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三國的「十常侍之亂」,到底是怎麼個「亂」法?

2020-12-20 待曉兒

三國時代的形成,從外在表現上來看是「十常侍之亂」所引爆的,它是東漢統治的終結,同樣也是群雄割據的開端。

「十常侍之亂」不是一次兩次的政變,而是在漢靈帝以及漢少帝、漢獻帝三任皇帝在位的時間裡出現的宮廷權力爭奪現象。

這些爭端的主角有三方勢力:外戚、宦官和士族。

第一階段:「十常侍之亂」的背景及外戚爭鋒

中國歷史上三次最為嚴重的「宦官之亂」,第一次就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十常侍之亂」,其他兩個發生在唐代和明代。

「十常侍之亂」發生的端倪在漢桓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朝廷重用閹黨,分化朝臣權力,是君權與相權等其他權力的鬥爭結果,這在很多朝代都是常見現象。

而漢桓帝死後,因為沒有子嗣能夠繼承皇位,只能從藩王中挑選,於是漢靈帝就被過繼給了桓帝,成為名義上的兒子,這才即位。

這一點很重要,引出了這次角力的第一個主角,那就是靈帝的生母董氏,其所代表的勢力就是「董氏外戚」。

漢靈帝非常寵信張讓、趙忠等宦官,這一批人有十餘個,因為擔任「中常侍」,所以他們就是「十常侍之亂」的另一股勢力。

這批宦官有恩於皇帝,欺上瞞下,賣官鬻爵,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但偏偏靈帝對此不聞不問。

漢末爆發的「黃巾之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群人「作」出來的結果,民不聊生,使得農民階層鋌而走險,紛紛起義。

漢靈帝終於在公元189年逝世,其子劉辯即位,史稱「漢少帝」。

劉辯和漢獻帝劉協都是漢靈帝的兒子,漢靈帝本意是想要立劉協的,於是就將其託付給了宦官蹇碩,而大將軍何進擁護劉辯。

大將軍何進所代表的勢力屬於何太后一方,何太后為少帝生母,是為「何氏外戚」。

何進成功擁立了劉辯,蹇碩失敗身死,這是宦官集團與何氏外戚的一次碰撞,以宦官失敗告終,於是這些宦官就有一些人轉而投入了「董氏外戚」的陣營裡。

這樣一來,「董氏外戚」與「何氏外戚」就變得公開對立了。

但問題來了,何太后是當今皇帝漢少帝的生母,董太后是漢靈帝的生母,但靈帝實際上是過繼給了桓帝,所以從宗法層面上來說,靈帝一死,董太后的地位就不合法了。

偏偏這個董太后還沒看清形式,在宦官張讓等人的鼓動下公開與「何氏外戚」翻臉,並且倚重其族弟董重,要設計殺死何進,進而奪權。

何進也不是傻子,他以「藩王王后」不宜久留京都為理由,驅逐了董太后,這在當時的律法、宗法層面上都是合乎道理的。

董太后在回藩的途中被何進毒殺,其族弟董重也在京都被何進滅掉,至此「董氏外戚」完全出局。

兩個外戚之間的鬥爭,以「何氏外戚」勝利而告終。

第二階段:士族落場,三方混戰

外戚一方只剩下了「何氏」一個,那麼它與宦官之間的矛盾就爆發了,畢竟如張讓等宦官的核心人物當時是擁護董氏外戚的,本來就是敵人。

但有趣的是,「何氏外戚」這一團體內部最重要的兩個人出現了分歧,互相成為了「豬隊友」。

何進作為大將軍,代表著「何氏外戚」在朝堂上的力量,但是他採納了袁紹的建議,想要徹底剷除宦官勢力。

何太后在宮中,代表著宗法層面上的皇權力量,但是她傾向於宦官,和之前的一些宦官聯合起來,把持住了後宮。

最好玩的是,何進和何太后並沒有決裂,都是一心想為自己集團謀利益,但因為想法不同,也沒有進行更好的溝通,就各自採取了行動,並且都沒有預見到這樣做的後果。

那麼,我們從階層上來說,這一次角逐中出現了新的勢力,那就是袁紹等代表的士族集團,他們是反對宦官最為堅定的集體。

何進因為無法說服何太后支持自己除宦的行動,於是就接受而來袁紹給他出的那個損主意,即請軍閥董卓入京,震懾宦官集團,並最終除掉他們。

曹操當時聽了袁紹這個建議的時候,不禁為自己兒時的這位夥伴感到智商捉急,他雖然也是堅決地反對宦官的一員,但並沒有這麼激烈。

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的時候曾經得罪過蹇碩的勢力,他也曾暗中刺殺過十常侍中的首領張讓,但沒有成功。同時他自身也受到宦官的助力,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

所以,在當時曹操看來,宦官這一集團是有利用價值的,畢竟這些人身體殘疾,不會奪取皇位,只需要控制住或者除掉幾個首腦人物就行了,沒必要全都殺掉。

殺了一批,不是還得再招一批人嗎?何必費這個勁呢?

可見,士族階層其實內部也是分化的,只不過當時袁紹因為其家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影響力特別大,所以掌握著話語權罷了。

袁紹不知怎地就是痛恨宦官,就想滅掉他們全部,而何進也真的就接受了袁紹的建議,一方面請董卓入京,另一方面謀劃著如何殺進宮裡。

宦官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在何太后沒有力量庇護他們的時候,就假借何太后的名義請何進入宮,就此殺掉他。

從這裡也能看出,宦官集團實在是一群烏合之眾,並不能洞察當時的處境,殺了何進一個人,怎麼面對之後其麾下的軍隊呢?

但巧了,何進也想著趁此機會殺入宮中,於是就將計就計去了宮內。

這一去就悲劇了,董卓還沒進京,何進這面就被宦官給殺了。

好笑的是,袁紹在外面等著何進的信號呢,結果就等來了何進的死訊,這可把他氣壞了,士族好不容易選了一個代言人可以利用,計劃還沒展開就夭折了!於是一怒之下率軍衝入宮中,見到宦官就殺。

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很多年輕人還沒長鬍子,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宦官,見到軍隊之後連忙脫褲子表明身份,可見當時的政局如何荒唐。

袁紹等人失敗之後,董卓也終於進京了。

然後這位被袁紹設計請來的助力,給袁紹等人當頭潑了一瓢冷水。

何進等「何氏外戚」的得勢是因為擁立了漢少帝劉辯,但董卓來了之後就廢掉了少帝,改立了宦官曾經支持的劉協,也就是漢獻帝。其中寓意不言自明。

這也就導致了袁紹等世家大族和董卓這種軍閥之間公然地決裂,曹操、袁紹等人紛紛出逃。

後來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各地開始以勤王的名義討伐董卓,三國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杜甫的一首贈詩,讓人心酸不已

相關焦點

  • 細讀經典《三國》:十常侍亂政中的十常侍何許人物?
    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 十常侍之亂時,身為大將軍何進,為何召董卓入京?
    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十常侍佔了很多一些原因,由於十常侍暴斂專政,搜刮民脂民膏,壓迫剝削百姓,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大亂,後來劉辨成為了皇帝,而劉辨的母親就成為了皇太后,在漢朝時期一直都有著外戚掌權的習慣,所以何太后的哥哥何進成為了大將軍,可是十常侍的蹇碩和何進有仇欲圖謀害何進
  • 為什麼何進身為大將軍,殺不了十常侍?十常侍為何不投靠何進?
    十常侍之亂是摧毀東漢帝國的導火索,從那以後,由董卓與地方勢力之間的武裝對抗,將東漢帝國推入軍閥割據時代,統一的中央政權徹底垮塌。「十常侍之亂」的歷史背景有點複雜,甚至這個叫法都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何進,與十常侍之間的衝突,簡單歸結為個人矛盾,就很容易產生疑惑:一群太監,何進對付他們怎麼那麼費勁?
  • 十常侍張讓終迎來大砍,爆發過後迎來的就是自己的滅亡?
    三國殺的武將池可謂之一直在進行著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新武將不斷地衝擊著玩家們的認知,這這其中還能夠屹立不倒的老牌武將可以說強度都是十分可觀的,張讓身為十常侍之首自從登陸三國殺以來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從剛登陸到現在張讓一直都是豪門強將的代名詞,這個武將在回合內的爆發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全武將之中最高的哪一個也絕不為過
  • 細說三國 三國演義第三回01 你不知道十常侍殺死何進只是一個意外
    卻說前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倖免;賄賂十常侍的董卓,怎麼可能主動去殺十常侍呢。漢靈帝十分生氣,要廢掉何皇后,又是十常侍求情,何皇后才免去一劫。第二,何進和十常侍之間的不穩定因素蹇碩被殺死,何進和十常侍之間暫時沒有了生死鬥爭。漢靈帝臨死前,想要立劉協為帝,十常侍中的蹇碩說要立劉協為帝,必須要殺掉何進。何進帶兵進宮,立劉辯為皇帝。以郭勝為首的十常侍見勢不妙,殺掉了蹇碩,重新投靠了何進兄妹。當時何進統領幾萬御林軍,十常侍是無法與之抗衡的。
  • 《三國殺手遊版》我有100種方法可以欺負你!——三國殺張讓解析
    《三國殺手遊版》我有100種方法可以欺負你!武將生平:漢中常侍。同趙忠、曹節、段珪等為"十常侍",為靈帝所寵。讓等專權亂政、賣官索財,朝野皆痛恨之。郎中張鈞上書奏請誅殺十常侍,帝不允,讓等陰殺鈞。及靈帝崩,大將軍何進欲殺讓等,讓陰結何太后,招進入宮,斬殺之。
  • 三國殺6月10日每日一題答案大放送 還沒答題的小夥伴戳進來
    三國殺6月10日每日一題答案大放送 還沒答題的小夥伴戳進來時間:2020-06-10 11:25   來源:優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殺6月10日每日一題答案大放送 還沒答題的小夥伴戳進來 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他們玩弄皇帝於股掌之中。
  • 鑑史百戰:十常侍之亂(現)
    涼州僅存的幾個沒有投降的大城市徹底成了鬼子的炮樓,只要一出去就要面對遍地開花的民兵遊擊隊。公元186年冬,涼州叛軍完成了內部整合,選出了最能代表涼州豪族和羌胡兄弟們利益的領導幹部代表,韓遂通過一系列手段,火併了邊章以及最開始鬧事的北宮伯玉和李文侯,徹底掌握了叛軍勢力,坐擁十萬之眾。
  • 五代十國到底有多亂?
    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安史之亂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諸多法典條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傳統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 何進是輔政大臣,誅殺十常侍為什麼還有召董卓率兵進京?
    漢末的問題是從漢靈帝總統十常侍以及發生立儲之爭就開始形成的,並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靈帝在世的時候,在何皇后的兒子少帝和董太后撫養的兒子獻帝之間,到底立誰為太子,就一直沒有決定下來。靈帝死後,在何進的支持下,才強行立何皇后的兒子為帝,之後形成了由何進擔任大將軍輔政,何進的弟弟何苗掌握禁軍的局面。
  • 三國殺:張讓的真正使用方法,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跳水冠軍?
    在歷史中的三國裡,尤其是在東漢末期,無論是亂臣賊子,還是天下豪傑,亦或者是有著閉月之姿的絕世佳人,都是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除此之外,在那個戰火紛亂的年代,宦官作為天子身邊最親近的一批人,也在歷史變遷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打的角色。
  • 何進兵權在握,誅殺十常侍為何還要引董卓進京?原來另有隱情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一個時代之一,漢末三國被許多人所熟知。無論是腹黑的曹老闆、虛偽的劉皇叔還是眾多的謀臣武將,都通過《三國演義》被後世所熟知。兩漢四百年的基業,為何在這個時代徹底崩潰了呢?導致天下大亂的根源究竟是那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還是後來的董卓之亂呢?
  • 三國殺:三國殺的太監武將哪家強,東漢末年找張讓
    三國殺這款遊戲融合了西方類似遊戲的特點,並結合中國三國時期背景,以身份為線索,以卡牌為形式,合縱連橫,經過一輪一輪的謀略和動作獲得最終的勝利。既然使用了三國時代作為遊戲背景,那麼三國中的各種文臣武將都出現在了遊戲中其中竟然還有以三國時期比較出名的宦官(也就是太監)做成的武將。
  • 何太后為什麼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幸虧中涓宦官們如張讓、蹇碩等後來的十常侍等人從中斡旋,才使何皇后逃過了一劫。由是,何皇后對宦官們充滿了感激之情,所以,後來自己的哥哥屢次三番地要對十常侍痛下殺手,何太后都極力予以阻止。
  • 何進在誅殺蹇碩時還英明神武,為何在誅殺十常侍時變得優柔寡斷?
    但令人不解的是,之前還英明神武的何進,卻在隨後誅殺手無兵權的十常侍等宦官時,變得遲鈍、優柔寡斷起來。當時他已手握軍、政大權,要誅殺十常侍是易如反掌之事,但他卻捨近求遠,引狼入室召外軍進京,最終造成了局勢的失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何進要捨近求遠,召外軍進京呢?
  • 《魔國志黃巾之亂》——三國版的神話故事
    說實話,我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是抱著無聊沒事做,順便看看的心態,結果沒想到這部影片居然徹底顛覆了我的看法,可以看得出來整部影片的團隊是很用心的在製作一部很精良的影片,才可以將魔幻和三國融合得如此完美,甚至覺得編劇真是太有才華了。
  • 三國殺中張讓、岑昏、黃皓這三個宦官哪個最厲害?
    你就說這三個死太監厲害,還不如說這三個昏君夠昏庸。靈帝直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劉禪直接導致蜀漢滅亡,而孫皓直接導致吳國滅亡。東漢末年,因桓靈二帝過度寵信宦官,從而導致了宦官亂權的現象,此事在靈帝時期尤其嚴重。
  • 《全面戰爭:三國》DLC《八王之亂》:以歷史遊戲的標準來說還不夠好
    上個月,世嘉公布了《全面戰爭:三國》的新DLC《八王之亂》,定於8月8日上市。在官方新聞稿中,世嘉描繪了一些全新的內容:共有8位風格迥異的藩王可供遊玩,每位藩王擁有獨特的建築和兵種。DLC還提供了一個類似「真·三國無雙」的「王朝模式」供玩家體驗。
  • 何進為什麼要邀請董卓入京殺十常侍
    十常侍何進誅殺宦官,也就是十常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靈帝剛死,董太后和十常侍想要立皇子協為帝,還要剷除何進一黨。當時的何進因為妹妹何皇后得到漢靈帝的寵幸,官居大將軍,基本掌握漢朝中央的軍事和大部分政治力量,自然不甘心任人宰割,於是調集5000御林軍,以袁紹為先鋒,殺進宮內。
  • 中國歷史上禍國殃民的六大亂政太監,竟有一位被封王
    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趙高,秦二世皇帝時丞相,著名宦官。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長子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 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