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在中平元年(184年)八月,韓約作為涼州州府計吏前往雒陽匯報工作。韓約是涼州名士,何進久仰韓約的大名,便特意安排與他見面,估計是有徵闢的意思。
而韓約當場提出一個苛刻的建議:誅殺宦官!何進聞言,拒絕了韓約的要求,韓約也就申請返回涼州了。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典略》:(韓)遂字文約,始與同郡邊章俱著名西州。(邊)章為督軍從事,遂奉計詣京師,何進宿聞其名,特與相見,遂說進使誅諸閹人,進不從,乃求歸。
韓約回涼州後不久(十一月),涼州就爆發了以北宮伯玉、李文侯為首的叛亂,韓約被迫入夥,隨後成為叛軍首領之一。
次年(185年),涼州叛軍進犯三輔地區,其政治口號仍然是「誅殺宦官」。
縱觀後世史家貶低何進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用教條式批判法:因為宦官就是壞人,所以何進不殺壞人就是包庇壞人!是壞人的幫兇;何進有軍權在手卻不敢殺壞人,就是懦夫、草包將軍。
對此,但凡稍微多看點書的人就能看出門道。
當年(168年),世家出身的大將軍竇武,擁有士人集團中「三君」的雅號,當了八個月的大將軍,還有太傅陳蕃做幫手,全盤掌控朝政,就這樣的優勢局面再去密謀剿滅宦官,結果被宦官們只用半天的時間全部給剿滅了!
何進的畫像
反觀何進:一個出身南陽郡寒門的屠夫,當了半年左右(3-8月)的大將軍,在朝廷中沒有任何有實權的政治盟友。就這樣,韓約還讓他去消滅宦官,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嘛!毋庸置疑,如果何進答應了韓約的建議,肯定死的比竇武還快。
所以說,當時韓約的建議是非常不合理的。再根據韓約參加涼州叛軍後的表現,計謀百出,先後擊敗了皇甫嵩、張溫、周慎、董卓等人,甚至一代梟雄曹操都一度拿他沒辦法。
那麼,韓約為什麼會在當時提出這麼苛刻的建議呢?我想,答案只有一個:他不想做何進的幕僚,直接拒絕何進會讓場面難堪,於是找個苛刻的理由,讓何進斷了念想。
無獨有偶,次年(185年),車騎將軍張溫出徵涼州前,他的故交張玄跑來找張溫,也提出同樣的要求——誅殺宦官,而且他還策劃好政變細節:讓張溫趁著皇帝劉宏及文武百官到雒陽城外為其踐行時,突然以軍令發動政變,直接誅殺宦官及相關的一切人等。而張溫對此,呆了半響,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同樣也是說不(事見範書《張玄傳》)。
張溫也是南陽人,和何進是同郡人,但人家可是世族,在朝廷裡摸爬滾打多少年?有多少政治背景?他都知道一場準備不充分的政變的結果就是死路一條——真要做大事,肯定是需要長時間謀劃。大家想想看,王允謀害董卓,前後花了多長時間,組織了多少人參與。
所以說,以此來貶低何進懦弱無能,這是愚昧偏頗的。就當時的政治環境,換誰來也不行,這則故事,反而證明了何進具備正確的政治眼光,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