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有幸讀了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三部曲第一部《田野上的花朵》,感慨良多。作為一個 女人,想做一件事太難了,更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我敬佩李吉林老師的毅力和魄力,也感謝遇見了這樣一位值得我終身為之學習的榜樣。
李吉林老師是著名兒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創始人。李老師在幾十年的小學教育中,感受到小學教育「為考而教,為考而學」,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也辛苦。「注入式+談話法+單項訓練」這種枯燥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呆板、低效、煩瑣」壓抑了學生的發展,延誤了兒童發展的最佳期,甚至扼殺了兒童的稟賦和才能。李吉林老師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她還敢於創新,勇於嘗試,她在自己繁重的工作之餘,針對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在弊端,她勇敢的提出了情境教育並且積極的進行嘗試。
情境教學講究學生的積極情緒,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把學生經常帶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在實際感受中逐步去認識世界;情境教學主張著眼兒童發展的主旨出發,組織設計教學,把訓練語言與發展智力結合起來;並在創設情境的美感中,使學生從小受到美的薰陶,以「美」去激發「愛」,將教育性滲透其中,以達到促進兒童和諧發展的教育目標。
無獨有偶,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提倡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的做法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不謀而合。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幾十年的教育生涯總也是這樣,帶領學生走進田野,走進鄉村,用一隻報廢的船作為孩子們的活動的場所,晚上露營,看星星月亮,談明天未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下,他們小鎮的學生有出息的人越來越多,犯罪走上歧途的學生幾乎沒有。
這是一種愛的教育,這是一種良心的教育,這也是一種用心的教育。帶孩子走進自然,或者 模擬情境,讓孩子感同身受,讓教育自然而然的的發生。
兒童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知識必須由兒童自主建構,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去思考。通過情境教學,讓兒童在探索的樂趣中使學習成為自我需要,在體驗審美的樂趣中獲得豐富感受,在創造的樂趣中靈活運用知識。
記得我曾經帶領學生徒步十幾公裡走進公園,讓孩子觀察人物,做社會調查,寫感悟,做調查報告,一個個孩子儼然小老師、小記者一樣。孩子的 眼界不一樣了,同時不同孩子的特長也發揮了出來。記得一個在班級裡特別內向幾乎不怎麼說話的孩子在小組內踴躍發言,積極帶領本小組的學生在公園裡撿垃圾,回來後寫了一篇非常有見地的環境保護的建議書。
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不但使用於小學語文,其他學科也可以借鑑。情境教育不但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還可以通過音樂、表演、生活、和實物等進行展現。
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思想教育體系,成為回應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國聲音。
這是對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的最高評價,這朵田野裡的花如今已經走上了國際。在這個盛夏,雖然遲到了很多年,也開在了我的心中,一片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