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山高水闊,最愛人間煙火。
在每個城市的角落裡,總有一些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片最溫暖的天地,那裡也許沒有山珍海味,卻收藏著人世間最溫柔的愛。
也許,吃飯,活下去,是他們給人間帶來的最感動的故事。最近,一對夫妻的故事上了熱搜。
No.1 最簡陋的1元廚房
記得在《我不是藥神》當中,有過這樣一句臺詞:「這世上就一種病,你永遠也治不了,那就是窮病。」
對於很多被疾病纏身的人來說,一次意外,貧窮就足以讓一個家庭在頃刻之間走向覆滅。於是,在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出現了這樣一家店,名字叫做「一元廚房。」這裡的葷菜素材都有,用料紮實,每份只收一元錢。就連最貴的肉菜湯,也不過兩塊錢。
大家習慣性地將它稱之為「抗癌愛心廚房。」
在這裡,有為了照顧妻子,50歲才第一次拎起菜勺的丈夫。也有母親生病,16歲就要站在灶前的孩子,還有不懼病痛為自己燒飯的患者。這個小巷子裡的露天廚房雖然簡陋,但這裡每天升騰起滿滿的生命氣息和希望。
這個小廚房旁邊是每日都有死神生死搏鬥的患者,也有不辭辛勞為病人找尋生命希望的醫生,而小廚房裡面是一對平凡的農民夫婦,他們的名字叫做萬佐成、熊庚香。
說起自己開店的動機,萬佐成表示,原來只是想擺個地攤,維持生計。可是2003年的一天,一位十幾歲的骨癌患兒想吃媽媽做的菜,從醫院出來,放眼望去,天下之大,無處是家。
這位母親來到了萬佐成的油條攤,因為「孩子是骨癌,已經截肢了,就想吃媽媽做的菜。」聽了這些話,萬佐成夫婦沒有二話,直接把爐灶借給了他們,並且告訴他們以後可以天天來炒菜,不收錢。
有些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小巷裡的「愛心廚房」就已經聲名在外了。有很多患者的家屬紛紛跑來借爐灶,一方面想給生病的親人做些更有營養的飯菜,也想在本就貧瘠的生活下通過做飯省出救命的錢。
在醫院裡,有些人註定已經活不了多久了。可是有飯吃才是家啊,能夠在和這個世界告別之前吃上一口親人 做的飯菜,是多麼幸福而又難得的事情啊。
No.2 最高貴的兩個靈魂
有句話說得好:世間所有的堅持都是源於熱愛。
煙火氣,是樓下店鋪的豆漿油條,是平凡生活的柴米油鹽,是瀟瀟街道的無言告別,是街巷市井的嘈雜喧鬧……那些人間煙火的味道,那些黑夜中的盞盞光亮,最能熨帖人的身心。
從2003年到現在,萬佐成夫婦已經堅持了17年。在這17年當中,愛心廚房接待了不下數萬人。
17年,這裡人來人往,爐火不熄,萬佐成夫婦每天從早上四點忙碌到晚上十點,全年無休。有人勸她,「你這不是有病嗎?不如出去玩。」
其實,他們並不是不懂得享受生活,也真的不是想擺攤賺錢,而是怕自己走了,這裡就再也不會有親人做的飯菜,而那些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人再也感受不到家的味道了。
1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他們輪番在這裡守著,就連過年也同樣不離開自己的崗位。
在這間愛心廚房裡,接待過家中兩人都身患絕症的男人,對於他來說,一日三餐真的就是吃不起飯了。於是,萬佐成夫婦倆就免費為他們做飯,炒菜,不收錢。
2018年的元旦,一名年輕姑娘,帶著黑框眼鏡,頭髮凌亂地來到了愛心廚房,她拿起旁邊的鍋鏟,準備好飯菜,在「一元廚房」裡進行了最後一次烹飪。
(從那以後,再也沒見過她.......)
之前有個沒錢吃飯的男人,在複查的時候,醫生告訴他「大限將至」,後來,男人便跟萬佐成告別:「老闆,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
在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裡,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話:「不做世間衛道士,只為靈魂守墓人 。」在人間紛紛攘攘的故事裡,很多人都會隨波逐流,於是一個人不管,其他人也就隨意附和。可是在萬佐成夫婦身上,我們看見了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來過這個愛心廚房的人,最終都會在牆壁上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這一串一串數字的背後,是那些被幫助過的人對他們最大的感激。
曾經有一個得了癌症的40歲病人,親人決定讓他放棄治療回老家,他說讓我回家去可以,先要把我拉到那個廚房的老闆老闆娘那裡去坐一次。到了之後,他一邊感謝一邊流淚,面黃肌瘦的臉上,一點血色也沒有。
沒想到,剛回到家裡就走了。
(可惜,這份恩情,真的再也沒有機會報了。)
汪曾祺曾經說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這個愛心廚房,是很多病人心靈的寄託。
在市井的嘈雜裡,在煙火的繚繞中,藏著的是我們擁抱生活的熱情,是我們對抗磨難的勇氣。所謂人間煙火,它可以有千百種味道,但小廚房這種必定最能溫暖人心。
有人問他們,這事還能堅持多久時,萬佐成說:「堅持到倒下去為止,無能為力為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幫他們。」
從中年,到老年,在17年的漫長時光裡,夫婦倆已經見證了無數的生離死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來燒飯的家屬和患者。如果說善良是一種病的話,那麼沉心想,這對夫婦可能真的是病入膏肓了。
這是一個最簡陋的飯攤,裡面卻住著兩個最高貴的靈魂。