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從同一性的缺乏淺析問題學生的教育及背後原因

2020-08-31 育媽記

《放牛班的春天》這一部在2004年上映的影片,當時在豆瓣上取得了9.3的高分,這樣的分數足以證明它的優秀。

影片的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老師、一群頑劣成性的問題學生一個殘酷暴力的校長之間的故事,音樂教師馬修通過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力量把一群問題學生重新拿拉回到起點。

影片中的校長叫弗朗西斯,他對待問題學生的方式簡單而又粗暴,那就是只要犯錯就必須成懲罰,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棍棒教育。

但是效果卻並不明顯,孩子們似乎對他的懲罰早已刀槍不入,所以並沒有任何悔改的意思,依舊在不斷的犯錯。

在這種&34;的惡性循環中,孩子不僅沒有得到成長,反而更加退步,所以暴力教育並不能解決問題,如何讓孩子形成自我同一性才是關鍵。

什麼是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於1963年首次使用。

自我同一性多半在青春發育期形成,指人們對自我有明確認識,能夠完全遵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並對未來的發展產生思考。

只有孩子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才能夠取得進步,如果自我同一性缺乏,那麼他們很有可能把持不住自己,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逐漸被惡化,從而做出一些並不正確,甚至極端的行為。

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是如何形成的?

1、糟糕的家庭環境

著名教育家魯潔曾說:&34;

不難看出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正面的榜樣作用,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孩子自然也會變得更加優秀,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但是如果家庭氛圍糟糕,父母之間總是充滿著爭執和矛盾,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麼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這會導致孩子自我同一性的缺乏,讓孩子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2、孩子處於脆弱狀態

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莫泊桑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足夠堅強,對孩子的要求當然也是如此。

但有的時候恰恰就是這麼無奈,孩子有多堅強,他們就會有多脆弱,這會讓他們不願意面對現實,總是想方設法的想要去逃避。

當孩子在生活中沒有任何的愛好和追求時,生活對他們而言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前進,甚至會出於對生活的失望乃至絕望而不願意嘗試,輕易放棄努力。

3、負面因素的影響

李-丹尼爾-克拉維茨在《奇特的傳染:群體情緒是怎樣控制我們的》一書中,他曾調查過一場高中生連續自殺的事件。

在半年時間內,甘恩中學就出現5名學生相繼自殺。他發現學生相繼自殺背後的原因竟然是學生自殺行為中的情緒傳染。

即便是孩子,有時也會出現負面情緒,這時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關心和安慰,但很多時候父母都會有意無意的選擇視而不見,他們不願意接受孩子的情緒,反而會把孩子推向懸崖的邊緣。

這會導致孩子心裡充滿陰影,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為自己的前途選擇,甚至會一直處於消極情緒當中。

顯然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如果孩子不儘快從陰影中走出來,那麼便會深陷其中更加難以自拔。

很顯然採取粗暴的懲罰方式難以幫助孩子形成自我同一性,父母不妨試一下糾正型教育,採取相對溫和的方式,不僅讓孩子知道他們做錯了,更要引導孩子知道如何去改正錯誤,避免錯誤,這樣孩子才會真正進步。

如果說父母的懲罰能夠讓孩子的暫時改變自身的問題,但是從長遠來看,這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孩子根本無法真正的得到改變。

但是糾正型教育卻不同,父母會引導孩子學會自己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當孩子再次遇到相同的問題時,便能夠很快的處理。

父母應該如何做到糾正型教育?

1、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當然是需要教育的,只是如何教育,卻一直是困擾父母的一大難題。

很多父母面對並不是那麼乖的孩子時,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失去理智,對著孩子就是一通批評指責,完全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對孩子沒有任何的信任感。

這只會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僵,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儘量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真的很難,那麼不妨先離開孩子身邊。

等到自己覺得能夠耐心而又溫柔的和孩子溝通時,再一起心平氣和的處理問題,這恰恰是糾正型教育的基礎。

2、解釋錯誤的行為

孩子有的時候自己做錯了事,但是他們卻並無察覺,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但其實是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的錯誤,一定要耐心的對孩子解釋,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有所認知。

3、引導孩子作出正確行為

父母與其告訴孩子他們哪些行為是錯誤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只有父母給孩子指明方向,孩子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夠走向正確,否則如果孩子遲遲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那麼他又談何去改正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錯,這本身並不可怕,特別是孩子犯錯更是情理之中。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的錯誤,否則一不留神就會讓自己成為問題少年。

這時父母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最終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因為人生最終還是他們的,需要孩子自己勇敢面對。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只不過電影是假借放牛這個比較貶義的詞語來代指那些有問題的學生,由這些在家長們眼裡的差等生組成的班級,就是放牛班,法語全稱為「Les Choristes」,意思就是未來沒有希望的一群人,只能回家放牛。
  • 《放牛班的春天》:孩子不聽話,面對教育衝突,家長該如何選擇
    教育最怕遇上熊孩子,原因無他,面對熊孩子很多家長就算滿心都是科學教育、愛的教育,但面對喜歡搗亂的熊孩子,這些理智都會拋諸腦後,簡單粗暴反而更有效。但高壓教育終究有弊端,相比溫和的教育方式,高壓教育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那麼如何解決教育衝突,讓孩子在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呢?透過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家長們也許能找到愛的教育的力量。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影片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少時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充滿愛心與耐心卻又懷才不遇的代課老師。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在2020年秋季學期開展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基礎上,聯和吳漢小學創生教育領航人利用假期時間,開展「我為好教師代言」的活動,從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養,帶領團隊「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提高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進而達成育人目標。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僅讓人們驚訝於電影中唱詩班男孩兒的歌聲,也對主角——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與輔育院男孩兒之間的師生情誼所打動。《放牛班的春天》整體基調呈現出的,是老師馬修對男孩兒們的孜孜不倦的教導,同時也並未刻意拉遠二者的距離,反而通過音樂這一元素,將二者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電影對主角馬修與輔育院孩子們關係的處理,並未放在一高一低的位置,也並未將二者拉到平行位置,反而淡化了二者之間師生的關係,而馬修僅僅作為交流者去與孩子們進行交流。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與其去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們淪為「壞小孩」?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
  • 《放牛班的春天》
    還有曼妙的音樂//馬修星期六的等待總是有道理的等來黎明、等來燈塔等來不朽的你馬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法國2004年),導演克裡斯託.巴拉蒂。男子寄宿學校「塘底」,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學校的校長冷漠自私,常用暴力手段體罰學生。馬修的到來慢慢改變了這一切。莫尼耶擁有天使般的面孔,內心卻住著一個惡魔,敏感自私又愛搗蛋......珀林,一個五歲的孤兒,智力低下,總在星期六等待他父母來接他......
  • 金庸人物「自我同一性」淺析:讓孩子答好「我是誰」的教育智慧
    95版《神鵰俠侶》郭芙:傅明憲(飾)五、金庸人物「自我同一性」淺析關於「我是誰」,美國心理學家艾裡克森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理論,對家長的教育理念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們深思。1.孩子能成為「郭靖」固然很好,但是「楊過」也同樣出色。在很多家長的眼裡,「同一性達成」應該是最完美的狀態了:孩子通過自己的積極探索,了解了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樣的人。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慶幸的是,小編沒有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
  • 影評(3):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溫暖的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Les Choristes        永不放棄,總有希望在前面等待       Never give up, always have hope in front waiting for.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留守兒童的呼喚 | 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教師馬修來到一所學校,遇到了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他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改變了孩子們和自己的命運。在電影中,馬修帶著孩子排練合唱的鏡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簡陋的教室內,馬修用手指指揮歌聲,孩子們的質樸童聲十分動人。
  • 放牛班的春天:面對一群問題少年,這位老師是這樣教育的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2004年上映的法國音樂電影,是電影史上教育題材的經典之作。故事發生在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相對學校來說,這裡實則更像是一個問題少年聚集中心。沒有天生就頑皮的「壞孩子」,他們只是淘氣的天使在馬修先生沒出現之前,面對這群問題少年,家長們的做法是放任自流,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嚴厲的懲罰。但這群孩子終究還是等來了他們的良師—馬修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一個人性歸途的故事,引發關於教育的深思
    電影海報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在很多年前,那時候剛上大一,很多同學在教室裡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情節非常簡單,講述的是音樂教師馬修在經歷了人生的諸多不順後,來到了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擔任學監,「池塘之底」是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而設置的,因而這所學校裡的學生都是些難纏的問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