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的政治眼光

2021-02-07 三國文化研究會

大約是在中平元年(184年)八月,韓約作為涼州州府計吏前往雒陽匯報工作。韓約是涼州名士,何進久仰韓約的大名,便特意安排與他見面,估計是有徵闢的意思。


《百官志五》: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


而韓約當場提出一個苛刻的建議:誅殺宦官!何進聞言,拒絕了韓約的要求,韓約也就申請返回涼州了。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典略》:(韓)遂字文約,始與同郡邊章俱著名西州。(邊)章為督軍從事,遂奉計詣京師,何進宿聞其名,特與相見,遂說進使誅諸閹人,進不從,乃求歸。


韓約回涼州後不久(十一月),涼州就爆發了以北宮伯玉、李文侯為首的叛亂,韓約被迫入夥,隨後成為叛軍首領之一。


次年(185年),涼州叛軍進犯三輔地區,其政治口號仍然是「誅殺宦官」。


縱觀後世史家貶低何進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用教條式批判法:因為宦官就是壞人,所以何進不殺壞人就是包庇壞人!是壞人的幫兇;何進有軍權在手卻不敢殺壞人,就是懦夫、草包將軍。


對此,但凡稍微多看點書的人就能看出門道。


當年(168年),世家出身的大將軍竇武,擁有士人集團中「三君」的雅號,當了八個月的大將軍,還有太傅陳蕃做幫手,全盤掌控朝政,就這樣的優勢局面再去密謀剿滅宦官,結果被宦官們只用半天的時間全部給剿滅了!



何進的畫像




反觀何進:一個出身南陽郡寒門的屠夫,當了半年左右(3-8月)的大將軍,在朝廷中沒有任何有實權的政治盟友。就這樣,韓約還讓他去消滅宦官,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嘛!毋庸置疑,如果何進答應了韓約的建議,肯定死的比竇武還快。


所以說,當時韓約的建議是非常不合理的。再根據韓約參加涼州叛軍後的表現,計謀百出,先後擊敗了皇甫嵩、張溫、周慎、董卓等人,甚至一代梟雄曹操都一度拿他沒辦法。


那麼,韓約為什麼會在當時提出這麼苛刻的建議呢?我想,答案只有一個:他不想做何進的幕僚,直接拒絕何進會讓場面難堪,於是找個苛刻的理由,讓何進斷了念想。


無獨有偶,次年(185年),車騎將軍張溫出徵涼州前,他的故交張玄跑來找張溫,也提出同樣的要求——誅殺宦官,而且他還策劃好政變細節:讓張溫趁著皇帝劉宏及文武百官到雒陽城外為其踐行時,突然以軍令發動政變,直接誅殺宦官及相關的一切人等。而張溫對此,呆了半響,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同樣也是說不(事見範書《張玄傳》)。


張溫也是南陽人,和何進是同郡人,但人家可是世族,在朝廷裡摸爬滾打多少年?有多少政治背景?他都知道一場準備不充分的政變的結果就是死路一條——真要做大事,肯定是需要長時間謀劃。大家想想看,王允謀害董卓,前後花了多長時間,組織了多少人參與。


所以說,以此來貶低何進懦弱無能,這是愚昧偏頗的。就當時的政治環境,換誰來也不行,這則故事,反而證明了何進具備正確的政治眼光,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


















相關焦點

  • 何進為什麼要邀請董卓入京殺十常侍
    也就是因為何進邀請董卓入關消滅宦官,才有之後董卓亂京師、諸侯伐董以及隨後的一切。所以說,何進的這一舉措,正式將東漢拖入了諸侯爭霸的局勢之中。大家都知道何進邀請董卓入京,最後自己死了不算,還使董卓掌握大權,動搖了漢朝的根基。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主意,是袁紹給何進出的!
  • 何進是輔政大臣,誅殺十常侍為什麼還有召董卓率兵進京?
    而這也反映出他們作為寒門出身的人,驟然而貴,缺乏基本的政治素養,處事不夠穩妥,缺乏策略性,見識比較短淺。以他們的這種作風,失敗是早晚的事。何進輔政的同時,靈帝時期就已經形成的十常侍依然把持著宮廷,而且很快就博得了何皇后的歡心,繼續保持著對朝廷局勢的影響力。
  • 何太后為什麼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所謂的「十常侍」,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政治目標,更沒有統一的政治圖謀,他們之間也存在激烈的鬥爭,請問這怎麼能叫「政治集團」?又怎麼能把他們歸於一類?比如蹇碩,他只效忠於漢靈帝,比如張讓他更偏向於董太后,而趙忠、郭勝則是何進的鐵桿粉絲。所以,準確地說,十常侍不是政治勢力集團,而是有一定政治實力的個體,由於權力鬥爭,他們各有各的打算。
  •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這點很重要
    不得已,他任用何進為大將軍,總鎮京城。由於何進及時剿滅黃巾將領馬元義,搜捕出宮中內應,被封為慎侯。爾後,他為了進一步鞏固實權,奏請靈帝設立西園禁軍校尉。漢靈帝駕崩以後,西園禁軍校尉首領蹇碩謀誅何進而立皇子劉協,事洩遭露,何進殺蹇碩,立何太后之子為帝,史稱少帝。少帝即位後,何進權傾朝野。
  • 十常侍為何不投靠何進?
    3.十常侍存在的政治意義由於歷史黑化,宦官集團一直被扭曲,其實客觀來講,這是一群生理有缺陷的人而已,他們同樣有能力、有追求、有政治理念、有個人立場,他們中有奸邪小人,也有品行高尚的君子,不能一概而論。嚴格講,宦官集團都算不上政治勢力,只需皇帝一句話,他們立刻灰飛煙滅。宦官不像士族集團,可以通過婚姻關係,家族累世積累政治資本,宦官其實就是個體的疊加,勢力很脆弱。所以,宦官必須依附皇權才能生存,也因此他們在執行皇帝的命令時,往往表現得非常極端,對士族集團的打壓,也格外狠。
  • 細說三國 三國演義第三回01 你不知道十常侍殺死何進只是一個意外
    」董卓上表,何進的死期也就不遠了。從上一回到這一回,講到了何進被十常侍所殺。通常人們認為,是由於何進沒有殺光十常侍,才被十常侍殺死。但是我們仔細想想,事實並非如此,何進的死亡也許只是一個意外。原因如下:第一,何進和十常侍本來就是一夥的,起初並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生死鬥爭,相反,他們的關係還很融洽。早期,何進和她的妹妹何皇后,正是由於十常侍的幫忙,尤其是十常侍中的郭勝和何進是同鄉,很有交情,幫忙打通關節,和皇后最後才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 何進兵權在握,誅殺十常侍為何還要引董卓進京?原來另有隱情
    細究之後不難發現一個問題,董卓是大將軍何進引來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十常侍這個宦官集團。作為漢朝權力最大的官員,大將軍完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何進這位大將軍手握重兵,殺十個太監為何還需要引董卓進京呢?如果將目光放到整個東漢的歷史上,會發現一個很荒誕的政治亂象:皇帝總是年幼、皇權被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
  • 大將軍何進威脅皇權?上了宦官的當
    以袁紹為首的士族集團,果斷投向了大將軍何進,剷除了蹇碩以後,袁紹成為了西園八校尉之首。 而與宦官集團有糾葛的曹操、馮芳等人也果斷與宦官集團決裂,選擇投靠大將軍何進。 由此可見,這幫人打心眼裡,還是瞧不上宦官集團的力量。
  • 十常侍之亂時,身為大將軍何進,為何召董卓入京?
    ,何進知道後非常的生氣就想把十常侍一網打盡,可是何太后卻不答應了,於是袁紹向何進獻上一計,就是讓何進多召集一下天下的英雄豪傑進京來威脅何太后,這件事情很快遭到了曹操的反對,但是何進還是比較看重袁紹的辦法,於是何進就開始召集一些各州郡的豪傑了。
  • 何進在誅殺蹇碩時還英明神武,為何在誅殺十常侍時變得優柔寡斷?
    導讀何進,字遂高,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靈帝時外戚,官至大將軍。何進的異母妹得寵於靈帝並被立為皇后,他也隨之升遷。黃巾起義時,何進為大將軍,總鎮京師。東漢靈帝時期,外戚何進被封為大將軍,統帥京都的羽林軍;而何進的表弟何苗也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形成外戚勢力一權獨大的局面。而為了牽制何進,漢靈帝設置了「西園八校尉」的軍事組織來分何進的兵權。由小黃門蹇碩(宦官)任上軍校尉,直接聽命於漢靈帝,統管其它七軍,連何進也要聽命於蹇碩。此後,何進與蹇碩之間勢成水火。
  • 何進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為何要借董卓的兵消滅十常侍?
    第二,何進的家人,比如他的妹妹何太后,反對除掉宦官。宦官勢力在東漢中後期得到了大發展,出現了眾多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比如曹操的祖父,就是大太監曹騰。如張讓、趙忠等人,已經掌權三十多年,勢力很大。而何進,屬於後起之秀。他屠戶出身,家底薄弱,靠著妹妹受寵而起家。何進能力並不出眾,對國家也無功勞,所以權力根基是很薄弱的。
  • 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
    原標題: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新一年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工作時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善於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此前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時也指出,「要增強政治意識,善於從講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 三國:何進何遂高本是一屠戶,糾結何等機遇讓他權傾朝野
    ,但還是怕何進,一直想要除之而後快,但何進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對付的,在袁紹等人的輔佐下,屢次破滅蹇碩想要害他的陰謀,不可為不厲害。,於是打算先設計殺死何進,等大權在握的時候在擁立劉協,通過一番計劃他打算在何進入宮的時候,派人在宮中伏殺何進,但被人洩露何進裝病拒不入宮,沒有辦法最後只能由何太后的兒子劉辯繼承皇位。
  • 政治能力 戰略眼光 專業水平(望海樓·開好局·起好步⑤)
    日前,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提出要求: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要出色完成「大考」,須錘鍊過硬的政治能力。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旗幟鮮明講政治,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徵,也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政治優勢。
  • 具有超前的政治眼光 為孫權作出東吳版的 隆中對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當他投奔孫權之後,孫權非常地器重他。有一次他們進行了一次秘密談話,在席上孫權人將他們的桌子放在一起,面對面地交談。孫權提出現在漢室的威嚴不在,四方群雄爭霸。自己繼承了父親和長兄的基業,也想要有一番作為,稱霸一方。做一方的霸主,維護天子。魯肅在這個時候就給孫權潑了一盆冷水,表明其是不可能成為齊桓公和晉文公的。
  • 接連兩次「壓錯寶」,蔡英文政治眼光有多差?
    可蔡英文為了更好親近美國,不顧站隊一邊的教訓,兩次都把賭注全部押在一人身上,而且全部錯誤,可見蔡英文不僅政治眼光極差,還又蠢又壞,不惜讓全臺灣承擔其賭博失敗的結果。
  • 劉小楓 | 「超歷史的」眼光與古典教育
    梁啓超沒有意識到,作為實證學科的西方現代史學讓搞「史」的人以為,他們掌握史料、知道歷史的「文獻」就等於有了「極敏之眼光,極高之學識」。四篇《不合時宜的觀察》分別論及德意志學界當時的神學、史學、哲學和藝術,都事關德國的人文 – 政治教育,與尼採在此前(1872)所做的「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的六個公開報告相呼應。神學是拉丁基督教歐洲文教體制中的傳統「王者」,自17世紀以來,新的哲學篡奪了「王者」地位,而到了19世紀,現代史學正在從哲學手中奪取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