組交換技術,實現了相互連接。

1973 年,「阿帕」網首次利用衛星技術與英國、挪威實現跨大西洋連接。

1975 年,「阿帕」網由美國國防部通信處接管,經過多年的發展「阿帕」網也逐漸茁壯,產生了大量局部網絡,如計算機科學研究網絡(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網絡(Canadian Network CDnet)、因時網(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BITNET)等。

1983年,一開始定位於軍事目的的「阿帕」網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仍然服務於軍事和國防的軍事網(MILNET),另一部分則開放給民間商用,隨後用於民間的「阿帕」網改名為網際網路

貳 「下一個比爾蓋茨」

楊致遠應該至今還記得,1994年4月他和費羅創立的雅虎,親手點燃了網際網路時代。

相信楊致遠也不會忘記,2016年7月,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以48億美元收購雅虎,一代網際網路巨頭正式落下帷幕。

作為網際網路1.0時代的代表公司,雅虎帶給人們的遠不止是一家商業公司,而是一個全新理念、全新規則的世界。但現在距離楊致遠和他的雅虎站上舞臺中央,還差一個網景。

自從1983年,「阿帕」網一分為二成為了軍事網和網際網路。又過了幾年,越來越多的主機接入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漸漸不再局限於軍事和教育,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那麼多主機和站點,怎麼樣訪問才比較便捷呢?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1989年天才的蒂姆·伯納斯·李(網際網路之父)提出了WWW(「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的設想,WWW可以讓Web客戶端(即瀏覽器)訪問伺服器站點上的頁面,而整個全球資訊網是一個由許多互相連結的站點聚合體,它們可以通過網址相互訪問。至此,網際網路的大門正式敞開。

雖然蒂姆·伯納斯·李早在1990年就在實驗室裡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但是真正到瀏覽器大放異彩的卻是4年後。先站上舞臺中央的是安德森和他的網景公司,楊致遠和他的雅虎還得再坐一會。1994年,網景(Netscape)發布了beta版的Netscape瀏覽器,迅速獲得成功,在隨後的1995年網景公司的營收每個季度提升100%。

巨大且迅速的成功讓網景公司想像力也急速升溫,網景很快開始嘗試做一些基於瀏覽器操作的應用軟體平臺。這讓靠賣計算機作業系統,並基於作業系統構建軟體應用生態的微軟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安德森——在上世紀90年代被人稱為「下一個比爾·蓋茨」——曾誇下海口稱在網景面前,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只能充當一堆設計拙劣的設備驅動程序。

金融機構高盛由於擔憂網際網路會給軟體製造業帶來衝擊而將微軟的股票降級。

同樣在1995年登上人生巔峰的比爾·世界首富·蓋茨哪裡忍得了這口氣,他迅速組織團隊開發微軟自家的IE瀏覽器,親自下場與安德森展開廝殺。

網景公司對其瀏覽器實行的商業模式是直接售賣,跟傳統軟體行業賣軟體授權的模式是一致的。安德森為產品打出了「試用免費,使用收費」的口號,向學生和教育者們免費發放瀏覽器,為其他用戶定出了39美元的價格。很快IE更新到了3.0版本,性能和易用性都大幅提高,此時比爾·蓋茨決定放大招了,微軟決定免費發放IE瀏覽器,並將其捆綁安裝到所有運行Windows系統的電腦之上。任何不在機器上安裝IE瀏覽器並將其設置為默認瀏覽器的個人電腦製造商將被終止授權使用Windows系統。

作業系統對於電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爾·蓋茨這種匪氣十足的做法,讓網景見識到了誰才是真·大爺。很快網景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下滑,迅速隕落,退出了網際網路舞臺的中央。雖然多年之後,美國聯邦法院終於對微軟的壟斷行為作出了判罰,但一切都太遲了,網景已經不復存在。

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直到1998年,網景才將旗下的瀏覽器開放為免費產品。而依靠免費產品+捆綁安裝擊潰了網景的比爾·世界首富·蓋茨,安穩的坐在了王座上,想著終於可以安靜一會了,沒曾想來自中國(臺灣)的楊致遠正在暗暗發育,準備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994年至1998年,正是微軟和網景死命搏殺的時候,它們爭的是網際網路的入口,但有人卻另闢蹊徑尋找到了另一個網際網路的入口。經過多年的發展,網際網路上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站點,但是人們如何找到這些站點始終是個難題,當時的人們只能靠記憶一串很長的網址連結,然後手動輸入到瀏覽器裡才能訪問,效率和便捷性都很不好。史丹福大學的兩位畢業生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在1995年創立了雅虎網站,主要的功能是對網際網路上的站點建立了簡單的分類和目錄,便於用戶瀏覽和使用。井然有序的網址導航,使得雅虎很快成為了網際網路用戶的最愛,成為了當時最炙手可熱的網站,一時間上網就等同於上雅虎。

1997年,雅虎的日均訪問量超過了9000萬,超過了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而此時微軟和網景仍在廝殺,雅虎茁壯成長。隨後雅虎不再滿足於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和目錄,逐漸擴張業務板塊,使得雅虎成為了一個網際網路綜合資源整合平臺,資訊、郵箱、搜索、視頻、廣告應有盡有,覆蓋了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的方方面面,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門戶網站。從1996年到2006年這十年間,雅虎的營業額增長了260倍。一直是全球網際網路排名第一的公司,並且長期壓制住了美國在線和微軟的MSN。在2006年全球網際網路公司前20名中,雅虎、雅虎日本和雅虎中國分列第1、第7和第14。

但雅虎對於網際網路世界的最大貢獻不是成立了一家商業上很成功的公司,也不是創造了門戶網站這種新的網際網路信息獲取方式,而是開創了網際網路免費享用內容和服務的先河,這極大的推進了世界網際網路化的進程。

之前的網際網路,大量的站點是軍事和教育目的,人們還不知道怎麼對網際網路進行商業化。即便作為網際網路入口的瀏覽器,領軍者網景剛開始把旗下的瀏覽器產品也只是當做一個軟體進行售賣。即便微軟,一開始也並不是想探索對網際網路進行商業化,跟網景死命競爭是為了防止網景搞軟體應用生態。所以微軟一贏得瀏覽器競爭後,就事實上解散了IE團隊,因為市場佔有率已經足夠高了,而又因為IE的免費捆綁Windows,導致IE瀏覽器看不到變現的潛質。微軟為此錯過了後續廣闊的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雅虎創造的是一種屬於網際網路專屬的商業模式,用戶可以免費享用內容和服務,然後通過向企業收取廣告費用補貼平臺運營成本,實現盈利。這個創造對後續的網際網路意義深遠,《浪潮之巔》對雅虎和楊致遠有如下的評價:

一百年後,如果人們只記得兩個對網際網路貢獻最大的人,那麼這兩個人很可能是楊致遠(Jerry Yang)和戴維·費羅(David Filo),而不是今天名氣更大的網際網路企業家佩奇、布林或者扎克伯格。

他們對世界的貢獻遠不止是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門戶網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網際網路這個行業全世界至今遵守的遊戲規則——開放、免費和營利,並且發明了一種讓用戶和客戶可以不是同一人的新型商業模式。

正是因為他們的貢獻,我們得以從網際網路上免費得到各種信息,並通過網際網路傳遞信息,分享信息,我們的生活因此得以改變。也許一百年後雅虎公司會不復存在,但是人們會把他們倆和愛迪生、貝爾及福特相提並論。

2000年,雅虎市值達到歷史最高點1280億美元。2016年,雅虎以48億美元賣身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16年不長不短,網際網路舞臺的中央,賈伯斯握著蘋果、佩奇帶著谷歌、扎克伯格捧著臉書,正焦急地等待著上場表演。而在遙遠的東方,叮叮噹噹的敲打聲此起彼伏,很快他們將搭建一個新的舞臺。

網際網路史——曼哈頓計劃、亞里斯多德和原子彈

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最核心的計算機,誰又曾想到是來源於偉大的「曼哈頓計劃」呢?而奠定計算機的最基礎的理念,來自於2000年前。

壹 曼哈頓計劃

1938年聖誕前夕,德國科學家哈恩在實驗中發現了核裂變原理,此時距離二戰正式爆發還有1年。德國軍方對核裂變發現所蘊含的重要意義有非同一般的認識。1939年,二戰正式爆發,也在這一年,納粹德國正式啟動了「鈾計劃」,該計劃是製造原子彈的關鍵。當時,同樣作為量子力學大師的愛因斯坦海森堡,他們所帶領的兩批科學家都初步掌握了核裂變的技術。

1941年,海森堡被任命為德國研製原子彈的領導人,這讓當時已經離開德國去往美國的愛因斯坦感到擔心,雖然海森堡實際上在暗中反抗納粹,故意欺騙德國政府,延緩了德國研製出原子彈的進度,這是後話。

41年末,日本偷襲珍珠港,被惹毛了的美國人一想老子之前只能偷偷摸摸的,現在乾脆擼起袖子加油幹了,於是美國正式向納粹宣戰。愛因斯坦此前已經因為厭惡納粹德國而去了美國,他擔心納粹會先研製出原子彈,那樣的話世界會陷入一場難以估量的浩劫。因此他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了一封信,描述了原子彈的巨大破壞力和可能極大影響戰爭走勢的能力,呼籲美國一定要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

1942年6月,羅斯福在白宮辦公室裡正式批准了執行「曼哈頓計劃」,並賦予了這項計劃「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曼哈頓計劃」耗時3年,總投入50多萬人,耗資高達25億美元,按黃金價格換算,相當於現在的5000億美元。川普今天想在美墨邊境修個牆的預算是250億美金,可以想見「曼哈頓計劃」的資源投入程度有多麼巨大了。這裡多說一句,執行「曼哈頓計劃」的「曼哈頓工程區」一共有超過15萬人工作,但其中只有12個人知道全盤的計劃,可見該項目的保密程度和重要程度。

約翰·莫希利在1942年設計並製造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時,想必很難預見到未來計算機會成為人人都離不開的東西。作為「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計算機正式進入舞臺中央。當時的計算機ENIAC,像一個房間那麼大,每秒鐘「只」能做5000次運算,原本只是為了二戰做原子彈發射軌道的計算使用。簡單來說,計算機最開始並不是給普通人上網衝浪、打遊戲、聊天的,而是用來發射原子彈的。但無論如何,計算機ENIAC節省了大量人工計算的成本,因而成了同樣有大量計算需求的商業公司的寵兒。

貳 亞里斯多德

2000多年前,當亞里斯多德推導出經典的邏輯學三段論時,雅典的天氣一定是極好的。亞里斯多德著名的邏輯學三段論

  1.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
  2. 蘇格拉底是人;
  3. 蘇格拉底是必死的。

誰曾想,這看似簡單的邏輯學三段論奠定了2000年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

一代數學大家喬治·布爾,懷著對亞里斯多德的崇拜,將邏輯學翻譯成了數學語言,從而為數理邏輯奠基。如「所有人都是必死的」,翻譯成數學語言即為x = x * y,可以解析為「x集的一切均處於y集當中」。從此以後,計算機和計算機的語言都基於數理邏輯而發揚光大。

1942年,約翰·莫希利基於來源於亞里斯多德的數理邏輯成功設計出了計算機ENIAC,但有一些缺陷且沒有完整提出計算機的設計方案。同樣參加了「曼哈頓計劃」的數學家馮·諾依曼參觀了ENIAC計算機,總結前人設計計算機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計算機領域的「三定律」

  1. 二進位表示指令和數據;
  2. 程序存儲,自動運行;
  3. 由控制器、運算器、存儲器、輸入和輸出五大部件構成。

馮·諾依曼依此成功設計出了EDVAC計算機,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誕生了電晶體計算機和集成電路計算機甚至未來還有量子計算機,但無論計算機結構怎樣複雜、存儲能力怎樣巨大、計算能力怎樣快速,本質上它們還是馮·諾依曼計算機。

計算機雖然一開始來源於軍方需求,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商業公司擁有大量計算的需求。推出商業性電腦的需求如此之大,足以孕育出IBM這樣的壟斷巨頭公司。

誕生於1911年的IBM,早期是靠機械制表起家的,但這家公司擁有較為敏銳的市場前瞻能力,它抓住了二戰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更替的歷史機遇,成為了領導電子技術的先驅。1952年,IBM推出了第一臺基於真空管的大型計算機,從此,計算機不再只局限於實驗室了,商業世界開始可以享受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寶貴的成果了。

1964年,IBM投入了4000人的研發團隊和50億美元的經費,研發出了S/360大型機,這個項目的資金投入量相當於當時中國外匯儲備的75倍。可見做一個電腦和作業系統的耗費是非常巨大的,咱們中國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S/360大型機推出後,迅速壟斷了大型機市場,成功把持了美國政府和大型企業的商業計算機市場。IBM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牢牢地控制著政府、大公司和銀行的計算機業務,收入和利潤高到嚇人,1970年IBM的營收達到了75億美元,以黃金價格換算成今天大約等於2930億美金,大約等於現在頂級公司蘋果和谷歌兩家公司的全年營收之和。如此高額的利潤,足以讓IBM安坐在王座上13年,直到那個痞子第一次走到舞臺中央。

叄 原子彈

1945年4月,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攻陷,希特勒自殺身亡,萬幸他至死都沒看到原子彈的影子。日本敗局已定,但死不投降,依然在太平洋上每一個小島的每一寸土地上跟美國瘋狂抵抗,導致美國傷亡慘重。美國人一合計,強行佔領日本可能會犧牲100萬以上的士兵,這個虧本的事情不能幹,你不要命我要命,乾脆把「曼哈頓計劃」的成果拿出來遛遛。

8月6日、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一共奪走了29萬日本人的生命,日本很快無條件投降。從戰爭武器的角度來看,「曼哈頓計劃」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從人道主義角度上看,原子彈的存在則不是一件好事。

1955年,餘生都在為提議美國政府製造原子彈而感到後悔的愛因斯坦不甘心的永遠閉上了眼睛。在原子彈爆炸後幾個月,愛因斯坦便和2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同籤署了一份關於核彈的協定,在協定中他們希望在未來一同努力消彌核彈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巨大創傷。然而原子彈的巨大戰略價值,讓各國政府都趨之若鶩,惡魔的火焰一旦燃燒,那便難以熄滅。想必愛因斯坦也不會想到,由他引導的曼哈頓計劃的副產品——計算機,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整個世界前進的核心。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同樣在1955年,賈伯斯誕生。前面鋪墊了那麼多,終於等到這個痞子站上網際網路舞臺的中央。

網際網路史——糖水和蘋果

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

壹 關於糖水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樂於1886年誕生於美國,誕生的第一年平均每天只能賣出9杯,但因為可樂具有提神、鎮靜及減輕頭痛的作用,再加上無與倫比的市場營銷和抱緊了美國政府的大腿,可口可樂逐漸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徵服了全世界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成為了「世界飲料(糖水)之王」。

12年後的1898年,百事可樂也誕生於美國,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可口可樂宿命的對手。當時可口可樂銷售量已經達到了每年100萬加侖,從此,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開啟了「百年戰爭」。此後半個多世紀,可口可樂一直處於壓制狀態,甚至從沒正面提到過百事可樂的名字,而是一直以「模仿者」、「敵人」來稱呼百事可樂。

1970年,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開始執掌百事可樂,精於市場營銷的他,制定並推廣的「The Pepsi Challenge」計劃,品嘗實驗+主打年輕一代的選擇,配合極為成功的宣傳營銷,使得百事從可口可樂那裡奪得可觀的市場份額,與可口可樂的市場佔有率差距從1:5拉近至2∶3。甚至在1979年,百事可樂在超市的銷量一度超過了可口可樂。斯卡利1970至1983年在百事可樂的任職的這十幾年,可以說是頗為成功。甚至他之後在蘋果公司任職的十年,從營收數據看依然非常成功,但在人們對他的評價卻不高,因為他趕走了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和靈魂——賈伯斯。

自從1964年,IBM向商業世界推出大型機開始,十多年過去了,計算機市場沒有太大變化,IBM和惠普等大型機企業固守著政府和企業計算市場的高額利潤,生活滋潤,卻看不見蓬勃發展的市場和普通消費者已經越來越對計算能力渴求起來。一直以來,計算機始終是政府和大型企業的專屬品,其高昂的價格讓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望而卻步。後來成為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的沃茲尼亞克,起初本想把自己的設計的個人電腦(即後來的Apple I和Apple II)貢獻給惠普,然而惠普覺得這是個業餘愛好者的玩具,無法與公司昂貴高端的大型計算機業務相提並論。這給了後來的蘋果公司誕生成長的機會。

貳 Apple II和被驅逐的創始人

1976年4月,蘋果公司誕生,嬉皮士史蒂夫·賈伯斯 、惠普工程師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曾經做老虎機生意的羅恩·韋恩是最初的三個合伙人。羅恩·韋恩在11天後即要求退出參股,要回了他佔股10%的800美元,40年後的今天,蘋果公司市值的10%是大約600億美元。

在經歷了真的像「玩具」的Apple I後,蘋果很快推出了Apple II,迅速取得了市場的歡迎,成為了第一個真正取得商業成功的個人電腦。Apple II在接下來的十多年中,成為了蘋果公司重要的現金流(幾乎是唯一),一共售出了近600萬臺,促成了蘋果在1980年上市並股票大漲,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標誌。電影阿甘正傳中都調侃買了蘋果的股票,以後不用再為錢發愁了。

Apple II的成功讓其它公司看到了商機,也讓落後的巨頭及時覺醒,IBM於1981年也推出了個人電腦(下圖),強勢進入了市場,銷量在一年內就超越了蘋果。

雖然Apple II很掙錢,但在賈伯斯心中,這並不是他想要的電腦,Apple II的作業系統是BASIC,不具有圖形化的操作界面。

多年前賈伯斯曾在施樂實驗室看到的電腦作業系統,使他震撼,那才是消費者想要的個人電腦。賈伯斯想要創造的是真正誰都能用的電腦,真正誰都能看懂的圖形化界面,於是他很快開始了新計劃——Macintosh

此時,賈伯斯需要找一個人能代替他做蘋果的CEO,從而讓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Macintosh的開發。70年代一戰成名,扭轉百事可樂劣勢的約翰·斯卡利是那個被選中的人。

1983年,賈伯斯為了讓百事CEO約翰·斯卡利加入蘋果,說出了那段極具煽動性的語言:「你是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們改變世界?」。而後斯卡利毅然加入蘋果。在他任職的10年,蘋果的銷售額從8億美元漲到了80億美元,但他並不負責任何產品線的工作,而是著手在已經上市6年的Apple II上想辦法賺取更多的錢。

從商業盈利角度上看,這十分成功,但是卻過於專注於盈利,在賈伯斯被驅逐後,整個公司失去了創新和靈魂。

事情是這樣的,在Apple II取得成功後,賈伯斯馬上就投入到Macintosh的開發中,想要延續成功。1985年Macintosh正式發布,但銷量並沒有達到預期,賈伯斯對於現狀並不滿意,因此他希望將一部分Apple II的市場營銷支出轉移到Macintosh上面,同時計劃對Macintosh降價500美元。但斯卡利不同意這麼做,他認為這有可能會令公司走向失敗。於是他倆分別準備了份材料向董事會說明,最終董事會站在了斯卡利這邊,賈伯斯被解除了Macintosh部門的控制權。沒過多久,賈伯斯就離開了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

叄 「渡劫」

12年後的1997年,「渡劫」完成後的賈伯斯王者歸來,重新執掌蘋果公司。

期間他創辦NeXT、買下Pixar(皮克斯)開始都不算太成功,但後續證明都是非常成功和優秀的項目。在1995年,由皮克斯和迪士尼聯合製作的《玩具總動員》正式上映,迅速席捲全球,以3.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了當年的全球票房冠軍,並且開創了動畫電影的新時代。《玩具總動員》上映一周後,Pixar(皮克斯)上市,讓賈伯斯獲得了10億美元的投資回報,其收益比當年蘋果上市時還要高出5倍。而在NeXT公司的投入,成為了後續回歸蘋果後,蘋果新作業系統的核心部分。

這12年的「渡劫」對於賈伯斯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開始成為一名更好的公司管理者。他就《玩具總動員》在跟迪士尼開始談判時,剛開始遭到了無理的對待,迪士尼甚至對賈伯斯說:「如果那是你想要的,我們就不用談了,你現在就可以走。」但之前一貫強勢的賈伯斯竟然只是笑了笑並留了下來,最終促成了皮克斯的成功後,再去爭取權益。

2001年,蘋果公司發布了iPod播放器,在短短不到兩年,銷售額即突破了10億美元,佔公司營業額的15%,這是賈伯斯在回到蘋果之後創造的第一個輝煌,他成功顛覆了音樂播放器的市場。

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了iPhone,徹底顛覆了手機行業,並開啟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2008年,蘋果發布了APP Store,使得開發者可以基於蘋果設備開發應用,極大的豐富了手機的易用性和可玩性,也開創了一種新的軟體生態, 並且每年為蘋果帶來幾百億美元的收入。

2010年,蘋果推出了iPad平板電腦,領先整個時代,成為了最好的PC替代品。

2011年10月5日,賈伯斯帶著他的傳奇與輝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戰勝了無數困難,卻最終和所有人一樣,沒能逃過死亡的召喚。

PS:圖片來自網際網路,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專欄作家#

Glen,微信公眾號: Gl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騰訊、華為、歡聚、迅雷工作經歷。愛看書、喜歡碼字、願意走出去看世界,歡迎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全省首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在銅上線運行
    匯聚共享數據  驅動工業變革全省首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在銅上線運行
  • 剪力牆轉角牆水平鋼筋搭接位置及搭接長度詳解,有3個節點推薦1個
    剪力牆轉角牆水平鋼筋搭接位置及搭接長度詳解,有3個節點推薦1個。今日頭條搜索加入「建築人圈子學院」,每天解讀建築知識,你也可以加入「鋼筋小班,你問我答」圈子,幫助新建築職場人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 【書評】在《信息簡史》裡讀信息本質的回歸史,重新認識你所在的行業
    所以,用今天的眼睛去看這部描述昨天的《信息簡史》會是一件有趣而有意義的思想旅行……」雷軍的這篇序言可謂本書的導讀,因為從史書角度來看,你很難為《信息簡的影子,它將信息史上的關鍵節點抽離出來詳細地記述了它的發展與推演過程,但在記敘中卻不止是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跨越時空與學科的全貌展現。這就對閱讀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作者嚴謹的寫作手法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不同學科的專業術語與公式。
  • 讀《信息簡史》,重新認識你所在的行業
    目  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更多推薦  引子  ……  初次看到這本實體書,想必很多人都會問到:「一部「簡」史怎麼這麼厚?」  當前網際網路的指導思想可上溯到香農的資訊理論,資訊理論排斥了「意義」的作用,更多強調技術的力量。  當網際網路走過了蠻荒的階段,當我們被碎片化、無序的「全噪音」信息包圍時,是否意識到需要回歸於人文?當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可以用0和1來描述的時候,是否意識到心智的價值?
  • |《人類簡史》作者新書
    中文版書名《人類簡史》,可能有不少人聽說過,畢竟它曾在各家電商的排行榜上「霸屏」一年。在這個主題的引領下,作者重新講述了人類進化史上的幾個關鍵節點:從靈智初開到農業興起,再到蒸汽機轟鳴的工業革命,最終指向今天的科技革命。
  • 第二十問|個人節點、超級節點中的「節點」到底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官方話「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多中心點對點傳輸、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這些專業術語有沒有把你「砸暈」?欸,先別暈,來跟著小編一起解剖「多中心點對點傳輸」,這裡的「點」呢指的就是節點。
  • 共話在線教育發展簡史,開課吧首屆教育節開幕
    (原標題:共話在線教育發展簡史,開課吧首屆教育節開幕)
  • 簡史為什麼暢銷?解決碎片化閱讀時代的未來焦慮
    36歲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成《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書,引用最新信息科技,從「大歷史」的角度講述從十萬年前地球上有生命跡象開始,一直到今天21世紀的人類發展史,試圖揭示智人如何從存在過的至少6個遠古人種中脫穎而出,一步步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人類簡史》出版後,立即成為全球最暢銷的人文類書籍,位居以色列暢銷書排行榜達100周之久,被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人選入年度書單。
  • 最全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簡史:門戶時代
    最近社區團購的興起,惹得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這不得不讓人感慨網際網路已經在方方面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接入國際網際網路,中國網際網路時代從此開始,這一年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元年」;5月1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同在5月國內第一個網絡論壇平臺——曙光BBS正式開放;8月,網友通過一臺386作業系統,架設了清華大學內部的BBS論壇——水木清華,是當時中國最具人氣的論壇,網上論壇成為中國網民最初的網絡習慣
  • 網際網路抗稅簡史
    和印尼相比,歐盟是個更大的麻煩。 2010年,法國文化部出臺報告稱,法國應該向網際網路公司徵收廣告收入稅以補貼本國的文化產業。這項稅被形象地稱為「谷歌稅」。其中,亞馬遜、臉書、谷歌位居前三。 跨國科技公司在非本國業務中,收入與稅收的不匹配更加明顯。 eMarketer預測,2019年穀歌、臉書共同佔據了英國數字廣告市場68.5%的份額,其中谷歌收入82.7億美元,Facebook收入51.6億美元。而谷歌2018年僅向英國政府繳納了6530萬英鎊的稅金。
  • 建設標識解析節點 構築新型基礎設施
    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是工業網際網路重要的組成部分,「統一管理、互聯互通、安全可控」的各級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節點將服務於工業中的各個細分行業,促進網絡連接與工業數據的互操作。本文將圍繞標識解析節點的建設意義、建設現狀、未來發展趨勢三個方面展開,希望對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節點建設及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 第七篇:詳解Node節點對象
    認識Node節點對象Node節點對象是元素節點對象、屬性節點對象、文本節點對象和注釋節點對象的父類,元素節點對象、屬性節點對象、文本節點對象和注釋節點對象都繼承於Node節點對象。Node節點對象有一個屬性nodeType,表示該節點的類型(對象類型),節點類型如下表所示:元素節點對象元素節點的子節點類型可以是元素節點、屬性節點、文本節點和注釋節點。
  • pi幣的節點是什麼
    很多pi友不理解節點是什麼,本文將對pi幣節點進行介紹。廣義上的網絡節點,只要是負責維護網絡運行的終端設備就可以稱之為節點。在傳統網際網路領域,網站的數據運行都集中在伺服器中,那麼這個伺服器就是一個節點。
  •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時間地圖》 | 這三本書,為您娓娓道來.
    小編為您推薦:《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時間地圖》我們從哪來,經歷過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未來我們又能抵達怎樣的目的地,這裡都有解讀。
  • 網盛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直播第12期 趙偉喆律師詳解「商票管理」技能
    原標題:網盛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直播第12期 趙偉喆律師詳解「商票管理」技能   11月26日晚,網盛
  • 網際網路公司花名簡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網際網路圈內事,作者丨張釗,編輯丨志澤馬雲不會想到,自己當年一時的興起,竟影響了此後數十年中國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文化進程。9月1號,網易宣布公司內部去掉「哥、姐、總」等稱呼,倡導用暱稱代替。員工可以在OA 系統發起暱稱申請,提交後即可佔用,審核通過後當日生效。從這天開始,網易開始有了自己的花名文化。
  • 霍金: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文化符號,最好的科學推手
    華人科學家中,除楊振寧和李政道外,第三個獲諾獎的人是丁肇中。丁肇中曾這麼評價楊振寧:「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裡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三是規範場(楊振寧)。」與愛因斯坦並列,丁教授對楊振寧的評價可謂至高。
  • 用網際網路方式治理網際網路空間 杭州網際網路法院三周年觀察
    大數據權屬案、微信「群控」不正當競爭案、網際網路領域英烈名譽權公益訴訟案……大到新業態的商業競爭,小到網民的個人行為,3年來,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的一個個判例給出了價值判斷和行為指引。這是杭州網際網路法院2019年10月,基於司法區塊鏈技術上線的智能合約司法應用。以買賣合同為例,智能合約籤署後,按照合同約定,執行過程觸發相應條件後,自動進入下一環節,比如貨物籤收後,到約定日期時,貨款會自動打到賣方帳戶。如果出現違約情況,由於籤署合同過程、合同執行情況等數據均上鏈儲存,且有多節點見證,因此可以快速認定事實進行糾紛調解或司法裁判。
  • 花火首個節點銀河交易所GALAXY+重磅上線
    在這個全新的網際網路世界中,任何可以被複製的東西都會被複製,而且免費,但唯有信任無法複製,永恆珍貴。區塊鏈的誕生,正在重構一個嶄新的信用社會——用數位化的理性科技,解決人性中天生的不信任,最終在全球形成一種數字信任,把高額的信用成本降到幾乎可以不計成本。區塊鏈依靠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核心創新科技實現數字世界的信任。
  • Selenium必看:父子、兄弟、相鄰節點定位方式詳解
    ,從子節點定位父節點、定位一個節點的哥哥節點就一籌莫展了。由父節點定位子節點 最簡單的肯定就是由父節點定位子節點了,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定位,下面上個例子: 對以下代碼: parent to child 想要根據 B節點 定位無id的子節點,代碼示例如下: # -*- co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