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悟空問答,發現這幾類問題家長問得最多: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閱讀真的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能力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提升成績?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狀元爸爸的教子筆記》當中找到明確而詳細的答案。
這本是我我前幾天從圖書館裡借回來的,雖然目前只看了一部分,但是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也誕生了一個念頭:自己要從網上購買一本回來,方便經常看看。因為感覺書中的很多教子方法和學習方法,都很實在而有用。
《狀元爸爸的教子筆記》作者是吳恆祥,是一名教師。他的兒子吳敵,是2009年江蘇省的高考狀元。
坦白說,當初吸引我想要借這本書的,正是「狀元」這個詞。不管怎麼說,既然能成為狀元,必然有他做得好的、也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借閱之前粗略瀏覽了目錄和幾頁內容,證實了我的猜想。
吳敵從小到大沒有上過輔導班,他小學和初中上的學校也很普通,也不熬夜,基本上是晚上十點前睡覺第二天早上6點起床,甚至到高三了還看小說《明朝那些事兒》,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學生,成為了2009年江蘇省高考狀元,考上了清華大學。
他的父親,也就是本書的作者,在書中詳細地講述了從小到大對吳敵的教育,還有吳敵自己總結的高效學習方法,所以我覺得家長和孩子都值得一看再看。
下面摘錄一些內容,分享給大家:
關於校外輔導班:
因為不上校外輔導班,吳敵的學習自覺性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到文化課輔導班學習,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起學習主動性的發展。有些孩子可能會想:學校裡學得好不好沒有什麼大關係,反正課後還要上輔導班;對學習鑽不鑽研沒有關係,反正有輔導班的老師會「輔導」我把不懂的問題搞懂。抱著這樣的想法,其中的部分孩子對輔導班可能會產生一種依賴心理,學習上缺乏主動鑽研的精神。而吳敵除了學校的課堂之外,沒有校外輔導班這樣的「第二課堂」可以作為退路,背水一戰,「逼著」他在學校裡的學習更加投入,更主動積極,更加注重學習效率,學習效果因而會更好一些。
關於閱讀:
回過頭來想想,吳敵在學習上能夠一帆風順,特別是始終保持了年級越高發展勁頭越足的喜人勢頭,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從小培養的閱讀習慣。大量的閱讀使他的學習底座非常厚實,此後的良好發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究竟應該怎樣對待閱讀?對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給出了十分肯定的答案:「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需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關於學習方法:
一是記憶多於記錄;二是文科學習的很多東西都要靠積累,臨考時趕鴨子上架會收效甚微;三是理科學習要注重抓典型題;四是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既要拉車又要看路;五要文理兼顧,注重學科的均衡發展。
除此之外,關於偏科的現象和後果,本書也講得很有道理:
大家不能對自己的弱勢科目產生畏懼心理,老是想:我從小到大這門課就沒學好過,難道到高三反而冒上去了?這樣想,只會打擊自己,喪失自己的能力。應該換個角度來這樣思考:自己的強勢科目進步的空間往往已經不大了,而在那些弱勢科目上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回報。同時就長遠來說,文理科互補也可以啟迪思維,開闊視野,有助於提高綜合能力,對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吳敵的語文高考成績是139分,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其實,在高考之前,他最擔心的就是語文了,好幾次他的模擬考試他的語文成績都不理想。為了拉長這門學科短腿,最後一個學期,他花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最多,得到的回報也最高。理科一向是他的長項,所以即使少花了一點時間,高考成績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以前從來沒有推薦過書籍,因為覺得這本書實在不錯,所以真誠地推薦給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
哲媽說教育,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覺,為孩子解決學習上的煩惱,堅信孩子不上補習班也能學得很好。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