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
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導演的一部關於人性和教育的電影。影片講述音樂家1949年來到「池塘之底」一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和一群問題學生的教育故事。
電影裡沒有各種各樣的場景,沒有鮮豔的色彩,只有簡單的師生教育。但它對人物的刻畫、對情節細節的處理、對靈魂的洗禮,卻使觀眾為充滿尊重與愛的人性化教育所感動。
該片於2004年獲得法國票房冠軍,並獲得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
本文將從電影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角度探討尊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期獲得教育啟示。
1、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根本原因成功
第一天,我去學校找院長,發現一個學生被校長罰刷了15天的地板,這讓老師很震驚。老師沒想到校長會用這種體罰來教育學生。
根據心理學家菲斯汀,生命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90%是由你對發生的事情的反應決定的。這也是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
面對同一批孩子,在校長的教育和管理下,他們為什麼會霸道、無原則、調皮、品行不端,而在馬修的教育中,他們可以在課堂上與馬修老師合作,甚至在馬修老師的帶領下組成合唱團?最後,即使馬修離開了,他們仍然可以為他唱歌,用摺紙飛機送他離開?
究其原因,是哈善校長和馬修教師兩個人的教育理念不同。不同的教育理念引導他們做出不同的行為,產生相反的教學效果。
大多數時候,教師的教育和管理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他們重視兒童自身,善於因材施教,注重兒童良好品德的培養。在他的思想中,更多的是「人本主義」教育的反映。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的一種教育思想。主要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尊嚴、潛力和正直。建議教育應培養全面的、自我實現的、有創造力的人。同時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
對馬修的教師教育是人文主義的最真實寫照。
一開始,他和其他學生一樣也是個問題青年。他淘氣,經常違反校規,經常受到校長的體罰。當前老師用「天使面孔蛇蠍心腸」來描述皮埃爾時,馬修老師對此表示懷疑。
在與皮埃爾接觸的過程中,發現皮埃爾並不像其他老師那樣絕望,只是有點古怪和調皮。
然後,他一步一步地誘導皮埃爾。他請皮埃爾幫他管理這個班。後來,由於皮埃爾的惡作劇,他被校長罰了一個月的勞動。後來馬修發現了皮埃爾的音樂天賦,並說服母親讓他去一所特殊的音樂學院,終於有了一架成功的鋼琴指揮家皮埃爾。
正是因為馬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觀察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個性,成為孩子情感的促進者,不斷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最終引導孩子實現自己的價值。
馬斯洛還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將需要層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與愛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皮埃爾從問題青年到赫赫有名音樂指揮家,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有這些變化和成就都離不開馬修老師的指導。
這一切都表明,他的對孩子教育充滿了愛。正是因為他的仁慈,這些孩子才受到影響。所以即使他離開了學校,他的教育仍然是成功。因為他改變了整個學校。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晃另一個一棵樹,一個雲推動另一個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我看來,馬修對孩子的教育喚醒了無數迷失的靈魂,拯救了孩子們的生命。
2、 行為主義懲罰教育、寬容和智慧是教育的最佳催化劑
教師倡導的相對於馬修教學理念和中哈善主任的言行更能體現「行為主義」教學理念。
當然,這所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問題學生。但在整部影片中,校長說得最多的是「犯錯——懲罰——幽閉。」他一直以自我為中心,不分青紅皂白地懲罰犯錯的學生,甚至故意加大對犯錯學生的懲罰力度。在他的行為中,無不流露出「行為主義」的教育理念。
行為主義是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觀點是:
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而應該只研究行為,這與意識完全相反。在研究方法上,我們應該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是內省的方法。
作為新行為主義的代表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刺激反應原理。動作反應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同時,他提出了加強和懲治的觀點。
電影中的哈善的主席和其他老教師的人都採用了一個原則:動作反應原則。
其中一個學生有個孩子讓牧師麥傷了他的眼睛。沒有一個孩子出來承認他的錯誤。校長讓馬修選擇其中一名學生作為替罪羊入獄,並依次處罰學生跑了6個小時;穆同被校長處罰跑了3次,然後被鎖在幽閉室,最後跳樓身亡;更極端的孟丹,校長更是對他產生了深深的誤解。他堅持說他偷了錢並懲罰了他,甚至強迫他承認。這也導致最後孟丹出於報復而放火焚燒學校。在哈善校長「行為主義」的教育理念下,全校紀律嚴明,缺乏人文活力,但更像一座監獄。錯誤只能是對學生更嚴重的懲罰。這裡是主體使用的行為主義中的「強化」。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心理效應,也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學家在智力測試中發現。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可以達到教師的預期進步。
也就是說,學生的行為會受到教師期望的影響,期待將成為現實。由於校長一直是慣偷,他最終會選擇防火。而且馬修相信皮埃爾的音樂天賦,所以他最終成為了音樂指揮家。
行為主義理念下的校長暴力懲罰教育,不僅不能使兒童朝積極發展,而且具有相反的效果。對於同樣淘氣的孩子,老師選擇寬大處理,甚至在校長面前袒護孩子。
我來學校的第一天,教室裡很吵,學生們的惡作劇讓整個教室都很困惑。校長進來懲罰學生,但是被老師馬修攔住了;老師讓皮埃爾管理班級,但是皮埃爾在黑板上畫了老師的畫。老師沒有生氣,而是轉身畫了一張皮埃爾的側面圖。當他的樂譜被學生偷走時,他和學生們搶了樂譜,被老師發現了,但他庇護學生說他在小組裡。晚上孩子們撒謊嘲笑老師馬修時,他不僅沒有責怪他們,還讓孩子們再次唱歌幫助孩子們糾正語調,正是因為馬修老師的善良和寬容,孩子們才朝著積極的方向方向發展。至於懲罰教育,他也充滿了教育智慧。以春風的形式,處理好一切處罰。
當蓋賀克說他只是和麥神父開玩笑,傷害了麥神父的眼睛時,校長想限制賀克,而馬修老師則和孩子商量,懲罰他照顧受傷的麥神父。
這樣的懲罰不僅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讓他們了解惡作劇商人的後果。
但是當皮埃爾因為誤解馬修和他母親而落在馬修上時,馬修老師不允許他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獨奏者,然後對他說,你不是不可替代的。後來,正是在演出中,老師馬修要求皮埃爾扮演高音獨奏。
這時,皮埃爾的眼神流露出被原諒的喜悅和肯定,也閃爍著驕傲。老師不僅讓他學會做人,而且讓他重拾自信、尊嚴和喜悅。
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適當的懲罰教育可以讓孩子記住錯誤並認真改正錯誤。而過度的懲罰教育容易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只有當教育是寬容的、充滿智慧教育時,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 教育是一門藝術。只有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原則,才能引導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下,人們的成長方向和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只有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在教育中成長。通過《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了解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這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教育啟示呢?
一。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本性和個性。
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幼兒與教師的關係是平等的,而不是上下級之間的控制關係。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師生平等,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只有尊重學生的天性,才能挖掘他們的潛能。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自己的尊嚴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使教育順利進行。
每個孩子有它自己的性質,以及不同的家庭背景。同時,它也會有表現不同的人格特徵。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壓抑和壓抑孩子的天性,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在電影馬修中老師愉快地接受這些問題青少年,用寬容和愛心去影響學生,讓孩子釋放自然,挖掘孩子的潛能和才華。他尊重學生,讓他們成為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這種教育是真正的成功教育。教育不是讓所有的學生都一樣,而是讓他們自己一樣。
2。運用積極激勵原則,真誠地鼓勵讚美兒童。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開玩笑說「 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讚美是一個快樂而自信的來源孩子。想像一下,一個老師每天都詆毀和攻擊孩子,卻從不表揚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心中的一點自信和自尊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就是消極情緒和自卑。
因此,要學會運用積極動機的原則,找出孩子們的小進步,給他們更多真誠的讚美,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愛和尊重,進而建立自信。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認為良好的教育氛圍可以使孩子在長大之後更有社會責任感和能力。在影片中馬修老師們不斷地讚美和肯定孩子們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這讓孩子們的眼睛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三。對待犯錯的孩子,就是用教育智慧來進行懲罰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不要急於處罰學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麼促使他犯這種或那種過失的。」沒有人是十全十美和每個孩子可以犯錯誤。但他們處理錯誤的方式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和隨後的行為。懲罰一個孩子並不是因為他犯了錯誤,而是因為他需要知道錯誤的後果,以避免犯下另一個錯誤。
對於孩子的錯誤,老師首先應該分析孩子錯誤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不加區別地懲罰他們。在影片中,校長總是不理解學生的錯誤,用嚴厲的懲罰措施對待孩子。就這樣,孩子們仍然叛逆、淘氣、偷竊。教師選擇用自己的智慧來懲罰犯錯誤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做人做事。
因此,在處理孩子的錯誤時,教師需要用愛心和寬容去影響他們,用充滿智慧的方式來懲罰他們,讓他們在改正的過程中學會約束自己,塑造良好的性格。
結論: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它向人們展示了真正的教育。讓我們也認識到,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引導孩子,用愛心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天性,用自己的智慧教育孩子。
教育家艾爾西·馬修曾經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沒有孩子教得不好。只有方法和觀念得當,給孩子們以愛和希望,孩子們才能真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