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來越大,沒有戶口和身份證,求醫問藥、出門都不方便。」日前,家住武漢新洲區邾城街蔡濠社區的71歲婆婆韓菊英,找到楚天都市報《幫到底》欄目,希望記者能幫忙跑腿,協調解決自己50年來的「黑戶」問題。(10月8日《楚天都市報》)
在這個「證件化」的時代,很難想像,長期沒有最重要的戶口本、身份證,會處於怎樣一個焦急的生活狀態。對韓菊英老人而言,沒有戶口本身份證,也就意味著辦理不了醫療保障、生活保障、老人福利保障等,成為感受不到社會溫暖,游離在社會體系之外的人。
按常理,要補辦戶口本、身份證,最應該去的地方是到派出所解決問題,或請社區街道幫忙協調解決。韓菊英老人現在找媒體,找記者幫忙解決,這到底是一時的「心血來潮」,還是正常途徑長期得不到解決下的無奈呢?
從新聞中看,由於長期沒有戶口本、身份證,這給韓菊英老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境。困境之下,老人應該首先會去找派出所解決問題,為何這麼多年來,老人的戶口本身份證一直得不到解決?再退一步講,即便是老人從來沒有到過派出所,社區也會知道老人的情況,社區為何不幫助一下老人?辦理醫療保障生活保障老人福利保障,或者其他很多事都要先去街道社區,當韓菊英老人因為沒有戶口本身份證辦不了時,社區就沒想過幫助協調一下解決老人的問題?
老人出生在解放前,結婚後又隨丈夫在多個地方定居過。老人遺失戶口身份證多年,也不知到戶口到底落實在哪個地方——這些特殊情況,決定要補辦起來,相關部門確實要花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去調查去核實。但是這顯然不是得不到解決的理由,畢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為群眾排憂解難是政府部門的宗旨。
其實,對於要多花時間精力的特殊群眾事情,如果能及時解決,無疑更能體現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能不能多付時間精力成本去解決一些群眾的特殊事情,也是基層窗口單位合不合格的「考題」。希望韓菊英老人的困境披露後,有關方面能搶在記者跑腿前積極主動去解決,別讓記者代替了職能部門,別讓記者搶了自己的份內之事,更別讓群眾產生啥事都要靠記者才能解決的錯覺。
文/葉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