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是輔政大臣,誅殺十常侍為什麼還有召董卓率兵進京?

2020-12-20 蕭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漢末的問題是從漢靈帝總統十常侍以及發生立儲之爭就開始形成的,並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

靈帝在世的時候,在何皇后的兒子少帝和董太后撫養的兒子獻帝之間,到底立誰為太子,就一直沒有決定下來。靈帝死後,在何進的支持下,才強行立何皇后的兒子為帝,之後形成了由何進擔任大將軍輔政,何進的弟弟何苗掌握禁軍的局面。但何進出身屠戶,在講究門第出身的漢末,顯然是被盤踞政壇多年的世家大族所看不起的,不能服眾。

何進和何皇后掌握朝廷局勢之後,最不應該的就是逼死了董太后。本來何進姐弟就不能服眾,又幹了逼死靈帝的母親董太后,這就授人以柄了,給別人留下了反對他的口實。而這也反映出他們作為寒門出身的人,驟然而貴,缺乏基本的政治素養,處事不夠穩妥,缺乏策略性,見識比較短淺。以他們的這種作風,失敗是早晚的事。

何進輔政的同時,靈帝時期就已經形成的十常侍依然把持著宮廷,而且很快就博得了何皇后的歡心,繼續保持著對朝廷局勢的影響力。何進希望誅殺十常侍,本來已經說通了何皇后,但是十常侍向何皇后哭訴哀求,何皇后畢竟是女人,心軟了,就答應放他們一馬。其實,只要能做好何皇后的工作,何進又是輔政的大將軍,誅殺十常侍並不難。但因為有黨錮之禍,何進就有些心有餘悸,怕自己弄不成事,反而被十常侍陷害。

何進和十常侍的鬥爭簡單來看,似乎像是黨錮之禍的延續,包括袁紹兄弟、曹操能夠支持袁紹,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在此。但從另外的角度看,實際上並不完全是這樣,而是十常侍和何進在爭奪對皇帝的控制權。因為這時候皇帝還很小,如果十常侍能夠取勝,就將完全控制朝廷,如果何進成功,也同樣可以完全控制朝廷,這就是東漢時期內廷和外朝之間在控制皇權問題上的鬥爭。

何進召董卓進京以誅殺十常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十常侍是掌握著一部分宮廷的禁衛軍的,何進所掌握的禁軍可以控制京城,但是並不能控制皇宮內部。所以,何進擔心的就是一旦和十常侍發生衝突,他是沒有能力完全壓倒十常侍的。而何進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何進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只要進了皇宮,任何人都在十常侍的威脅之下。

所以,何進要取得對十常侍掌握的宮內禁軍的壓倒性優勢,就是希望能夠迫使他們放棄抵抗,或者倒向自己,以更穩妥的方式誅殺十常侍,從而一舉解決十常侍問題,可以完全控制內廷。十常侍的選擇則是在得到消息後,先下手為強,企圖在董卓的軍隊進京之前,就通過政變突然誅殺何進,再輔以政治手段,控制京城,同時下令董卓不再率軍進京。

但十常侍的行動沒有得到何皇后的命令和允許,事先也沒有與京城禁軍串聯,所以他們只能殺死何進,卻無法馬上接管何進掌握的軍隊,也就無法迅速控制京城局勢,從而出現了袁術率軍火燒宮門,強行進攻皇宮,試圖一舉徹底消滅宦官集團的做法。兩邊火拼的結果就是京城局勢大亂,為董卓進京後迅速控制局勢提供了機會。

從這個角度說,何進和十常侍的政治鬥爭是必然要爆發的,而且必然是你死我活的,必須是有一方被徹底消滅才能結束的,因為這是關係到皇權中樞的控制權的鬥爭。而從當時的形勢以及後來的發展看,如果何進不召董卓進京,他是沒有在這場鬥爭中取勝的把握的,必須要尋找外來力量來幫助自己取得優勢,從而在優勢兵力的對比下以政治方式解決這個衝突。

實際上,輔政大臣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工作,因為輔政大臣意味著,雖然不是皇帝,但卻要掌控一部分皇權,這必然會引起皇帝的不滿,如果皇帝與其他人串通,或者其他有野心的大臣突然發動政變,也是可以以皇帝的命令為名義的。

西漢時霍光在輔政期間,就以政治方式解決了與他一起受命輔政的上官桀和公孫弘,完全控制了局勢。三國時就更多了,孫權死後東吳就出現了輔政大臣之間的連續火拼,先是諸葛恪殺死孫弘,之後又是孫綝殺死諸葛恪,都是在爭奪對皇權的控制權。曹魏同樣也出現了曹爽與司馬懿的鬥爭,而且最後以司馬氏完全架空曹氏,取代曹魏而結束。

相關焦點

  • 何進在誅殺蹇碩時還英明神武,為何在誅殺十常侍時變得優柔寡斷?
    但令人不解的是,之前還英明神武的何進,卻在隨後誅殺手無兵權的十常侍等宦官時,變得遲鈍、優柔寡斷起來。當時他已手握軍、政大權,要誅殺十常侍是易如反掌之事,但他卻捨近求遠,引狼入室召外軍進京,最終造成了局勢的失控。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何進要捨近求遠,召外軍進京呢?
  • 十常侍之亂時,身為大將軍何進,為何召董卓入京?
    ,何進知道後非常的生氣就想把十常侍一網打盡,可是何太后卻不答應了,於是袁紹向何進獻上一計,就是讓何進多召集一下天下的英雄豪傑進京來威脅何太后,這件事情很快遭到了曹操的反對,但是何進還是比較看重袁紹的辦法,於是何進就開始召集一些各州郡的豪傑了。
  • 何進為什麼要邀請董卓入京殺十常侍
    十常侍何進誅殺宦官,也就是十常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靈帝剛死,董太后和十常侍想要立皇子協為帝,還要剷除何進一黨。當時的何進因為妹妹何皇后得到漢靈帝的寵幸,官居大將軍,基本掌握漢朝中央的軍事和大部分政治力量,自然不甘心任人宰割,於是調集5000御林軍,以袁紹為先鋒,殺進宮內。
  • 何進兵權在握,誅殺十常侍為何還要引董卓進京?原來另有隱情
    細究之後不難發現一個問題,董卓是大將軍何進引來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十常侍這個宦官集團。作為漢朝權力最大的官員,大將軍完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何進這位大將軍手握重兵,殺十個太監為何還需要引董卓進京呢?如果將目光放到整個東漢的歷史上,會發現一個很荒誕的政治亂象:皇帝總是年幼、皇權被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
  • 為什麼何進身為大將軍,殺不了十常侍?十常侍為何不投靠何進?
    在單超等五常侍的支持下,漢桓帝一舉誅殺梁翼及其黨羽,奪回了皇權。漢桓帝為了表彰宦官們的貢獻,冊封單超等五人為縣侯,開了宦官封侯的先例。此後中常侍人數逐步擴大到十二人,形成內朝官核心,習慣稱呼叫「十常侍」。
  •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這點很重要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這點很重要,何進的出身非常低微,一直從事屠宰工作。直到他的妹妹何氏被靈帝專寵立為皇后時,他才步入仕途。黃巾起義讓靈帝慌了神,大肆的賣官鬻爵,讓他身邊奸人林立,卻無可用之才。
  • 何進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為何要借董卓的兵消滅十常侍?
    東漢末年時,國舅爺何進擔任大將軍,統帥天下兵馬。他手裡直接掌控的兵力是足夠多的,但要對付張讓、趙忠等十常侍時,卻還要從邊地調集了董卓、丁原等人的兵馬,這是為何呢?這是因為,第一,「十常侍」等太監勢力龐大,並不容易對付。
  • 何太后為什麼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靈帝的皇后宋氏不受寵,何氏在中常侍王甫等宦官的推崇下,公元180年坐上了皇后的位置。何氏一當上皇后,父親被封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母親封宣德君。何後對宦官更是恭敬有加。 幸虧中涓宦官們如張讓、蹇碩等後來的十常侍等人從中斡旋,才使何皇后逃過了一劫。由是,何皇后對宦官們充滿了感激之情,所以,後來自己的哥哥屢次三番地要對十常侍痛下殺手,何太后都極力予以阻止。
  • 細說三國 三國演義第三回01 你不知道十常侍殺死何進只是一個意外
    」董卓上表,何進的死期也就不遠了。從上一回到這一回,講到了何進被十常侍所殺。通常人們認為,是由於何進沒有殺光十常侍,才被十常侍殺死。但是我們仔細想想,事實並非如此,何進的死亡也許只是一個意外。原因如下:第一,何進和十常侍本來就是一夥的,起初並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生死鬥爭,相反,他們的關係還很融洽。早期,何進和她的妹妹何皇后,正是由於十常侍的幫忙,尤其是十常侍中的郭勝和何進是同鄉,很有交情,幫忙打通關節,和皇后最後才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 細讀經典《三國》:十常侍亂政中的十常侍何許人物?
    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 十常侍勾結黃巾軍,王允3次入獄狀告張讓,換來子孫400年榮華富貴
    於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其奸,以狀聞。王允整理物資時,在黃巾降軍中,意外發現了「十常侍」張讓門客的書信。一個選擇性難題出現了,彈劾還是沉默?此時的「十常侍」,深受漢靈帝信賴,彈劾張讓的下場,必定很是悽慘。
  • 引爆三國的「十常侍之亂」,到底是怎麼個「亂」法?
    三國時代的形成,從外在表現上來看是「十常侍之亂」所引爆的,它是東漢統治的終結,同樣也是群雄割據的開端。「十常侍之亂」不是一次兩次的政變,而是在漢靈帝以及漢少帝、漢獻帝三任皇帝在位的時間裡出現的宮廷權力爭奪現象。
  •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一代明君唐太宗去世前,給太子李治留下了三大輔政大臣,其中兩人是唐太宗託孤的,一人是跟太子交代的。唐高宗李治二十一歲即位,按說有無顧命大臣,完全可以執掌江山,他卻為皇后武則天所控制,差一點斷送了祖業。可以說,李治是最不聽顧命大臣建議的皇帝,他們也是歷史上最吃力的顧命大臣,且出力不討好。我們來看看是哪三人。
  • 何進的政治眼光
    (邊)章為督軍從事,遂奉計詣京師,何進宿聞其名,特與相見,遂說進使誅諸閹人,進不從,乃求歸。韓約回涼州後不久(十一月),涼州就爆發了以北宮伯玉、李文侯為首的叛亂,韓約被迫入夥,隨後成為叛軍首領之一。次年(185年),涼州叛軍進犯三輔地區,其政治口號仍然是「誅殺宦官」。
  • 大將軍何進威脅皇權?上了宦官的當
    西園八校尉的設立,的確是為了平衡大將軍何進的權力。但是這是漢靈帝自己的主意,還是有人唆使的呢?當然是有人建議的。西園八校尉表面上代表著朝中大臣,實際上還是代表著宦官集團的利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