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原生家庭的不幸,關鍵是...

2020-08-28 月棠情感

上次文章我提到培養孩子專注力,其實我的說法有點不妥。心理學上說,孩子的專注力從來不需要培養,而是需要保護,不受破壞。

我不介意打破自己的觀點,我不介意一次次證明自己是錯的。

昨晚又重讀了李雪的《有限責任家庭》,書中有一些觀點,可以與大家分享,原文大意如下:

「什麼是專注力,專注力是一個人直接連接事物本質的能力,這個能力並非天才專有,人人都可以有,但前提是它沒有被破壞。


我們先從專注力的來源開始探討,兩個月以內的嬰兒,處於混沌狀態,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或者神遊,只有當母親專注地凝視嬰兒,撫摸嬰兒的時候,母親的愛才讓嬰兒體驗到專注的滋味。

隨著年齡的長大,通過跟母親親密連接建立的專注力,會延展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專注於玩玩具,聽音樂,或者觀察某個東西。大家可能都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正在專心玩玩具,一扭頭,發現父母不見了,這個時候無論玩具多吸引人,他也無法再玩下去,而是會大聲呼喚父母,孩子必須要先確認父母是穩定存在的,才能夠再次專注於自身發展。

這種心理學上叫客體穩定性,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確認了父母的穩定存在,他就可以把父母內化到心裡,在心裡住下一個穩定的,愛自己的人,如此他擁有了怡然自得的獨處能力,可以放心地把專注力投注到事情當中,這個問題不僅指父母的客觀存在,還包括精神上的臨在。

當一個孩子在嬰兒期得到比較多的關注,在進入幼兒期和兒童期後,就不再需要父母全身全神貫注在他身上了,父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偶爾跟孩子親密互動就可以了,孩子能夠安心地發展,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專注力的源頭,是內心穩定住著愛自己的人。現在很多家長苦惱,孩子寫作業坐不住,總是一會兒肚子疼,一會上廁所,要麼,不停地說話想引起你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安靜,專注下來,或者對嚴厲地對孩子說,你不做完作業,我就不陪你玩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真正有益孩子的是,你拋下所有的規則,走到孩子身邊,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親密互動中,把他當成小嬰兒一樣,跟他頻繁互動,及時回應他,充滿愛的凝視她,擁抱他,把他嬰兒時期的缺失彌補回來,重新養育孩子一次。這樣可能會少交幾次作業,但是卻能夠換來孩子一生專注獨處,獨自學習的能力。

嬰兒的發展需要父母的專注來滋養他,而兒童的發展,需要父母適時地退讓,跟孩子保持距離感,給孩子自由空間讓他自己探索事物,在孩子玩的時候,我很少幹涉孩子,我不認為自己比孩子聰明,我更不認為我自己的規則優於孩子的規則。

我一直是個比較專注的人,回溯到嬰兒期,應該是父母的愛給予了我很好的滋養。兒童期他們又給了我相對自由的環境。他們不是自戀的人,他們重視教育,但他們不熱衷於在我面前說教,他們更多的是信任我,給我機會讓我自己去感知學習,包括現在,我遇到困難,他們會給予的實際的幫助依然很少,但他們總是在言語上鼓勵,精神上相信我,這種相信投射到到我心裡,無論多難,我也總是相信自己行,漸漸地,我也如他們相信的一樣,變得有力量起來。

相信了,才能看見。

書中還有一個觀點,成功的程度=連結事物本質的能力*人格穩定性。

連接事物本質的能力來源於專注與自由,專注是嬰兒期的父母全身心的愛,自由是幼兒和兒童期的適時退讓與界限感。人格穩定性,即真實自體的存在感,來源於愛,父母能多大程度上看見孩子,回應孩子,孩子的人格穩定性就有多強。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情緒不穩定的人,我總是覺得不安,我總是對未來充滿憂慮,我總是覺得足夠好才能配得上愛,我總是特別著急,我總是不自覺地把自我的「內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為最理解我的人。很大程度上源於整個兒童期我都沒有父母的陪伴,我的愛很少得到反饋,我的需求也沒有被及時回應。

人家說什麼樣的媽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聽到這句話是不是特別絕望?因為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糟糕透了,性格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心裡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傷痛。

其實這話不全對,很多孩子活出跟母親完全不一樣的自我。終結原生家庭的不幸,關鍵是界限,父母懂得尊重界限,給孩子自由,不過多地幹涉,不用規則束縛孩子,不把自己的內在戰爭演變成與孩子的外在衝突,你是你,我是我,你可以用自己的心去觸碰這個真實的世界,而不是我看到的,想灌輸給的一個虛假的甚至有點脆弱的世界。

這個時候,孩子可以活出一個全新的我。這個時候,我們的劇情也不會在孩子身上重演。

相關焦點

  • 療愈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們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永遠感受到:我是一個錯。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自我矛盾中痛苦和壓抑。 二、選擇與原生家庭和解我們可以選擇去做山谷裡的雄鷹,雪山上的蓮,土壤裡的新芽,斷尾的壁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幸中萬幸。不幸已經成型,如何療愈才能將原生家庭對生活,事業,愛情的影響減到最小呢?
  • 超越原生家庭,我們如何和曾經的不幸和解?
    羅納德·查理森的《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再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僅一句話,就說明了了原生家庭對我們很大的一個影響。這句話中,「刻意」兩個字會讓有親身經歷的人心痛,因為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刻意有多麼辛苦!
  • 《知否》:坎坷經歷的背後,是一個個不幸的原生家庭
    和諧美滿的家庭中的孩子,身心都能夠健康成長。而不幸的家庭中的孩子,大多心理成長會比較欠缺。依賴心理、自戀心理甚至是極端化的心理,都有可能會在這些孩子的身上體現。而這些,也都會在他們成年後的經歷中折射出來。劇中父親盛宏及盛墨蘭三姐妹都或多或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其中一部分是不好的影響。而他們的一些行為和經歷,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
  •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人說,原生家庭裡,藏著未來婚姻的模樣。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他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這個人的一生。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並不陌生。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不幸、失敗、無能為力,歸咎於原生家庭。豆瓣上有個有趣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入群的已經有十幾萬人。
  • 《隱秘的角落》:原生家庭不幸的痛,到底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主要取決於成年人,而受這樣的」不幸「危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原生家庭的」痛「往往使孩子深受其害。《隱秘的角落》:原生家庭不幸的痛
  • 不幸的原生家庭對女孩子有哪些影響?三方面,她們長大後很難幸福
    這些年原生家庭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很多人在成年後談到自己的生活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去追溯童年,希望從童年的生活中去找出自己現在生活的原因。很多人也都把自己的生活的幸福還是不幸都歸結於童年的生活,歸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再直接點,就是歸結於自己的父母。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人看事物的時候往往容易陷入僵局,有時候,我們只看到他人在原生家庭裡的好,卻看不到他們在原生家庭裡受的傷;同樣,我們有時也只看到了自己在原生家庭裡受的傷,卻看不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好。就像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小孩,在他人口中,我們也是別人家的孩子。記得一位心理諮詢師說過:心理諮詢就是對記憶做工作。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從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分類、影響、療愈方法等方面評論講述《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的重點內容,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精彩紛呈。一、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表徵與分類,你曾受過哪些傷害?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衝突,或者說是親密與分離、愛與自由、愧疚與仇恨等。
  • 那些被原生家庭毀掉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出生長大的家;另一個是我們長大後結婚成家,重新組建的家庭。其中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又變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 奧黛麗·赫本的不幸婚姻背後,是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
    奧黛麗·赫本的不幸婚姻背後,是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01奧黛麗·赫本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美麗的容顏就像被天使親吻過,像一顆精美切割的鑽石一樣閃閃發光。04奧黛麗·赫本的不幸婚姻背後,緣於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裡。赫本小時候也曾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從小學習芭蕾舞,造就了她的高貴氣質。不幸的是,因為戰爭,她們家道中落,富足的生活變的顛沛流離,甚至沒飯吃,要吃鬱金香球莖充飢。
  • 《在劫難逃》趙彬彬:被原生家庭毀了的人
    《在劫難逃》的成功拋開鹿晗、王千源、喬欣、吳越等人演技上的貢獻和超燃的劇情以外,關鍵還是在於故事背後所隱藏的那些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原生家庭的罪與罰對觀眾來說,「在劫難逃」不僅是一部懸念式的懸念電影,而且從本質上講,它更像是一部穿著懸念電影的本土家庭教育電影。
  • 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家雖傷人但也可以治癒人
    2018年,我讀到了蘇珊.福沃德博士撰寫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原生家庭》裡寫到:「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雖然《原生家庭》列舉的是典型的不健康家庭體系,但每一位讀者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 原生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備受關注,心理諮詢行業會頻繁使用,喜歡心理學的人們也會在平時的聊天中提到,各影視劇也會經常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戲劇化的展現,也是引起了極大地共鳴。原生家庭就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們,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沒有任何的貶義,由於父母知識水平和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它像影子一樣影響著我們,甚至可能也會伴隨我們一生。
  • 如果你有《安家》孫儷的原生家庭,用3個方法經營你的新生家庭
    其中有非常多辛酸的故事,許多人揭露了他們自己原生家庭不堪的一面。可怕的是,這些不幸,很可能會繼續拷貝在下一代的生活裡。有人說,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面試、培訓。唯獨做父母這件事,沒有培訓,不用考證,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能上崗,而且從不下崗。有些人最終加入了那群成年人,讓車輪繼續碾壓下去,一代毀滅一代。另一些人,選另一條路,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從此終止不幸。
  • 原生家庭: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詮釋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滲透和影響。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此可見,在這種爭吵和暴力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原生家庭的不幸,讓她內心變得敏感痛苦。
  • 杭州女子失蹤案件告破:原生家庭的破碎,是孩子一生最大的不幸
    小小年紀,在沒發生這個悲劇之前,她是個天真無邪的孩子,擁有完整的家庭,愛她的父母。可現在,她小小年齡將面對的是什麼呢?母親或被父親殺害、父親或即將接受法律的嚴懲和制裁、自己瞬間成了孤兒、以後誰來照顧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給孩子帶來的無疑是一生的陰影。兒時不堪的回憶,或悲傷、或恐懼,必將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心靈的健康。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一句名言。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都挺好》主角受原生家庭的毒害,父母怎樣做才能減少對孩子傷害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是由美國作者蘇珊.福沃德編寫。她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而且在美國賀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書中她用大量案例來分析原生家庭的問題。作者蘇珊.福沃德想通過《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讓我們嘗試去打破原生家族的束縛,治癒父母給我們的傷害。
  • 把自己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怪罪到父母沒本事上,是原生家庭的悲哀
    由于越來越多心理平臺指出,家庭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影響,孩子理直氣壯地認為一切不幸,都是由父母導致的,甚至會不顧父母的心情直接怨懟。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孩子的一切不良情緒和行為都是源於家長的錯誤教育。
  • 你所誇大的「糟糕的原生家庭」,總是成為失敗和不幸的藉口
    曾經有句話火遍全網「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雖然我很不喜歡這種決定性的語言,但它確實引起了我們深深的共鳴,而,這一切的起源又來自一個叫弗洛伊德的人。壹 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大多數的家庭治療理論(包括原生家庭論)都源於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