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老師真可憐」
「不,這的老師不可憐,這裡的學生才可憐」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位屢經挫折依然胸懷理想的音樂教師克萊蒙·馬修和學生們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二戰後寧靜,偏僻的法國鄉村,可春天的背景並不是春光無限的豔陽天。雖然法國最終走出了戰爭的陰霾,但是人們心中的陰影卻也揮之不去。
「池塘之底」這所小小的寄宿學校設備陳舊,師資匱乏。孩子們眼中閃爍的不是渴望求知的目光,而是乖戾,暴躁,游離不定的神色。
「池塘之底」其實也是一所充滿暴力的監牢。在這裡,校長是牢頭,所有學生都是囚犯。這裡的老師不叫老師,叫學監。這裡奉行的教育準則就是「行動-反應」,孩子們一旦犯錯,就會面臨嚴厲的懲罰。
這裡的學生就像垃圾一樣被拋棄,又可憐,又可恨。他們打架,酗酒,抽菸,偷竊,捉弄老師,無惡不作。而哈森校長一面討好著伯爵夫人,一面對學生實施殘酷的體罰,禁閉,呵斥。
連父母都不要的孩子,根本不值得被愛。
孩子們的命運了無寄託,就像池塘的名字「池塘之底」一樣,深深埋藏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等待著撥雲見日的一天。
直到這天馬修來了。毫無疑問,馬修也遭到了學生們的捉弄。但是「好好先生」馬修,卻表現出了他真情的一面。在校長面前庇護調皮的孩子,變換生硬的處罰方式,幽默詼諧的化解尷尬。即使孩子們天生頑劣,馬修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打磨著他們的稜角。
孩子們一次次的試探著馬修,而不知不覺中卻接受著馬修的調教。直到馬修小皮包裡的樂譜,被學生誤以為是色情圖片而搶走。這裡看似矛盾激發的焦點,反而開始了馬修獨特的教育方式——組建一個合唱團。
老實巴交的馬修具有長者的耐心與慈愛,同時也看到學生們頑劣外表的背後的真性情。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渴望尊嚴,渴望理解,渴望尊重。孩子們做出出格的舉動,其實都是為了吸引老師注意力。希望老師和學校不要拋棄他們。這是孩子們無聲的呼喚,只是校長和其他老師沒有聽見罷了。
馬修的成功,來自於他對負面情緒的利用。讓「天使的臉龐,魔鬼的心靈」的莫行治來維持課堂紀律。在莫行治表現出傲慢時毫不猶豫的取消其獨唱的資格。馬修對所有的孩子進行高,中,低音的分工,即使沒有唱歌天賦的學生也安排當譜架。讓所有人都參與,沒人閒著,就沒人製造麻煩。
漸漸的,學校恢復了生機。學生們開始摺紙飛機,踢足球,開始講衛生,甚至開始打扮自己。而學校裡的每一個人,都被這來之不易的氛圍觸動著。馬修白天上課,晚上回到寢室,開始譜曲。在教育著學生的同時,馬修自己也被感染著。學生和「池塘之底」就是他靈感的來源,他為學生們譜寫了一首又一首曲子。
終於,事情迎來了轉機。伯爵夫人要來觀看合唱團演出。伯爵夫人是「池塘之底」重要的贊助人,而這也是孩子們表現自己的絕好時機。在莫行治獨唱的瞬間,大家都驚訝於他天籟的聲音,也不敢相信,這樣的聲音卻被埋沒在「池塘之底」從未被發現。而莫行治此時也明白了馬修的良苦用心,他的眼裡流露出感激。也許他還不知道,此時他的命運之輪已經開始改變方向,而多虧了馬修,將他拉出了泥塘。
在馬修的幫助下,這些「野孩子」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春天,而對於馬修而言,這些孩子也是他的春天。
我們總是在討論,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愛,學會愛別人,不要隨著歲月的漸長失去了愛人的本能。而是要學會用溫柔交換溫柔,用愛交換愛。
「池塘之底」的孩子們是不幸的,但是他們又是幸運的。如果人一輩子能夠碰到馬修這樣的老師,足矣。故事的結局不是大英雄式的,而是馬修被校長辭退了,從此又開始了他的漂泊。
而不完美,也正是生活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