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勾結黃巾軍,王允3次入獄狀告張讓,換來子孫400年榮華富貴

2020-12-20 漢史鉤沉

公元184年,張角三兄弟,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場太平道領導的起義,很快就席捲了大漢十三州。他們以「土德」為尊,頭戴黃巾,後人稱之為「黃巾起義」。黃巾起義,主要發生在3大地區:1.以巨鹿為核心的冀州;2.以潁川為核心的豫州;3.以南陽為核心的荊州。

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闢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

王允臨危受命,出任豫州刺史,正面抵擋黃巾軍的鋒芒。潁川荀爽、與讓梨的孔融,也徵辟為了刺史從事。在這場交鋒中,王允等人的表現異常亮眼:

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等受降數十萬。

王允披甲上陣,一舉擊潰了黃巾大軍。並與皇甫嵩、朱俊等人,一起接受了數十萬黃巾軍的歸降。這次大勝,徹底改變了王允的人生軌跡,他發現了一個秘密——張讓私通黃巾軍。

於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其奸,以狀聞。

王允整理物資時,在黃巾降軍中,意外發現了「十常侍」張讓門客的書信。一個選擇性難題出現了,彈劾還是沉默?此時的「十常侍」,深受漢靈帝信賴,彈劾張讓的下場,必定很是悽慘。

王允並沒有過多的猶豫,他寫好了奏摺,呈報給了漢靈帝。這份奏摺,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讓宦官、朝臣意外,就是漢靈帝本人,也是雷霆大怒。

靈帝責怒讓,讓叩頭陳謝,竟不能罪之。而讓懷協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傳下獄。

漢靈帝斥責張讓,張讓跪地辯解,拒不承認私通黃巾。加上漢靈帝念及舊情,謀反大罪竟然不了了之。懷恨在心的張讓,第二年就給王允安插了罪名,打進了大牢。

會赦,還復刺史。旬日間,復以他罪被捕。

幸運的是,王允命不錯,第二年大赦天下,又做了刺史。張讓很不開心,沒過幾天,就又找了個罪名,將王允打進了大牢。他用現實告訴了王允,什麼叫老天眷顧,不如朝中有人。

司徒楊賜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謝之曰「君以張讓之事,故一月再徵。兇慝難量,幸為深計」

司徒楊賜知道王允的品性,不忍心他為張讓所害,就派門客給他帶話:「你因為得罪張讓,一個月連下兩次大獄,大丈夫能屈能伸,就低低頭吧」!王允始終剛正不阿,身居大獄,而不失氣節。

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嘆息。

廷尉府審判王允時,朝中大臣沒有不為他嘆息的。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上書伸冤,漢靈帝才免了他的死刑。不過因為張讓的原因,依舊不肯放王允出獄。

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鹹復為言。至明年,乃得解釋。

第二年,大赦天下,但在張讓的走動下,唯獨不赦免王允一人。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等人,又一次聯名上書,漢靈帝才將王允放出,貶為庶民。

當王允再次進京之時,靈帝已經駕崩。王允接受了大將軍何進的拉攏,一起對抗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團體。

張讓害死了何進;袁紹、袁術誅殺了宦官;董卓入了京城;東漢正式分崩離析。王允、盧植保護的少帝,被邊將董卓廢了皇位。此刻,王允、盧植為代表的大漢忠臣,才發現沒有兵權的他們,對董卓來說不值一提。

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王允明白,不除董卓,漢室不寧。他表面屈從董卓,為他穩定朝政,接受溫侯之位。取得了董卓的信任,私下則聯合大漢忠臣,圖謀刺殺董卓。

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謀共誅之。

多番走動之下,王允拉攏到了呂布。董卓入未央宮之時,呂布率領親兵十數人,刺殺董卓於皇宮之中。一時間,舉國沸騰。王允等人,仿佛看到了大漢中興的一幕。董卓死了,那未央宮,又將變得威嚴莊重了,王允默默地想到。

可是王允很快,發現情況不對:涼州董卓餘部,如狼似虎;朝中呂布,野心勃勃;關東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虎視眈眈。王允一臉苦笑:沒有了董卓的大漢,好像一樣沒救了。

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

在賈詡建議下,李傕、郭汜率領十多萬西涼軍,攻克了長安城。呂布兵敗歸城,於城門處大喊:「叛軍將至,王公一起走吧」!

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

王允搖了搖頭,布滿血絲的雙眼,看著城下的呂布和遠處的叛軍。聲音嘶啞地說道:「少帝年幼,大漢危矣,我就不走了。今日唯有死去的王允,沒有逃竄的尚書」!

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望著呂布遠去的身影,王允猛然抬起頭顱,聲嘶力竭地大吼了一聲:「呂布,求求關東諸公,讓他們多為國家和陛下,考慮考慮吧」!

允時年五十六。長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餘人皆見誅害,唯兄子晨、陵得脫歸鄉裡。

李傕、郭汜,處死了王允。王允長子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和宗族數十人,盡數殉國。王允三子,全部遇難,只有兄長兩子,逃回了并州老家。

大漢中興的最後希望,以王子師全家滅門宣告結束。漢獻帝痛哭流涕,舉國喪之,漢室中興成了鏡花水月。

凌為長,遇事,髡刑五歲,當道掃除。時太祖車過,問此何徒,左右以狀對。太祖曰;「此子師兄子也,所坐亦公耳。」於是主者選為驍騎主簿。

或許,王允的一生,足以感動上天,逃走的王凌獲得了曹操的青睞。王凌獲罪服刑期間,遇到了出巡的曹操。曹操感嘆道:「這是王子師兄長之後啊」!任命王凌為驍騎主簿。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士林,對王允誅殺董卓的認可,和身死長安的同情。

王允做了東漢司徒,王凌做了曹魏太尉,王昶做了曹魏司空。王允的剛正不阿,與誅殺董卓,換來了太原王氏400年的長盛不衰。魏晉之時,太原王氏,三公、皇后、駙馬,層出不窮,成為豪門望族。

王允狀告張讓、誅殺董卓、以身殉國,獲得了世人一致的讚譽,而後有了曹操贊王凌。這就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禍的道理啊!王允用他的智慧,做出了挽救漢室,最後的嘗試,也獲得了世人的尊重。而後,王凌為曹操賞識,家族子弟勤學向上、剛毅聰慧,才有了太原王氏400年的長盛不衰。

相關焦點

  • 白話三國演義第十章:十常侍弄權,張純、張舉造反,劉備平亂封官
    再說十常侍既已掌握兵權,便相互議定:若有不順從他們的,一律誅滅。趙忠、張讓派人向擊敗黃巾的人索取金銀絲綢,不聽從的上奏罷官。皇甫松、朱儁都不肯給,趙忠等人上奏罷免了他們的官。靈帝又封趙忠等人為車騎將軍,張讓等人十三人都封為列侯。朝政愈來愈壞,民眾嘆息哀怨。
  • 細讀經典《三國》:十常侍亂政中的十常侍何許人物?
    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裡,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
  •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這點很重要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這點很重要,何進的出身非常低微,一直從事屠宰工作。直到他的妹妹何氏被靈帝專寵立為皇后時,他才步入仕途。黃巾起義讓靈帝慌了神,大肆的賣官鬻爵,讓他身邊奸人林立,卻無可用之才。
  • 何進在誅殺蹇碩時還英明神武,為何在誅殺十常侍時變得優柔寡斷?
    何進地位無憂:無誅殺十常侍等宦官的動機少帝劉辯繼位時年紀尚幼,由何太后臨朝制政。所以,十常侍都必須聽命於何太后,也就是說,十常侍與何進是同一條船上的戰友。另外,十常侍中的郭勝與何進是關係很好的老鄉,而十常侍首領之一的趙忠則是何進的忠實擁躉,何進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才能夠順利地誅殺了蹇碩。而十常侍另一個首領張讓的兒媳婦,則是何進的妹妹,這樣算起來,何進與張讓也是沾親帶故的關係了。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
  • 十常侍張讓終迎來大砍,爆發過後迎來的就是自己的滅亡?
    三國殺的武將池可謂之一直在進行著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新武將不斷地衝擊著玩家們的認知,這這其中還能夠屹立不倒的老牌武將可以說強度都是十分可觀的,張讓身為十常侍之首自從登陸三國殺以來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從剛登陸到現在張讓一直都是豪門強將的代名詞,這個武將在回合內的爆發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全武將之中最高的哪一個也絕不為過
  • 為什麼何進身為大將軍,殺不了十常侍?十常侍為何不投靠何進?
    面對威脅,十常侍為何不借風使舵,投入何進的懷抱?我們從十常侍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以及它與皇權、士族階級及外戚之間的關係談起。此後中常侍人數逐步擴大到十二人,形成內朝官核心,習慣稱呼叫「十常侍」。3.十常侍存在的政治意義由於歷史黑化,宦官集團一直被扭曲,其實客觀來講,這是一群生理有缺陷的人而已,他們同樣有能力、有追求、有政治理念、有個人立場,他們中有奸邪小人,也有品行高尚的君子,不能一概而論。
  • 何太后為什麼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靈帝的皇后宋氏不受寵,何氏在中常侍王甫等宦官的推崇下,公元180年坐上了皇后的位置。何氏一當上皇后,父親被封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母親封宣德君。何後對宦官更是恭敬有加。 幸虧中涓宦官們如張讓、蹇碩等後來的十常侍等人從中斡旋,才使何皇后逃過了一劫。由是,何皇后對宦官們充滿了感激之情,所以,後來自己的哥哥屢次三番地要對十常侍痛下殺手,何太后都極力予以阻止。
  • 何進為什麼要邀請董卓入京殺十常侍
    十常侍何進誅殺宦官,也就是十常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靈帝剛死,董太后和十常侍想要立皇子協為帝,還要剷除何進一黨。當時的何進因為妹妹何皇后得到漢靈帝的寵幸,官居大將軍,基本掌握漢朝中央的軍事和大部分政治力量,自然不甘心任人宰割,於是調集5000御林軍,以袁紹為先鋒,殺進宮內。
  • 引爆三國的「十常侍之亂」,到底是怎麼個「亂」法?
    三國時代的形成,從外在表現上來看是「十常侍之亂」所引爆的,它是東漢統治的終結,同樣也是群雄割據的開端。「十常侍之亂」不是一次兩次的政變,而是在漢靈帝以及漢少帝、漢獻帝三任皇帝在位的時間裡出現的宮廷權力爭奪現象。
  • 何進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為何要借董卓的兵消滅十常侍?
    他手裡直接掌控的兵力是足夠多的,但要對付張讓、趙忠等十常侍時,卻還要從邊地調集了董卓、丁原等人的兵馬,這是為何呢?這是因為,第一,「十常侍」等太監勢力龐大,並不容易對付。第二,何進的家人,比如他的妹妹何太后,反對除掉宦官。宦官勢力在東漢中後期得到了大發展,出現了眾多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比如曹操的祖父,就是大太監曹騰。
  • 何進是輔政大臣,誅殺十常侍為什麼還有召董卓率兵進京?
    何進輔政的同時,靈帝時期就已經形成的十常侍依然把持著宮廷,而且很快就博得了何皇后的歡心,繼續保持著對朝廷局勢的影響力。何進希望誅殺十常侍,本來已經說通了何皇后,但是十常侍向何皇后哭訴哀求,何皇后畢竟是女人,心軟了,就答應放他們一馬。其實,只要能做好何皇后的工作,何進又是輔政的大將軍,誅殺十常侍並不難。
  • 張讓:我乾兒子是皇帝,嚇死你
    是時,讓、忠及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人,皆為中常侍,封侯貴寵,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賤,為人蠹害。【(白話翻譯)靈帝時期,張讓、趙忠兩個太監一起升遷為中常侍,封列侯,與曹節、王甫等太監內外勾結,玩弄大漢於鼓掌之中。曹節死後,趙忠兼任大長秋之職。
  • 王允之死:論涼州軍與并州軍的牴牾
    我對比多方材料,大致做出如下推斷:董卓死後,王允的真實目的,是率天子和公卿東遷,返回故都洛陽。而同為并州出身的呂布和張楊,則成為此計劃的「鎖匙人」。董卓舊部此時屯駐長安以東的陝縣、華陰,遏制王允的東遷道路。
  • 十常侍之亂時,身為大將軍何進,為何召董卓入京?
    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十常侍佔了很多一些原因,由於十常侍暴斂專政,搜刮民脂民膏,壓迫剝削百姓,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大亂,後來劉辨成為了皇帝,而劉辨的母親就成為了皇太后,在漢朝時期一直都有著外戚掌權的習慣,所以何太后的哥哥何進成為了大將軍,可是十常侍的蹇碩和何進有仇欲圖謀害何進
  • 細說三國 三國演義第三回01 你不知道十常侍殺死何進只是一個意外
    卻說前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倖免;賄賂十常侍的董卓,怎麼可能主動去殺十常侍呢。從上一回到這一回,講到了何進被十常侍所殺。通常人們認為,是由於何進沒有殺光十常侍,才被十常侍殺死。但是我們仔細想想,事實並非如此,何進的死亡也許只是一個意外。
  • 東漢最後的宦官集團,張讓等人是如何加速漢朝衰敗的?
    公元167年冬,漢桓帝劉志病死,繼承皇位是河間王劉開的曾孫解瀆亭候劉宏,一個12歲的小孩子。這就是東漢末期,最為昏庸的一個皇帝,漢靈帝。劉宏雖然不是漢桓帝劉志的親生兒子,但他卻很好地繼承了桓帝寵信宦官的遺志。他在位期間,最為得勢的宦官是我們都熟知的,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