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文章我提到培養孩子專注力,其實我的說法有點不妥。心理學上說,孩子的專注力從來不需要培養,而是需要保護,不受破壞。
我不介意打破自己的觀點,我不介意一次次證明自己是錯的。
昨晚又重讀了李雪的《有限責任家庭》,書中有一些觀點,可以與大家分享,原文大意如下:
「什麼是專注力,專注力是一個人直接連接事物本質的能力,這個能力並非天才專有,人人都可以有,但前提是它沒有被破壞。
我們先從專注力的來源開始探討,兩個月以內的嬰兒,處於混沌狀態,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或者神遊,只有當母親專注地凝視嬰兒,撫摸嬰兒的時候,母親的愛才讓嬰兒體驗到專注的滋味。
隨著年齡的長大,通過跟母親親密連接建立的專注力,會延展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專注於玩玩具,聽音樂,或者觀察某個東西。大家可能都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正在專心玩玩具,一扭頭,發現父母不見了,這個時候無論玩具多吸引人,他也無法再玩下去,而是會大聲呼喚父母,孩子必須要先確認父母是穩定存在的,才能夠再次專注於自身發展。
這種心理學上叫客體穩定性,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確認了父母的穩定存在,他就可以把父母內化到心裡,在心裡住下一個穩定的,愛自己的人,如此他變擁有了怡然自得的獨處能力,可以放心地把專注力投注到事情當中,這個問題不僅指父母的客觀存在,還包括精神上的臨在。
當一個孩子在嬰兒期得到比較多的關注,在進入幼兒期和兒童期後,就不再需要父母全身全神貫注在他身上了,父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偶爾跟孩子親密互動就可以了,孩子能夠安心地發展,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專注力的源頭,是內心穩定住著愛自己的人。現在很多家長苦惱,孩子寫作業坐不住,總是一會兒肚子疼,一會上廁所,要麼,不停地說話想引起你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安靜,專注下來,或者對嚴厲地對孩子說,你不做完作業,我就不陪你玩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真正有益孩子的是,你拋下所有的規則,走到孩子身邊,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親密互動中,把他當成小嬰兒一樣,跟他頻繁互動,及時回應他,充滿愛的凝視她,擁抱他,把他嬰兒時期的缺失彌補回來,重新養育孩子一次。這樣可能會少交幾次作業,但是卻能夠換來孩子一生專注獨處,獨自學習的能力。
嬰兒的發展需要父母的專注來滋養他,而兒童的發展,需要父母適時地退讓,跟孩子保持距離感,給孩子自由空間讓他自己探索事物,在孩子玩的時候,我很少幹涉孩子,我不認為自己比孩子聰明,我更不認為我自己的規則優於孩子的規則。
我一直是個比較專注的人,回溯到嬰兒期,應該是父母的愛給予了我很好的滋養。兒童期他們又給了我相對自由的環境。他們不是自戀的人,他們重視教育,但他們不熱衷於在我面前說教,他們更多的是信任我,給我機會讓我自己去感知學習,包括現在,我遇到困難,他們會給予的實際的幫助依然很少,但他們總是在言語上鼓勵,精神上相信我,這種相信投射到到我心裡,無論多難,我也總是相信自己行,漸漸地,我也如他們相信的一樣,變得有力量起來。
相信了,才能看見。
書中還有一個觀點,成功的程度=連結事物本質的能力*人格穩定性。
連接事物本質的能力來源於專注與自由,專注是嬰兒期的父母全身心的愛,自由是幼兒和兒童期的適時退讓與界限感。人格穩定性,即真實自體的存在感,來源於愛,父母能多大程度上看見孩子,回應孩子,孩子的人格穩定性就有多強。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情緒不穩定的人,我總是覺得不安,我總是對未來充滿憂慮,我總是覺得足夠好才能配得上愛,我總是特別著急,我總是不自覺地把自我的「內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為最理解我的人。很大程度上源於整個兒童期我都沒有父母的陪伴,我的愛很少得到反饋,我的需求也沒有被及時回應。
人家說什麼樣的媽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聽到這句話是不是特別絕望?因為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糟糕透了,性格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心裡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傷痛。
其實這話不全對,很多孩子活出跟母親完全不一樣的自我。終結原生家庭的不幸,關鍵是界限,父母懂得尊重界限,給孩子自由,不過多地幹涉,不用規則束縛孩子,不把自己的內在戰爭演變成與孩子的外在衝突,你是你,我是我,你可以用自己的心去觸碰這個真實的世界,而不是我看到的,想灌輸給的一個虛假的甚至有點脆弱的世界。
這個時候,孩子可以活出一個全新的我。這個時候,我們的劇情也不會在孩子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