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面對一群問題少年,這位老師是這樣教育的

2020-12-27 番茄ABC

為人師者,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儘量多的愛一個人,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2004年上映的法國音樂電影,是電影史上教育題材的經典之作。故事發生在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相對學校來說,這裡實則更像是一個問題少年聚集中心。

這裡的學生,他們是外界眼中的壞學生,抽菸,盜竊,惡作劇是他們日常的行為。正如學校的名稱一樣,這裡是被所有人遺棄的角落,他們只能待在池塘深處,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天空。

沒有天生就頑皮的「壞孩子」,他們只是淘氣的天使

在馬修先生沒出現之前,面對這群問題少年,家長們的做法是放任自流,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嚴厲的懲罰。但這群孩子終究還是等來了他們的良師—馬修老師。

馬修先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這所「池塘之底」學校的助理教師。

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而令他更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所以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認為這些孩子並非天生就是「壞孩子」,他們身上都有著自己的閃光點,只要予以正確的教育引導,他們依舊是那個可愛的小天使。

堅持尊重學生

不同於其他人對孩子的體罰,馬修先生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著每一個孩子尊重。他認真地找尋著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引導著他們走向正確的路途。

因為尊重,馬修獲得那個總是很膽小又固執的佩皮諾的信任,結束他漫長的周六等待,成為他人生中「父親」形象。

因為尊重,他不丟下任何一個學生。在組建合唱團之後,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並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音色,給他們安排相對應的位置。即使是總是走調的學生和不會唱歌的學生,他也能夠讓他們成為樂譜架和指揮助理。

堅持寬容學生

在馬修先生剛剛來到這所「池塘之底」時,他揪出導致麥神父受傷的罪魁禍首,葛賀克。但卻沒有上報院長,而是讓葛賀克親自去照顧麥神父。

馬修要讓葛賀克明白,我可以寬容你所犯的錯誤,但每個人都要承擔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最初這個錯誤是一個漫不經心的惡作劇。

當莫杭治在黑板上畫他的樣子以逗樂全班學生的時候,他沒有生氣,而是以回畫莫杭治的方式巧妙地解決。而即使是在被莫杭治用墨水包砸中之後,他仍然在指揮時溫柔地看向莫杭治。

他的寬容就像音樂,讓人放鬆,也引導著人走向更加光明、更加有希望的方向。

電影最後的結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麼圓滿,因為一個孩子的惡作劇,馬修老師被迫離開了這個校園。

當馬修老師落寞地走出學校,一架又一架的紙飛機伴隨著學生們動聽的歌聲落下。他彎腰拾起承載著學生們心意的字句,一張一張看過去,心中悲傷漸漸被歡喜所取代。那一刻他知道,他所堅持這麼久的事情是多麼的有意義,這群淘氣的孩子終於變成了純潔的天使。

面對這樣一群問題學生,如果家長和老師都選擇了放棄他們,可能他們的未來真的就如校名一樣,永沉池塘之底。希望家長和老師們對待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淘氣孩子們,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寬容。而你的堅持,有可能會就此改變孩子的一生。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想要了解更多教育方法,點擊作者頭像查看更多文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一位懷才不遇的老師對一群「問題少年」的救贖
    ·馬修來到一家問題少年寄宿學校當學監,通過自己的責任和愛心改變了孩子們一生的故事。面對這樣一群在世人眼中「無可救藥」的「壞孩子」,馬修老師到底是用什麼方法來改變他們的呢?,才覺得這樣一群孩子並不是「無藥可救」,這是他開始救贖之路的起點。
  • 《放牛班的春天》:善良的老師用音樂感化問題少年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輔育院成為了一名老師,面對一群被家長放棄的野孩子,馬修用音樂改變了這群孩子的一生。沒有唯美煽情的畫面,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放牛班的春天》只是講述了一個老師和一群孩子的故事,然而這部影片上映後,卻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人們紛紛被馬修無私的愛,以及孩子們的轉變所感動。
  • 《放牛班的春天》|現象級電影教你如何面對「問題少年」的教育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提名,豆瓣評分9.3分。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提亞最初的靈感來源於1945年奧斯卡金像獎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因為他在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不聽話,面對教育衝突,家長該如何選擇
    教育最怕遇上熊孩子,原因無他,面對熊孩子很多家長就算滿心都是科學教育、愛的教育,但面對喜歡搗亂的熊孩子,這些理智都會拋諸腦後,簡單粗暴反而更有效。但高壓教育終究有弊端,相比溫和的教育方式,高壓教育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那麼如何解決教育衝突,讓孩子在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呢?透過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家長們也許能找到愛的教育的力量。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葉佑健利用寒假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幹點事情。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同樣是差生,他們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放牛班的春天》這個名字好像並不怎麼起眼,很多人或許在看到這部電影名的第一刻就選擇了略過。但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確是一部經典,尤其是對學生和老師關係的刻畫上,反映地尤為深刻。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一所外號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學監,他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問題兒童,他們如同被放棄的、骯髒的池塘之底的爛泥。 而馬修就是這個「放牛班」的春天,他通過「友愛」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們帶來了希望,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慶幸的是,小編沒有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與其去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們淪為「壞小孩」?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
  • 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解決教育衝突讓孩子走向成功
    不知道大家對於「放牛班」這個詞語的理解是什麼,當然這不同於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放牛」,這裡的「放牛班」指的是一群問題兒童所組成的班級其實對於放牛班裡面的孩子來說,他們也面臨著兩種不一樣的教育矛盾衝突,一種是來自於校長的,校長採用的是暴力施壓的管教方式。而另外一種就是新來的馬修老師採取的溫和善誘的教育方式,這兩種方式從本質上是不一樣的。那麼作為家長,在面對這兩種方式的時候,應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只不過電影是假借放牛這個比較貶義的詞語來代指那些有問題的學生,由這些在家長們眼裡的差等生組成的班級,就是放牛班,法語全稱為「Les Choristes」,意思就是未來沒有希望的一群人,只能回家放牛。
  • 《放牛班的春天》:中年音樂老師帶領一群少年徜徉在音樂的搖籃裡
    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飾)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農村的情況只怕更不好,一群頑劣小男孩被繁忙的父母丟到寄宿學校裡,任其自由成長,不給予任何來自父母的庇護,就變成了孩子們都要仰仗學校老師們的良心和愛心了。孩子們的關係也充滿了人最基礎的弱肉強食,孩子們被迫張牙舞爪,避免被傷害,原本的頑劣只是孩子調皮,到這裡的頑劣就是迫不得已適者生存了。
  • 影評(3):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溫暖的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Les Choristes        永不放棄,總有希望在前面等待       Never give up, always have hope in front waiting for.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放牛班的春天》:從同一性的缺乏淺析問題學生的教育及背後原因
    《放牛班的春天》這一部在2004年上映的影片,當時在豆瓣上取得了9.3的高分,這樣的分數足以證明它的優秀。影片的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老師、一群頑劣成性的問題學生和一個殘酷暴力的校長之間的故事,音樂教師馬修通過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力量把一群問題學生重新拿拉回到起點。
  •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人都是潛力無限!
    作為一部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打破了音樂劇高雅藝術電影的怪圈,它以溫和敘事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溫情且充滿了正能量的故事。全片的「音樂」元素,搭配故事情節和背景很柔和地展現出來,一氣呵成,沒有任何衝突與違和感,是非常成功的一部音樂主題電影。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對於這種體罰教育,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就曾說:「教育是要有規律的,如果不尊重規律,倒行逆施,給孩子身心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轉地。」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