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推動者,往往是不經意的微小細節。
初平三年(192),王允、呂布謀誅董卓。卓死軍破,然允「驕矜自大」,引發涼州軍洗劫長安,董卓死後的短暫寧靜再次遭到破壞。
歷來學者對王允的驕狂剛愎,多有批判。
然而允之自負,並非全出性格缺陷,幕後真正反映的,是并州軍與涼州軍的牴牾。二者雖同出邊地,卻互不信賴,乃至欲殺之而後快。
除了並、涼相互猜忌的大背景,允欲「盡誅涼州人」亦有不得已的理由。
我對比多方材料,大致做出如下推斷:
董卓死後,王允的真實目的,是率天子和公卿東遷,返回故都洛陽。而同為并州出身的呂布和張楊,則成為此計劃的「鎖匙人」。
董卓舊部此時屯駐長安以東的陝縣、華陰,遏制王允的東遷道路。故「盡誅涼州人」,並非挾私報復,而是不得不為。
本文共 6000 字,閱讀需 12 分鐘
① 并州武人
并州豪傑,剛強難御。卓死布手,自取之也。
董卓上洛(189)之前,并州系在東漢朝廷頗有勢力。
典型代表即太原出身的河南尹王允,以及丁原為首的「并州武人集團」。
丁原為并州刺史,可知其非并州出身;但丁原麾下健將,皆并州豪傑。知名者三人:
雁門郡的張遼,五原郡的呂布,雲中郡的張楊。
註:按漢末三互法,本州人不得任本州刺史、牧伯。
此三子皆以「武勇」仕州郡。張遼、張楊為州從事;呂布為刺史主簿。皆屬丁原,大見親待。
三人在「董卓之亂」時的境遇和反應也各不相同。
呂布隨丁原滯留洛陽,被董卓策反,殺原投卓。
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魏書七 呂布傳》
張楊受何進派遣、還雲中郡募兵。聞原死,滯留上黨,後參加酸棗聯軍。又受董卓羈縻,領河內太守,鎮野王。
并州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碩,為假司馬。山東兵起,欲誅卓。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魏書八 張楊傳》
張遼受何進派遣、赴河北募兵。聞原死,還洛陽,降卓。
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魏書十七 張遼傳》
以後續事件看,三人雖先後降卓,卻與涼州軍相牴牾,先後背叛。
甚至「功勳至大」的呂布,最終成為「手刃董卓」的先鋒。可謂「能捧你起來,也能踩你下去」。
三子先後背叛,出於涼州軍與并州軍的互不信任。此矛盾由來已久,且不可調和。
② 涼州武人
天下權勇,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而董卓以為爪牙,壯夫震慄。
涼州軍在洛陽操縱朝廷,玩弄權柄,靠的是「兵威」。
涼州軍大部分由帝國西境的少數民族組成。羌、氐、匈奴屠各部以及羌化漢人組成的「河湟義從」和「秦胡兵」震動天下。
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後漢書 董卓傳》
註:「湟中義從」即大月氏;「秦胡」即羌化漢人。
註:屠各一說為匈奴別部,「休屠各」的簡寫(唐長孺);一說為鮮卑「獨孤」的音譯(田餘慶)。未知孰是。
這類少數民族武士,與中原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習俗相異,基本可以視作異域文明;而董卓少遊羌胡、與豪帥相結;沾染胡俗,以弓馬驍武仕宦;可以視作「胡化漢人」。
卓在當時便被人罵作「羌胡種」,可見胡化程度之深。
(皇甫規)妻知不免,乃立罵卓曰:「君羌胡之種,毒害天下,猶未足邪!」--《後漢書 卷八十四-列女傳》
董卓的涼州霸府,本質是外來殖民型政權;與中原士大夫「耽懷道德」、「伏膺儒教」的傳統格格不入。
如果仔細梳理董卓麾下將校,可以看到其來源僅有兩處:涼州與幽州。皆苦寒邊地、武人故鄉。
李傕、郭汜、樊稠、張濟、胡軫、楊定、王方、李蒙、牛輔、賈詡等出涼州。
徐榮、公孫度等出幽州。
註:我之前單寫過一篇「關中軍將校小考」,敘述詳盡。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查閱,傳送門如下:
「關中軍」將校小考
以東漢末年「兵戈不備」、「軍紀廢弛」、乃至黃巾之亂時需要放權地方牧守自行徵募武裝鎮壓的腐敗情況來看,董卓的涼州軍團,毫無疑問可以輕易壓制東漢的公卿士人。
當時的尚書鄭泰就曾言:
天下之權勇,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明公(即董卓)權以為爪牙,壯夫震慄,況小丑乎!--張璠《漢紀》
雖然鄭泰此言、頗有麻痺董卓、通謀關東軍的嫌疑,但側面也反映了涼州軍的強盛。
然而涼州系在洛陽朝廷中另有大敵。
此大敵即丁原的并州系。
③ 涼州武人與并州豪傑的牴牾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
靈帝崩(189),何後以女主臨朝。大將軍何進欲兵脅何太后歸政,遂「招募四方英豪」。
涼州系的董卓、與并州系的丁原是一同受到徵募的。可見在何進眼中,丁原與董卓實力相匹。
(進)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遂召董卓屯上林苑,橋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後漢書 何進傳》
何進最初目的,大約是徵召丁、董入京威逼太后,再繳其兵權。以丁原由并州刺史轉執金吾即可見一斑。
(丁原)與何進謀誅諸黃門,拜執金吾。--《魏書七 呂布傳》
註:執金吾,名義上的首都地區治安官。位同九卿。
註:靈帝臨崩,欲徵還董卓為少府(九卿,典財政),卓不悅,遂羈縻為并州牧。
并州即今內蒙南部和山西大部,東漢末期此地鮮卑橫行,且南匈奴餘部世居此地。故丁原部曲中,恐怕亦有相當比例的胡人武士。
并州苦寒,五原等地「不知紡織」,乃至百姓無冬衣。窮苦之家竟需裸身臥於乾草取暖,見官吏則裹草而出。
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織績,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臥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後漢書 崔駰傳》
註:五原即呂布家鄉,窮困至此。
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自然養育出一群「俗便弓馬」的粗猛武夫,呂布、張遼、張楊等即是箇中翹楚。
註:王允以「劍客」遇呂布。恐怕並非全系傲慢。
允是并州門閥;而布恐怕亦有「劍客」過往。即所謂「亡命奸臧」。張遼、張楊亦然。見《後漢書 王允傳》。
丁原和并州軍的存在,是阻撓董卓「獨擅大權」的絆腳石。
呂布殺原,與董卓合兵。但并州軍在涼州人把持的傀儡政府中依然得不到信任,乃至屢次刀兵相見。
可考例證甚多,略舉數例。
孫堅北伐初平元年(190)孫堅北伐,呂布與胡軫共同迎戰。然胡軫為「大督」;有「飛將」之稱的呂布卻僅為「騎督」,隸軫麾下。
卓亦遣兵步騎五千迎之,陳郡太守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其餘步騎將校都督者甚眾。--《英雄記》
註:胡軫、楊定皆「涼州大人」,見《九州春秋》。
且胡軫屢次威脅,出徵需「斬殺一個銀印青綬的將領祭旗」。諸將「聞而惡之」。
呂布彼時為「騎都尉」,秩比二千石,恰好符合胡軫所言。
軫字文才,性急,預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諸將聞而惡之。--《英雄記》
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後漢書 卷七十二-董卓傳》
可以看出,雖然名義上同屬董卓,涼州系與并州系的關係、卻壞到何種地步!
此戰上下失和,自然一潰千裡。孫堅大捷,斬首甚眾,關東軍聞訊置酒相慶。
憂死不暇呂布與卓侍婢通姦,憂心忡忡。并州老鄉王允策反布,布愁悶不決。允譏笑:「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
司徒王允以布州裡壯健,厚接納之。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魏書七 呂布傳》
考慮到呂布身為董卓宿衛,卻監守自盜,姦淫侍婢,棄主君安全於不顧;而董卓名為布「假父」,實際卻因「小失意」便抽戟擲布。可見這對兒「塑料父子」是多麼可笑。
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魏書七 呂布傳》
有些東西,沒上秤貌似有千斤重,上了秤,二兩不到。
叟兵內反初平三年(192),王允、呂布合謀刺卓。卓死,公卿彈冠相賀,彼此彪炳、加官進爵。
就在西京長安沉浸在喜悅氛圍時,呂布軍中卻有「叟兵內反」。
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城潰,放兵虜掠,死者萬餘人。--《後漢書 董卓傳》
「叟兵」是一種少數民族武裝,一說為「蜀兵」的代稱。董卓軍有,劉焉、劉璋軍亦有。
註:叟兵亦稱「叟夷」,按相關記載、大約是西部或西南部的少數民族。
布殺卓而叟兵反,可見「深得羌胡死力」的董卓,其名不虛。
如結合後續「李傕、郭汜之亂」,可以清晰看出:董卓殺丁原而無力駕馭并州軍,呂布殺董卓亦無力駕馭涼州軍。
并州、涼州武夫集團的彼此傾軋,是東漢小朝廷在初平年間(190-193)的主旋律。
以後續事件看,李傕治長安,人民相食,十不存一;卻自稱「輔政四年,三輔清靜」;又稱「董太師忠於朝廷」。昏昧如此,令人發笑。
傕不肯,曰:「我有誅呂布之功,輔政四年,三輔清靜,天下所知也。」--《獻帝起居注》
註:三輔即京兆、馮翊、扶風;是拱衛長安的京畿地區。
呂布治潁川,牧兗州,人民流離;入徐州,豪強皆叛,無糧自破。亦可見其橫暴。
是時,旱、蝗,少谷,百姓相食,布移屯山陽。二年間,操復盡收諸城,破布於鉅野,布東奔劉備。--《後漢書 呂布傳》
總之,腐朽的東漢朝廷,在桓靈荼毒之後,又遭並、涼邊地武人集團的連續火併傾軋,可謂「氣數已盡」。
董卓死後,代卓操弄權柄者、是并州太原出身的司徒王允和并州五原出身的呂布。
允以布為奮威奮武將軍,共秉朝政。--《魏書七》
看「共秉朝政」之語,對「并州黨人」的性質便一目了然。
註:手刃格(董)卓者,是呂布「同郡」李肅。肅出五原,亦并州人。以其率厲武士,可知頗有勇力。
註:王允、呂布、李肅為代表的并州集團,可以看作以「州郡出身」為分野的異見勢力。
從州郡角度看,「董卓之死」的本質,無非是「并州系」與「涼州系」的權力博弈。
④ 王允的大計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家。何況長安地處關中,遮蔽於董卓黨徒的羽翼陰影下。
董卓雖死,朝廷卻尚在長安,處於涼州軍閥的勢力範圍。
當年卓焚洛邑西遷(190),其主要目的就是挾天子返回雍涼,回到「自己的地盤」。人多地多,方便控制。
卓復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樂為國家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州,效力邊陲。」—劉艾《靈帝紀》
王允的真實目的,亦不難推測。無非是「欲領公卿百官返回洛陽」。
洛陽雖被燒為白地,但此時滯留關中,無疑更加危險。
允有遷都計劃,然史書無載。但仍可從部分史料中略加猜測。核心線索人物就是河內太守張楊。
張楊是王允遷都計劃的「關鍵人物」。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勾連。
其一是張楊的郡治。
張楊是并州雲中人,與王允、呂布同鄉。此時鎮守拱衛洛陽的「三河」之一的河內郡。
建安元年(196)獻帝東奔時,張楊就前往安邑供奉飲食,之後護衛天子還洛陽。由此可知,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政治立場,張楊都是傾心獻帝的。
且允為故河南尹,同屬三河地區;距野王(河內郡治)不遠;相比長安,王允明顯對洛陽更為熟悉。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張楊與允、布皆出并州,是州裡鄉黨。
其二是王允與呂布的爵位。
王允與呂布的爵位非常有趣,是「溫侯」。王允在建安二年(191)為溫侯,翌年(192)呂布殺卓,代允為溫侯。
允以布為奮威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魏書七 呂布傳》
以溫侯的命名書寫方式看,是漢末最高級的「縣侯」。溫縣又恰好在河內郡,是并州老鄉張楊的轄區。
註:西晉司馬氏即河內溫縣人。董卓西遷,司馬防隨行,而司馬朗、司馬懿則逃往冀州黎陽,依附袁紹,成了事實上的「河北系」。
東漢傀儡政府,此時正處在董卓伏誅、而李郭之亂未起的短暫「太平時節」,朝廷上下一派歌舞昇平,沉浸在「中興」迷夢當中。此時沒必要遙領虛封,「溫侯」必是實封。
可知「溫侯」食邑,是并州系彼此聯繫的反映。
其三是張楊的仕宦履歷。
張楊是西園八校尉時期的假司馬(即代理司馬),隸上軍校尉蹇碩麾下。而同在西園供職者,尚有「典軍校尉」曹操和「中軍校尉」袁紹。
(靈)帝以所寵小黃門蹇碩為西園上軍校尉,軍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傑以為偏裨。太祖及袁紹等皆為校尉,屬之。并州刺史丁原遣(張)楊將兵詣碩,為假司馬。--《魏書八 張楊傳》
此時(192)的曹、袁,皆屬關東聯軍,雖然他們已擁立了偽帝幽州牧劉虞;但道路隔絕,客居長安的東漢傀儡政府、尚不知曉此時關東的混亂狀況。
註:初平二年至三年(191-192)關東軍反目成仇,自相殘殺,青徐黃巾又轉戰千裡,荼毒五州(兗豫青徐冀)。可謂三國漢季最混亂的時期之一。
王允等人因地理原因,對此時關東的情況不甚了了。故寄希望於酸棗聯軍的合縱,也情有可原。
實際上,關中的隔絕狀況,直到建安五年(200)才得到緩解。
建安五年,關中始開,出來北歸。--《魏略 勇俠篇 楊豐傳》
地理隔絕問題,也是王允此時面臨的最大問題。
即東遷之路,受阻於董卓的涼州舊部。
董卓西遷之後,為了拱衛長安,抵禦關東聯軍,便大遣兵馬屯駐長安東側。主力由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率領,屯陝縣。
初,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魏書六 董卓傳》
這就造成一個十分滑稽的局面:
其一,卓死,牛輔又敗,涼州軍無所依附,欲西向返回老家。但他們的歸鄉之路,中間橫亙著并州軍操控的長安城。
註:彼時涼州殘部軍心渙散,皆欲歸家,見《魏書十 賈詡傳》。
其二,布殺卓,并州軍操弄權柄,王允欲東遷洛邑。但東遷之路上又有屯駐陝縣的涼州舊部以為阻撓。
涼州人想回老家,并州人想回故都。卻因董卓之前的防禦安排,彼此皆莫名其妙、成為對方的阻礙。
王允所謂「盡誅涼州人」,實際是因「地理因素」導致的「不得已」。并州人想挾天子回長安,那就只能從涼州人身上踏過去。
比傕等還,(牛)輔已敗,眾無所依,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涼州人」,憂恐不知所為。--《魏書六 董卓傳》
這也是所謂涼州人「忿怒」并州人;并州人「畏惡」涼州人的根本來源。
傕、汜等以王允、呂布殺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殺之。--《後漢書 董卓傳》
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魏書七 呂布傳》
至於賈詡蠱惑、李郭興兵,王允夷滅三族,呂布東走袁紹;人所共知,便不再展開了。
⑤ 小結
初平三年(192)的董卓之死,表面是王允、呂布「為國盡忠」,實際是中平六年(189)董卓上洛後引發的政治震蕩之延續。
究其本質,無非是涼州軍與并州軍的牴牾。
董卓在世,以呂布、胡軫各自代表的並、涼勢力便勢同水火、難以調和,最終發展到「布手刃刺卓」。
卓死,王允、呂布為代表的并州勢力上臺,成為「董卓第二」。然而執政未幾,便再次遭到卓舊將的擊破,允死布走。實質無外乎涼州軍與并州軍的傾軋。
至於並、涼刀兵相見的原因,亦頗為滑稽。
一則在於王允為代表的并州勢力、欲逃離涼州霸府的勢力範圍,而目的地只有廢都洛陽,聯繫人則是鎮守河內的張楊;但屯駐陝縣的涼州軍,成為了王允東遷的障礙。
二則在於涼州人連失去二主(董卓、牛輔),亦欲逃亡歸家。而被并州系控制的長安,則成為其歸鄉阻撓。
換個角度看,董卓生前的衛戍安排,將主力安插於長安與洛陽中間,除了抵禦關東軍的進犯,大概也有提防「異己勢力挾天子東奔」的考量。
歷史往往是被一些不起眼的細節所推動。如蝴蝶效應般,在一個混沌空間內,不經意的微小舉動、便會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
初平三年的長安之亂,即如此類。覽查始末,令人不勝唏噓。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