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老師請給我來一打

2020-09-03 木木沐沐木木大人


「這的老師真可憐」

「不,這的老師不可憐,這裡的學生才可憐」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位屢經挫折依然胸懷理想的音樂教師克萊蒙·馬修和學生們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二戰後寧靜,偏僻的法國鄉村,可春天的背景並不是春光無限的豔陽天。雖然法國最終走出了戰爭的陰霾,但是人們心中的陰影卻也揮之不去。


「池塘之底」這所小小的寄宿學校設備陳舊,師資匱乏。孩子們眼中閃爍的不是渴望求知的目光,而是乖戾,暴躁,游離不定的神色。


「池塘之底」其實也是一所充滿暴力的監牢。在這裡,校長是牢頭,所有學生都是囚犯。這裡的老師不叫老師,叫學監。這裡奉行的教育準則就是「行動-反應」,孩子們一旦犯錯,就會面臨嚴厲的懲罰。



這裡的學生就像垃圾一樣被拋棄,又可憐,又可恨。他們打架,酗酒,抽菸,偷竊,捉弄老師,無惡不作。而哈森校長一面討好著伯爵夫人,一面對學生實施殘酷的體罰,禁閉,呵斥。



連父母都不要的孩子,根本不值得被愛。


孩子們的命運了無寄託,就像池塘的名字「池塘之底」一樣,深深埋藏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等待著撥雲見日的一天。


直到這天馬修來了。毫無疑問,馬修也遭到了學生們的捉弄。但是「好好先生」馬修,卻表現出了他真情的一面。在校長面前庇護調皮的孩子,變換生硬的處罰方式,幽默詼諧的化解尷尬。即使孩子們天生頑劣,馬修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打磨著他們的稜角。



孩子們一次次的試探著馬修,而不知不覺中卻接受著馬修的調教。直到馬修小皮包裡的樂譜,被學生誤以為是色情圖片而搶走。這裡看似矛盾激發的焦點,反而開始了馬修獨特的教育方式——組建一個合唱團。



老實巴交的馬修具有長者的耐心與慈愛,同時也看到學生們頑劣外表的背後的真性情。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渴望尊嚴,渴望理解,渴望尊重。孩子們做出出格的舉動,其實都是為了吸引老師注意力。希望老師和學校不要拋棄他們。這是孩子們無聲的呼喚,只是校長和其他老師沒有聽見罷了。


馬修的成功,來自於他對負面情緒的利用。讓「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靈」的莫行治來維持課堂紀律。在莫行治表現出傲慢時毫不猶豫的取消其獨唱的資格。馬修對所有的孩子進行高,中,低音的分工,即使沒有唱歌天賦的學生也安排當譜架。讓所有人都參與,沒人閒著,就沒人製造麻煩。



漸漸的,學校恢復了生機。學生們開始摺紙飛機,踢足球,開始講衛生,甚至開始打扮自己。而學校裡的每一個人,都被這來之不易的氛圍觸動著。馬修白天上課,晚上回到寢室,開始譜曲。在教育著學生的同時,馬修自己也被感染著。學生和「池塘之底」就是他靈感的來源,他為學生們譜寫了一首又一首曲子。



終於,事情迎來了轉機。伯爵夫人要來觀看合唱團演出。伯爵夫人是「池塘之底」重要的贊助人,而這也是孩子們表現自己的絕好時機。在莫行治獨唱的瞬間,大家都驚訝於他天籟的聲音,也不敢相信,這樣的聲音卻被埋沒在「池塘之底」從未被發現。而莫行治此時也明白了馬修的良苦用心,他的眼裡流露出感激。也許他還不知道,此時他的命運之輪已經開始改變方向,而多虧了馬修,將他拉出了泥塘。



在馬修的幫助下,這些「野孩子」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春天,而對於馬修而言,這些孩子也是他的春天。


我們總是在討論,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愛,學會愛別人,不要隨著歲月的漸長失去了愛人的本能。而是要學會用溫柔交換溫柔,用愛交換愛。


「池塘之底」的孩子們是不幸的,但是他們又是幸運的。如果人一輩子能夠碰到馬修這樣的老師,足矣。故事的結局不是大英雄式的,而是馬修被校長辭退了,從此又開始了他的漂泊。


而不完美,也正是生活的本色。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在哪裡?
    兒子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若有所思地說:「你帶不好我們班的,一個某某某就夠你受的了。我們班的英語課,簡直就是那個《放牛班的春天》裡面的那個放牛班,你佔不了便宜的。」「還放牛班?我一人抽兩個耳光,看誰還敢在上課的時候搗亂!」也許是說了大話無法收場而惱羞成怒吧,我又展現了我的潑婦本色。「喲呵!」父子倆人同時給我喝了一個倒彩。
  • 《放牛班的春天》
    池塘之底馬修這裡只有鐵門、牢房、冰冷的空氣還有盲目反抗、衝撞、瘋狂的撕扯他們厭惡我們//馬修所有人都說我們無藥可救野蠻、暴力、不聽話是你,讓我們看到光明//當曼妙的音符在教室裡徜徉我不再是野蠻的我我是嗓音優美的歌喉當曼妙的音符在教室裡徜徉我不再是暴力的我我是唯一的男中音//馬修原來還有不一樣的大人理解、寬容、珍惜我們原來活著不止有疼痛和挨打還有曼妙的音樂//馬修星期六的等待總是有道理的等來黎明、等來燈塔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而電影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很多老師學習借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梁看後的心得,對的地方和大家共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5月溫暖首演
    七幕人生在中文版音樂劇製作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出品劇目《音樂之聲》《我,堂吉訶德》等受到了觀眾和媒體的一致好評。今年全新製作的暖心大戲——中文版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原版來自法國,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由原版導演巴拉蒂親自操刀,原電影作曲家布魯諾·庫萊斯創作新曲目,2017年在法國上演。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影片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少時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充滿愛心與耐心卻又懷才不遇的代課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老師值得被尊敬最好的回答
    如果要描述一個老師對學生的重要性,那《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應該是最好的回答了。這部影片主要是圍繞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學校裡與一群孩子的故事。當然了,該片是通過馬修老師的日記來展開回憶,進而時間回到了五十多年前;這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自古以來,除了父母,教師就是孩子的第二任啟蒙老師。 這部影片的情節感動了所有人,這就是一部高於藝術的影片,並不是只渲染師生情,還有在當時制度的枷鎖下,敢於追求平等,衝破世俗的勇氣,這也正是影片所成功的地方,相輔相成。
  •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人都是潛力無限!
    作為一部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打破了音樂劇高雅藝術電影的怪圈,它以溫和敘事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溫情且充滿了正能量的故事。全片的「音樂」元素,搭配故事情節和背景很柔和地展現出來,一氣呵成,沒有任何衝突與違和感,是非常成功的一部音樂主題電影。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慶幸的是,小編沒有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
  • 《放牛班的春天》|何以為師?
    而近日,我也看到了朋友分享的一則消息:一個小學的女老師,因為懷孕生二胎,被家長聯名告到校長處,列舉的幾條原因可笑至極,其中就包括擔心她懷孕耽誤孩子的課程。我回想《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思考&34;的問題,已經不單單是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還站在了家長、社會的角度,來審視什麼樣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的問題。
  • 《放牛班的春天》:善良的老師用音樂感化問題少年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輔育院成為了一名老師,面對一群被家長放棄的野孩子,馬修用音樂改變了這群孩子的一生。沒有唯美煽情的畫面,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放牛班的春天》只是講述了一個老師和一群孩子的故事,然而這部影片上映後,卻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人們紛紛被馬修無私的愛,以及孩子們的轉變所感動。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幹點事情。
  • 經典影片分享:放牛班的春天——被寬容和善良救贖的孩子們
    今天影投天地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部這樣的電影,它是治癒系風格,它是一個關於童年,理解,寬容和善良的故事,它是上映當年法國本土年度最賣座的電影,它就是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和眾多朋友一樣,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時候都被它深深打動。簡單卻有張力的故事安排,細膩巧妙的情節走向,乾淨純粹的音樂,仿佛緩緩流淌的清泉,洗滌著所有觀眾的靈魂。
  • 放牛班的春天:面對一群問題少年,這位老師是這樣教育的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2004年上映的法國音樂電影,是電影史上教育題材的經典之作。故事發生在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相對學校來說,這裡實則更像是一個問題少年聚集中心。但這群孩子終究還是等來了他們的良師—馬修老師。馬修先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這所「池塘之底」學校的助理教師。
  • 《放牛班的春天》:非要由老師繪製孩子的春天?家庭教育在哪裡?
    一提起《放牛班的春天》,不管是看過還是沒看過,都一定知道它的大名。這部於2004上映的電影在外國評分並不高,在IMDb上只有7.9分,在外國人眼裡或許這部和其他電影沒什麼區別,但在中國人心中,卻一直是9.3的高分成績。
  • 《放牛班的春天》:真正的教育,往往潤物細無聲
    他們有的刻板,有的溫柔,但無一例外,都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燈塔,《放牛班的春天》裡的克雷芒·馬修老師,就是如此。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9.3,這是一部講述師生情誼的電影。它並不深刻,卻在日常瑣事中,讓我們看見了教育的微光,那是對個性的尊重、對理想的執著、對未來的熱忱。
  • 沒收到鮮花罵學生的老師,可有《放牛班的春天》馬修的一半素養?
    近日,某地的一個小學老師,因為在畢業典禮上沒有收到鮮花,狂罵學生和家長達幾十分鐘,期間還向學生吐口水、摔打送給班主任的鮮花。怎麼會有這樣素質的老師,真是給其他老師們抹黑!《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裡的音樂老師馬修,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老師形象。
  • 《放牛班的春天》:人生大幸運,遇見馬修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老片子了,講的故事很老套:如何對待差生。說的道理也天下皆知:天底下根本沒有差生與優生之分,所謂的差生只不過是其天賦才能未能被發現而已,老師就是要找到學生的天賦和潛能,並進行引領和教導。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