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坎坷經歷的背後,是一個個不幸的原生家庭

2020-12-15 聰聰聰子

《知否》以北宋官宦人家的女兒盛明蘭的成長和愛情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古代大家族盛家的故事,從外放揚州到遷居京城,從長女出嫁到四世同堂,盛家從一個小官家庭一步步繁榮興盛。

整部劇以一個圓滿的場景結束,但是,劇中人物,或多或少都經歷了一些波折,這些波折很多都是與他們的原生家庭有關。

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一個人和她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樣的聯繫很可能影響他一生。」本文就從《知否》中父女四人的經歷,看原生家庭如何對人產生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父女四人經歷中折射出的原生家庭的傷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到:「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原生家庭不僅會影響孩子性格、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養成,也會影響孩子心理的成長。

心理的成長與身體的成長同樣重要。和諧美滿的家庭中的孩子,身心都能夠健康成長。而不幸的家庭中的孩子,大多心理成長會比較欠缺。依賴心理、自戀心理甚至是極端化的心理,都有可能會在這些孩子的身上體現。而這些,也都會在他們成年後的經歷中折射出來。

劇中父親盛宏及盛墨蘭三姐妹都或多或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其中一部分是不好的影響。而他們的一些行為和經歷,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

1、盛宏:庶子出身,童年慘澹,讓他成年後拼命找補

盛宏是庶子出身,從小備受苦楚,得嫡母暗中相助才平安長大。而親生母親春小娘卻沒能活到他成家,他只能奉養他的嫡母。雖然盛宏很敬重這位嫡母,但母子之間關係並不親近。小時候的經歷讓他對嫡庶之分非常痛恨,他因自己的庶子身份感到自卑,「庶出」成了盛宏的逆鱗。

盛宏雖然仕途順遂,但童年悽苦生活的心結仍沒有解開。他把妾室林小娘和其庶子女看作是幼時的自己和春小娘,把童年的缺失拼命在他們身上補回來。盛宏對林小娘非常好,給她置辦田產地畝,對林小娘所生的庶子女更是非常疼愛。林小娘和她所生的孩子,即使犯了很大的錯,只要對著盛宏撒嬌裝可憐,不僅能逃過懲罰,還能贏得憐憫。

盛宏因童年陰影,敏感多疑,又一味偏袒林小娘,導致他與正室王大娘子多年夫妻不睦,甚至整個盛家差點都因林小娘的陰謀名聲盡毀。而這些都是源自盛宏童年家庭環境所留下的心理陰影。

2、盛墨蘭:庶母養大,父親寵溺,讓她三觀不正,婚姻不幸

盛墨蘭是在庶母林小娘身邊長大,林小娘能教她的,就是努力嫁入豪門、獻媚爭寵、暗中害人。她從小看著林小娘每每犯錯,只要裝可憐,就能得到父親的庇護。長大一點後,她用同樣的方法,先欺負如蘭,然後在父親面前哭訴,盛宏不僅會安慰她,還會責罰嫡女如蘭。

父親不明事理,庶母錯誤引導,使得墨蘭從小三觀不正,心高氣傲。這也直接導致了她的婚姻悲劇。她在林小娘的計策下,冒著自己身敗名裂、全家顏面盡失的風險,嫁入伯爵府。

可是,即使嫁入伯爵府,她也沒能得到幸福的婚姻生活。她的原生家庭,她的林小娘並沒有教她如何做一個高門顯貴家的正室大娘子。她目睹丈夫與身邊奴婢偷情、被丈夫揭發騙婚事實之後,仍執迷不悟地說,這些明明是她小娘教她的。

盛墨蘭因從小由林小娘教導,三觀不正,把陰詭計謀當成制勝之道。善用詭計,損人利己,罔顧性命,使得她與家人反目,婚姻不幸。這些其實也都是原生家庭所帶給她的。

3、盛如蘭:家人寵溺,自我放縱,讓她高門低嫁,受人欺負

盛如蘭是盛府嫡次女,從小千嬌萬寵、父母疼愛,因年紀小,有時嫡出,大娘子對她更是溺愛。明蘭曾說,這府裡的每一個人都是長著十八個水晶玲瓏心,十九副曲折心腸,唯獨如蘭可以肆意歡笑。她的胸無城府,讓她在快樂滿足中長大,可也讓她吃了墨蘭的不少暗虧。

如蘭仗著出身和家人寵溺,放縱自己,從不用心學習作為一個大家閨秀該學的東西。母親讓她繡花,她命令明蘭幫她做;老太太請宮裡嬤嬤教習禮儀,她也是應付了事,還口口聲聲說,她是嫡女,將來是要做正室大娘子的,學這些有什麼用。

盛如蘭隨心所欲,任性妄為,作為大家閨秀,與寒門子弟文言敬私相授受,險些害了盛府滿門。在家時,有母親護佑,如蘭事事順心,從不在意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出嫁後,婆婆刁鑽,她又不會為人處世,所以經常被婆婆刁難。

她的任性,源自她母親的縱容。她母親本是希望她能夠無憂無慮,開心快樂,卻忘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懂人情世故,不會為人處世,使得她在家被墨蘭欺負,出嫁被婆婆為難。

4、盛明蘭:生母早亡,生父冷漠,讓她過早獨立,看淡一切

盛明蘭是這部劇的女主,她善良、機智、有謀略,但她也有自己內心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她的親生母親衛小娘在她八歲時,因難產死在她面前,一屍兩命。這給明蘭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她從此謹小慎微,刻意隱藏自己的優秀。

父親盛宏,內心冷漠,對明蘭親生母親的死滿不在乎,對明蘭也是很敷衍。當明蘭試探父親,要為衛小娘辦法事的時候,盛宏的表現讓明蘭心寒。

明蘭沒有再奢望盛宏能夠給她溫暖和愛,她變得很獨立,凡事能忍則忍,不能忍的,就自己想辦法解決。

老太太雖然養了她幾年,對她也很好,但是,明蘭並不想麻煩祖母,只是儘可能的低調、隱忍。哪怕是婚事,也儘量隨從祖母的心意。她早已看淡了一切,只是執著於她小娘的死。為母報仇後,她便再無所求。

即使結了婚,她也不依賴丈夫,而是自立自強,獨自承擔,雖然顧廷燁對她非常好。婚後,顧廷燁跟她談心,給她他能給的一切。可每到危機時刻,明蘭都會自己扛下一切。

當祖母受人暗害時,明蘭沒有寫信給顧廷燁,而是自己處理這件事。這讓顧廷燁很傷心,但明蘭還是堅持這麼做。她不信任任何人,也不想麻煩任何人,她可以捨棄自己的一切,只為保護祖母,得一個「公平」。在這個世上,她唯一的牽掛就是報答祖母恩情。

明蘭過分獨立,都源自生母早亡,父親又是個冷漠的人。她過早成熟,也因此封閉了自己的內心。這是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

二、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因素

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長大,行為習慣、性格和三觀都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又有哪些因素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呢?

1、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成員的構成和關係。主要分成五種:夫妻家庭(只有夫妻兩人)、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主幹家庭(父母和已婚子女,兩代及以上人口)、聯合家庭(父母、子女及其已婚兄弟姐妹,即古代大家族模式)。

劇中盛家就是聯合家庭。墨蘭在妾室林小娘身邊長大,如蘭在王大娘子身邊長大,明蘭生母死後便由老太太撫養長大。三個女孩性格迥異,為人處世的方式也不同。墨蘭心機重,喜歡用手段俘獲人心;如蘭性子直,總是拿嫡女的身份壓制別人;明蘭能忍耐,即使墨蘭和如蘭欺負她,只要不關涉到她在乎的人或事,她能忍則忍。

現代家庭裡,核心家庭的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祖輩帶大的孩子和留守兒童的差別也是一樣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成長中父母中一方角色的缺失,孩子的心理成長就會受到影響。比如,與異性的相處、和外人的交流以及心理成熟度。

核心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是在父母恩愛的環境中長大的,懂得愛別人,也懂得自愛。他們的心理成長很健康,他們在父母那裡學會了為人處世,學會待人接物,從孩童期順利過渡到青春期和成年階段。

就像冰心,她的原生家庭非常美好,給了她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在溫馨美滿中長大,冰心的心性是善良純真的,她的文字也充滿了童真和愛。即使成年後也遭受過一些波折,但她仍能寫出甜美的文字,寫出自己的心聲。

祖輩帶大的孩子,由於祖父母年級比較大,對孫輩比較溺愛。但他們的日常行為和喜好同樣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孩子在祖父母的影響下,思想比同齡人成熟,但心理上比較依賴。

一代明君康熙,就是祖母帶大的。他幼年喪父,母親不就也去世了。所以,孝莊仁皇太后撫養他長大。康熙八歲登基,在祖母的引導下,一步步成為一位真正的帝王。他對這位祖母非常敬愛,但心理上也曾產生過依賴。

留守兒童則是心理和物質上都有欠缺。他們可能在祖父母身邊,也可能在其他親友的家裡。父母的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是缺失的。他們因為沒有得到心理上的愛的滿足,會封閉自己的內心,與外人保持距離。

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一書中,主角阿廖沙幼年喪父,母親把他丟給了外祖父。在外祖家,他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祖父又是個脾氣暴躁,喜歡打人的落魄老頭,他的童年過得十分艱苦。這也直接導致他後來離開家,到外面闖蕩。他的經歷造就了他堅毅的心志,但也讓他的人生道路走得太過坎坷曲折。

每一種家庭都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成長經歷和體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之後的發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慈愛、負責,孩子就能在平淡快樂中長大,而父母缺席或是不負責任都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2、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同樣非常大。家庭氛圍由當家人主導,但是家庭的每個人都會對家庭氛圍產生影響,也會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

作家葉千華說:「一個人除天性之外,他的成長與他所處的環境和後天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其環境的影響最具有造就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人在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工作環境中,得到發展和開拓性的教育,使良好的環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著至關重要的教育作用。」

王大娘子疼愛如蘭,讓她在平靜和歡樂中長大,如蘭也能知恩圖報。當如蘭得知皇上有可能賜婚的時候,她能夠為了家人,下決心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林小娘攛掇墨蘭,墨蘭在爭強好勝的氛圍下長大,墨蘭也會在外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文採。老太太對明蘭寬容慈愛,儘可能為她遮風擋雨,明蘭也能為了老太太在外隱忍。

孩子在撫養者營造的小小氛圍中成長,她們無法選擇,也不知道如何改變,只是潛移默化受著家庭氛圍的影響,逐漸形成類似的行為習慣和性格。

李開復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家庭環境和氛圍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尤為突出。在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中,父母慈愛,孩子也會開朗懂事,與他人和平相處。而在氛圍緊張的家庭中,父母整日爭吵抱怨,孩子也會比較內向,跟他人之間總是會有一種距離感。

3、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性格發展,尤其是在兄弟姊妹比較多的家庭中。

印度合一大學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所有人際關係都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係,所有關係都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

盛宏偏愛墨蘭。墨蘭作為一個五品官家的庶女,也在名門閨秀的詩會雅集上展現自己的才華,也敢妄想嫁入勳爵人家。墨蘭的自負,一部分來自於盛宏的寵愛,一部分來自於林小娘的教唆。

王大娘子溺愛如蘭,使得如蘭驕縱任性,不學無術,有事沒事就把自己的嫡女身份拿出來顯擺。如蘭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看得如此重要,卻忽視自己的內在提升,其實源自王大娘子對她的百依百順。

明蘭生母早亡,父親和嫡母都對她很冷淡,在家時,明蘭只能謹小慎微,隱忍度日,對於身邊的人和事,明蘭看得透和看得開,只要不涉及她生母的死和老太太,她都不在乎。老太太一心保護明蘭,對她寬容慈愛,她也為了老太太隱忍,儘量低調,不給老太太惹麻煩。

父母是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第一認知。父母對孩子慈愛,孩子也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愛,長大後也會自尊自愛,心理健康;父母對孩子冷漠,孩子就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也會很冷漠;父母對孩子溺愛,孩子就會任性驕縱,自私自利。

三、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

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也有支離破碎的家庭,每一種家庭帶給孩子的感受不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對於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他們成年後,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

1、接受現實,不求原諒

阿耐在《都挺好》中說到:「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我們只有長大之後,才能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才有能力去改變。而那時,父母已經老邁,奢求他們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做出改變,實在太難。不如自己化解心結,接受事實,不再回憶過去,而是努力向前,過好自己現在的生活。

老太太被人下毒,明蘭在盛家封院,綁人,斷案,只為給老太太一個公平。為此,盛宏再次冷言冷語地對待明蘭,但明蘭沒有畏懼,也沒有抱怨,只是淡淡地分析了盛宏這些年的為人處事,然後說,一家人,這日子就這樣過下去吧。明蘭已經放下了過去,放下了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她只想過好之後的日子。

其實,明蘭並沒有原諒盛宏,也沒有要求盛宏對她做出補償。她只是接受了自己父親是這樣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的現實,然後不再糾結於原生家庭。她選擇了努力過好自己的後半生,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之後,明蘭的丈夫顧廷燁遇險,盛宏最初依舊以保護整個盛家為名,不出手幫助明蘭,還阻攔盛家其他人幫助她。但明蘭並沒有在意,只是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如果你的父母比較開明,如果他們只是因為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而無意中傷害到了你,你可以跟他們坦誠地溝通,知道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也告訴他們你的想法和感受,然後相互理解,相互體諒。但在中國,「孝」是考量一個人品性的重要因素。跟父母說以前他們做的錯事,很有可能被認為是質問親長,忤逆不孝。

當我們無法與父母溝通,自己也不能化解這些心結時,我們可以找心理醫生諮詢,讓他們從專業的角度,用專業的方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會在某個階段產生心理問題,找心理醫生不代表你是「神經病」,而是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需要專業的醫生的幫助。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諮詢心理醫生,也不能和家人說,《原生家庭》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方法:寫信。如果你無法放下過往的一些事情,就把這些事情和你的感受都寫下來,就像是在跟那個傷害到你的家人說一樣。信可以不寄出去,但你要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感想。

這麼做,並不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理解或道歉,而是解開自己的心結,補全那一份當時無法宣洩的情感。然後,讓這段記憶永遠深藏心底,不再影響現在的生活。原生家庭的人和事,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但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這些已經存在的現實,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獨立起來,然後,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2、接納自己的過去,走出回憶,看向前方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一書中提到:「凡是我們能從別人身上看見的特質,都存在於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某項特質的話,就不可能在別人身上辨別出這項特質。」人總是會有缺點和不完美的地方,只要不極端化,缺點也可以變成優點。

放下過去,放過心裡那個曾經弱小受傷的小孩,然後坦然的面對未來。曾經的懦弱並不代表不能再變得強大,曾經的自卑也是可以超越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缺點與優點之間只是「度」的區別。與其抓著以前的缺點不放,不如把缺點變成優點,走好今後的路。

就像盛宏,他介意自己的庶子出身,在原生家庭也因此受到了傷害。所以,後來他把自己童年的缺失都彌補在林小娘和她所生的庶子女身上。他明知林小娘敗壞家風,謀害人命,卻一味縱容,甚至不惜對老太太陽奉陰違,和王大娘子爭吵不斷。

當盛宏親耳聽到林小娘對他說,她這些年都是在騙他,一直都是在利用他的時候,盛宏終於幡然醒悟。之後,他意識到了王大娘子的善良和用心,意識到了真正的一家人的生活的美好。盛宏也漸漸地放下了過去,不再像以前那麼敏感多疑,和王大娘子重歸於好,整個盛家也越來越興盛。

承認以前的那個自己,告訴自己,那些已經都過去了,從心裡接納那個並不完美的自己。之後,我們可以像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提到的那樣:拿出一張紙,把自己的優缺點都列出來,然後聯想自己的行為,直到最後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童年不幸的遭遇,就像人生的一個汙點,但如果我們能夠接納那個汙點,然後放下過去的一切,走好以後的路,生活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一直困在回憶中,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就會一直以一個弱者的視角看待問題。其實,我們早已有了改變自己,改變現狀的力量。重要的是,走出回憶,看向前方。前方的世界,充滿驚喜和變化,當你邁出第一步,以樂觀的心態看待自己的未來時,未來也會對你溫柔以待。

3、改變思維,善待自己的孩子

美國家庭系統理論學者 Bowen 通過實驗證明,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會多代傳遞的。也就是說,原生家庭中父母的關係及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很可能在子女的家庭中重現。

墨蘭的婚姻悲劇,便是傳承自林小娘的教唆。林小娘在盛家爭寵獻媚,利用丈夫,剷除異己,奪得整個盛家的掌家權。由林小娘養大的墨蘭,成立自己的家庭後,也用上了同樣的招數,但不是每個男人都像盛宏一樣執迷不悟。墨蘭的丈夫從丫鬟口中得知墨蘭的所作所為後,不僅打了她一巴掌,還要和她恩斷義絕。墨蘭的婚姻從此破滅,夫妻名存實亡。林小娘與盛宏的相處模式在墨蘭身上重現,卻造成了墨蘭婚姻的不幸。

與墨蘭不同,明蘭雖然在原生家庭生活的並不幸福,但她在老太太的引導和關愛以及自身的努力下,成功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陰霾,認清了她父親的為人,也接受了這一事實。在她自己成家後,她善待繼女,並鼓勵丈夫顧廷燁尋找另一個流失在外的孩子。明蘭沒有把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帶給自己的孩子,她在心理上成熟起來,承擔起了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

為了不讓自己原生家庭的悲劇在子女的身上重現,我們需要轉變自己的思維。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把自己從以前的家庭關係中分離出來,承認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分清楚哪些是父母附加給我們的感受,哪些是我們自己真實的情感。在自己新的家庭中,與家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聯繫,讓自己的子女能夠得到足夠的健康的愛和關心,身體上和心理上都能健康成長。

既然自己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我們就不能讓我們自己的孩子繼續重蹈覆轍。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並在生活中實踐書中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比如通過寫信,化解心結;比如暗示自己,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已經是個獨立的人,從而,擺脫對原生家庭的依賴心理。如果條件允許,通過瑜伽、冥想等正念訓練也可以增強自我意識,與原生家庭在心理上分隔開。成為一個心理健全和成熟的人,才能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

原生家庭的陰霾可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一直把自己困在那段回憶中。「放下」,是我們必須做到的事。放下那段不快樂的記憶,放下想要拼命找補回來的想法,之後的人生道路,是現在的我們自己走出來的。

結語:

《知否》結局圓滿,一家人重歸於好。他們都因自己的經歷或是身邊人的關愛而治癒心裡的傷。原生家庭的傷,是無法避免的,就像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但是,當我們成年之後,離開父母之後,我們就應該逼著自己走出傷痛,強大起來。否則,內心的傷,終會成為你的軟肋和弱點。

相關焦點

  • 奧黛麗·赫本的不幸婚姻背後,是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
    奧黛麗·赫本的不幸婚姻背後,是一個不健康的原生家庭01奧黛麗·赫本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美麗的容顏就像被天使親吻過,像一顆精美切割的鑽石一樣閃閃發光。赫本情路坎坷,一生經歷兩次失敗的婚姻,直到51歲才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愛。02第一段婚姻:1953年,在《羅馬假日》倫敦首映式上,經派克介紹,24歲的赫本和離婚多次,當時已36歲的梅爾·費勒相識了,並迅速墜入愛河,次年結婚。1958年生下兒子肖恩。
  • 《知否》申氏:原生家庭幸福的女人,往往命也很好
    在看電視劇《知否》的時候,我越發感覺到了編劇的善意。作為一部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改編是極其需要講究技巧的。改得好的,叫做錦上添花,會讓原著黨拍手稱讚;改編得不好的,那就叫做魔改了,會被原著黨給噴死。電視劇《知否》就屬於改編得很好的典範。
  • 療愈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們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永遠感受到:我是一個錯。 二、選擇與原生家庭和解我們可以選擇去做山谷裡的雄鷹,雪山上的蓮,土壤裡的新芽,斷尾的壁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幸中萬幸。不幸已經成型,如何療愈才能將原生家庭對生活,事業,愛情的影響減到最小呢?
  •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人說,原生家庭裡,藏著未來婚姻的模樣。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他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這個人的一生。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並不陌生。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不幸、失敗、無能為力,歸咎於原生家庭。豆瓣上有個有趣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入群的已經有十幾萬人。
  • 超越原生家庭,我們如何和曾經的不幸和解?
    羅納德·查理森的《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再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僅一句話,就說明了了原生家庭對我們很大的一個影響。這句話中,「刻意」兩個字會讓有親身經歷的人心痛,因為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刻意有多麼辛苦!
  • 原生家庭的不幸,會影響我們一生嗎?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隨著電視劇《都挺好》和《歡樂頌》的熱播,原生家庭的話題又一次引起人們覺得熱議,原生家庭真的可以影響我們的一生嗎?家本是溫馨的,充滿愛的地方,家也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可有的時候家卻在不經意間傷害著我們。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列夫·託爾斯泰曾寫到:「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家庭治療師看來,不幸的家庭之間也存在著某些類似的共同模式。《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 杜淳情路為什麼這麼坎坷?原生家庭找到答案
    誰都希望有個溫暖的家庭,不希望總是在感情的漩渦中漂流。而且杜淳已經年近40,也是到了該穩定的年齡。杜淳情路為什麼這麼坎坷?原生家庭找到答案。任何人的情感特點和行為其實都能從原生家庭找到答案。杜淳的父親是話劇演員,母親是舞蹈演員。杜淳學習了6年專業舞蹈,後來參考中央戲劇學院失敗後轉年發奮學習,順利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
  • 《在劫難逃》趙彬彬:被原生家庭毀了的人
    原生家庭的罪與罰對觀眾來說,「在劫難逃」不僅是一部懸念式的懸念電影,而且從本質上講,它更像是一部穿著懸念電影的本土家庭教育電影。該劇講述了王千源扮演的男主角和鹿晗扮演的變態殺人犯的故事。劇中每個角色的背後都是一個未知的秘密。隨著各種悲劇的發生,每個人都陷入了謀殺悲劇的泥潭。在《在劫難逃》中,故事不僅圍繞一個案例展開。
  • 《隱秘的角落》:原生家庭不幸的痛,到底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主要取決於成年人,而受這樣的」不幸「危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原生家庭的」痛「往往使孩子深受其害。《隱秘的角落》:原生家庭不幸的痛
  • 《安家》「錦姑咒」CP到位:幸福的背後,是放下原生家庭的罪與惡
    網友留言說:「房子可以租,但生活不是,愛情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家,而不是造一個房子」,原生家庭對於房似錦來說只是一個房子,愛情才是她最終要的安家。一路經歷風雨跨過坎坷,現在房似錦終於放下過去,浴火重生,最終打破壁壘,讓她從不苟言笑、雷厲風行到擁有家擁有溫暖引人感慨。大部分把人生活成「熊」樣的人,就是在於不敢跟過去做了斷。
  • 不幸的原生家庭對女孩子有哪些影響?三方面,她們長大後很難幸福
    這些年原生家庭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很多人在成年後談到自己的生活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去追溯童年,希望從童年的生活中去找出自己現在生活的原因。很多人也都把自己的生活的幸福還是不幸都歸結於童年的生活,歸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再直接點,就是歸結於自己的父母。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對引起我們創傷感受的其他人,我們可能只是恨,但是對父母,我們往往是怨恨,而這個怨字背後的東西就是——我覺得我應該得到,卻沒有得到。與自己和解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很多,只是出生在不幸家庭的孩子沒有機會窺其全貌而已。
  • 全球3億人的"通病",背後隱藏著一個個不幸的家庭
    但是讓人更加無奈的是,抑鬱症個體不幸的背後,又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01無所不能的母親實際上現在很多抑鬱症患者集中在青少年群體,他們也是急需通過心理幹預治療的人群,因為抑鬱症如果無法早期發現,往往年紀越大越難以康復,也容易讓個體和家庭承受更大的痛苦。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你所誇大的「糟糕的原生家庭」,總是成為失敗和不幸的藉口
    曾經有句話火遍全網「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雖然我很不喜歡這種決定性的語言,但它確實引起了我們深深的共鳴,而,這一切的起源又來自一個叫弗洛伊德的人。壹 源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大多數的家庭治療理論(包括原生家庭論)都源於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
  • 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而我想補充的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能不能幸福,也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來說。
  • 原生家庭「傷」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可能要用一輩子治癒,這就是某些原生家庭的罪。我有一個觀點,你可能覺得有點奇葩,未來家庭教育會非常重要,某些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教育,因為他們的年齡參雜了太多的愛恨情仇,世代恩怨,金錢利益,懷才不遇等,孩子是單純的,原生家庭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思考,這是一種藝術,並不是生活質量決定的。
  • 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原生家庭
    在經歷成年人的毆打和父親的不信任後,開始了仇視世界心理。而另外一個同朱朝陽情況相似的同學葉馳敏,同樣的父母離異,他的父親是一個警察,雖然工作很忙,還是會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寫作業,一起看她喜歡的電視劇,哪怕家長會趕不到遲到都會去參加。所以類似的兩個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也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