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今年年初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廣大教育企業奮戰在抗擊疫情和「停課不停學、不停教」兩條戰線上,為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疫情已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教育企業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2020年12月4日-5日,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十屆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順利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原副主席、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名譽會長王佐書、第八屆國家督學、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張強、武漢市教育局局長孟暉、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校外教育與培訓監管處處長徐攀等領導出席。
掌門教育亮相大會並發表題為《平衡與創造,後疫情時代掌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演講。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在演講中提出,在後疫情時代,掌門教育保持「穩中求進」的辦法,就是「保持發展穩定性,提升前進驅動力」。「穩定」即為精進教研實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而「驅動力」則為智能化技術創新、提升教學體驗感。
「平衡」:厚積薄發、穩中求進,打造協同作戰的正效循環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3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已達4.23億,在全國人群中的滲透率達到30%。而與此同時,用戶在接受在線教育「洗禮」後,對於在線教育有了更強的產品認知,也提出了更高的產品要求。
為了保證每個用戶都能享受高品質的在線教育服務,掌門教育建立起教學、教研、人工智慧三大研究院的聯動機制,穩定教研「下限」,以技術為催化劑,突破教學「上限」,從而實現教研和教學的雙向突破和協同,幫助學生建立樂於學習的正效循環。
在吳佳峻看來,高品質的在線教育課堂離不開優秀的教師,更離不開標準化和規範化的師資水平。所以,掌門教學院從篩選與培養、兼顧教師標準化與個性化兩方面著手,打造出一套「規範化、智能化、專業化、文化化」的「四位一體」特色管理機制,穩定在線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綜合素養,激活在線教學的內生動力。
而教研實力,是保障持續輸出高品質在線教育內容的源泉。對此,掌門教育組建了在線教育行業最大的教研團隊,通過設立本地化研究院、個性化研究院、智能化研究院、在線素質教育研究院四大教研院,從規劃設計課程體系、創新教研產品研發、精研學情考情和戰略聯合權威機構四個維度,對教研產品和教學過程進行全鏈路把控,不斷升級教學細節和品質,為打磨精品在線課堂提供深度支撐。
「以學習者為中心,是教育生態的個性化。」吳佳峻表示,只有用技術為每個學生打造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千人千面」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目前,掌門教育擁有一支超過800人的技術團隊,在數據化定製推送教育內容領域,積累了海量數據和行業壁壘,形成了用戶學習數據、標籤化題目大數據和視頻教學課堂三大優勢資料庫,並自主研發涵蓋海量精準學習內容的知識切片,組成千萬級智能題庫及知識點庫,從而為在線教研和師資快速賦能,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意地點,都能夠輕鬆、投入、有效地學習。
「創造」:應對機遇,創新求索,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新生態
後疫情時代,技術成熟度的不斷提升,成為在線教育行業演進的巨大驅動力。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僅打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壁壘,更催生出大量教育新業態,不僅優化了師資供給端的配置,也為學生、家長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家致力於規範校外在線教育行業有序發展,引導行業「去蕪存菁」;80後家長開始熱烈擁抱在線教育,付費意願增強,教育需求逐漸從線下向線上遷移,並呈現低齡化趨勢,線上線下並存的學習模式和教育形態將長期共存。
在線教育行業在迎來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挑戰也隨之升級。吳佳峻表示,技術水平的提升,將加快在線教育產品的升級;行業走向個性化與智能化,將倒逼教育企業在教師、教研等相關能力方面進行適應和優化;行業成熟度的提升,將讓行業湧現大量新業態、新模式,競爭壓力也會加劇。
面臨機遇和挑戰,教育企業如何創新求索,構建發展新生態?吳佳峻表示,一個完整的在線教育生態,首先要有充足的輸入能量,包括技術、人才、教研等。只有產出足夠優質的教育產品和服務,通過其獲得的口碑、品牌、資金,才將成為下一輪循環的能量積累。在這樣的循環生態下,在線教育企業更需要以用戶為本,找到自身發展的增長飛輪。
對於在線教育的未來,吳佳峻給出了兩大展望:技術與場景融合深入,持續賦能教育應用;融合與協作並存,行業模式優化轉型。掌門教育希望將技術和教育有機結合,將在線教育延伸至整個學習場景,讓用戶由被動使用到主動引領學習。同時,掌門教育也將通過跨界合作、學科延展、技術賦能等多種方式,不斷優化商業模式、提升運營效率,與行業一道,推動在線教育的創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