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孩子,你封閉的心靈大門,我用愛來開啟

2020-09-05 曉風拂林

如果學生蒙昧的心靈是一塊蒙塵的寶石,教師的愛就是擦去塵埃的拂塵;如果學生冷漠的心靈是一塊堅冰,老師的愛就是融化堅冰的陽光;如果學生封閉的心靈是一扇門,那老師的愛就是開啟這扇心靈之門的鑰匙。

——題記


法國著名教育片《放牛班的春天》相信大多數教師都看過,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一所外號叫&34;的學校做學監。這裡的學生不是普通的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

到任後的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於是性格沉靜的馬修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發現了這群孩子的音樂天賦,於是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最終他取得了成功。學生從一開始對他捉弄嘲笑、不屑一顧,到後來對馬修如父親般尊敬與愛戴。馬修用潤物無聲的關愛潛移默化,用動人心弦的音樂循循善誘,將一群放蕩不羈的少年引回正路。

這部電影非常感人,我看完後深受啟發: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而是活蹦亂跳有著豐富感情的人;教師也不是授課的機器,而是和學生心靈相通的教育者。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如果我們都能像馬修老師一樣,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問題,容忍孩子們犯的一切錯誤,充分地相信他們,給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用我們的愛一點一滴地去叩開他們封閉的心靈之門,那麼我相信我們可以創造奇蹟。

馬修的精神指引我走出教學中的誤區,開始用愛去讀懂每一個孩子豐富的內心。下面用一個真實的案例講述我和三個調皮的男孩之間的故事。

一、具體案例及分析

1、難題:學生之間發生矛盾衝突且不知悔改。

這是一個離縣城很遠的農村小學。下課以後,我正在教室看書,忽然院子裡傳來一陣喊聲:&34;我三步並作兩步走出教室。只見我們班小宇、小濤和小東正在用腳踹地上的亮亮。亮亮掙扎著要起身,卻一次又一次被踹倒在地。我不由得怒火中燒,上前把三個踹人的同學拉開,每人狠狠地給了一個耳光。這三個人不躲不閃,還向我射來仇恨的目光。這目光讓我心裡一顫:他們是孩子,不是惡魔,我怎能這麼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呢?如果馬修遇到這樣的孩子,肯定會寬容他們。我決定對這件事進行冷處理。於是讓這三個同學先回教室,我帶著被打的亮亮去診所上藥。

我想起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過的話:&34;

我感到自己和學生之間有一道厚重的門,怎樣開啟這扇門呢?我苦苦思索後,決定用愛心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


2、 調查、走訪,獲取學生的第一手資料:

小宇父母在他兩歲的時候離異,隨後母親再嫁,父親外出打工,家裡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隔輩親,爺爺奶奶只知道讓孩子吃好喝好,長得高長得壯,並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他被爺爺奶奶寵得無法無天,經常欺負別的孩子,被稱作&34;、&34;。另外兩名學生小濤和小東也是留守兒童,三個人同病相憐,學劉、關、張&34;,三個人拜了把兄弟。從此以後更是氣焰囂張,連老師都不放在眼裡。

3、分析、判斷學生的心理。

這三個孩子看起來自高自大、兇狠暴躁,其實都缺乏父母的關愛,骨子裡嚴重自卑。為了掩蓋這種自卑心理,他們通過欺負別人來扮演一個強者的形象。這不是他們的本來面目,他們的內心,住著一個柔弱無助的小孩,我的任務是要把這個小孩解救出來。


二、輔導過程

1、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緩和與學生的關係。

第二天中午,我做了豐盛的午餐,邀請這三位同學和我一起吃飯,因為人在吃飯的時候是最放鬆的時候,也最能溝通感情。接到我的邀請,三位同學受寵若驚,平時像兇猛的小豹子一樣的小宇竟然有些扭扭捏捏。我拍拍他們的肩膀,微笑著說:&34;三個人拼命點頭。我給他們端來米飯,每人一個炸雞腿,一碗蘑菇肉絲湯。農村的條件不好,很多人連雞蛋都捨不得吃,這頓飯對三個孩子來說絕對是美味了,他們吃得高高興興。

這時的他們,才有他們這個年紀該有的那種天真活潑。

飯後我和他們閒聊,有意無意提起他們的父母,三個人眼角都有亮晶晶的淚珠。小宇說:&34;我趕緊安慰他:&34;三個孩子默默點頭。

2、幫學生分析打架原因,滲透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的道理。

我又問起那天打架的原因,小宇眼裡又閃現怒火,和剛才柔弱無助的模樣判若兩人:&34;我拍拍他的肩膀,說:&34;

三個人半天沒說話,我又說:&34;他們很贊同我的話,我告訴他們以後遇到這樣的事要讓老師處理,又讓他們明白自己打人的行為傷害了同學,要向同學真誠地道歉。他們表示沒問題。

我知道他們喜歡《三國演義》的故事,非常崇拜劉備、關羽、張飛的豪爽、義氣,於是給他們講了一段《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告訴他們:&34;三個人頻頻點頭,我又說:&34;我讓他們回家去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3、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此為契機,開啟他們的封閉心靈之門。

第二天,我一進推開教室的門,就發現教室裡被打掃得乾乾淨淨,而且講臺上放著一個暖壺,一個水杯。小宇、小濤和小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對我笑。我心裡一暖,心想自己的苦心終於沒有白費,這三個人本性不壞,一點就透。於是我在班上表揚了他們,並且小宇負責班裡的紀律,小濤和小東負責班裡的衛生。三個人欣然答應了任務。從此班裡變乾淨了,紀律也變好了。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給他們講名人故事,他們愛聽嶽飛的故事、孫中山的故事、毛澤東的故事、華羅庚的故事,嚮往將來能夠當兵,保家衛國,做出一番成就。我告訴他們,光有遠大的理想還不夠,還要為理想付出艱苦的勞動。他們表示不怕苦、不怕累。

我每天幫他們補習功課,這三個人腦子靈活,學習也很刻苦,進步非常快。幾個月以後,他們竟然能夠輔導其他學習有困難的同學。

我給他們制定了詳細的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全班三十個人,我要求他們的成績在期中考試時達到班級前十五名,期末考試達到班級前十名,半年以後,保持在全班前五名。

這個目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成績不是那麼容易提高的,我對他們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既在精神上激勵他們,在物質上獎勵他們,又會在他們偷懶時嚴厲批評他們,讓他們反省。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的成績穩步上升,有次月考,劉成宇竟然破天荒地考了第一名。

一年以後,這三個同學小學畢業,都考上了縣重點中學。要知道,以前這個學校每年有一個學生考上重點中學就是天大的喜事了,這次竟然有三個,而且是以前吊兒郎當、頑劣不堪的學生。這簡直是個奇蹟!


三、案例啟示

1、 不要過早地給孩子貼上&34;、&34;等標籤。

兒童的心理髮育、認知正處於起步階段,他們對是非、美醜、善惡等界限的辨識能力較弱,外界的影響對他們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在心理上會認同老師對他們的評價,並且用行動固化這種認同感。

教師如果常常因為學生曠課、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不分時間、不顧場合地批評他們,給他們貼上&34;、&34;等標籤,孩子會在心裡承認自己就是壞孩子,這樣的標籤會跟著孩子一輩子。


2、 教師要給孩子更多正能量。

班杜拉指出,成敗經驗會影響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覆的失敗則會降低效能期望。如果學生的過錯總是被放大,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你越批評他,他就越壞。反之,如多我們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好好鼓勵他們,他們會越來越好,走向光明的人生之路

3、 教師要善於發現孩子的&3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哪怕問題學生也不例外。教師需要發掘這個&34;,讓孩子樹立自信心,並以此為契機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你會發現他們的內心無比豐富,他們的身上有無限的潛力,只要老師善於發掘,他們會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

中國有句老話:心誠則靈。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得出一點:用真心換真心,用愛心換理解,教師才能做到和學生心靈相通,各種工作中的難題才會迎刃而解。

作者簡介 曉風拂林:70後,小學教師,熱愛閱讀、寫作、旅遊,希望能和大家交朋友。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搗蛋的問題學生,有的被大人放棄、有的被父母拋棄、還有的被大人寄宿在這裡,校長以殘暴的體罰教育管制著這些學生,馬修不認同校長的教育方式,他努力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教育開導這些學生,最後他用音樂的方法打開了學生們封閉的心靈,也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其實第一次聽說這部電影時,我覺得片名(當然是中文翻譯了,這是一部法語電影)好土,為什麼要叫「放牛班」呢?但看完整部片我才發現,這可不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放牛班」,在遇到一個負責任的好老師後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春天」麼!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每周六等候父親來接他的孤兒)(想和馬修一起離開的貝比諾)電影主人公——馬修,對於這群調皮的孩子,他沒有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與這群孩子建立起信任,用心譜曲,用愛感化,讓學生信服自己,展示自己的魅力。
  • 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被誇上熱搜,看哭了…總有老師偷偷愛過你
    他們或許不會表達,但他們,其實一直在偷偷愛著我們。因為他們曾用自己的生命,影響了一群生命。馬修逐漸發現了孩子們的閃光點,決定組織合唱團,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真正的好老師永遠能走進學生的內心,馬修用自己內心深處的愛和音樂,改變了一群「無可救藥」的孩子的世界和未來。
  • 《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廣州首演
    請到場支持24位中國小演員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10月24日晚,由法國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在中國觀眾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此次中文版音樂劇是第一個非法語的音樂劇版本。該劇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出品,由原版導演巴拉蒂操刀監製,作為80後、90後觀眾的經典童年回憶,今年將在國內多地巡演百餘場。 音樂劇講述1949年的法國鄉村,失意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來到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
  • 重溫「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與音樂
    8月2日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原唱傳承者聖馬可室內童聲合唱團登上盛京大劇院的舞臺。合唱團的團員們分成兩排站開,一身藍黑色上衣的他們,沒有太多花哨的修飾與肢體動作,但在指揮尼古拉斯·博特的指揮與鋼琴手的伴奏下,歌劇廳內流淌出優美的旋律。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老師請給我來一打
    「這的老師真可憐」「不,這的老師不可憐,這裡的學生才可憐」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位屢經挫折依然胸懷理想的音樂教師克萊蒙·馬修和學生們的故事。孩子們的命運了無寄託,就像池塘的名字「池塘之底」一樣,深深埋藏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等待著撥雲見日的一天。直到這天馬修來了。毫無疑問,馬修也遭到了學生們的捉弄。但是「好好先生」馬修,卻表現出了他真情的一面。在校長面前庇護調皮的孩子,變換生硬的處罰方式,幽默詼諧的化解尷尬。即使孩子們天生頑劣,馬修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打磨著他們的稜角。
  • 鄉村小學合唱團演繹現實版《放牛班的春天》,治癒系歌聲暖人心
    視頻中,一名男教師打著手勢指揮合唱,一群孩子跟隨節拍唱出動聽旋律,聲音宛如天籟。很多網友稱,這段視頻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孩子們唱歌的片段,治癒系的歌聲溫暖人心。據了解,視頻中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合唱團的成立讓孩子們擁有了更多的關愛與溫暖。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孩子們後來取得的成就大部分都跟這段經歷有關,因為馬修老師改變了他們,他用這世間最溫暖也是最有力量的愛去安撫了孩子們受傷的心靈,讓他們從問題學生變成了好學生,也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老師值得被尊敬最好的回答
    如果要描述一個老師對學生的重要性,那《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應該是最好的回答了。這部影片主要是圍繞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學校裡與一群孩子的故事。其實推動情節發展的主要是熱愛而音樂的馬修老師,他雖其貌不揚,但其心靈與其外表成反比的,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這一群學生,即使結局是被趕出學校,也是心甘情願的。當然,裡面還有一段愛情片,但只是幾個鏡頭,而結束了,雖然有點小遺憾,有點惋惜,但給其彼此的力量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的。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僅讓人們驚訝於電影中唱詩班男孩兒的歌聲,也對主角——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與輔育院男孩兒之間的師生情誼所打動。《放牛班的春天》整體基調呈現出的,是老師馬修對男孩兒們的孜孜不倦的教導,同時也並未刻意拉遠二者的距離,反而通過音樂這一元素,將二者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電影對主角馬修與輔育院孩子們關係的處理,並未放在一高一低的位置,也並未將二者拉到平行位置,反而淡化了二者之間師生的關係,而馬修僅僅作為交流者去與孩子們進行交流。
  • 《放牛班的春天》
    池塘之底馬修這裡只有鐵門、牢房、冰冷的空氣還有盲目反抗、衝撞、瘋狂的撕扯他們厭惡我們//馬修所有人都說我們無藥可救野蠻、暴力、不聽話是你,讓我們看到光明//當曼妙的音符在教室裡徜徉我不再是野蠻的我我是嗓音優美的歌喉當曼妙的音符在教室裡徜徉我不再是暴力的我我是唯一的男中音//馬修原來還有不一樣的大人理解、寬容、珍惜我們原來活著不止有疼痛和挨打還有曼妙的音樂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經典影片分享:放牛班的春天——被寬容和善良救贖的孩子們
    放牛班的春天和眾多朋友一樣,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時候都被它深深打動。簡單卻有張力的故事安排,細膩巧妙的情節走向,乾淨純粹的音樂,仿佛緩緩流淌的清泉,洗滌著所有觀眾的靈魂。他發現這裡的學生大多數很頑皮,而學校的的校長則是以暴力的方式來管理他們,體罰,嚴厲的懲處司空見慣。馬修初來乍到,也受到了不少學生的捉弄,他用最寬容的態度對待著這群不被期待,不被認可,沒有希望和自信的孩子們。第一次上課,樂格克搶走了馬修老師的公文包,校長來質問,馬修平靜地掩飾:「什麼也沒有」。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葉佑健利用寒假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幹點事情。
  • 留守兒童的呼喚 | 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教師馬修來到一所學校,遇到了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他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改變了孩子們和自己的命運。在電影中,馬修帶著孩子排練合唱的鏡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簡陋的教室內,馬修用手指指揮歌聲,孩子們的質樸童聲十分動人。
  • 《放牛班的春天》:純真的歌聲讓心靈得到淨化,劇情走向觸動內心
    經典影片有種撲面而來的無敵魅力,它娓娓道來不急不躁,卻讓你度過了生命中無從體會的精彩時光。小不點實在萌化了,念法語臺詞時習慣性上揚嘴角,別人合唱時百無聊賴坐在半人高的講臺,最後抱著玩偶帶著行李勇敢地說走就走。
  • 豆瓣評分9.3《放牛班的春天》: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
    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是一部常看常新的經典電影,豆瓣上70萬人打出9.3的高分。後臺回復 「放牛班的春天」 6個字就可以獲取這部電影的免費資源一起來看一下電影當中那些經典臺詞吧:
  •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近日做了手術,出院休養,再次重溫了一部老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新學期重啟,無比應景。溫暖依舊,增加了很多治癒。 《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上映至今已經16年了,它寬容、教育與愛的主題深深感動和影響著無數觀影者。小的時候看電影劇情,體會到的是溫情;而如今在職場歷練多年後,我看到了教育最為靈性、最為光亮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