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元朝都設立的中書省,有何不同?

2021-02-13 逸軒雜談

唐朝的中書省和元朝的中書省雖然名稱相同,但是職權大為不同。

唐朝的中書省

唐朝中央政權的主要機構是三省六部,細化的話還有二十四司一臺九寺五監。有這樣的架構,其實是為了分割宰相權力,三省互為牽制,提高行政效率,其中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唐朝的中書省由隋朝內史省演變而來,是決策機構,負責就軍國大事和重要官員的任命等事項,替皇帝起草詔令。唐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商議軍國大事。中書令(隋朝稱為內史令)是中書省最高長官,《新唐書·百官志》寫到:「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又設侍郎二人,中書舍人六人,輔助中書令工作。官員總體品級不高,中書令在正三品左右。後因三省長官地位崇高,不輕易授人,故而中書令不常設,為議事和決策方便,由品級較低的官員加「參知政事」等名號充任宰相。

元朝的中書省

元朝的主要中央制度是一省制,用中書省代替唐朝的三省和宋朝的二府。元朝的中書省分為中書省和行中書省,地方行中書省受中書省領導。在中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其下設左三部司:吏、戶、禮,右三部司:兵、刑、工。中書省最高長官以皇太子為中書令,副職依次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自中書令至參知政事均稱「宰執」。

地方上的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首創),長官為丞相,掌管一省軍政,權利較大。行省以下為路、府、州、縣,長官稱達魯花赤。京師附近地區由中書省管理,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其餘地區設嶺北、遼陽等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十一行省」。

二者對比

從兩朝中書省的權力來看元朝中書省大於唐朝,唐朝中書省參與決策,但其主要職責是草擬詔令,元朝中書省有較大決策權。從職能來看唐朝中書省只是中央的參政議政機構,而元朝中書省不僅僅是全國最高行政機關,而且擁有管理地方的權利。從官員品級來看,元朝遠大於唐朝。

但是,在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中國古代不論中央機構有怎樣的架構,皇帝永遠是各種政策的最終決定者。

相關焦點

  • 行中書省
    根據學者錢穆的說法,元朝政府所設的行中書省意為「行動的中書省」,即中央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的全權機關,而與具有一定自治權力的地方政府有權力來源上的不同。簡介編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取代路並為一級行政區名稱,民間簡稱「行省」或「省」。
  •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設立百官,設置中書省
    朱元璋模仿元朝的官制,設立百官,設置中書省,廢置帶有地方機構意味的江南行中書省。;參議府,參議正三品,參軍、斷事官從三品,斷事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影視劇中的李善長中書省下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機構。朱元璋稱王前,曾在浙東、江西設立江南行中書省下屬的地方機構。
  • 元朝時期,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在地位上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元朝的時候,蒙古貴族也和歷史上所有封建統治者一樣,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後,便破壞各族人民的團結,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力量,將全國不同的民族劃分為4個在法律地位、經濟負擔截然不同的等級,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在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他們是統治民族。
  • 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封建王朝:元朝
    又傳九代,至1368年,明軍取大都,元順帝北退,其繼承者據有漠北,仍用元國號,史稱北元。明初官修《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1206~1368),通稱元朝。至此元朝統一中國全境,結束了唐末以來南北對峙和五六個政權並存的分裂局面。
  • 元朝時的澎湖 設立巡檢司 不可能晚至1360年
    今天就來說說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的這一段歷史,希望大家會喜歡!澎湖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的年份,由於歷史記載含混不清,相互歧異,過去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或說在「十三世紀中葉」,或說在1360年,上下相差竟達百年,有的又說在元世祖至元末年,還有的說在元順帝至元年間
  • 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那你知道有多大嗎!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 明清的政治制度,對比之下,有何不同,又有何發展呢?
    明朝和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兩個朝代,兩者相互關聯十分密切,可以說清承明制毫不為過,因為統治者個人的不同,現實需要,民族調節等等原因,兩個朝代的制度都有些什麼呢?又有什麼發展呢和不同呢?明朝一、中央行政制度1、內閣明初朱元璋殺左丞相胡惟庸,順勢廢除丞相制度,隨後接著設立殿閣大學士,後來此制度有所發展,成祖時改為內閣,後權力不斷誇大,有首輔次輔之分,有票擬之權。2、廠衛制度東廠、西廠與錦衣衛的合稱,太祖時設立錦衣衛,到成祖時又設立西廠,後來還有東廠中行廠等。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機關,權力極大。
  • 關於元朝的四大冷知識:元朝疆域曾直達北冰洋?
    唐宋元明清,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後五個朝代,在這其中,元朝的歷史最短,也最神秘。由於元朝本身在歷史上的一些習慣,我們迄今為止都對元朝歷史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作為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朝代,元朝本身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 部編版:七下歷史第11課《元朝的統治》導學案
    2、元朝疆域的範圍:(1)北逾_________ ,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___________. 超過漢朝和唐朝。(2)今天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 、雲南、東北廣大地區,_______及________, 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3、元朝疆域的特點:__________ 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 唐朝首都在西安,明朝首都在北京、南京,元朝首都在哪?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元朝的前身是大蒙古國,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每個朝代都有一個以上的首都。比如唐朝首都在長安(西安),明朝首都在南京、北京,而元朝首都在哪,有的人並不是很清楚。
  • 中國各省的名稱由來、最早建省時間,你都知道麼?
    廣西——宋代時,將唐代的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最早見於此。公元1363年(元惠宗時期),元朝設置廣西行中書省,首次確立廣西省級行政地位。隋朝時期,設立河南郡。「河南」首次出現。唐朝設立河南道。北宋時,開封人口達1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元朝置河南江北行省,為建省之始。
  • 中國曆朝歷代官制都是如何變化發展的?
    全國的政務匯聚此處,按其性質又可以分為管理類官職和決策類官職。外官分地而治,在其地界以內原則上一切事都要管,出了其地界則一切事情都不需要管。秦漢時期中央最高官職都是丞相,但秦朝時分為左右丞相,漢朝時則只有一名丞相。丞相副手為御史大夫,漢朝時丞相空缺則由御史大夫替代。秦漢時期的武官統稱為「尉」,中央最高武官稱為「太尉」。在外官設立上,秦朝以郡統縣,各個郡都要設立監察使。漢朝時,中央不設立監察使,但丞相要派人到各個郡縣視察。漢武帝時,置部刺史十三人,奉詔書六條,分察諸郡。
  • 唐朝宰相狄仁傑,為什麼只是一個三品官
    狄仁傑是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宰相。通過電視劇的演繹,大家都覺得狄仁傑是斷案高手,深得皇帝的器重,所以才當上了宰相。但是狄仁傑的宰相職位嗎,其實是個三品官。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唐朝的宰相只是這個級別的?比宰相更高級別的官是什麼官?
    歡迎來到小天講古今,有人問,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唐朝的朝廷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都是官位的合稱。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本來是宮裡的職位,隋朝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開始由官職轉為和尚書一樣的行政職務,成了朝官。
  •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時間:2001-04-10 17:24   來源:   唐宋以來,大陸因屢受戰爭的禍亂,百姓流離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來越多。
  • 內蒙古和外蒙古是怎麼來的?以戈壁為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地區
    在歷史上,內蒙古和外蒙古地區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內蒙古和外蒙古同屬於蒙古高原,在古代居住著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等民族,這一片土地一直擁有一個不變的名字——大漠。在元朝和清朝時期,整個大漠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在清朝之後,外蒙古就失去了控制,走向了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