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刊文稱,日本幼兒教育環境陷入了尷尬局面,但處在弱勢的不是孩子們,而是保育員。由於保育員嚴重人手不足,如何解決待機兒童成為日本社會一大難題。
文章摘編如下:
2014年9月上旬的一個早晨,原本應該站在託兒所門口,對前來送孩子的家長一一問候的保育員山口由美,突然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到主任千千和美登子那裡,「有個母親在門口逢人就說我們打她孩子啦。」山口的聲音都在發顫。
等千千和趕過去時,就看到一位母親把孩子的裙子拉到大腿處,「這是昨晚我給她洗澡時發現的,是不是你們掐過孩子了,不然怎麼會留塊淤青?」
在仔細看過那塊「淤青」後,千千和忽然一下子恍悟了,她讓山口跑去藥局,買了瓶不會傷害兒童肌膚的卸妝油,當著那位媽媽的面,把卸妝油滴了幾滴在大拇指指肚上,輕輕一抹,就把「淤青」抹去了。原來,這位家長用水性黑筆在給孩子備用的尿不溼上寫上了名字,可能是孩子出汗或小便,偶然就把黑色的印記蹭到了大腿上。
那位母親在看到「淤青」神奇消失後,面色很是尷尬,連句道歉都忘了說,就逃一般地離開了託兒所。
憑藉多年的保育經驗,巧妙地處理了一樁麻煩的千千和,在事後也不禁害怕,今天是當著母親的面把「淤青」除去了,萬一她用的是油性筆呢?萬一除不去呢?即便是做了20年保育員的千千和,每天也都提心弔膽的。「現在一般都是一家一個娃,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在育兒問題上就會變得有些神經質,跟從前相比,不信任保育員的家長也越來越多。」
做過幼兒園教師,後又轉做保育員的大熊典子也說:「跟幼兒園相比,託兒所的工作壓力更大。因為送到託兒所來的孩子歲數更小,所以做家長的會對保育員提很多非常細緻的要求。家長和保育員密切溝通是好的,但是過多的個人要求會令保育員的正常工作無法進展。」
家長們都對保育員提出過哪些個人要求呢?富山市曾將家長提出過的要求和意見,以及保育員該如何對應的範例整理成一本50頁的小冊子,分發給市內各個託兒所的保育員們,希望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兒童家長。
翻開小冊子,就可以看到家長們對保育員提出過的各類要求,比如「我孩子個子小,為什麼拍集體照時要讓他站在後面?太不用心了!」「去郊遊時給孩子帶的名牌水筒,被老師寫上了孩子的名字,現在沒法轉手賣了。請賠償我!」「老師在早晨打招呼的時候太不熱情了,希望能以服務業的精神對待家長。」甚至還有家長認為保育員說自己的孩子是醜八怪,儘管保育員表示沒有說過,家長也堅持稱,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撒謊,並因此要求保育員自主辭職。
如今,由於保育員嚴重人手不足,如何解決待機兒童成為日本社會一大難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推算結果,到了2017年,日本將急缺7萬4千名保育員。
不僅人手不足,還有不少保育員正在流失。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持有資格證可以上崗的保育員超過100萬人,但真正做了保育員的是不到半數的40萬人,平均每年約有4萬多人在大學和大專考取了保育員資格證,但實際到託兒所就業的只有2萬多人,與此同時,平均每年還有3萬2千人辭去了這份工作。
從3年前的調查結果可以得知,在這3萬2千人當中,有16.9%是因為「對僱傭條件不滿」而辭職的,有15%是因為「除本職工作外的負擔太重」而辭職的,還有26.5%是因為要「對應兒童家長和處理人際關係感到疲勞」而辭職的。
專門培養保育員和幼兒園教師的東京教育專門學校副校長鴫原晶子分析稱,「大家都是在多少清楚保育員這份工作的嚴酷後,才下定決心進入這個行業的。即便是待遇不大好,只要在和家長的溝通上沒有太大問題,相信大家都會堅持工作下去的。」
曾經做過保育員,現在經營保育員專用信息網站的雨宮美波也表示,「跟家長相比,保育員白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更長。讓保育員處在不安定的環境下,這樣真的好嗎?政府經常說要支援育兒,卻沒有出臺過具體的支援保育員的政策,如果真想改善日本的育兒環境,最應該優先改善的,就是讓熱愛孩子的保育員們有一個好一點的工作環境吧。」(蔣豐)
責任編輯: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