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看《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之餘也感受到高逆商在教育中運用

2020-12-12 橙果媽媽呢

放牛班的春天是多年前上映的一部老影片了,是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裡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於2004年3月17日上映。該片當年一上映就轟動一時,獲得法國當年票房冠軍,並在2005年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獲得第3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聲效獎等。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劇情並不複雜,影片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法國鄉村一所問題兒童寄宿學校,因為自私刻板的校長一直對這些頑劣孩子採取的高壓懲罰方式,導致學生們表面順從,私下卻惡行不斷,整個學校充滿壓抑嚴肅的氣氛,直到馬修老師的到來,他用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改變了這群孩子的未來。

對於本片很多人都從愛和音樂、還有從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來詮釋對孩子的改變,誠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我在與孩子看這部影片中,結合疫情這幾個月與孩子的一些教育磨合,卻想聊聊從馬修身上,看到面對教育的困境時,具備高逆商的重要性。

所以在本文中,結合電影馬修老師進入學校的現狀來解析什麼是逆商、如何正確應用面對逆商的思維、如何提高自己的逆商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讓我們除了受到影片的鼓舞和激勵以外,也能從中學到如何用高逆商來解決在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01 「池塘之底」裡馬修老師所面臨的逆境。

這個影片是發生在二戰後的法國鄉村,「池塘之底」是當地的一所寄宿學校,這裡面的學生也不是普通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頑劣難纏、需要再教育的問題學生,說白了,這些孩子是一群幾乎被社會所拋棄的問題兒童。

影片的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學校的校長,一直採取的是以「懲罰制度」為核心,用「行動-反應」的殘暴政策對學校裡的孩子進行管制和打壓,而這種教育的方式,使這些孩子很容易就被關禁閉,同時還有打罵等現象。

整個學校的氣氛也是沉悶和壓抑的,而孩子在這種冷酷的管理之下,用撒謊、捉弄老師、鬧事、甚至偷竊等行為來表示反抗和不滿,我們可以看到,校長和學校裡的其他老師,已經給這些孩子失去信心了,他們不相信這些孩子會有出息,他們也不懂得該如何去教育孩子,只能用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師生的關係也降低到了冰點,彼此都相互不滿和充滿著無奈和絕望。

馬修進入這所學校第一天就經歷了學校的教育方式,因為馬桑大叔被學生惡作劇弄傷眼睛,校長召集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警告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學生都要被關禁閉,而且取消所有的娛樂活動,禁止任何外來探訪,直到找出肇事者為止。

他進入教室就碰上了被學生捉弄,緊跟著 ,自己在宿舍東西被翻,最愛惜的音樂譜也被學生給偷走。這擺在他面前的也是頭痛難解決的事情。

這些頑劣孩子的舉止,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和聽到,有的家長會打著對孩子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辱罵和控制;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完不成就進行各種懲罰等。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在影片中都能找到自己教育的影子。

所以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不由替馬修老師擔心,在這種學生頑劣,校長殘暴的高壓政策下,身邊的環境變得很困難,他是否堅持下來。

02 面對逆境,馬修老師的反應讓我們理解了何為高逆商者。

在《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這本書中,作者保羅·史託茲博士, 提出了逆商的概念。

怎麼來理解逆商呢?逆商指的是你有沒有在困境中看到機會,甚至進一步化危為機的能力。現在除了智商、情商很受人們關注,逆商也是看一個人是否有潛力的重要指標。

在書中提到,根據不同人面對逆境所做出的選擇不同,可以將人們分為三種:放棄者、紮營者和攀登者。

我們以影片中的人物和教育方式來解釋這三種不同的做法:

放棄者:學校校長和部分老師。放棄者,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也會遇到,他們遇到困難時,會選擇放棄、退出、逃避和變卦等,他們貪圖享樂和隨緣而安,他們很容易將認命作為自己不努力的藉口。

在影片中,作為這個學校的校長也是這樣,他本能上是放棄了對這些學生的教育的,他從內心是不相信這些孩子能變好的。他從內心覺得這些學生是頑劣和邪惡的,所以,在學校裡面他採取的「行動-反應」原則, 通過孩子犯錯誤就懲罰的方法,想達到管理的目的。

當然,用這種教育方式管教孩子,表面上看似乎很管用,但是在私底下,孩子對這種教育方式根本不認同, 還變本加厲來捉弄和報復老師。

所以,校長和老師會感到挫敗和沮喪,也會更加憤怒地用措施去懲罰學生,從而形成了惡性的循環。

可以說,體罰、擰耳朵、關禁閉等負面懲罰措施,如同流水線定製化的教育方式,將孩子視為物品般,違背了教育的規律和本質,這樣的教育方式註定得不到孩子的認可和理解。

紮營者:麥神父、部分老師等。紮營者,很明顯對比放棄者而言,他們是付出一些努力的,他們至少是接受了挑戰,當然,對於挑戰能堅持多長時間,付出到什麼程度就因人而異了,他們很容易就妥協了。

對於學校裡的老師和麥神父也是如此,或許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改變這些孩子,但是時間長了,還是放棄了,選擇了聽從校長的指揮和安排,麻木得去執行命令。

攀登者:馬修老師、醒悟後的老師。攀登者,對自己做的事情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熱情,他們知道峰頂難以達成,但是依舊明白邁出每一小步都可以促成進步,他們是典型的解決問題思維,他們為了一個好的結果,會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不會鬆懈和放棄。

而馬修在最開始進入學校後,就領教了孩子給他的下馬威,他所面臨的問題一點都不少,他始終認為這些孩子是可以變好的。

他為之採取了一些方法,他努力與校長進行談判,也與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告訴校長或者關禁閉,而是通過擺事實,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並提供了解決的方案,讓孩子進行選擇。

他面對葛賀克砸傷麥教父,沒有告知校長,而是讓他去照顧麥神父,讓他從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面對孩子嘲諷自己的歌曲,也沒有生氣,而是思考了方法,用合唱團的方式來感化這些孩子;他面對合唱團中每個孩子音質不同進行了劃分,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

在他教育方式的感化下,孩子們開始有了變化,他們臉上也有了笑容,他們在課間開始練習踢球和玩遊戲。而學校的老師看到馬修教育的成果後,也開始願意幫助和相信他。在校長辭退馬修後,麥神父、蕭老師等一起揭發了院長的暴行,院長最終是被辭退 。

03 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逆境,同樣可以像馬修老師一樣學會掌控逆境,提高逆商,最終解決問題。

這部影片給了我們家長很多的教育啟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的家長就會選擇當放棄者和紮營者,將自己禁錮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中,看不到問題所在,結果很難在教育上與孩子達成一致。

其實,不僅僅是教育方式,就是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困難,具備高逆商的思維會讓我們得到更好的成長。在書中,保羅·史託茲提供了LEAD的逆商工具,幫助我們持續提高逆商。

LEAD工具包括:

①、L——Listen,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先發現逆境,才能應對逆境電影中馬修老師從進學校開始,就開始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他通過讓孩子寫下自己的理想來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夢想的,從而也才有後面的成立合唱團這個計劃,來通過音樂來感化到孩子。

在現實教育過程中,我們對於孩子也同樣應該如此,對於孩子犯下錯誤,第一時間應該是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當下孩子遇到的困難並接受和理解,再下一步去考慮如何解決。

②、E——Explore,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擔責、解決問題或採取行動看到了逆境並接受之後,我們就需要提醒自己去想辦法研究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並想辦法去解決,這個過程就是需要責無旁貸地擔起解決問題的重任,並採取一定的行動。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馬修老師看到孩子的問題後,他不僅僅是為孩子打掩護這麼簡單,他會對於犯錯的孩子進行溝通和懲罰,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給出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種基於平等教育的方法,也引導著孩子去改正自己的壞習慣。

我們日常教育孩子中,也同樣可以運用這個方式,當發現教育上的難處時,不應該一味的抱怨和陷入痛苦之中,而是應該去探究孩子的內心,找到問題點所在,想辦法去行動起來,在行動的過程中一步步來解決這個問題。

③、A——Analyze,分析證據:審視、質疑並最終擺脫自己逆境反應中的消極部分在事情的進展過程中,總是還會遇到很多突發的情況,這時就可以對逆境進行分析,這也是我們解決它的前提條件,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問題入手去了解逆境:

有什麼證據表明我無法掌控?有什麼證據表明逆境一定會影響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什麼證據表明逆境必然會持續過長時間?

影片中,馬修明白校長的校長的強壓式教育方式,他無法直接阻止,但他明白這種教育方式所帶來的的後果是嚴重的,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和頑劣,再這樣下去,可能孩子的心智會變得更壞。他知道自己必須想辦法來做些什麼改變目前糟糕的逆境。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家長管教孩子一段時間效果不明顯,結果家長就選擇了放棄,默認孩子就是真的不行,而不去想辦法找原因。通過影片中,我們明顯可以學習到:遇到問題,冷靜下來,思考哪裡出了問題,去想辦法解決更為合適。

④、D——Do,做點事情:列好清單後就要採取行動如果說上面的分析是列問題的狀況清單,僅列出清單是不夠的,也無助於解決問題,那我們需要採取行動去一一解決清單上的問題,才是走出逆境正確步驟。

馬修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快速的執行者,他了解和分析孩子的現狀後,跟校長溝通完畢後,動手組建了學校的合唱團,開始帶領孩子每天進行合唱排練,即使中間遇到挫折,依舊是沒有放棄,私下繼續聯繫,最終是獲得了合唱的大成功,也贏得了孩子的心。

認清逆境、明確自己責任、分析逆境、最終採取針對性動作才是走出逆境的最佳步驟,而非原地等待、抱怨、祈禱別人的求助,放棄等待滅亡。

從影片中,我們看到馬修老師正是用自己遇到逆境,並想辦法來解決。他的做法讓我們了解到面對孩子教育問題,應該如何解決走出逆境。

結語

愛爾蘭教育學家威廉·葉芝提到,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馬修在遇到困境,卻運用高逆商方式來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鑑,通過跟孩子同時觀影,對於孩子而言,通過影片來理解了逆商,對於她而言,也是學習到了新的知識,也明白了遇到事情不能放棄,要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這部影片,對於家長而言提供了很好的孩子教育方式,更讓我們從看這部影片中,來明白高逆商在教育和生活中的運用都是相當的重要,這本身就是我們從這部電影中能收穫到的感悟和成長。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僅讓人們驚訝於電影中唱詩班男孩兒的歌聲,也對主角——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與輔育院男孩兒之間的師生情誼所打動。》中所展現出的音樂又不像是《海上鋼琴師》那般的悲愴、憂傷,反而帶著些少有的春天的氣息,滋潤著輔育院原本調皮的男孩兒們,也如春風一般暖軟觀看者的心。
  • 《放牛班的春天》:非要由老師繪製孩子的春天?家庭教育在哪裡?
    感動於教師馬修不願孩子受罰,注重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挖掘他們的興趣特長;感動於教師們逐漸改變,原來他們也是向著孩子們的,並不是要真心懲罰孩子們;更感動於那些被父母送到這個放牛班的孩子們能夠遇見馬修,不再放大自己的乖張叛逆,而是願意露出自己本性善良的一面。在人們都看到教師馬修的閃光一面時,我也在思考著,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叛逆的孩子,什麼讓這些善良的人們顯得格外珍貴。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要是說《春風化雨》這部影片主要是給觀眾們一種心靈上的震撼,那麼《放牛班的春天》是給觀眾們一種心靈上的陶冶:孩子乾淨明亮的眸子,充滿活力的合唱,還有悠遠的歌聲以及童心的嚮往和理想……所有的場景都讓人深深感動。這所以推薦給大家這部影片,是因為它具有教育意義,並且是真實且多面的。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壞人,對他們身體上的懲罰也只能讓他們一時屈服,並不能徹底勸服他們。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葉佑健利用寒假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我,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裡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幹點事情。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馬修老師有了組建合唱隊的想法,他一對一的去聽學生的歌唱,然後按照高低重音給他們分類,全班同學都在這個合唱隊中有了一席之位,而且還發現了最能搗蛋的皮埃爾的歌唱天賦最高,於是在合唱隊裡,馬修老師特地在合唱隊裡安排了一段個人獨唱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5月溫暖首演
    七幕人生在中文版音樂劇製作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出品劇目《音樂之聲》《我,堂吉訶德》等受到了觀眾和媒體的一致好評。今年全新製作的暖心大戲——中文版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原版來自法國,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由原版導演巴拉蒂親自操刀,原電影作曲家布魯諾·庫萊斯創作新曲目,2017年在法國上演。
  • 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啟示:如何解決教育衝突讓孩子走向成功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它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其實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所發生的一個故事,在那個年代,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所發生的故事。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我們能夠從《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哪些啟示,用如何用這些啟示去幫助孩子們呢?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重溫「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與音樂
    此次,他們獻唱了多首《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主題曲、插曲和古典曲目,還帶來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迪士尼電影插曲,如《獅子王》《美女與野獸》《冰雪奇緣》以及日本動畫電影《天空之城》的主題曲,動聽的歌曲一首接著一首,如同引人入勝的故事一樣,牢牢牽住現場觀眾的心。
  • 《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的三幅畫像
    作者:湯雪灝又到教師節,談起關於老師和教育的影片,觀眾很容易想起《放牛班的春天》。它在以溫暖、樸實的情感讓觀眾感動的同時,也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態度。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曾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山區孩子玩搖滾: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讓人動容
    資料圖在貴州六盤水大山深處,由11個孩子組成的兩支搖滾樂隊被廣泛關注。他們跟隨音樂老師組建樂隊,不僅改變了學校險被關閉的命運,也通過與音樂的相遇更加自信和樂觀。專家認為,未來鄉村學校也要補齊音樂教育的短板,讓鄉村孩子也能接受有質量的音樂教育(據8月28日《工人日報》)。
  • 5部最具教育意義的電影,陪孩子一起看吧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終身事業。父母除了平時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之外,還可以通過陪孩子們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哦。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5部最具教育意義的電影,一起看看吧!推薦一:《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講述了一位失業音樂教師親眼目睹學校的懲罰手段及校長的冷酷殘忍後,開始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學校改變孩子的人生。他用音樂喚醒了孩子們冰涼而又純潔的內心。
  • 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被誇上熱搜,看哭了…總有老師偷偷愛過你
    有三個孩子偷拿出了他珍藏的樂譜,躲在廁所裡看,學監趕來質問,馬修卻平靜地幫忙掩飾:「沒什麼」。池塘之底,亦可育出天籟之音。這群不被期待的孩子,在馬修那裡,卻被寄予厚望,這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找到了久違的自信。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啟動小演員海選計劃
    電影版《放牛班的春天》自2004年首映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極具影響力。音樂劇版改編上演之後,也備受好評。發布會上,原版電影及音樂劇導演Christophe Barratier表示,「很開心選擇在中國做《放牛班的春天》的第一個國際版,每個人都有童年,相信原版電影和音樂劇帶來的感動可以在中國的劇場延續。」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影片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少時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充滿愛心與耐心卻又懷才不遇的代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