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雞娃,國際學校的媽媽更會「雞」自己

2020-12-21 菁kids北京

全國辣媽哪家強?一定是國際學校的媽媽!
國際學校的媽媽們是一群獨特的存在,走國際化教育路線的她們,一手帶著學術和興趣全面發展的雙語娃,一手也不忘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事業、身材都要在線。有句話說:雞娃先雞自己,國際學校的媽媽們「雞」起自己來,下手也是挺狠的。

文、編/Jolie Wu

圖/受訪對象提供

習慣才是管理身材的王道

若琪

生娃前是早教中心培訓師,現在是全職媽媽,已經堅持健身十幾年了。兒子弗朗西斯,4歲3個月。

從大一開始,我就開始「泡」健身房,在孕期,每天更是要維持5-6小時的運動,比如散步、瑜伽、遊泳。

因為自律已經成為習慣,倒是沒有特別發胖過,但是產後由於恢復訓練不當,導致產後三年還有三指的分離沒有恢復,並一直伴有嚴重腰痛。最嚴重的時候,整個大腿後側整條筋都在疼。

剛開始自己只當作普通腰疼治療,針灸推拿,稍有緩解又重新開始運動。但一直沒有痊癒,嚴重時我不得不暫停了所有運動。

直到找了專業的修復機構,我才了解到自己的腰疼竟然是因為產後腹直肌沒有恢復,導致深層的肌肉沒辦法保護我的腰椎,造成一再的運動損傷

當時醫生給我的反饋是:非常不樂觀,腹直肌中部分離約5cm。原因是:產後沒有恢復就開始高強度訓練所致。所以,也想告訴準媽媽們,腹直肌恢復一定要重視起來。

身體是最真實的容器,是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最直白的體現。

「吃」真的非常重要!每餐一定是高蛋白,低糖、脂肪和碳水;餓的時候,第一口可以是牛肉、雞蛋,也可以是蔬菜,但絕不能是大米飯!

「運動」是必須的!只有運動的身體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它的維持需要「毅力」和「時間」,同時擁有這兩樣的人是絕對的少數,當你做到自然脫穎而出。

另外,我還常年跳insanity(美國一套運動視頻,強度很在線,很塑形),最近又報名了巴西柔術和拳擊課程。

如上的飲食和運動,我已經堅持了十幾年了,我相信只要生活方式、運動和飲食的習慣不改變,身材也不會改變!

最後想說的是:想要身材好,短時期的飢餓或是一時興起的鍛鍊都徒勞,唯有長期堅持成為習慣,才是身材管理的王道!

生活就是一個字「扛」,兩個字「死扛」

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專業和麻省理工MBA。倆兒子,Owen 9歲,Oliver 4歲。

Xing懷上老大的時候剛從MIT畢業,之後又是老二,中間斷斷續續做過七年全職媽媽。中間開過一個小有名氣的蛋糕工作室,兩年前回歸職場,現在是一家VC的合伙人。Xing看起來不太像兩個娃的媽,清晰的馬甲線、齊腰金髮、打著臍釘、熱愛各類水上運動愛穿比基尼,又酷又辣。

我生孩子前其實沒有規律性的鍛鍊,就是喜歡運動,打網球、遊泳之類的,其實就是玩兒。

生完老二產後腰疼嚴重,才開始系統的康復和鍛鍊。

在飲食上,我一直沒有很刻意,我覺得人生的樂趣不能因為保持身材損失了。

我現在爭取每天都鍛鍊,保證拳擊和力量、普拉提一周一次。自從健身之後,自己看起來更年輕了,還有隨之而來的自信。

相信通過努力自己還能不斷進步,而且不僅僅是在健身這件事情上。

平時,我戶外比較多,滑雪、潛水、越野摩託、賽車……只要遇上了,喜歡上了,我就會立刻去做,趁熱打鐵,絕不會等到熱情冷卻。

說到發胖過沒有,生完老二水腫厲害,進醫院前多少斤,生完抱著寶寶出來,體重一點沒減,腿腫得彎不了。

當時做康復訓練大概在產後五周半左右,前三周,每天都要練2-4小時,最多的時候甚至一天三練,每次2小時。一直到孩子半歲,依靠產後康復的下肢訓練才能看見膝蓋。

看著Xing的這些照片,你真的很難把她與去年的肺癌手術聯繫起來。閒不下來的她,術後不到半年,就恢復了日常訓練,戶外運動、帶娃事業也一樣不落。

兩個寶寶剛出生時的看護照料幾乎都是我一個人獨自承擔,康復訓練和健身都要利用孩子睡覺的間隙,現在我們看到的魔鬼身材需要每天的爭分奪秒和日日堅持的自律。

生活永遠都不是一個直線上升的過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溝溝坎坎,一個字扛,兩個字死扛。生活其實真的沒那麼慘烈,你要知道黑暗都是暫時的,彩虹總在風雨後。

憑實力吃,也要憑實力動

Joyce

曾在江蘇文藝臺做新聞主播。有一兒一女,兒子19歲,在英國華威大學念大一;女兒16歲,在ISB讀10年級。

生兒子時我曾增重50斤,生完一兩年也就自然瘦回來了。懷女兒增重不太多,健身也是從生完女兒開始的。

我的運動強度都不大,一周2-3次健身房,1小時課之後跑步5公裡。以前常常出去跑步,動不動10公裡、15公裡,現在也基本保持5-8公裡。平時隨時用簡單瑜伽的動作拉伸,讓身體保持柔軟。

唯有冥想是每天堅持的事兒——心定,身體就會放鬆。要能動的起來也能靜的下來。

熱愛美食美酒,也喜歡跟朋友在喜歡的酒吧聽聽音樂喝喝酒,熱熱鬧鬧唱個歌,但是很多美食必然是不健康的,酒類的熱量也很高。

所以,憑實力吃,就要憑自己實力動,能量守恆是大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也不會刻意用類似斷食或者減肥藥的方式。

作為女人,在健身瘦身美容保養的道路上都交過很多學費,越來越感覺到健康的身體絕對不是光靠天天運動保持身材就好。

皮膚肌肉筋絡骨骼,都要儘量讓它維持一個自然健康的狀態。不要過度耗損,同時身、心、靈平衡,整個人才能有精、氣、神。

所以,我現在基本是動靜結合的方式,健身、跑步、羽毛球、瑜伽、冥想,剛剛開始學習弗拉明戈舞,興趣比較廣泛,都想嘗試下。

韓寒曾在微博中說:「體育之美就是你能看到自己努力的結果。生活裡,我們雖然需要努力,但很多努力都是沒用的,南轅北轍的,甚至越努力越錯的,越在意越失去的,科學的運動就會給你正面的回饋。這世上迴響太難得了。」

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熱愛生活,終生學習,不為自己設限。

相關焦點

  • 比起雞娃,國際學校的媽媽更會「雞」自己!
    國際學校的媽媽們是一群獨特的存在,走國際化教育路線的她們,一手帶著學術和興趣全面發展的雙語娃,一手也不忘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事業、身材都要在線。有句話說:雞娃先雞自己,國際學校的媽媽們「雞」起自己來,下手也是挺狠的。
  • 雞娃的最高境界:雞著雞著娃,把自己雞成了博士
    是某天雞娃群裡聊到自雞,Gogo媽順便應了個話。結果,一秒引發了大家的列隊崇拜。所謂雞娃,多半如此。有了這顆種子,就算Gogo依然貪玩,但他經常會驕傲地告訴小夥伴,他的媽媽是博士了;親戚家的哥哥姐姐們高考,他會關心,他們考了什麼學校;他會讓我在網上給他下載985和211的學校名單;他也會問我,院士是比博士還要高的學歷麼;等等等等。
  • 不雞娃的爸爸,被雞娃的媽媽氣哭了?
    當內捲成為必然,雞娃成了大勢所趨的事;但即使如此,雞娃的聲浪下,仍然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如果只是在不同家庭間還好,畢竟關起門來都是自己的事;但有些是家庭內部觀念產生了分歧,比如妻子主張雞娃,丈夫主張佛系,這樣的結果,估計就悲劇了。最近就有一條衝上熱搜的新聞。
  • 那些 沒被「雞」過的娃,如今怎樣了?
    於是她的媽媽就讓她退學了。 丸子退學後,這件事情一度在海澱家長圈引發轟動。因為丸子的媽媽三川是一個知名的教育博主,再加上丸子原本所就讀的學校屬於北京頭部頂尖中學,是多少帝都家長們擠破頭都想要把孩子送進去讀書的牛校。 當時有些家長批評說丸子在逃避現實,質疑媽媽三川不負責任,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 圖解「雞」娃是怎樣煉成的?
    很多孩子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已經在聽故事、聽音樂;幾個月大時就上早教、入託管;兩三歲時,有的已經會背誦幾十、上百首詩歌了……,看到這種情形,你怎能不「雞」娃;三是外部給予動力越來越強。從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要學習的課程越來越多,課程的難度越來越大,稍不留神,就會被遠遠拋在後面,不「雞」娃行嗎?
  • 中國雞娃界兩大神秘群體:多才的海澱媽媽,和多財的順義媽媽
    海澱的娃不容易,順義的娃更艱難。因為國際學校裡拼娃,拼的更激烈。 網上一個順義媽媽說: 看看鄰居,大家的房子都的幾千萬的,開的都是一百多萬的車,頂多是勞斯萊斯和賓利的區別,穿羽絨服都是1萬塊的,出國坐都頭等艙,學費頂天了20多萬。在這裡,再難有什麼顯得比別人好了。
  • 新潮育兒鄙視鏈:雞娃,牛娃,普娃?網友:雞娃已成流行病
    真的是沒有想到,養娃的道路上面也有鄙視鏈。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孩子家長之間的競爭。最近就有一個新潮育兒鄙視鏈的出現,雞娃,渣娃,普娃,牛蛙,素雞,這種新的育兒鄙視鏈已經開始慢慢滲入到家長圈了,快到看看自己家的娃娃屬於哪種吧?
  • 多少雞娃的父母,是因為「逼孩子總比逼自己容易」
    大家好,我是黃豆媽,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呀~關於雞娃的相關話題,在媽媽群裡永遠佔據top1,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雞娃一定要,但比起孩子讀過多少本書,做過多少習題,怎樣讓孩子更有興趣地去學,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才是目的。那種強壓式填鴨式的雞娃,還不如不雞,快樂雞娃才是王道。
  • 雞娃不如雞自己,你努力的樣子,孩子都看得見
    他在《被討厭的勇氣》中舉了個例子,比如現在有個媽媽正在怒氣衝衝地罵她的女兒。這時候來了個電話,媽媽一看是女兒的小學老師,馬上就和顏悅色地和老師說話。五分鐘後放下電話,媽媽又接著對女兒發火。如果說怒氣是不可遏制的,那媽媽變臉為什麼那麼快?她並非是遏制不了怒氣。她是把發怒當做控制別人的手段。作為家裡有孩子的父母,上面這個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 全職雞娃,成就孩子豐富自己
    我們一起雞娃 從有記憶以來,在上學這件事上,儘管一路上讓父母嚴厲管教著,而根本目的其實就是「親自培養自己的孩子,力所能及給他更好的教育」。對於是否全職雞娃,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在我耳邊圍繞。一種是:你這個選擇太明智了,孩子的教育最重要,孩子不好,大人事業再成功也是鬱悶。另一種是:孩子已經5歲半了,不需要家長陪伴了,把她交給學校不就行了?再說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不成器,豈不是兩空?最後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 力用錯方向自然南轅北轍:您知道雞娃雞的到底是啥嗎?
    因此,當您雞娃時,雞的是娃的堅毅品質,雞的是娃克服困難的精神。PART 2雞的是同一個戰壕戰友的同仇敵愾雞娃的時候,家長常常會把孩子當成假想敵。雞娃的父母,常常會被自己的野心迷惑住,看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野心勃勃有時候是一種毒藥,不僅不會提供學習動力和熱情,反而會給孩子不正常的壓力和壓迫,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海澱媽媽雞娃全靠逼迫?這誤會大了
    在雞娃圈,大家最羨慕的就是耐雞娃和自雞娃了。 耐雞娃指孩子願意配合父母的安排,能承受較大的學習強度。 自雞娃指孩子有較強的內驅力和自學能力,不用父母費很大勁督促強推。
  • 發誓絕不雞娃的我,周末還是變得比狗還要忙
    葷雞指的是硬核語數外,素雞指的是看起來無用的興趣班。可要知道,管它素雞葷雞,我當年是一個發誓絕對不雞娃的家長, 可現如今,周末還是變得比狗還要忙。 周五放學已經五點,我們先不回家,在學校吃完飯,參加學校的英語培優班。
  • 書單|雞娃,也要有好的雞飼料啊(下篇)
    最近很多媽媽進群,都說是太焦慮了,希望進群喘口氣兒。     這對於剛剛寫過「雞娃書單」的我來說是不是有點打臉?
  •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卻只有「雞娃」一條路?
    雞娃不是娃多厲害,而是一個動詞,說的是父母家長的打雞血的行為。其實,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我也經常在佛系和雞娃間之間徘徊。不曾想,看了這個定義才發覺,原來自己還不夠格。人家明明白白說的是「中產」。(戳心窩子)前兩日,閨蜜群裡發了張廈門二年級小學生升奧數班的題目。標準答案用的版本是一位剛上二年級的孩子,錯了3題,得70分。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雞娃,不是得雞胸的娃,意思是給自己的孩子打雞血他們身上的困惑是真實存在的,但這些困惑不可能在其他人那裡真正找到,它們內在於每一個人自身,雞娃如果只是一場盲目,這樣的問題會永無止境。,但理解雞娃的處境,也無力改變雞娃的現狀。
  • 雞娃先自雞!每個家裡要是都有一個這樣的媽媽,該多好
    Amy媽媽學習高端英語快半年了,我贊同她這種「雞娃先自雞」的觀點,先提升自己,然後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只有孩子身邊的人說英語,孩子才能每天自然的薰陶,也才能自然的開口。 而且研究發現,兒童每天使用詞彙的86%-98%都與父母是一致的。不同收入人群之間,兒童詞彙發展的差異,就是父母詞彙差異的真實體現。
  • 跟著「娘娘」孫儷學雞娃
    2015年已經51歲的周亞松陪女兒吳悠一起備考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沒想到自己考上了而女兒卻落榜。第二年吳悠第二次參加研究生考試終於成為媽媽的學妹。2019年周亞松順利碩士畢業,通過一年的努力,如今她又收到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周亞松說,如今又可以繼續享受學習的樂趣,這對自己是一個極大的鼓勵。
  • 【故事】不識數的雞媽媽
    有一隻雞媽媽不會算數。它自己生下了多少雞蛋,它自己數不清楚。有一天,一隻老鼠偷走了它生產的一隻雞蛋,被黑貓給抓住了,送到了法庭,交給了法官。法官要調查老鼠的罪行,詢問雞媽媽:你丟了多少雞蛋啊。雞媽媽搖搖頭說:我沒上過學,不會算數,不清楚丟了多少。法官犯難了,應該怎樣給老鼠定罪呢? 過了些日子,雞媽媽孵出了一窩小雞雛。雞媽媽高興地領著雞寶寶們外出散步。其它的母雞都圍攏過來誇讚:多可愛的雞寶寶啊!生了多少只啊!
  • 「反碎鈔式」雞娃了解一下!
    上面這位粑粑就是半DIY的,認識的媽媽表示比起那些報N個班的讓人更慌得一逼,畢竟人家講的是投入多少精力,這位粑粑講的是有多少產出.(如果您想要諮詢關於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請撥打400-888-5281;或添加遠播國際教育。)以及,娃子們還自己做了一份「投資攻略」:1)四大銀行官網利率都一樣,還是杭州銀行利息最高。(沒毛病)2)餘額寶和貨幣基金,保證本金的安全,比銀行的定期存款高。(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