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2020-12-14 愛遊戲的甲子玩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

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導演的一部關於人性和教育的電影。影片講述音樂家1949年來到「池塘之底」一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和一群問題學生的教育故事。

電影裡沒有各種各樣的場景,沒有鮮豔的色彩,只有簡單的師生教育。但它對人物的刻畫、對情節細節的處理、對靈魂的洗禮,卻使觀眾為充滿尊重與愛的人性化教育所感動。

該片於2004年獲得法國票房冠軍,並獲得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

本文將從電影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角度探討尊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期獲得教育啟示。

1、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根本原因成功

第一天,我去學校找院長,發現一個學生被校長罰刷了15天的地板,這讓老師很震驚。老師沒想到校長會用這種體罰來教育學生。

根據心理學家菲斯汀,生命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90%是由你對發生的事情的反應決定的。這也是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

面對同一批孩子,在校長的教育和管理下,他們為什麼會霸道、無原則、調皮、品行不端,而在馬修的教育中,他們可以在課堂上與馬修老師合作,甚至在馬修老師的帶領下組成合唱團?最後,即使馬修離開了,他們仍然可以為他唱歌,用摺紙飛機送他離開?

究其原因,是哈善校長和馬修教師兩個人的教育理念不同。不同的教育理念引導他們做出不同的行為,產生相反的教學效果。

大多數時候,教師的教育和管理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他們重視兒童自身,善於因材施教,注重兒童良好品德的培養。在他的思想中,更多的是「人本主義」教育的反映。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的一種教育思想。主要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尊嚴、潛力和正直。建議教育應培養全面的、自我實現的、有創造力的人。同時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

對馬修的教師教育是人文主義的最真實寫照。

一開始,他和其他學生一樣也是個問題青年。他淘氣,經常違反校規,經常受到校長的體罰。當前老師用「天使面孔蛇蠍心腸」來描述皮埃爾時,馬修老師對此表示懷疑。

在與皮埃爾接觸的過程中,發現皮埃爾並不像其他老師那樣絕望,只是有點古怪和調皮。

然後,他一步一步地誘導皮埃爾。他請皮埃爾幫他管理這個班。後來,由於皮埃爾的惡作劇,他被校長罰了一個月的勞動。後來馬修發現了皮埃爾的音樂天賦,並說服母親讓他去一所特殊的音樂學院,終於有了一架成功的鋼琴指揮家皮埃爾。

正是因為馬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觀察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個性,成為孩子情感的促進者,不斷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最終引導孩子實現自己的價值。

馬斯洛還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將需要層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與愛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皮埃爾從問題青年到赫赫有名音樂指揮家,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有這些變化和成就都離不開馬修老師的指導。

這一切都表明,他的對孩子教育充滿了愛。正是因為他的仁慈,這些孩子才受到影響。所以即使他離開了學校,他的教育仍然是成功。因為他改變了整個學校。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晃另一個一棵樹,一個雲推動另一個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我看來,馬修對孩子的教育喚醒了無數迷失的靈魂,拯救了孩子們的生命。

2、 行為主義懲罰教育、寬容和智慧是教育的最佳催化劑

教師倡導的相對於馬修教學理念和中哈善主任的言行更能體現「行為主義」教學理念。

當然,這所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問題學生。但在整部影片中,校長說得最多的是「犯錯——懲罰——幽閉。」他一直以自我為中心,不分青紅皂白地懲罰犯錯的學生,甚至故意加大對犯錯學生的懲罰力度。在他的行為中,無不流露出「行為主義」的教育理念。

行為主義是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觀點是:

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而應該只研究行為,這與意識完全相反。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應該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是內省的方法。

作為新行為主義的代表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刺激反應原理。動作反應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同時,他提出了加強和懲治的觀點。

電影中的哈善的主席和其他老教師的人都採用了一個原則:動作反應原則。

其中一個學生有個孩子讓牧師麥傷了他的眼睛。沒有一個孩子出來承認他的錯誤。校長讓馬修選擇其中一名學生作為替罪羊入獄,並依次處罰學生跑了6個小時;穆同被校長處罰跑了3次,然後被鎖在幽閉室,最後跳樓身亡;更極端的孟丹,校長更是對他產生了深深的誤解。他堅持說他偷了錢並懲罰了他,甚至強迫他承認。這也導致最後孟丹出於報復而放火焚燒學校。在哈善校長「行為主義」的教育理念下,全校紀律嚴明,缺乏人文活力,但更像一座監獄。錯誤只能是對學生更嚴重的懲罰。這裡是主體使用的行為主義中的「強化」。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心理效應,也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學家在智力測試中發現。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可以達到教師的預期進步。

也就是說,學生的行為會受到教師期望的影響,期待將成為現實。由於校長一直是慣偷,他最終會選擇防火。而且馬修相信皮埃爾的音樂天賦,所以他最終成為了音樂指揮家。

行為主義理念下的校長暴力懲罰教育,不僅不能使兒童朝積極發展,而且具有相反的效果。對於同樣淘氣的孩子,老師選擇寬大處理,甚至在校長面前袒護孩子。

我來學校的第一天,教室裡很吵,學生們的惡作劇讓整個教室都很困惑。校長進來懲罰學生,但是被老師馬修攔住了;老師讓皮埃爾管理班級,但是皮埃爾在黑板上畫了老師的畫。老師沒有生氣,而是轉身畫了一張皮埃爾的側面圖。當他的樂譜被學生偷走時,他和學生們搶了樂譜,被老師發現了,但他庇護學生說他在小組裡。晚上孩子們撒謊嘲笑老師馬修時,他不僅沒有責怪他們,還讓孩子們再次唱歌幫助孩子們糾正語調,正是因為馬修老師的善良和寬容,孩子們才朝著積極的方向方向發展。至於懲罰教育,他也充滿了教育智慧。以春風的形式,處理好一切處罰。

當蓋賀克說他只是和麥神父開玩笑,傷害了麥神父的眼睛時,校長想限制賀克,而馬修老師則和孩子商量,懲罰他照顧受傷的麥神父。

這樣的懲罰不僅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讓他們了解惡作劇商人的後果。

但是當皮埃爾因為誤解馬修和他母親而落在馬修上時,馬修老師不允許他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獨奏者,然後對他說,你不是不可替代的。後來,正是在演出中,老師馬修要求皮埃爾扮演高音獨奏。

這時,皮埃爾的眼神流露出被原諒的喜悅和肯定,也閃爍著驕傲。老師不僅讓他學會做人,而且讓他重拾自信、尊嚴和喜悅。

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適當的懲罰教育可以讓孩子記住錯誤並認真改正錯誤。而過度的懲罰教育容易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只有當教育是寬容的、充滿智慧教育時,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 教育是一門藝術。只有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原則,才能引導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下,人們的成長方向和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只有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在教育中成長。通過《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了解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這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教育啟示呢?

一。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本性和個性。

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幼兒與教師的關係是平等的,而不是上下級之間的控制關係。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師生平等,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只有尊重學生的天性,才能挖掘他們的潛能。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自己的尊嚴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使教育順利進行。

每個孩子有它自己的性質,以及不同的家庭背景。同時,它也會有表現不同的人格特徵。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壓抑和壓抑孩子的天性,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在電影馬修中老師愉快地接受這些問題青少年,用寬容和愛心去影響學生,讓孩子釋放自然,挖掘孩子的潛能和才華。他尊重學生,讓他們成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這種教育是真正的成功教育。教育不是讓所有的學生都一樣,而是讓他們自己一樣。

2。運用積極激勵原則,真誠地鼓勵讚美兒童。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開玩笑說「 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讚美是一個快樂而自信的來源孩子。想像一下,一個老師每天都詆毀和攻擊孩子,卻從不表揚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心中的一點自信和自尊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就是消極情緒和自卑。

因此,要學會運用積極動機的原則,找出孩子們的小進步,給他們更多真誠的讚美,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愛和尊重,進而建立自信。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認為良好的教育氛圍可以使孩子在長大之後更有社會責任感和能力。在影片中馬修老師們不斷地讚美和肯定孩子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這讓孩子們的眼睛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三。對待犯錯的孩子,就是用教育智慧來進行懲罰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不要急於處罰學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麼促使他犯這種或那種過失的。」沒有人是十全十美和每個孩子可以犯錯誤。但他們處理錯誤的方式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和隨後的行為。懲罰一個孩子並不是因為他犯了錯誤,而是因為他需要知道錯誤的後果,以避免犯下另一個錯誤。

對於孩子的錯誤,老師首先應該分析孩子錯誤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不加區別地懲罰他們。在影片中,校長總是不理解學生的錯誤,用嚴厲的懲罰措施對待孩子。就這樣,孩子們仍然叛逆、淘氣、偷竊。教師選擇用自己的智慧來懲罰犯錯誤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做人做事。

因此,在處理孩子的錯誤時,教師需要用愛心和寬容去影響他們,用充滿智慧的方式來懲罰他們,讓他們在改正的過程中學會約束自己,塑造良好的性格。

結論: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它向人們展示了真正的教育。讓我們也認識到,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引導孩子,用愛心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天性,用自己的智慧教育孩子。

教育家艾爾西·馬修曾經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沒有孩子教得不好。只有方法和觀念得當,給孩子們以愛和希望,孩子們才能真正成長。

相關焦點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解決教育衝突讓孩子走向成功
    文丨圖圖爸爸(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和收藏)不知道各位家長平時有沒有看電影的習慣,其實很多電影,都能對各位家長產生不少的啟示作用。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所發生的一個故事,在那個年代,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所發生的故事。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而這部電影也獲得了第77屆奧斯卡做佳外語片提名,雖然最後並沒有獲獎,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魅力。電影的主題就是教育,而教育可能是全人類最偉大的東西吧,它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是國計民生。而電影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很多老師學習借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梁看後的心得,對的地方和大家共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慶幸的是,小編沒有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
  • 看廣州電影《點點星光》——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而它淳樸的故事,平實的手法,轉折而動人的電影鏡頭,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世界經典名片《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都不應該是首先追求名和利的,譬如這部影片《點點星光》。也許你想像不到會有如此充滿精神生活然卻物質貧乏的故事。什麼叫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什麼它又發生在物質貧乏的環境當中?電影是為心靈而書寫的,這就是《點點星光》在質樸的畫面背後告訴我們的一切。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圖)
    中國江西網九江訊 通訊員彭菲攝影報導: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著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成長。九江市湖濱幼兒園一直以來都把「學師德,行師德」放在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想和馬修一起離開的貝比諾)電影主人公——馬修,對於這群調皮的孩子,他沒有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與這群孩子建立起信任,用心譜曲,用愛感化,讓學生信服自己,展示自己的魅力。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僅讓人們驚訝於電影中唱詩班男孩兒的歌聲,也對主角——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與輔育院男孩兒之間的師生情誼所打動。《放牛班的春天》中所展現出的音樂又不像是《海上鋼琴師》那般的悲愴、憂傷,反而帶著些少有的春天的氣息,滋潤著輔育院原本調皮的男孩兒們,也如春風一般暖軟觀看者的心。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在2020年秋季學期開展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基礎上,聯和吳漢小學創生教育領航人利用假期時間,開展「我為好教師代言」的活動,從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養,帶領團隊「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提高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進而達成育人目標。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5月溫暖首演
    七幕人生在中文版音樂劇製作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出品劇目《音樂之聲》《我,堂吉訶德》等受到了觀眾和媒體的一致好評。今年全新製作的暖心大戲——中文版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原版來自法國,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由原版導演巴拉蒂親自操刀,原電影作曲家布魯諾·庫萊斯創作新曲目,2017年在法國上演。
  • 《放牛班的春天》:從「羅森塔爾效應」看校長VS馬修的教育決鬥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該影片已經上映16年,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過氣的音樂老師,通過音樂激發了一群叛逆的孩子回歸正途的故事,並因此也啟發了一位具備音樂天賦的孩子莫安琪,使他打開了音樂的大門,成為了世界有名的音樂家。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啟動小演員海選計劃
    9月7日,由七幕人生出品的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原版電影及音樂劇導演Christophe Barratier、原版音樂劇製作人Jean-Marc Vicariot、七幕人生CEO楊嘉敏、影評人木衛二等嘉賓現身發布會現場。
  • 《放牛班的春天》|現象級電影教你如何面對「問題少年」的教育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提名,豆瓣評分9.3分。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提亞最初的靈感來源於1945年奧斯卡金像獎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因為他在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