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2020-12-16 小莉子呀

文/小莉子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

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而尊重和愛,才是它的真正內核。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導演的關於人性與教育的電影。影片講述了1949年法國的音樂家來到一所名為「池塘之底」的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教育故事。

影片沒有多樣的場景,沒有鮮豔的色調,有的只是簡單的師生教育。但其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劇情細節的處理和洗滌心靈的音樂,卻讓觀眾忍不住為為人性化的充滿尊重和愛的教育所感動。

這部電影在2004年獲得法國的票房冠軍,也獲得了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

本文將從影片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出發,探尋教育中愛和尊重的重要性,以獲得教育啟示。

一、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

馬修第一天去學校任職找院長的路上,發現了一個學生被校長罰刷地板15天,這讓馬修老師十分震驚。馬修老師沒有想到校長會用這種體罰是方式來教育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菲斯汀格認為,生活中的百分之十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這也是著名的 「費斯汀格法則。」

面對同一批孩子,為什麼在校長的教育和管理下,他們囂張跋扈、沒有原則、調皮搗蛋、行為惡劣,而在馬修的教育下,他們卻能夠配合馬修老師上課,甚至在馬修老師的帶領下一起組成合唱團?最後即使馬修的離開,他們依舊能夠為他唱歌,為他摺紙飛機送別?

究其原因,是由於哈善校長和馬修老師兩個人的教育理念不同,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導他們做出不同的行為,同時產生截然相反的教學效果。

馬修老師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大多數時候是以學生為中心,看重孩子本身並且善於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並且注重孩子的美好品格的培養。在他的思想裡,其實更多的是「人本主義」教育的折射和反映。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本主義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尊嚴、潛能和整體性。主張教育應該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的人。同時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因材施教。

而馬修老師對皮埃爾的教育,正是人本主義最真實的寫照。

皮埃爾在一開始也和其他學生一樣是問題少年。他愛調皮搗蛋,經常違反學校規定,也常被校長體罰。以前的老師用當用「天使面孔蛇蠍心腸」來形容皮埃爾時,馬修老師對此表示懷疑。

在和皮埃爾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了皮埃爾除了性格比較孤僻,愛搗蛋外,也沒有其他老師說的那麼無藥可救。

接著,他對皮埃爾進行一步一步的因勢誘導,他讓皮埃爾幫自己管理班級,之後由於皮埃爾的搗蛋被校長罰了一個月的勞動。後來馬修發現了皮埃爾的音樂天賦,並勸說他母親讓他去專門的音樂學院,最後才有了功成名就的鋼琴指揮家皮埃爾。

正是因為馬修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去觀察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做孩子情感的促進者,不斷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最終引導孩子實現自我的價值。

馬斯洛也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按從低到高劃分,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愛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皮埃爾從問題少年到赫赫有名的音樂指揮家,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一切的轉變和成就離不開馬修老師的循循善誘的教導。

他所做的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對孩子的教育裡充滿了愛。也正是因為他的善良感化了這些孩子,所以最後即使他離開了這所學校,但是他的教育仍然是成功的。因為他改變了整所學校。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我看來,馬修對孩子的教育是喚醒了無數個曾經迷失的靈魂,也拯救了孩子的一生。

二、相對於行為主義的懲罰教育,寬容和智慧才是教育最好的催化劑

相對於馬修老師提倡的「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影片中哈善院長的言行舉止中更多的反映了「行為主義」的教學理念。

誠然,這所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問題學生。可是在整部影片中,校長說的最多的便是 「犯錯——懲罰——幽閉。」 他從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分青紅皂白地對犯錯的學生進行懲罰,甚至故意加重對犯錯學生的懲罰。他的行為舉止間,無不透露著「行為主義」 的教育理念。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的主要心理學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觀點是:

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和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應該採取客觀的實驗法,而不是內省法。

而作為新行為主義的代表心理學家斯金納更是提出了刺激——反應的原則。運用在教學中,就是行動——反應教學模式。同時他提出了強化和懲罰的觀點。

電影中的哈善校長和其他老教師們,都採取一個原則:行動——反應原則。

學生中有孩子惡作讓麥神父的眼睛受傷,沒有孩子自己出來承認錯誤,校長便讓馬修從學生中任選了一名學生當替罪羊去禁閉,並懲罰學生集體罰跑輪流禁閉六小時;穆同因為逃了三次學被校長懲罰關進幽閉室最後跳樓身亡;而對於比較極端的孟丹,校長更是對他的誤解頗深。他篤定錢是他偷的,並且懲罰他甚至逼他承認。這也導致最後孟丹出於報復心理放火燒了學校在哈善校長「行為主義」的教育理念下,整個學校紀律森嚴,缺乏人性的活潑,卻更像是一座監獄。犯錯對於學生來說只能是更加嚴重的懲罰。這裡便是哈善校長運用的行為主義中的「強化」。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效應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在智力測驗中發現。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原來所期望的進步現象。

換句話說,學生的行為會受到教師期望的影響,期待會變成現實。哈善校長因為一直深信孟丹是偷竊慣犯,所以他最後會選擇去防火。而馬修相信皮埃爾對音樂的天賦,所以他最後成了音樂指揮家。

哈善校長在行為主義理念下的暴力的懲罰教育,不僅不能讓孩子朝積極的方向發展,反而適得其反。對於同樣頑皮的孩子,馬修老師則選擇寬以待人,甚至在校長面前包庇孩子。

馬修第一天來學校,教室鬧哄哄,學生們的惡作劇讓整個教室非常混亂。校長進來準備懲罰學生,卻被馬修老師擋了下來;馬修老師讓皮埃爾管理班級,皮埃爾卻在黑板上畫了老師的畫像。馬修老師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轉手給皮埃爾畫了一幅側顏像;當自己的樂譜被學生偷了之後,他和學生搶樂譜的時候被老師發現了,卻包庇學生說自己在組合唱團;當孩子晚上瞎唱一些話來嘲笑馬修老師時,他不但沒有責備他們,還讓孩子重唱,幫助孩子糾正音準。正是因為馬修老師的善良和寬容,才讓孩子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而對於懲罰教育,他也充滿了教育智慧,用春風化雨的形式,將所有懲罰處理地恰到好處。

當蓋賀克說自己只是和麥神父開玩笑傷了麥神父的眼睛時,校長要將蓋賀克幽閉,而馬修老師卻和孩子商議,懲罰他去照顧受傷的麥神父。

這樣的懲罰不僅讓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還可以讓孩子懂得惡作劇商人的後果。

而當皮埃爾因為誤解馬修和母親,將墨水倒在馬修頭上後,馬修老師不讓他擔任高音獨唱,然後對他說,你並不是無可替代的。而在後來正是演出時,馬修老師又讓皮埃爾擔任高音獨唱。

這時候皮埃爾的眼神裡透露出了被寬恕的喜悅和肯定,也閃耀著驕傲的光芒。馬修老師不僅讓他學會了做人,也讓他重拾信心尊嚴和喜悅。

正如馬卡連柯說: 「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適當的懲罰教育可以讓孩子記住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認真改正。而過度的懲罰教育則容易讓孩子身心俱損。只有在寬容和充滿智慧的教育下,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教育是門藝術,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原則才能引導孩子走向美好未來。

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下,人的成長方向和行為品格千差萬別。因此,只有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在教育中成長和成才。通過《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這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教育啟示呢?

1、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和個性。

以學生為主體,是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孩子和教師之間是平等的關係,而不是上下級的控制關係。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有教師和學生處於平等地位上時,教育才能真正地起作用。

尊重學生的天性,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潛能。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自己的尊嚴感。」 唯有尊重學生,才能夠讓教育順利的進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同時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而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抑制和打壓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茁壯成長。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欣然接受這些問題少年,用寬容和愛感化學生,讓孩子釋放天性,挖掘孩子的潛能和天賦。他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教育不是把所有學生變成千篇一律,而是讓他們成為自己。

2、運用正面激勵原則,多真誠地鼓勵讚美孩子。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調侃道:「 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 讚美是孩子快樂和自信的來源。試想,如果一個教師每天都是詆毀和打擊孩子,從不誇獎孩子。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的一點自信和自尊早就煙消雲散了,剩下的就只有消極情緒和自卑了。

所以,學會運用正面激勵的原則,發現孩子的微小進步,多給孩子真誠的讚美,這樣孩子能夠感受到到愛和尊重,才能夠樹立起自信。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作者認為好的教育氛圍可以讓孩子長大後更具有社會責任感,也更有能力。而影片中的馬修老師更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斷讚美和肯定孩子,讓孩子的眼裡充滿了光芒和希望。

3、對待犯錯的孩子,是用教育智慧進行懲罰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要急於處罰學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麼促使他犯這種或那種過失的。」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但犯錯後的處理方式決定了這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後來的行為。懲罰孩子,也不是因為他犯了錯,而是因為要讓他知道犯錯的後果,以免一錯再錯。

而對於孩子犯錯這件事情,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去分析孩子犯錯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進行懲罰。影片中的校長,總是不弄清楚學生犯錯的真相,用強硬的懲罰措施來對待孩子。這樣一來,孩子依舊叛逆、惡作劇和偷竊等陋習不斷。而馬修老師則選擇用自己的智慧去懲罰犯錯的孩子,並且讓他們學會了做人和做事。

因此,對待孩子的錯誤,教師需要用愛心和寬容去感化他們,用充滿智慧的方式來懲罰他們,讓他們在糾錯的過程中,學會約束自己,塑造良好品格。

結語: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具有經典的教育電影,它給人們呈現了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樣子。也讓大家從中體會到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去引導孩子,用愛心去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天性,運用自身智慧去教育孩子。

法國教育家愛爾維修曾經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方法理念得當,給與孩子愛與希望,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相關焦點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解決教育衝突讓孩子走向成功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所發生的一個故事,在那個年代,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所發生的故事。在這個班級裡面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被家長和社會所遺棄或者是放棄的,因為他們的行為舉止,或者是一些地方可能和正常的孩子有所不同,相比較下來可能會難以管理。而在教育這樣孩子的時候,作為這個學校的領導人,真正應該做的就是用愛和溫暖去教育這些孩子。但是事實卻是這所學校的校長採取了殘暴的高壓管理方式,根本就不把這群孩子當人看。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放牛班的春天》:從「羅森塔爾效應」看校長VS馬修的教育決鬥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該影片已經上映16年,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過氣的音樂老師,通過音樂激發了一群叛逆的孩子回歸正途的故事,並因此也啟發了一位具備音樂天賦的孩子莫安琪,使他打開了音樂的大門,成為了世界有名的音樂家。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電影,這個「教育意義」如字面意思,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電影中馬修老師與輔育院孩子們從彼此敵對到互相成就的心路歷程,就可以從這部影片中獲得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在很多被體罰的孩子背後,有些身體上的創傷能夠癒合,但心靈上的卻容易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在我國對於體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的調查當中,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孩子所佔比例高,而也會因為一些體罰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從而誤入歧途。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在2020年秋季學期開展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基礎上,聯和吳漢小學創生教育領航人利用假期時間,開展「我為好教師代言」的活動,從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養,帶領團隊「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提高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進而達成育人目標。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影片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少時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充滿愛心與耐心卻又懷才不遇的代課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從同一性的缺乏淺析問題學生的教育及背後原因
    《放牛班的春天》這一部在2004年上映的影片,當時在豆瓣上取得了9.3的高分,這樣的分數足以證明它的優秀。影片的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老師、一群頑劣成性的問題學生和一個殘酷暴力的校長之間的故事,音樂教師馬修通過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力量把一群問題學生重新拿拉回到起點。
  •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近日做了手術,出院休養,再次重溫了一部老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新學期重啟,無比應景。溫暖依舊,增加了很多治癒。 《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上映至今已經16年了,它寬容、教育與愛的主題深深感動和影響著無數觀影者。小的時候看電影劇情,體會到的是溫情;而如今在職場歷練多年後,我看到了教育最為靈性、最為光亮的本質。
  • 陪孩子看《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之餘也感受到高逆商在教育中運用
    放牛班的春天是多年前上映的一部老影片了,是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裡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於2004年3月17日上映。該片當年一上映就轟動一時,獲得法國當年票房冠軍,並在2005年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獲得第3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聲效獎等。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電影的主題就是教育,而教育可能是全人類最偉大的東西吧,它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是國計民生。而電影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很多老師學習借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梁看後的心得,對的地方和大家共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 《放牛班的春天》不同的時間看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今天又點開了一部,看過很多次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同的時間看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影片是克裡斯託夫·巴拉蒂(Christophe Barratier)自編自導的作品,劇本的靈感是來自音樂片《一籠夜鶯》。夜鶯是一種羽毛並不絢麗,聲音卻非常好聽的鳥。
  •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究竟是誰成就了誰?
    我們每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先天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但精神世界是後天建設起來的。人往往有很多遺憾,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不能選擇自己接受教育的環境和老師,但是每個人都具備可以磨練的心智,心智會隨著接觸外界信息,而獲得更高級的反應能力。
  • 《放牛班的春天》|何以為師?
    我回想《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思考&34;的問題,已經不單單是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還站在了家長、社會的角度,來審視什麼樣的老師才是一個好老師的問題。❶我看過多次《放牛班的春天》,每次看都是帶著笑和淚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放牛班的春天》|現象級電影教你如何面對「問題少年」的教育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上映於2004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提名,豆瓣評分9.3分。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提亞最初的靈感來源於1945年奧斯卡金像獎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因為他在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